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重金属污染防治背后:被保护的科研秘密 赵一海 ①...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重金属污染防治背后:被保护的科研秘密

赵一海

① 尽管确立了“15%”的削减目标,锁定了“4452家重点企业”,但新近出台的《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仍没有完全消弭公众对于重金属污染的追问,这超过四千家重点防控企业姓甚名谁,仍未见公开披露。

②早在2005年,谢学锦院士便向湖南有关部门告知“湘江流域要出大问题了”,结果未获重视。数年之后,湘江沿岸接连爆发重金属中毒事件,一语成谶。

③由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相关人士向南方周末记者提供的多篇学术论文显示,数年前,科学家早就预警,遍及广东、广西、湖南的多个矿区存在大量砷渣废弃,而矿区周围的农作物重金属含量超标高达百倍。然而,与88岁的谢院士一样,研究者们的努力无一例外地遭受冷遇。

④“无法对公众传播学术成果,我们只能表示遗憾。”另一位年迈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在电话里语调寥落。

⑤时至今日,坚持汞污染研究30年的王起超不无遗憾地表示——“目前,对汞的生产、进口、加工、利用、排放情况还处于底数不清的状态,基础统计数据或不完整,或相互支持性差”。他甚至断言,“当前中国汞污染研究已经严重滞后于形势要求”。

⑥一位环保观察者如是总结:“对于早期科研,坚持不够,投入不够,两条先期治理的江河没有带来普适的经验,仅仅留下沉痛的教训。”

⑦而针对相对隐形的土壤污染,谢学锦院士表示,“在以往难以获得与水体同等的重视,甚至我们的理解都有偏差”。

⑧尽管在1980年代中期,便有学者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开展土壤环境与肝癌死亡率的关联研究。此后陆续展开的调研结果表明,重金属元素失调与区域性肿瘤高发有明显关联。

⑨但土地的“健康标准”,整整迟到了十年——1995年国家颁布《土壤质量环境标准》,甚至全面摸清全国土壤“家底”的时机也被一再推后。

⑩针对摸清重金属“家底”,谢学锦院士还有过远期构想,调研范围甚至扩及整个生态系统。此种思路,得到了多数人士的支持,尤其是“大气的重金属污染不能再被忽视”,而以汞为代表的大气重金属污染被重视,甚至来自国际压力,因为“可能排放到大气环流之中,进而引发全球影响。”

⑾早在联合国环境署第25届理事会上,中国政府便对一项关于全球汞问题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文书的决议表示支持,着手对燃煤电厂大气汞排放进行控制。

⑿“除开早期针对饮水砷中毒的人道援助之外,国际社会对中国重金属污染的关注,仅限于大气汞污染,”马军坦承,“重金属问题不可能像生物多样性等其他环境问题,国际社会会认为这是完全的中国内政,需要我们自己解决。”

2011年03月14日   南方新闻网

1.纵观全文,我国重金属污染的严重性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2.文题中“被保护的科研秘密”的含义是什么?作者对此持什么态度。(6分)

3.探究:结合文意,你认为我国重金属污染防治应该采取哪些措施。(6分)

 

1.受污染的地域广,全国很多地区出现污染;被污染的领域广,涉及土壤、大气和水等;已经严重危及到人民的健康;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抗议。(前三点,每点2分,最后一点1分,满6分为止) 2.含义是说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难以公开和推广;作者对此持否定态度。(每点3分) 3.对于早期科研,要坚持到底,加大投入;要畅通对公众传播学术成果的通道,增大信息的透明度;国家要明确污染标准制定好规划;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并寻求国际帮助。(答对任意3点皆可,每点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在解答时需要通读全文,梳理出相关信息,然后归纳总结得出答案。二、三段可总结出第一点,六、七、十段可总结出第二点,第八段可总结出第三点,从全文来看,严重的污染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注意和抗议,从第十一段可总结出第四点。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被保护的科研秘密”这个题目中需要理解的一个是“科研秘密”,一个是“被保护的”,所谓“科研秘密”,从文章中看就是已经发现和研究出来的污染问题;“被保护”,从文章中“这超过四千家重点防控企业姓甚名谁,仍未见公开披露”,“研究者们的努力无一例外地遭受冷遇”,“无法对公众传播学术成果,我们只能表示遗憾”等可知,指的是这些研究结果难以公布和推广。考生能把这两层意思分析清楚即可。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本题需要从全文寻找信息。由第六段“对于早期科研……沉痛的教训”,可知,对于我国重金属污染的早期科研应加大投入,应坚持;从本文所揭露的,科研结果难以公布和推广的事实可知,应增加透明度;从第九段、十段可总结出国家应有规划;从最后两段可总结出,应借鉴国际经验。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巧 合

