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赠卖松人 于武陵[注] 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赠卖松人 

于武陵[注]

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

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

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

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

[注]据《唐才子传》称,于武陵在唐宣宗大中年间尝举进士,不称意,携书与琴,往来商洛、巴蜀间,或隐于卜中,存独醒之意。

1.这首诗的第二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对比,“寒涧”与“翠楼”,一个荒寒一个繁华形成鲜明对比(2分,如果只答手法,没有解释,只给1分;);突出了松树生长环境的恶劣,以及“松”与“翠楼人”之间地位、境遇的巨大差别,暗示卖松人向翠楼人卖松求利不合时宜,为规劝卖松人做铺垫。(作用2分;四个要点,答出一个给1分,答出任意两个、意思对即可) 或:比喻(象征、托物言志)、借代,以寒涧树比喻(象征)贫寒之士,以“翠楼人”代权贵之人;[3分,如果只答手法(“比喻”、“借代”各占1分),没有解释,只给2分;如果没有明确答出手法,而是融合在具体分析中,且解说适当,也可给3分]把贫寒之士比喻为“寒涧树”,形象地表现了其地位的卑微、境遇的凄凉;而想把“寒涧树”卖给“翠楼人”,委婉地表达了贫寒之士希望得到权贵赏识重用之意。(作用2分;两个要点,答出一个给1分,意思对即可) 2. 这首诗寄托了诗人对不识人才、只喜欢趋时媚俗的权贵的讽刺;对像松树那样正直高雅却沦落下层、不被重视的贫寒之士的怜惜;对争荣小人春风得意,正直人士却不得重用这一不公平社会现象的愤懑;以及因对现实有了清醒认识而不求荣利、洁身自好的高洁情怀。(4分;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 “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诗意为“你想把耐寒的松树,卖给京城里的富贵人家。”这里就将松树生长的“寒涧”与富贵人的“翠楼”形成对比。这里的寒涧松是一种象征,指地位卑下境遇坎坷的寒士,卖松给富贵人象征得到权贵们的赏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 这是一首讽喻诗歌,托物言志表达了当下权贵们趋炎附势、不识人才的讽刺,也表达对像松树一样风格高洁寒士之人的同情,同时也传递出了要洁身自好、不媚流俗的高尚节操。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9分)

吴充,字冲卿,建州浦城人。未冠举进士,入为国子监直讲、吴王宫教授。等辈多与宗室狎,充齿最少,独以严见惮,相率设席经。  

选人胡宗尧者,翰林学士宿之子,坐小累,不得改京官。判铨欧阳修之请,仇家修以为党宿,诏出修同州。充言:“修忠直,不宜用谗逐。若以为私,则臣愿与修同贬。”于是修复留,而充改知太常礼院。张贵妃薨,治丧越式,判寺王洙命吏印纸行文书,不令同僚知。充移开封治吏罪,忤执政意,出知高邮军。神宗谕以任用意,知谏院。  

王安石参知政事,充子安持,其婿也,引嫌解谏职,为翰林学士。三年,拜枢密副使。王韶取洮州,蕃酋木征遁去,充请招还故地,縻以爵秩,使自领所部,永为外臣,无庸复列置郡县,财屈力。时方以开拓付韶,充言不用。  

八年,进枢密使。充不善安石所为,数为帝言政事不便。帝察其中立无与,欲相之。安石去,遂代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充欲有所变革,乞召还司马光数十人。光亦充可告语,与之书曰:“自新法行,中外汹汹。民困烦苛,日夜引领,冀朝廷觉悟,一变敝法。”充深思之,终不能用。

王珪与充并相,忌充,阴掣其肘。而充素恶蔡确,确治相州狱,捕安持及亲戚、官属考治,欲钩致充语,帝独明其他。及确预政,充与议变法前,数所诎。安南师出无功而知谏院张璪又谓充与郭逵书止其进兵复置狱充既数遭同列困毁积忧畏疾益侵。元丰三年,罢为观文殿大学士。卒,年六十。

