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摆脱了...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摆脱了物质的贫困,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中国人民终于可以扬眉吐气,耀武扬威了。

B.各自表明了自己的想法以后,两位科学家一拍即合,当年便开始正式合作,研究试管婴儿。

C.要在这样的高平台上开设公开课,校长首先想到了本校的特级教师,所以这个重任当仁不让地落到了于老师身上。

D.竹笋炖鸡冒着热气,油闷大虾闪着亮光,面对这顿精心准备的饭菜,心情不好的他浅尝辄止

 

B 【解析】 试题分析:A. 耀武扬威, 炫耀武力,显示威风。贬义,感情色彩不当。C. 当仁不让,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语境不当。D. 略微尝试一下就停止。比喻不肯下工夫深入钻研。有时也用来形容不深入说明,点到为止。不合语境。成语是高考常考考点,其测试重点是:一感情色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注意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都相同的一组3分)(      )

A.目   梯   晕   染  然泪下

B.印   诚   客   制  驴技穷

C.声   闻   薄   心  雨雪

D.   刻   沉   臼  百争流

 

查看答案

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史记》和《战国策》中所记荆轲刺秦事文字高度重合,其真实关系究竟为何,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不同看法。而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受制于已知材料难以决断,另一方面则是研究方法犹可商榷。事实上,战国史料中并不存在一个司马迁在其基础上“增益”以作《荆轲传》,且为刘向编入《战国策》的文本。唐人所见《战国策》已非刘向古本原貌。从隋唐时存世的东汉高诱撰注的《战国策》二十一卷本不载荆轲刺秦事来看,三十二卷本《战国策》中的“燕太子丹质于秦”章并非刘向原有,而是出自晋时孔衍的《春秋后语》,孔衍撰写荆轲刺秦事主要采自《史记》,在体例上沿袭了《战国策》按国别编排的方式。隋初至唐约四十年间,两次由朝廷出面大规模有偿征集遗书活动,隋志著录之三十二卷本《战国策》,孔衍改写的《春秋后语•燕语》之荆轲篇已被附于《燕策》三卷尾。司马迁可能参考过某个早期文本,但这个文本较《史记•荆轲传》要粗陋得多,司马迁只是将其作为素材,而不是在其基础上“增益”。无论是《史记•荆轲传》还是《战国策•燕太子丹质于秦》章,其著作权都是属于司马迁的。

1.针对《史记》和《战国策》所记荆轲刺秦事文字的关系,这段材料质疑了哪种看法?(5分)

2.材料认为《战国策》二十一卷本和三十二卷本哪种更可靠?为什么?(4分)

3.材料认为司马迁是《战国策•燕太子丹质于秦》的作者,主要依据有哪些?(6分)

 

查看答案

简答题(10分)

1.请简述曹操赤壁败归时“笑”与“哭”的情节。(4分)

2.试比较分析中觉新三兄弟对家里人为免“血光之灾”的做法的不同态度。6分)

 

查看答案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茶馆》第三幕中,三位主要人物在暮年相遇,他们一起撒纸钱,为自己,也为旧时代送丧;而茶馆主人王利发的儿子王大栓却已经参加了八路。

B.《子夜》中,在吴老太爷的葬礼上,吴荪甫收到了家乡发来的电报,知道家乡正发生农民暴动,他开始为自己的资产担忧,脸上也显露出老太爷过世时都没有的忧愁。

C.泰戈尔飞鸟集通过对自然、对人生的点点思绪的抒发,写下了他对自然、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索,从而给人们以多方面的启示。

D.《哈姆莱特》第三幕中,波洛涅斯察觉到哈姆莱特可能是装疯,而他认为“大人物的疯狂是不能听其自然的”,所以建议克劳狄斯将哈姆莱特送往英国再结果他。

E.红楼梦》中,刘姥姥前两次进荣国府都得了不少银子,第三次进荣国府时,贾母已死,凤姐在重病中把自己的独生女儿托付给她。

 

查看答案

请用自己的话说说《新唐书》在叙事上的主要不足是什么?(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