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谙熟/黯然 裙...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熟/然   裙/拮  漏/好   积/三聚五

B.承/压   体/下   炮/血   热/咤风云

C.摇/游   益/将   名/卷   果/惊魂

D.萃/市   子/合   样/   /积居奇

 

D 【解析】 试题分析:A.ān/àn ,jū/jū ,pī/ pǐ ,zǎn/cuán;B.zhóu/zhòu ,zài/zǎi ,luò/kǎ ,chì/chì ;C.yè/yì ,bì/pí ,yì/zhì ,fǔ/fǔ;D.cuì/kuài ,xiē/qì ,mú/mó ,dùn/tún。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组三类。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四川乐山凌云寺内佛旁有一副对联:“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笑北,笑来笑去,笑自己原无知无识;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观上观下,观他人总有高有低。”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做“扫把”,不做“泥菩萨”

曲青山

   党员干部在群众中应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彭德怀同志曾生动、具体地用做“扫把”、不做“泥菩萨”作过形象比喻。他说:“我们要像扫把一样供人民使用,而不要像泥菩萨一样让人民恭敬我们,称赞我们,抬高我们,害怕我们。菩萨看起来很威严、吓人,可是经不起一扫把打。扫把虽然是小物件,躺在屋角并不惹人注意,但是每一个家都离不了它。”通俗易懂、贴近日常的比喻,把党员干部与群众的鱼水关系描述得淋漓尽致。

    做“扫把”,体现的是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服务精神;做“泥菩萨”,则折射出高高在上的当官做老爷心态。做“扫把”还是做“泥菩萨”,实际上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和群众观,拷问着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政治责任。越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这样的追问越具有现实意义。

    当今时代,随着利益关系调整、社会结构变动,一些党员干部思想上“缺钙”,精神上“软骨”,一些人做“泥菩萨”的意愿越来越强,离群众的距离越来越远。或是沉迷于物质享受,优哉游哉、养尊处优,热衷于迎来送往,不屑于干事创业;或是脱离群众,高高在上,有的干部长期不到基层,有的到基层调研炕头没坐热就走,被揶揄为“报纸上有新闻、电视上有形象、电台里有声音、现实中没身影”。

    联系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做“泥菩萨”,把“公仆”异化为供人“顶礼膜拜”的老爷,将干群之间的“鱼水关系”异化为“油水关系”,就会导致一系列矛盾,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不利于社会稳定和事业发展。近年来一些地方干群关系紧张,多与此有关。

    可见,做“扫把”,不做“泥菩萨”,是回归密切联系群众的党性修养,重拾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在物质观念的冲刷之下,密切干群关系固然需要一系列制度设计,但信仰的作用和力量同样不可或缺。理想信念是行动的思想基础,更是涵养干群关系的感情脐带。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要求“改进工作作风”,特别在后面紧接着加上“密切联系群众”,就是强调联系群众、为民服务的时代意义。中央决定下半年在全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其意亦在于此。

    “扫把虽然是小物件,躺在屋角并不惹人注意,但是每一个家都离不了它”,如果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能让身边的群众感到“离不了”,13亿人的“梦之队”就能激发出磅礴力量,就能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坚不可摧的坚实基础。

    选自2013年5月15日《人民日报》

1.概括“做‘扫把’”与“做‘泥菩萨’”的区别。6分

2.“思想上‘缺钙’,精神上‘软骨’”分别比喻什么?6分

3.归纳本文所阐述的中心意思,并简要概括论述过程。(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绝地之音

马步升

七年前深秋的一个黄昏,我呆坐在陕甘交界处一座古长城的营盘上,怅望着大沟那面踟躇在山坡上恹恹的夕阳,倾听着那串如丝如缕如歌似哭的歌声,被风沙折磨了半个月的干涸的眼眶,不觉间盈满了清泪。七年间我怀揣着那串无词无调的歌声游历了许多美丽的、荒瘠的地方,谛听过许多古今中外的人都为之倾倒的乐音,但时刻能够震撼我心灵、能进入我血液骨髓的仍然是这串无词无调的歌声。

那年秋天,我随导师踏上了徒步考察长城的征程。进入陕甘宁蒙一带,我的心整日被强烈地震撼着。那是一片什么样的土地呵,大沟横断,小沟交错,沟中有沟,原本平展开阔的黄土高原被洪水切割成狰狞的黄土林。

整日里见不着生存在现时现地的人,能与我们交流的只有秦汉边卒的遗迹,那无阻无碍的朔风挟着远古的灵感,一拨一拨地注入我们的身心。我和导师开始爬山。终于,攀上了山顶。昏黄的太阳已站在了一根黄土柱上,随时准备一跃而下,将山川人灵都置于无际的黑暗之中。我们站在城墙上,寻找继续前行的路。这时,一个场景牢牢地攫住了我。

