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经典的科普作品往往是集科学性和文学性于一体的,其语言生动形象。请仿照这种语言风格...

经典的科普作品往往是集科学性和文学性于一体的,其语言生动形象。请仿照这种语言风格,以“水”为对象写一段说明性文字。

要求:

有一处用“虽然……但是……”或“时而……时而……”的句式过渡。

使用打比方、拟人两种手法。

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生动、简明、得体;

不少于200字。

 

毋庸置疑,地球处处都是水的寓所,它是地球最庞大的统治者,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它基本存在于三个地方:空中、地下、地表。可谓“狡兔三窟”。而且它的形态有如川剧绝活“变脸”一般变化多端。它时而化为水汽遨游九天,时而化为水流到处闲逛,时而化为寒冰封山冻海;但是在正常的情况下,它是细水长流,波澜不惊的。虽然水滋润着地球的每一寸肌肤,但珍贵的淡水不多,绝不能被浪费。诗人说:“人类最后一滴水是悔恨的眼泪。”这句富含深意的名言在警示我们:保护淡水,人人有责,刻不容缓!(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在7分以下给分。能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第①点2分,第②点4分,第③点中“生动”(整体上使用说明性语言)3分)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的表达能力,首先要求要使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其次要运用一种句式来过渡,再次要使用打比方、拟人这两种修辞方法,最后,还要使自己写的文段结构完整。以答案为例,该段说明了“水”的存在地点、形态,号召人们珍惜和爱护水资源,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句段结构分明、完整。在说明水的存在形态时运用了“时而…….时而……”的句式。“它的形态有如川剧绝活‘变脸’”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遨游九天”、“到处闲逛”则赋予水人的情感动作,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小题

马蹄兰的告别

   林清玄

在乡下度假,和几位可的小朋友在莺歌的尖山上放风筝,初的东风吹得太猛,系在强韧钓鱼线上的风筝突然挣断了它的束缚,往更远的西边的山头飞去,它一直往高处往远处飞,飞离了我们痴望的视线。

那时已是黄昏,天边有多彩的云霞,那一只有各种色彩的蝴蝶风筝,在我们渺茫的视线里,恍惚飞进了彩霞之中。

“林大哥,那只风筝会飞到哪里呢?”小朋友问我。

“我不知道,你们以为它会飞到哪里?”

“我想它是飞到大海里了,因为大海最远。”一位小朋友说。

“不是,它一定飞到一朵最大的花里了,因为它是一只蝴蝶嘛!”另一位说。

“不是不是,它会飞到太空,然后在无始无终的太空里,永不消失,永不坠落。”最后一位说。

然后我们就坐在山头上想着那只风筝,直到夕阳都落到群山的怀抱,我们才踏着山路,沿着愈来愈暗的小径,回到我临时的住处。我打开起居室的灯,发现我的桌子上平放着一张从台北打来的电报,上面写着我的一位好友已经过世了,第二天早上将为他举行追思礼拜。我跌坐在宽大的座椅上出神,落地窗外已经几乎全黑了,只能模糊的看到远方迷离的山头。

那一只我刚刚放着飞走的风筝,以及小朋友讨论风筝去处的言语像小灯一样,在我的心头一闪一闪,它是飞到大海里了,因为大海最远;它一定飞到最大的一朵花里了,因为它是一只蝴蝶嘛;或者它会飞到太空里,永不消失,永不坠落,于是我把电报小心的折好,放进上衣的口袋里。

朋友生前是一个沉默的人,他的消失也采取了沉默的方式,他事先一点也没有消失的预象,就在里读着一册书,扭熄了床头的小灯,就再也不醒了。好像是胡适说过“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但他采取的是另一条路:宁默而死,不鸣而生。因为他是那样的沉默,更让我感觉到他在春天里离去的忧伤

我一夜未睡。

清晨天刚亮的时候,我就起身了,开车去参加朋友的告别式。春天的早晨真是美丽的,微风从很远的地方飘送过来,我踩紧油门,让汽车穿在风里发出嗖嗖的声音,两边的路灯急速的往后退去,荷锄的农人正要下田,去耕耘他们的土地。

路过三峡,我远远地看见一个水池里开了一片又大又白的花,那些花笔直的从地里伸张出来,非常强烈的吸引了我。我把车子停下来,沿着种满水稻的田埂往田中的花走去,那些白花种在翠绿的稻田里,好像一则美丽的传说,让人说不出一种落寞的心情。

站在那一亩花田,我不知道那是什么花,白的花瓣只有一瓣,围成一个弧形,花心只是一根鹅黄色的蕊,从茎的中心伸出来。它的叶子是透明的翠绿,上面还停着一些尚未蒸发的露珠,美得触目惊心。

正在出神之际,来了一位农人,他到花田中剪花,准备去赶清晨的早市。我问他那是什么花,农人说是“马蹄兰”。仔细看,它们正像是奔波在尘世里的马蹄,可是它不真是马蹄,也没有回音。

“这花可以开多久?”我问农人。

“如果不去剪它,让它开在土地上,可以开个两三星期,如果剪下来,三天就谢了。”

“怎么差别那么大?”