聂烈

①在距离九月初九还有一个月的时候,老师就开始紧张而有条理地忙开了。老师并非为重阳节作准备。登高饮酒,赏菊吟诗,那是古时候的事,那是诗词中的事,老师不会烦那个臭神。老师在紧锣密鼓地筹办他父亲的七十大寿。老师的父亲给他起了个叫靖节的名字,培养他上了大学。别人不一定知道这个名字的学问,作为语文教师的张老师还是知道的。老师象古代文人雅士准备过重阳佳节一样精心地准备着父亲的生日。

②离生日还有一个星期时,老师就万事俱备只等重阳了。老师甚至连祝寿词都打好了腹稿,他要敬祝父亲大人身体健康,万寿无疆。

③并非没有一点难处。比如请不请学校里的领导、同事就使老师颇费了一番踌躇。但一想到因自己私事让同事,尤其是让领导花钱花工夫,老师还是觉得不请为好。重阳不在星期天,要不要请假也让老师动了一番脑筋。请假吧,等于间接请客,不请吧,家人怎么交待。即便如此,老师还是很机智地解决了。到那天,把课私下调到一二节先上掉,下午去打个照面就行了。

④重阳节如期而至,老师依计而行。下午四点多钟,老师悄悄跟相处较密的老师打了个招呼,说有点私事先走一步,如果有人问他,打一下马虎眼。老师表情怪怪地说,今天万事大吉,没有人会问你。你准备搞什么惊人之举。老师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等到好不容易摸着头脑的时候,老师急得直抓头脑了。原来九月初九亦即今天也是校长太太的四十岁生日。全校老师都去,你能不去吗?要是你父亲真的过生日,这么大的事,怎么之前没听你吭一声呢?难怪校长太太叫秋香。没有人出头收人情钱,找人代礼都困难。

老师随同大家来到了镇上的菊花饭店。桌上已赫然陈列着一个硕大的生日蛋糕。大家兴高采烈,只有老师的笑容显得生碰硬撞。在热闹的喧哗声中,校长的手机骤然响起,全场立即寂然。校长的声音突然夸张地高了八度。大家都听得出是镇党委书记的电话。校长哼了几声后便走到门外。再进来的时候,校长一把拉着老师走出了饭店。

⑥原来,九月初九亦即今天也是书记千金的二十岁生日。书记在县城的爱陶居大酒店为掌上明珠大摆宴席。母亲看女儿秀眉微皱,细问方知,来客全是陌生人。女儿要求请几个同学,几个老师。初中时代的老师代表就点了老师,而老师最难找。书记要校长负责通知到位,送人到位。老师想起了名叫秋菊的文文静静的学生,曾经做过他的语文课代表。心中一热,可两眼犯难。老师嗫嚅着,怎么去,这么迟了?就算了吧!校长打开了手机,一会儿,一辆私人面的轻轻地停在他们的身边。

老师的到来使小寿星更加高兴。书记夫妇亲自下位,亲自给老师敬酒。紧跟着,各部门的一把手纷然有序地给老师敬酒。老师平生没有近距离接触如此众多的领导,受宠若惊得杯杯满,杯杯清,一杯接一杯。

⑧大家似乎只愿喝酒不想吃菜。老师越喝越觉得肚饿心慌,越喝越觉得头重脚轻,越喝越觉得如梦如幻。突然,掌声四起,小寿星秋菊给父母敬酒了。秋菊祝爸爸妈妈今年四十,明年三十八,越活越年轻。大家正欢呼叫好,突然,老师端着酒杯,摇摇晃晃地挤到了书记面前。老师大喊一声:“我来迟了,我是不孝之子。我敬祝父亲大人身体健康,万寿无疆!”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1.小说以“巧合”为题,有什么作用?(4分)

2.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其小说中的人物名字有什么特点和意味?(4分)

3.小说结尾处,老师的敬酒祝词虽出人意料但也在情理之中。请试作分析。(6分)

4.试探究小说的深刻意蕴。(6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至人无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逍遥游》)

沉默呵,沉默呵!                          (《纪念刘和珍君》)

碧云天,              ,西风紧,北南飞。            ?总是离人泪。(《长亭送别》)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表明自己写史记的目的是:亦欲以                 ,成一家之言。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四月二十三日晚同太冲表之公实野步

