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家》重点塑造了三个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鸣凤和瑞珏。三个女子虽然性格不同——梅悒郁,瑞珏贤慧,鸣凤善良却柔中有刚;但她们悲剧结局却是相同的。(《家》)
B.张郃领兵攻打张飞,张飞设伏,前后夹击,张郃大败后坚壁不出。张飞每天饮酒至大醉,坐于山前辱骂。刘备知道这是张飞的迷惑敌人之计,特意派魏延送酒。(《三国演义》)
C.贝西小姐在大卫走投无路时收留了大卫,并且让他上学。大卫求学期间,寄宿在律师维克菲家里,与维克菲的女儿阿格妮丝结下深厚友谊。(《大卫•科波菲尔》)
D.爱斯梅拉达扑到窗口的呼喊使母亲的希望破灭了。居第尔先是用凶狠的目光盯住宪兵,抱石头砸他们。最后,无计可施的母亲向宪兵们跪下,祈求怜悯。(《巴黎圣母院》)
古诗文填空。(5题限选4题)(8分)
(1)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蜀道难》)
(2)披绣闼,俯雕甍, , 。(《滕王阁序》)
(3)莫听穿林打叶声, 。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
(4)三岁为妇, 。 ,靡有朝矣。(《诗经》)
(5)幽赏未已,高谈转清。 ,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①家
王维
寒更传晓箭,清镜览衰颜。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借问袁安②舍,翛然③尚闭关。
[注]①胡居士:王维朋友,家境清寒。②袁安:东汉人,有贤名。一年冬天,洛阳令冒雪去访他。袁安正冻得蜷缩在床上发抖。洛阳令问:“你为什么不求亲戚帮助一下?”袁安说:“大家都没好日子过,大雪天我怎么好去打扰人家?”③翛(xiāo)然:指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1.这首诗的中间两联是写雪景的名句,历来评价很高,任选一联赏析其表达技巧。(4分)
答:
2.尾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马孟祯,字泰符,桐城人。万历二十六年进士。授分宜知县。将内召,以征赋不及四分,为户部尚书赵世卿所劾,诏镌二秩①。甫三日,而民逋悉完,邹元标、万国钦辈亟称之。续授御史。文选郎王永光、仪制郎张嗣诚、都给事中姚文蔚、陈治则,以附政府②擢京卿,南京右都御史沈子木年几八十未谢政,孟祯并疏论之。
大学士李廷机被劾奏辨,言入仕以来,初无大谬。孟祯驳之曰:“廷机在礼部昵邪妄司官彭遵古,而聂云翰建言忤时(时,人名),则抑之至死。秉政未几,姜士昌、宋焘、郑振先皆得罪。姚文蔚等滥授京堂③,陈用宾等屡拟宽旨。犹不谓之谬哉?”王锡爵辞召,密疏痛诋言者。孟祯及南京给事中段然并上疏极论。寻陈佥商④之害,发工部郎陈民志、范钫黩货罪。又陈通壅蔽、录直臣、决用舍、恤民穷、急边饷五事。请召用邹元标,放廷机还田里。皆不报。
三十九年夏,怡神殿灾。孟祯言:“二十年来,郊庙、朝讲、召对、面议俱废,通下情者惟章奏。而疏入旨出悉由内侍,其彻御览与果出圣意否,不得而知,此朝政可虑也。臣子分流别户,入主出奴,爱憎由心,雌黄信口,流言蜚语,腾入禁庭,此士习可虑也。畿辅、山东、山西、河南,比岁旱饥。民间卖女鬻儿,食妻啖子,铤而走险,急何能择。一呼四应,则小盗合群,将为豪杰之藉,此民情可虑也。”帝亦不省。
吏部侍郎萧云举佐京察,有所庇,孟祯首疏攻之。论者日众,云举引去。山海参将李获阳忤税监,下狱死,孟祯为讼冤,因请贷卞孔时等在狱者,且言:“楚宗一狱,死者已多,今被锢高墙者,谁非高皇帝子孙,乃令至是。”皆弗听。四十二年冬,考选科道,中书舍人张光房、知县赵运昌,以言论忤时,抑不得与。孟祯不平,具疏论之。是时三党势张,忌孟祯谠直,出为广东副使。移疾不赴。天启初,起南京光禄少卿,召改太仆。以忧归。魏忠贤得志,为御史王业浩所论,遂削籍。崇祯初,复官。
孟祯少贫。既通显,家无赢资。惟衔赵世卿抑己,既入台即疏劾世卿,人以为隘。
[注] ①镌二秩:指降二等职。②政府:指宰相府。③京堂:明清时称各衙门长官为京堂④佥商:令商人办内府器物,佥名以进,谓之佥商。(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十八》)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发工部郎陈民志、范钫黩货罪发:揭发
B.皆不报。报:答复
C.因请贷卞孔时贷:宽恕
D.以忧归忧:忧虑
2.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以附政府擢京卿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B.则抑之至死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孟祯为讼冤既自以心为形役
D.乃令至是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3.下列句子全都能表现马孟祯“谠直”的一项是()
①以征赋不及四分,为户部尚书赵世卿所劾②请召用邹元标,放廷机还田里
③吏部侍郎萧云举佐京察,有所庇,孟祯首疏攻之④谁非高皇帝子孙,乃令至是
⑤为御史王业浩所论,遂削籍。⑥既通显,家无赢资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④⑤⑥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甫三日,而民逋悉完,邹元标、万国钦辈亟称之。
译文:
(2)而疏入旨出悉由内侍,其彻御览与果出圣意否,不得而知
译文:
(3)惟衔赵世卿抑己,既入台即疏劾世卿,人以为隘。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转基因技术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生物体基因组中,通过外源基因的稳定遗传和表达,达到品种创新和遗传改良的目的。也可通过干扰或抑制基因组中原有某个基因的表达,去除生物体中某个我们不需要的特性。“外源基因”是指在生物体中原来不存在的基因,也就是外来的基因。转移了外源基因的生物体会因产生新的多肽或蛋白质而出现新的遗传性状。目前,商业化的转基因作物的外源基因大部分来自于外源物种,如转基因抗虫棉的Bt基因来源于一种土壤细菌—苏云金芽孢杆菌的基因。而开发来源于本物种的基因并转化到该物种是当前转基因研究的热点,改变“内源基因”的表达模式也可显著改变物种的遗传性状。
传统的育种学主要采取杂交育种技术,其基本原理是通过人为的干预,使养殖的动物和种植的作物中不断地积累“有利”基因而减少“不利”基因。因此,无论是传统的常规育种技术,还是现代生物技术产生的转基因育种技术,都是以使动物或植物获得优良基因为目的来进行遗传改良的。在这个层面上,转基因育种与常规育种是一脉相承的,其本质相同,都是遗传物质,即基因的交换。但是,转基因技术又与传统育种技术明显不同。常规育种技术要通过有性生殖阶段,如果要从种外引入优良基因就无能为力了,因为不同的物种难以或根本不能产生后代,即所谓的“生殖隔离”。而转基因技术可以打破物种的界限,实现传统育种技术不能做到的物种间的基因转移,理论上可实现任何物种间的基因交流。其次,转基因技术实现了对具体基因的精确操作。传统育种技术通常是在基因组水平上对目标物种进行选择的,对于目标物种后代性状的预见性相对较差;而转基因技术则是针对功能明确的基因进行操作和转移,可以准确地预知转基因后代的性状。科学家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更加快速、高效地改变目标物种的性状特征,从而极大地加快育种的速度,提高育种的效率。
转基因技术通过生物技术手段人为的打破了物种生殖隔离屏障,将来自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的某一基因片段在载体的介导下引入到其它生物基因组中以改变其遗传性状,使动物、植物、微生物三界的遗传物质实现交流,因此转基因产品的危险或者潜在风险引起人们的关注。这种关注最早可上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人们对DNA重组技术的安全性争论。人们担忧重组DNA实验会创造出新的病原体,引发致命流行病,会创造出难以控制的怪物,甚至会被用于改变人类的基因组。但科学界通过大量的证据终于让人们相信,在严格管理下,重组DNA技术是安全的。近年来,人们对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担忧逐渐集中到了转基因农作物上。但国际上一些组织和许多国家的权威部门在发布有关转基因作物或食品的报告中,都明确指出现在进行商品化生产的转基因农作物尚未发现生物安全性问题。虽然目前依然存在一些其他的有关转基因农作物存在生物安全性的报道,但对这些报道,国际权威机构或主流科学界尚未认同。
(选自科技部《转基因科普小知识》有删改)
1.下列关于“外源基因”的说法,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外源基因是指在生物体中原来不存在的基因,也就是来自外源物种的基因。
B.外源基因导入到生物体后会出现新的遗传性状,因为它会产生新的多肽以及蛋白质。
C.外源基因要先进行人工分离和修饰,然后才能稳定遗传和表达,从而达到创新和遗传改良的目的。
D.苏云金芽孢杆菌是一种土壤细菌,它有一种Bt基因,对于转基因抗虫棉来说,Bt基因是一种“外源基因”。
2.对转基因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的区别,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转基因技术可以打破物种的界限,实现任何物种间的基因交流;而常规育种技术要通过有性生殖阶段,对从种外引入优良基因无能为力。
B.转基因技术是针对功能明确的基因进行操作和转移,传统育种技术只能在基因组水平上对目标物种进行选择。
C.转基因技术实现了对具体基因的精确操作,可以准确地预知转基因后代的性状;传统育种技术通常对于目标物种后代性状的预见性比较差。
D.转基因技术可以快速、高效地改变目标物种的性状特征;传统育种技术要不断反复地积累大量动植物,育种的速度、效率都不如转基因技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要想显著改变一个物种的遗传性状,既可以导入“外源基因”,也可以改变“内源基因”的表达模式,后者具有明显优势从而成为研究热点。
B.转基因技术打破了物种生殖隔离屏障,使不同物种的遗传物质实现交流,所以有人怀疑转基因产品存在危险或潜在风险。
C.DNA重组技术曾经引发人们对疾病、生物品种等方面的担忧,但大量的证据告诉人们,重组DNA技术是安全的。
D.如今人们主要担心转基因农作物的安全问题,但国际权威机构和主流科学界都认为转基因农作物是安全的,所以可以进行商品化生产。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自古以来,文艺中“实”与“虚”的调配,是一门颇费心思的技巧。 , , , , ,
,一篇文,一幅画,倘若太“实”了,反而会失去神韵。
①“实”中有“虚”或“虚”中有“实”,在中国古代诗文和绘画作品中极为常见。
②如此做法,追求的是一种“象外之象”“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③比如诗人写白马只写“雪中放出空寻迹,月下牵来只见鞭”,画家画寺庙只画出尖尖的屋檐一角,而留出大量空白供读者和观者去玩味。
④这就是清代王士祯所说的:“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
⑤古人赋诗作画,十分讲究点与染、藏与露的关系。
⑥留出空白就是以“虚”写“实”,“虚”是对“实”的补充和扩展。
A. ③⑥①⑤④② B. ①⑤③④②⑥ C. ④②⑤③⑥① D. ①③②④⑥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