“因为它是草茎的,而且长在水里,长在水里的植物一剪枝,活的时间都是很短的,人也是一样,不得其志就活不长了。”

农人和我蹲在花田谈了半天,一直到天完全亮了。我要向他买一束马蹄兰,他说:“我送给你吧!难得有人开车经过特别停下来看我的花田。”

我抱着一大把马蹄兰,它刚剪下来的茎还滴着生命的水珠,可是我知道,它的生命已经大部分被剪断了。它愈是显得那么娇艳清新,我的心愈是往下沉落。

朋友的告别式非常庄严隆重,到处摆满大大小小的白菊花,仍是沉默。我把一束马蹄兰轻轻放在遗照下面,就告别了出来,马蹄兰的幽静无语使我想起一段古话:“旋岗偃狱而常静,江河竞泣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而生命呢?在沉静中却慢慢的往远处走去。它有时飞得不见踪影,像一只鼓风而去的风筝,有时又默默的被裁剪,像一朵在流着生命汁液的马蹄兰。

朋友,你走远了,我还能听到你的蹄声,在孤独的小径里响着。(有删节)

1.文章开头花了不少笔墨写作者和几位小朋友一起放飞风筝的事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6分)

1那些白花种在翠绿的稻田里,好像一则美丽的传说,让人说不出一种落寞的心情。(3分)

2)它愈是显得那么娇艳清新,我的心愈是往下沉落。(3分)

3.本文标题别具特色,请联系全文说说这个标题含有几层意思。(5分)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马蹄兰长在水里,花可以开两三星期,但如果剪下来,三天就谢了。作者借此表达的对生命的感悟是:人就像马蹄兰一样,不得其志就活不长了。

B、“旋岗偃狱而常静,江河竞泣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这段古话描绘了山川日月即动即静、从未变化的“物不迁”的图画。作者引用这段古话,来表达人生也可以永恒的感悟。

C、“我”的朋友是一个生前沉默的人,他的消失也采取了沉默的方式,朋友的去世使作者感到无限的忧伤、孤独和失落。

D、文中引用胡适所说的话“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意在委婉地批评朋友的生活态度过于消极。

E、本文是回忆性散文,感情真挚,构思精巧,语言隽永。最后一段用呼告、比拟的手法,表达了对朋友的怀念和祝福之情。

 

查看答案

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5题限选4题)(8分)

1             ,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                       (王勃《滕王阁序》)

2)问君西游何时还?                          ,雄飞雌从绕林间。    (李白《蜀道难》)

3)搴汀洲兮杜若,               。时不可兮骤得,                   (屈原《湘夫人》)

4)子曰:“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5         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        (辛弃疾《登建康赏心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山花子 ·春恨

                                         陈子龙

杨柳迷离晓雾中,杏花零落五更钟。寂寞景宫外月,照残红。

蝶化彩衣金缕尽,虫衔画粉玉楼空。唯有无情双燕子,舞东风。

注:①陈子龙:明末清初爱国名士,史家称誉“生而文章名世,没而忠义传世。”②五更钟:亡国丧音。③化彩衣:《罗浮山志》载有葛洪成仙,遗衣化彩蝶的故事,此处形容明皇族贵胄死后的萧瑟悲凉。

1.词的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意象?有什么作用?(4分)

2.唯有无情双燕子,舞东风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深层寓意?(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张咏,字复之,濮州鄄城人。太平兴国五年,郡举进士,议以咏首荐。有夙儒张覃者未咏与寇准致书郡将,荐覃为首,众许其能让。会李沆、宋湜、寇准连荐其才,以为荆湖北路转运使。奏罢归、峡二州水递夫。就转太博士。太宗闻其强干,召还。张永德为并、代都部署,有小校犯法,笞之至死。诏案其罪。咏封还诏书,且言:“陛下方委永德边任,若一部校故,辱主帅,臣恐下有轻上之心。”太宗不从。未几,果有营兵胁诉军校者,咏引前事为言,太宗改容劳之。

出知益州,时李顺构乱,王继恩、上官正总兵攻讨,顿师不进。咏以言激正,勉其亲行,仍盛为供帐饯之。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初,蜀士知向学,而不乐仕宦。咏察郡人张及、李畋、张逵者皆有学行,乡里所称;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士由是知劝。

咸平二年,夏,咏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遣之。官属请曰:“不痛之,恐无以禁。”咏曰:“钱塘十万家,饥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俟秋成,当仍旧法。”五年,真宗以咏前在蜀治行优异,复命益州。会遣谢涛巡抚西蜀,上因令传谕咏曰:“得卿在蜀,朕无西顾之忧矣。”