充内行修饬,事兄甚谨。为相务安静,性沉密,对家人语,未尝及国家事,所言于上,人莫知者。将终,戒妻子勿以私事干朝廷,帝益悲之。世谓充心正而力不足,讥其知不可而弗能勇退也。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一)

1.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 相率设席经                     接受,学习

B 仇家修以为党宿,诏出修同州     诬陷

C 无庸列置郡县,财屈力           竭尽,耗尽

D 帝独明其他                     无,没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判铨欧阳修之请                  君子不小人之匈匈也辍行

B 判寺王洙命吏印纸行文书        愿夫子辅吾志,明教我

C 民困烦苛                      繁启、蕃长春夏,畜积、收藏秋冬

D 自新法行                        天下无道也久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3分)

A 吴充还未成年就考中了进士。做吴王宫教授时,得到宠爱。在与皇帝宗室亲密交往的同事中,要数吴充最年轻。

B 欧阳修因为替胡宗尧讲话被仇家陷害,吴充向皇上进言强调欧阳修的忠直,使得欧阳修免于外放,得以留在京城。

C 吴充虽然是王安石的亲家,但却和王安石的政见不太相同;在王安石离开朝廷后,吴充也曾想改变他的一些做法,所以请求皇上召回司马光等人。

D吴充很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也尽心尽力为朝廷效力,但世人评价他是为人正直能力不足,而且明知道自己无能为力时还不懂得急流勇退。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2分)     

(1)修忠直,不宜用谗逐。若以为私,则臣愿与修同贬。(4分)

 

(2)充不善安石所为,数为帝言政事不便。帝察其中立无与,欲相之。(4分)

                                                                         

(3)充既数遭同列困毁积忧畏疾益侵。(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小题。

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首先表现为审美视野的逐步扩大。在自然美领域,从对动物的审美到对植物的审美,对山水的观赏由“比德”到“畅神”的转变,都可以看出这一点。处于狩猎生活时期的欧洲原始洞穴画作者,尽管生活在不乏美丽植物花卉的环境里,但他们着意描绘的只是经常与之周旋的野兽形象。我国仰韶彩陶,已有鱼、鸟、蛙等自然物的形象,但它们都是脱离各自的生存环境被加以表现的,几何化的写意手法和强烈的变形处理,表明这些自然物已变成象征符号,还谈不上自身的美。

周秦以后,山川草木开始作为人的生活背景获得了自身的审美意义,然而人们主要是从“比德”的观点去欣赏它们的。

那时的人习惯于将自然物的某些特征比附于人的道德、情操,使自然事物的属性(物理属性、化学属性、生物属性)人格化,人的品性客观化。自然物的美丑,就按其所比附的道德情操的价值来评定。这实际上是一种“美善相乐”的观点。孔子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提法和《荀子》一书中所记的孔子“以玉比德”的观点,都可看成代表。这种用自然物比附人的德行的观点,虽仍有其片面性,却标志着人们对自然美的感受,已同实用感相分离,转为道德情感的满足,表现了历史的进步。《诗经》常以鸟兽草木比兴,作为抒发情意的借用物。《离骚》以香草君子,以萧艾喻小人,都表明“比德”观念对艺术创作有着广泛的影响。由于艺术作品中大量出现以物喻人的形象,所以就使自然物往往附着了传统的隐喻意义,如松柏喻坚贞、兰竹喻清高,直到今天还影响人们对这类自然物的欣赏。

