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50分) “吾日三省吾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50分

吾日三省吾身:高否?富否?帅否?否,滚去学习!这是悬挂在四川内江六中高三(14)班黑板上方的另类冲刺标语这一另类标语引起网上热议,有人认为,话粗理不粗,符合95后的气质;有人认为,教育没有给学生树立明确的价值观,人生只为了钱吗?还有人认为……

作为95后的你对这一标语有什么体验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2)不得透露个人或学校信息。(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4)不少于700字。

 

“滚去学习”的另类冲刺标语惊呆了谁? “吾日三省吾身:高否?富否?帅否?否,滚去学习!”这是悬挂在四川省内江市内江六中高三(14)班黑板上方的另类冲刺标语。 近年来,我们看到了许多高考的口号:“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考过高富帅,战胜官二代”,“不像角马一样落后,要像野狗一样战斗!”“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生时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无不充满了或艰辛、或励志、或“暴力”、或决绝的色彩。然而,内江六中的这一条“另类”口号,其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丰富信息,以及由此引起的惊讶、赞赏、批评,着实值得细细玩味。 这条“滚去学习”的冲刺标语,带有95后鲜明的个性烙印,表面上,他们似乎是倾心于高富帅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实质上,是他们愤懑于一些不公平的社会现象,用学生的方式呐喊着,表达了出来。戏谑的语气,谦卑的视角,道出了学生们的现实心理,也流露出一丝苦涩的悲怆。 当高考成为大部分普通民众的孩子不得不挤的独木桥时,当高考成为寒门学子手中仅能掌握的一块“敲门砖”时,学生们只能把这些悲壮的口号,作为激发斗志和潜能的武器,呼喊着,向前冲! 因为,即使是沿街讨饭的乞丐,手里至少还有一根打狗的棍! 如果说,以前那种只要考上大学,就能够改变命运的观点已然落伍,那么,在资讯发达、信息透明的今天,社会阶层生存状态的巨大反差和许多不公平的现象,这些高年级的学生早已耳濡目染,深有体会。毕竟,社会在发展,学生们对社会的认知能力,也在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提高。骨感的现实,让学生们增添了诸多的理性,他们对今后的挑战有着较为清晰的认知,也明了今后会面临更加现实的问题:即便有了高考,大部分人也未必能和高富帅展开公平竞争。 难能可贵的是,与一些持“读书无用论”观点的人相比,他们没有放弃对梦想的追逐,没有抛下沉重的书包,辍学打工,而是勇敢的面对现实,为了实现自身价值,继续日夜苦读。他们把学习当作与所谓的“高富帅”阶层竞争的唯一手段,他们为自己竭力争取的,不过是一个与之能够站在同一起跑线,同台竞技的机会;是一个人生出彩的机会,仅此而已。 我以为,对待这样一条属于寒门学子的高考励志标语,不必大惊小怪,也不必责备批判,这不过是学生对社会的清醒认知而已,请尊重他们说出实话的权利! 这是一篇时评体作文,时评强调的是对社会的批判意识和理性思考,展示的是民众对社会进步的愿望。高考作文对时事新闻的关注,正是期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他们参与和管理社会事务的意识和能力。具体写作时,可分四步走: 第一步:引述材料。一般在作文开头,150-200字即可。引述文题材料时忌机械照抄,要抓住关键,简洁概括。可在引的结尾提出论点,论点句语言要简洁,与文章标题、结尾形成照应,并贯穿全文。 第二步:分析材料。针对文题材料,选准角度或切入点,围绕论点句进行分析、评论。分析时要注意层次,逻辑关系要清晰。评论时忌蜻蜓点水,应深入挖掘,体现一定的思辨性和激情,呈现一定的论述力度。此部分紧承开头,400字左右。 第三步:联系现实。承上过渡,自然联系到实际生活,搜集典型论据,扣题论证。此部分是对上文的扩展,200字左右。 第四步:总结全文。回扣材料,升华总结,收尾要求形象有意蕴。如前面没有提出观点,此处可总结出观点。此部分100字左右。 当然,文无定法,此四步只是提供行文的一个思路,供参考。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两个“有人认为”给同学提供了思路,“还有人认为”给同学打开了思路。这条标语带给我们这样一些思考:(1)这是一种情感宣泄。较之于争议标语是否雷人,更应看到标语背后学生们的真实情感需求。(2)期待公平。通过雷人标语,我们不妨反思高考弊端,促进制度建设。(3)心态平和。高考不是你死我活的战斗,而是人生成长路上的一环,放宽心来坦然面对或许更好。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围绕树根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段话。要求:运用对比、排比和象征手法,表现树根的特点,揭示树根的精神,不少于200字。

 

查看答案

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1分)