④面前又是一条大沟。夕阳仍然漂在那面沟坡上。一眼望不见边沿的沟坡破碎而陡直。有一块平地,满沟坡只有一块平地。那是一块什么样的平地呵,沟坡向沟底延伸,突然被沟内冲出来的洪水迎面斩断,在面前划出一道深达百米的危崖,山坡上涌下来的洪水则从两面切割下来,各自形成危崖,中间只留下两亩见方的一块平地,岌岌悬于三面陡崖之上,余下的一面如一根细绳拴在山体之上。距平台不远有两棵山椿树,树下有几孔土窑洞,一群鸡,一条大黑狗,几头猪,还有几头大骡子在树下或站或卧。山坡较平缓处,铺展着有耕种痕迹的山坡地。平台上正在打碾庄稼。一头大骡子拉着碌碡在场内不紧不慢地转圈儿,一个人一手牵绳缰,一手场皮鞭,皮鞭并不往下抽,只绕在空中,偶尔鞭梢一抖,啪地一声,那声音就沿着三面沟崖哗啦啦传出去,很远很远,直到听不见任何声响,还觉得有一股声音驰向遥远。那人拉着骡子转在了崖边,阳光依然洒下来,远远看去,人和骡和碌碡好似在空中行走。我的心跳起来,人或骡只要走歪一步……那人高扬起手臂,鞭梢也张扬起来,骡子和碌碡也欢乐了几分。突然,那人唱了起来,细听,那歌无词,也无统一的曲调,只有一种内在的音韵连续在一起。如果说有歌词的话,那就只有“咧”一个字。咧—咧—咧—,歌声好似被鞭梢越沟撩过来,抑或是被风断断续续扔过来。满地是无边的黄土壑,昏黄的夕阳浮在黄土上,满地好似涂着秦汉边卒那风干的血。那歌声,似情歌却含雄壮,似悲歌却多悠扬,似颂歌却兼哀怨,似战歌却嫌凄婉……那是一首真正的绝唱,无词,而饱含万有,无调,却调兼古今。

多年来,我一直在寻找那支歌的词和调,为此,我翻遍了几乎所有可以找得到的形式各异的黄土高原民歌卷册,为此,我喜欢听各种音乐和各种嗓门唱出的歌。尽管,我仍不懂音乐,不会唱歌,但我坚信人的心灵是相通的,只要有一支歌与那支歌重合,我便会立即将其捕捉,遗憾的是我的寻找距离原目标愈来愈远,我甚至不能确定世间有无那首歌,或者我是否听到过那首歌。尽管那首歌仍时时刻刻奔来耳畔,那清晰的音符有力地敲打着我的心灵,让我一次又一次的感动。

绝地,才能迸发出绝唱,绝唱,永远是绝地的宿命。绝地之音,并不仅仅传达悲壮哀婉,它是生命本身,每一个音符里都透射着生命的全部内涵。它不是用具体的词、调所能表达清楚的,身处无语无理性之境地,废词失调才是真实生命的展示。

(选自《现代散文选读<绝地之音>》  有删节)

1.请简要说明本文的写作思路。(4分)

2.文章的题目是“绝地之音”,但文章从第四段才真正写“绝地之音”,请简要分析前三段在文章中的作用。(4分)

3.文章反复强调这串无词无调的歌声让作者产生了强烈的震撼,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对此产生震撼的原因。(6分)

4.多年来,作者一直在寻找那支歌的词和调,可是作者说这“寻找”却“距离原目标愈来愈远”试探究其原因。(6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白云一片去悠悠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                       ,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燕歌行》)

(3)  ,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

(4)  ,但愿长醉不愿醒。             (李白《将进酒》)

(5)细草微风岸,                              (杜甫《旅夜书怀》)

(6)                     ,与客携壶上翠微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7)晓镜但愁云鬓改,                             (李商隐《无题》)

(8)                           ,则远怨矣。       (《论语·卫灵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好事近

[清]陈维崧

夏日史蘧庵先生招引,即用先生喜予归自吴阊过访原韵。

分手柳花天,雪向晴窗飘落。转眼葵肌初绣,又红欹阑角。   别来世事一番新,只吾徒犹昨。话到英雄失路,忽凉风索索。

【注】[陈维崧(1625—1682)]江苏宜兴人,历明、清两朝。科举数不利,遂游食四方。  [史蘧庵]名可程,明末抗清英雄史可法同祖弟,明崇祯十六年进士。清定江南后,未出仕,流寓江南,常与陈维崧诗酒唱和。 [葵肌]应指蜀葵,又名一丈红,夏天开红花。

1.说明“分手柳花天,雪向晴窗飘落”两句的含意。(3分)

2.“别来世事一番新,只吾徒犹昨”在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3.“忽凉风索索”,以景作结,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