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西湖不仅是杭州的西湖,更是中国的西湖、世界的西湖。杭州刺史白居易曾说:“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西湖展现的,是美、是大气、是包容。
B.尽管花了大力气整治,但地沟油事件仍然不断曝光,这表明总是有人想发不义之财。食品安全的警钟一次次敲响,是监管不力,还是无能为力?
C.中国孔子基金会推出的孔子标准像,(初稿)曾引发争议。不少专家认为,其实,在中国历史上,从来就没有过一个统一的孔子标准像。
D.王国维曾研究过辛词《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认为“词人想象,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环保局虽然是环境执法部门,可是对污染源在邻县造成的污染却望尘莫及,无奈之下只得向记者反映。
B.他嗓子很好,很早就活跃在在歌坛上,然而打拼多年,仍然苗而不秀,至今还没有出过专辑。
C.科学的快速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不可理喻的变化,而且可以肯定,这种变化还会一直持续下去。
D.整个景区悬崖峭壁巧夺天工,植被茂密松柏常绿,山间瀑布响彻林梢,一年四季风景各有不同。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荣膺 串连 窠臼 怦然心动
B.剽悍 勘察 冥顽 积腋成裘
C.赋予 缉拿 庖厨 弱不经风
D.摩挲 撕杀 押韵 积毁销骨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掣(chè)肘 戕(qiāng)害 阒(qù)然 泥泞(níng)不堪
B.辟(pì)邪 皴(cūn)裂 旖旎(nǐ) 应(yìng)接不暇
C.龋(qǔ)齿 胴(tóng)体 绿(lù)林 耄耋(dié)之年
D.撮(cuō)要 颀(qí)长 潸(shān)然 难逃干(gān)系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群企业高管前往青海攀登岗什卡雪峰,有人问他们想去干什么,回答是“逃离城市”。他们来到雪峰下向上攀登,一路攀登一路用微博直播。最终登上山顶,置身雪域绝美风景之中,有人发了一条微博:“山顶风光真美,极目远望,莽莽苍苍……周围坐着十来个男人,每人都在低头看自己的手机,偶尔抬头,大家都会心一笑。”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我们要正确认识历史事件
龙应台
①对于历史,我的兴趣不再是直接的批判,而在于:你给我一个东西、一个事件、一个现象,我希望知道这个事情在更大的坐标里头,横的跟纵的,它到底是在哪一个位置上。在我不知道这个坐标之前,对不起,我不敢对这个事情批判。了解这一点之后,对于这个社会的教育系统和传播媒体所给你的许许多多所谓的知识,你发现,恐怕有百分之六十都是半真半假的东西。比如说,什么叫中国,什么叫中国国情,就是专制,两千年的专制。你用自己的脑子研究一下中国历史就发现:中国是专制的吗?朱元璋之前的中国跟朱元璋之后的中国不是一回事的;雍正乾隆之前的中国,跟雍正乾隆之后的中国又不是一回事的,那么你说“中国两千年专制”指的是哪一段呢?这样的一个斩钉截铁的陈述有什么意义呢?自己进入历史之后,你纳闷:为什么这个社会给了你那么多半真半假的“真理”,而且不告诉你他们是半真半假的东西?
②对历史的探索势必要迫使你回头去重读原典,用你现在比较成熟的、参考系比较广阔的眼光。有一个大陆作家在欧洲哪一个国家的餐厅里吃饭,一群朋友高高兴兴地吃饭,喝了酒,拍拍屁股就走了。离开餐馆很远了,服务生追出来说:“对不起,你们忘了付帐。作家就写了一篇文章大大地赞美欧洲人民族性多么的淳厚,没有人怀疑他们是故意白吃的。要是在咱们中国的话,吃饭忘了付钱人家可能要拿着菜刀出来追你的。其实这可不是民族性、道德水平或文化差异的问题。这恐怕根本还是一个经济问题。比如说如果作家去的欧洲正好是二战后粮食严重不足的德国,德国侍者恐怕也要拿着菜刀追出来的。
③韩非子就曾写过:中国人老是赞美尧舜禅让是道德高尚,但是尧舜“王天下”的时候,他们住的是茅屋,他们穿的是粗布衣服,他们吃的东西也很差,也就是说,他们的享受跟最低级的人的享受是差不多的。禹的劳苦跟“臣虏之劳”也差不多。“以是言之”,那个时候他们很容易禅让,只不过是因为他们能享受的东西很少,放弃了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是“今之县令”,在今天的体制里,仅只是一个县令,跟老百姓比起来,他有种种官本位”所赋予的特权,他有终身俸禄、住房优惠、出国考察金、医疗保险……因为权力带来的利益太大了,而且整个家族都要享受这个好处,谁肯让呢? “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也”,原因,不是道德,不是文化,不是民族性,是什么呢?“薄厚之实异也”,实际利益,经济问题,体制结构,造成今天完全不一样的行为。
④我们不可能知道所有前人走过的路,但是对于过去的路有所认识,至少是一个追求。然而这个标准对二十世纪的中国人毋宁是困难的,因为长期政治动荡与分裂造成文化的严重断层,我们离我们的原典,我们的谱系,我们的历史,非常、非常遥远。
节选自龙应台《我们为什么需要人文素养》
1.对于如何评价历史事件,作者的主要观点有哪些?(6分)
2.文章第三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6分)
3.作者认为哪些因素会影响我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