司马祠

一说到韩城,自然会想到司马迁。地以人传,由于崇敬司马迁,我对韩城心仪已久。在这次游览的历程中,韩城的地势之高,城廓之阔,田园之丽,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韩城南边是一个有别于周围山原的盆地,绿树葱茏,良田万顷,疑是到了江南仙境。从这里流入黄河的芝水,使芝川有着天赐的好风水。与司马迁结缘的汉武帝,曾想长生不死,那些方士官宦之流投其所好,竟在这一带挖到了灵芝。汉武帝喜得瑞草,却也没能活到今天,只是由此将原名陶渠水的这条河更名为芝水了。过小石桥,穿木牌坊,踏上石砌的古道,便开始了仰望中的登攀。

脚下的古道是用宽大厚实的石条铺成的,粗砺坚硬,历经数千年而牢固如初。古道始建于春秋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后,继续开凿这条悬崖上的交通要道。楚汉之争,韩信经这儿运过兵;汉武帝祭祀后土,经这儿往返行宫;隋朝末年,李世民经这儿攻入长安;明末李自成经这儿渡龙门,直捣燕京。这条巨石铺砌的古道,万年不朽,是另一部书写在石头上的史记。太史公之前之后,这里上演过的金戈铁马的历史活剧,都被载入了有形无形的史册之中。而这座历尽沧桑的司马祠,也正是在有形之中负载着史圣无形的精神内涵。

“高山仰止”,是《诗经》里的名句,嵌在这头顶的牌坊上,正好合了拜谒者的心情。这时,你的脚步已踏入了神道,登九十九级台阶,就可以抵达祠顶了。砖石砌成的九十九级台阶,据说用意取于《易经》,九为数之极,九九则至高无上了。皇上的祖祠称九庙,官衔不算高的太史令却也有九十九级的神道,确乎有造祠者藐视皇权之意,更具寓意的是说司马迁经受了多么坎坷曲折的磨难,才登上史圣之巅峰。他“以天地为量,不计小耻”,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光照后世。

攀至最高层的祠院,地势开阔了。殿内有若干碑碣,奇妙的是那一块梦碑,说唐朝褚遂良于同州梦见一女子,自称是司马迁侍妾,叫随清娱,迁遭难后忧伤而死,褚氏遂作碑文。是实录还是虚幻,莫衷一是。造于北宋的司马迁泥塑像,不是宫刑后无胡须的“妇人像”,是据芝川乡间寻访到的太史公壮年线描画像塑造的,相传画像出自司马夫人之手,泥塑像面稍北望,是在想念苏武和李陵吧?传说司马迁去世后,是其夫人柳倩娘和子女,将太史公的骨骸运回故地,掩埋在这高冈上的。有种说法,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得之天地,不能有丝毫损伤,司马迁受了宫刑,有辱祖先,故未能埋入祖茔。这是谁的悲哀呢?我宁可认为,此处枕家山,临大河,气势雄伟,一览众山小,是史圣最佳的长眠之处。寝宫后是司马迁圆形砖砌墓冢,为元世祖敕命建造的蒙古包状墓,墓壁上嵌有砖雕八卦卦象,“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非大智大慧者莫属。墓顶一柏形若颤抖的五指,傲指苍穹。

这是天问!我听见史圣在歌唱。这歌声穿越古今,扬善弃恶,与大河共舞。天空有雄鹰飞过,它读圆的墓冢,读方的祠院,读直的神道,再读弧形的小桥大路,这竟然是大地上一个巨大的问号。

1.第二段里的“仰望中的登攀”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2.文章侧重描述了司马祠哪些“有形”的部分?这些部分各自负载着什么与司马迁有关的“无形”内涵?(6分)

3.阅读文章最后一段,回答下面问题。(6分)

四个“读”字的运用,有什么丰富而深刻的含义?(3分)

结尾一句“这竟然是大地上一个巨大的问号”,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原文作答。(3分)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 汉武帝之所以与司马迁结缘,是因为在太史公的故乡挖到了投其所好的灵芝草。

B 作者在文章中叙写韩城的人文历史和地理风貌,凸显的是史圣家乡的人杰地灵。

C 在作者看来,受了宫刑的司马迁死后不能埋入祖茔,这构成了史圣最大的悲哀。

D 类似于褚遂良的梦,本文的行文也呈现出一种虚虚实实、扑朔迷离的写作风格。

E 文章融历史想象与现实感怀为一体,为这篇游记增添了几分厚重感与文化内涵。

 

查看答案

下列是《红楼梦》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段判词,暗指《红楼梦》中两个女子的命运。指出这两个女子是谁,并简述其中一个女子的身世与命运。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分)

(1)子曰:“不愤不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2)子曰:______________ ,曲肱而枕之,______________。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3)鹿门月照开烟树,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惟有幽人自来去。(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4)野哭千家闻战伐,                  。卧龙跃马终黄土,                    。(杜甫《阁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8分)

清   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

1.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些什么特点?(4分) 

2.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用典的出处。这首诗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