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 2014年4月23日是第19个“世界阅...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5分)

2014年4月23日是第19“世界阅读日”。某媒体机构对中国人的阅读现状作了相关调查,其中两项数据如下:

材料一: 2012年中国人纸质图书的平均阅读量(统计对象为18-70周岁人群)

专业图书(本)

新闻娱乐报刊(份)

其它期刊(份)

439

772

656

材料二:2012年纸质图书人均阅读量对比(单位:本)

以色列

韩国

日本

美国

中国

64

11

845

7

439

以上两则材料中的统计数字,反映了中国人在阅读方面存在什么问题?(2分)

请你为“阅读日”拟一条宣传标语,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3分)

 

⑴与其他国家比较,中国成年人纸质阅读量明显偏少(1分),而且以消遣性的报刊阅读为主。(1分) ⑵示例:①书籍是横渡时间大海的航船。②静心阅读,感受文字之美;体验情境,尽享读书之乐。③与经典同行,打好人生底色;与名著为伴,塑造美好心灵。(内容1分,表达2分) 【解析】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解答时一定要兼顾表格中的各个要素,首先要读清图表的标题注释,明确调查对象、调查内容,然后分析数据变化,找规律,舍弃次要信息保留主要信息,总结推断得出结论,最后根据题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注意,图表类题目解答时用词一定要准确。图表一反映出来的问题是中国人的阅读以消遣娱乐为主,图表二反映出来的问题是中国成年人阅读量非常小,两个图表反映的问题合在一起就是第一问的答案。由第一问的答案可推知,第二问的宣传标语内容要写出读书的益处,并鼓励多读书,形式上要注意题干“至少使用一种修辞”的要求。考生答案符合上述要求即可。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教育部2013年8月22日公布了《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下面是部分朋友对“史上最严”的减负新规的评论,请你针对网友的评论,提炼出“减负”效果不理想的四条原因。要求语言准确、简明,每条不超过10个字。(4分)

    @“踏雪寻镅75”:减负新规没有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首要原因是我国庞大人口基数造成的就业、竞争压力,以及压力带来的社会焦虑与急功近利心态,这个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

    @“渡西死亡”:建议真正取消重点校、重点班,严格就近入学,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层教育行政部门要真正肩负起责任。

    @“ts10000”:现在课程改革的一些不合理之处,弄得一人上学,全家繁忙。我是大学毕业生,儿子上小学五年级,他的作业有时我都辅导不了,比如成语接龙什么的。

    @“长沙网友”:建议教育行政部门改革学制,提倡全面发展,拒绝一考定终身。

    @“向玉36158”:减负迟迟不能见效,和政府部门抓升学率息息相关。建议建立规章制度,严防地方片面抓升学率。

                                    (摘自《人民日报》2013年8月22日18版)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祸 纾:解除        使来者读之,予志焉   悲:同情

B.赀财以送其行   敛:征收赋税       而又有剪发门   杜:闭、塞

C.极天之峻     崇:推崇          情不其欲       胜:禁得住

D.令将军与臣有  郤:通“隙”,嫌隙    帷西向立       披:分开,掀开

 

查看答案

下列语段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鲁迅作品之所以能够穿越时代、具有坚不可摧的力量,在于它对旧中国社会群体的解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可谓独具只眼。比如,《阿Q正传》在现代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不仅在于它对几千年积淀的国民性的分析入木三分,更在于历经蹉跎岁月之后,它的“现实意义”和“针对性”一点也没有减退,反而日显其尖锐。

A.坚不可摧      B.独具只眼       C.入木三分    D.蹉跎岁月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yǔ)偻    美(pì)    印(luò) 飞流急(tuān)

B.广(xiá)    (shè)     选(shāi)    为人知(xiān)

C.刮ɡòu)  除(tuì)     得(chěnɡ)   残羹冷(zhì)

D.制(qián) (jiáo)    攻(jié)     不一(bāo)

 

查看答案

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慢词长调是中晚唐以来就在社会上流传的一些俗曲,是配合当时新兴音乐歌唱的里巷俗歌。《花间集》所收的是诗客曲子词,这些诗人文士所写的词,大半都是小令。小令的格式与诗比较接近,因此诗人文士插手写词后,习惯于写小令。而且,诗人文士常常自己觉得比较高雅,而慢词长调当时是流行于市井之间的,所以,他们不肯去写慢词长调。慢词长调的填写,要配合音乐的曲谱,它的格律要求更加严格,不像五七言的字句那么简单。因此,一般的诗人文士也不能为。柳永的出现就像一座里程碑。他的创作突破了小令的范畴,而以慢词长调为主。写慢词长调就要铺排,铺展开来叙述,就不能够只以一个重点的感发为主。它不像欧阳修的词,也不像李后主的词,也不像冯延巳的词。他们是在语言文字之外,有很高深的意境、境界,教你去联想想象。柳永的长调呢?因为铺陈,就好像都明白地说出来了,没有可发挥的余地。所以有些文人诗客评价柳永词浅俗,比如王灼在《碧鸡漫志》中就批评柳词:“唯是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值得注意的是,柳永所写的相思离别之情,不再是女子的口吻,而是从一个客子身份来写,他开创性地选取高远的景物,并在词作中融入了自己的追寻和感受,这是柳永词最大的特色。

(选自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有删改)

1.文中说柳永之前诗人文士不写慢词长调的原因有哪些?请加以概括。(3分)

2.请具体解释“里程碑”一词在文中的含义。(6分)

3.你是否同意王灼在《碧鸡漫志》中对柳词“浅近卑俗”的评价,试以《雨霖铃》为例分析说明。(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