对自然物的“畅神”审美观,是晋宋以后盛行起来的。同“比德”不同,“畅神”强调的是自然美的欣赏可以使欣赏者的情感得到抒发,得到满足,从而精神为之一畅。它所尊重的,已不是自然物身上被人为外加的道德伦理价值,而是它自身的足以令人舒畅怡悦的审美价值。王羲之《兰亭集序》写到自己面临会稽山阴兰亭一带有着“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的美景所产生的感受:“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宗炳平生“眷念庐衡,契阔荆巫,不知老之将至”,酷爱描山画水,认为再现山川之美,足以“畅神”。他说:“峰岫娆嶷,云林森渺,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以,神之所畅,孰有先焉!”肯定观赏和再现自然美可以“游目骋怀”,可以“畅神”,也就是肯定从自然界可以直接得到审美的满足。这种观点的提出,标志着对自然美审美意识的觉醒,为时比西欧早一千多年。在这种观点基础上诞生的谢灵运的山水诗和宗炳、王微的山水画,在中国艺术史上都具有开山意义。由此而形成的专事表现自然美的艺术品类--山水诗画,后来得到长足的发展,成为我国民族艺术对人类艺术宝库的卓越贡献。

(节录自张晓光《试论中国当代美学发展趋势》。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比德”和“畅神”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比德”是周秦以来的人将自然物的某些特征比附于人的道德、情操的一种审美观。

B“比德”所尊重的不是自然物身上被人为外加的道德伦理价值。

C“畅神”是指晋宋以后盛行,欣赏者从自然美的欣赏中得到情感的抒发和满足的一种审美观。

D“畅神”所尊重的是它自身的足以令人舒畅怡悦的审美价值。

2.下列各句诗,不符合“比德”审美观一项是

A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B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

C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

D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毛泽东《蛙》)

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山水的观赏由“比德”到“畅神”的转变,可以看出人们审美视野的逐步扩大。 

B我国仰韶彩陶中自然物的形象是“象征”符号,因此有传统的隐喻意义。 

C山水诗和山水画的出现促进了“畅神”审美观的形成。

D从仰韶文化时期一直到晋宋,人们对自然美的感受都同实用感相分离了。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关羽身在曹营心怀故主,当他得知刘备的消息后,就决意要离开曹操。曹操送他的金银财宝和汉寿亭侯的官印一并送还。这就是“封金挂印”的故事。(《三国演义》)

B.隐修女认出爱斯梅拉达就是她多年前丢失的女儿,眼看着自己的女儿被官兵抓去,又无力救女儿。最后,她咬住刽子手的手,官兵把她使劲一推,她的头重重地撞在石板地上,死了。(《巴黎圣母院》)

C.楚国狂人接舆遇见孔子,并不理会他,自顾自的边走边唱歌,且在子路面前批评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论语》)

D.“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体现了孔子虚心向他人学习的精神。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则是说教师要选择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最佳时机。(《论语》)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就对“和合”思想进行了论述。                                                                 。可见,“和”的思想是先秦诸儒的共识,它与儒家的另一核心价值观“礼”是互为表里的。

①在孔子的思想体系里,“礼”与“和”,是互相作用的。

②荀子的思想也是如此。他说:“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

③这里的“和”,一意即“适合”,但亦可做“和谐”解。

④“礼”的作用,是“和”,而“和”也是维系“礼”的重要手段,是最重要的。

⑤儒家创始人孔子把“和”视为做人处事的重要标准,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⑥孟子也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是说,要办成任何事情,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合作。

A.⑤①②④⑥③    B.②④⑥⑤①③    C.②⑤①④⑥③  D.⑤③①④⑥②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南朝后期,社会风气奢靡,朝纲日益堕落,士人所作诗歌大多内容空虚,充满脂粉气。庾信便是“徐庾体”代表作家之一(徐陵、庾信)。

B 诗》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汉代以后被尊为经典,遂有《诗经》之称。

C高适、岑参、李颀等人的边塞诗,其源出自鲍照、刘琨,以边塞战争题材为主,表现了边塞风情,军中苦乐,以及诗人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和慷慨不平之气。

D刘基的散文以短篇寓言著称,《卖柑者言》讽刺元末官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郁离子》中《楚有养狙以为生者》一章,指出以“术”欺民者必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