宋代 洪炎

四山矗矗野田田,近是人烟远是村。

鸟外疏钟灵隐寺,花边流水武陵源。

有逢即画元非笔,所见皆诗本不言。

看插秧栽欲忘返,杖藜徙倚至黄昏

1.诗中说“有逢即画”,诗人见到了哪些景物?(3分)

2.颔联写景有何特色?请作具体分析。(3分)

3.诗人“杖藜徙倚至黄昏”的原因有哪些?(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彭城郎玉柱,其先世官至太守,居官廉,得俸不治生产,积书盈屋。至玉柱尤痴。家苦贫,无物不鬻,惟父藏书,一卷不忍置。父在时,曾书“劝学篇”粘其座右。郎日讽诵,又幛以素纱,惟恐磨灭。非为禄,实信书中真有金粟。昼夜研读,无问寒暑。年二十余不求婚配,冀卷中丽人自至。见宾亲,不知温凉,三数语后,则诵声大作。客逡巡自去。每文宗临试,辄首拔之,而苦不得售。

一日方读,忽大风飘卷去。急逐之,踏地陷足;探之,穴有腐草;掘之,乃古人窖粟,朽败已成粪土。虽不可食,而益信“千锺”之说不妄,读益力。一日,梯登高架,于乱卷中得金辇径尺,大喜,以为“金屋”之验。出以示人,则镀金而非真金。心窃怨古人之诳己也。居无何,有父同年观察是道,性好佛。或劝郎献辇为佛龛。观察大悦,赠金三百、马二匹。郎喜,以为金屋、车马皆有验,因益刻苦。然行年已三十矣。或劝其娶,曰:“‘书中自有颜如玉’,我何忧无美妻乎?”又读二三年,迄无效,人咸揶揄之。时民间讹言:天上织女私逃。或戏郎:“天孙窃奔,盖为君也。”郎知其戏,置不辩。

一夕,读《汉书》至八卷,卷将半,见纱剪美人夹藏其中。骇曰:“书中颜如玉,其以此验之耶?”心怅然自失。而细视美人,眉目如生;背隐隐有细字云:“织女。”大异之。日置卷上,反复瞻玩,至忘食寝。一日方注目间,美人忽折腰起,坐卷上微笑。郎惊绝,伏拜案下。既起,已盈尺矣。益骇,又之。下几亭亭,宛然绝代之姝。拜问:“何神?”美人笑曰:“妾颜氏,字如玉,君固相知已久。日垂青盼,脱不一至,恐千载下无复有笃信古人者。”郎喜,每读必使女坐其侧。女戒勿读,不听;女曰:“君所以不能腾达者,徒以读耳。试观春秋榜上,读如君者几人?若不听,妾行去矣。”郎暂之。少顷忘其教,吟诵复起。逾刻索女,不知所在。神志丧失,嘱而祷之,殊无影迹。

选自《聊斋志异·书痴》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非为禄                     求取

B 又读二三年,无效           最终

C 益骇,又之                 磕头

D.郎暂之                     跟从

2.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书痴之“痴”的一组是(3分)(       )

①又幛以素纱,惟恐磨灭   ②而益信“千锺”之说不妄    ③以为金屋、车马皆有验,因益刻苦

④天孙窃奔,盖为君也      ⑤我何忧无美妻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 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书痴爱书如命,家里穷,可以卖任何东西,但舍不得不卖一本书。他读书时一律大声朗诵,“织女”认为这是他不能中举的原因。

B书痴读书不分昼夜,不论寒暑,专心致志以致年届三十尚未婚娶,但他坚信“书中自有颜如玉”,不考取功名,绝不成亲。

C.有一次大风吹走了书痴的书,书痴在追书时,陷入一个地洞,挖掘后发现是古人的地下粮仓,由此他对“书中自有千钟粟”深信不疑。

D有一次他把在书架上找到的一个金辇,献出作为佛龛,与他父亲同榜及第的道员赐给他金银马车,他越发相信“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车马多如簇”。

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3分)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3分)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4分)

 

查看答案

1984年,年已古稀的里根同年轻的蒙代尔竞争总统。里根发表竞选演讲后,一名支持蒙代尔的记者向他发问:“您不认为在这次选举中,年龄会成为问题吗?”里根微微一笑后,答道:“我不打算利用我的对手年轻和阅历不深这一点。”记者的发问,貌似提出一个漫不经心的问题,实则有言外之意:里根年事已高,可能精力不足、反应迟钝等毛病,恐怕不能胜任总统这一职位了吧。面对记者这一带有质疑和诘难性质的提问,老道的里根回答得十分巧妙,试点评里根这句妙答。(5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