咏与青州傅霖少同学。霖隐不仕。咏既显,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至是来谒,阍吏白傅霖请见,咏责之曰:“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

    (选自《宋史·张咏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夙儒张覃者未   第:科举考中

B.辱主帅            推:追究

C.不痛之            绳:捆绑

D.复命益州          知:掌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若一部校故           久之,能足音辨人

B.乡里所称             大王不取也

C.咏悉宽其罚遣之       拔剑撞破之

D.饥八九               项庄拔剑舞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B.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C.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D.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咏与寇准致书郡将,荐覃为首,众许其能让。(4分)   

(2)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4分)  

(3)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论文雅

孙克强

在古典美学中,雅俗与文野分别组合,成为两组相对的范畴,即文雅和野俗。二者是对立的两极,相反而又相成。

从人类文明脱离动物本性起步之际,雅与俗的分野就产生了。人类文明进步愈大,文化层次愈高,知识修养积累得愈丰厚,雅俗的差异就愈显著。上古时期,雅俗差异的典型体现即在《诗经》之中。《诗经》的内容分为风、雅、颂三类,风诗的作者多为农夫走卒、妇人女子,多道田间闾巷的山情水音,显得浅近野俗一些;雅诗则多出自公卿士大夫之手,较为讲求辞彩,显示出作者较高的文化修养。因而雅诗与文采相联系,成为文雅。 文雅观念的形成也与孔子有关,《论语·雍也》记孔子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文质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雅适合的是士大夫知识阶层的口味,反映的是他们的思想感情和审美习惯。文雅的重要内容是指语言中显示出的文化知识的积累。在语言中引用或化用古人语句、古典古事,可使语言有苍古博厚之风。古代的批评家认为,知识、学问的有无或多少是区别雅俗的重要标准。清人毛奇龄说:“天下惟雅须学,而俗不必学;惟典则须学,而鄙与俗则不必学。”读书是求雅去俗的最好途径。

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雅俗的表现是复杂的、多样的。雅俗的差异在于文化层次的高低,在于文化积累的多少。然而这种高低和多少却又是相对的,是在比较中呈现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度”,超过度的限制,就会走向它的反面。

雅和俗虽然异势,但也并非水火不容,雅俗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互相易位。“以俗为雅”这个中国美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影响的理念即是典型的例证。文雅本指文采华美,语言修辞工致,是艺术修养高的标志,但如果一味追求文采华丽、语言精致,则又会成为千口一腔的陈辞滥调,又成了凡俗、陈俗的东西而令人生厌。这时如果别出心裁,有意从以前已遭摒弃的民间语言中汲取材料,用入作品中,则会产生清新出奇的效果,这正是高雅的一种表现。“以俗为雅”的作品,其外在的形式特征是“俗”,而其体现出来的品格、趣味却是“雅”。这里“俗”和“雅”是相互协调、相反相成、浑融一体的。

“以俗为雅”的理念还可以运用到文学创作的体裁、题材、意境等领域。如表现在体裁方面,古代文学家、批评家通常推崇雅体,贬斥俗体,如民间歌谣就被视为俗体而受到贬斥。但也有一些作家看到了这种体裁所蕴含的艺术价值,如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文雅和通俗。梁启超的看法对我们很有启发。他将诗分为“文人诗”和“民间歌谣”两类,并指出:“简单说,好歌谣纯属自然美,好诗便要加上人工的美。”“对于自然美加上些人工,又是别一种风味的美,譬如美的璞玉,经琢磨雕饰而更美;美的花卉,经栽植布置而更美。”

                 (选自《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1期,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文雅和野俗是相对的范畴,二者是对立的两极,相反相成。

B.以俗为雅”理念出现后,文采华美语言修辞工致,就不再是文雅的标准了。 

C.文雅观念的形成与人类文明进步直接相关,也与孔子影响后世的文质观有关。

D.引用化用古语,使语言苍古博厚,显示出丰厚的文化积累,是文雅的重要内容。

2.下面对雅俗关系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雅俗的差异在于文化层次的高低和文化积累的多少,唯有读书才能求雅去俗。

B.任何事物都有度,超过度的限制,就会走向它的反面,以俗为雅即是典型例证。

C.一味讲求文采和语言,就会成俗”;使用民间语言如能别出心裁,则会现雅”。

D.雅和俗虽然异势,但并非水火不容,它们是相互协调、相反相成、浑融一体的。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诗经》中风诗”显得浅近野俗,雅诗”讲求文采成为文雅”,是我国古典美学史上最典型的雅俗差异。

B.梁启超将诗分为文人诗民间歌谣两类,他认为好民间歌谣纯属自然美,而好文人诗则属人工美。

C.古代文学家通常不能发现民间歌谣所蕴含的艺术价值,将其视为俗体加以贬斥,因而创造不出优秀的作品。

D.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虽然雅俗的表现是复杂的,但知识、学问的有无或多少始终是区别雅俗的重要标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