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元曲,完成文后各题。 【双调】清江引·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

阅读下面元曲,完成文后各题。

【双调】清江引·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1.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点染出怎样的画面?“芭蕉雨声”烘托出怎样的情思?(5分)

2.这首小令的后三句与“问我归期未”是什么关系?从表现手法上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1.用“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点染出一幅萧瑟的秋景图(3分)“芭蕉雨声”烘托出作者思念家乡,辗转反侧的愁思。(2分) 2.后三句未从正面回答“归期”是否已定,而是融情于景,情景相生。(2分)北雁在霜林如醉的长空里哀啼,行人在黄花已瘦的竹篱边痛饮,把“有家归未得”的矛盾心情和“家乡何处是,忘了除却醉”的深沉乡思作了出色表达。(2分)而秋雨打蕉,惊醒了神游故国的美梦。句句写景,句句抒情,情景统一。(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红叶天”、“黄花地”,显然受了《西厢记·长亭送别》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的启导,而《西厢记》又是移用了范仲淹《苏幕遮》词的“碧云天,黄叶地”,亦为感秋之作。红叶黄花勾勒了清秋的轮廓,色彩鲜明,但却有一种苍凉冷颓的情韵。尤其是作者在这一背景中添现了“雁”、“人”的活动主角,且雁啼于天,人醉于地,便使这种苍凉冷颓发挥到了极致。“雁啼”最牵愁惹恨,“人醉”则是为了忘忧。“芭蕉雨声秋梦里”, 芭蕉在古代是有特定所指的意象,一般指代愁思、闺思、乡怀、悲凉,而雨打芭蕉一般是指愁上加愁,不可排解。 秋雨的萧疏冷酷,使得诗人的乡梦也为之惊醒,烘托出作者思念家乡,辗转反侧的愁思。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在解答时应先答手法,再结合诗句分析。这三句句句写景,但又句句含情,是作者收信后无言的感受,但它也可以视作诗人因家信问起归期而惆怅苦闷的应接。我们也可以这样想象:诗人因在现实上不可能回到万里以外的乡园,无语可复,心中充满了忧愁与歉疚。他抬头望天,想看看那传书的鸿雁可在,结果发现“雁啼红叶天”,大雁似乎也在为他发出悲鸣。满地秋菊盛开,但那并不是故园的黄花,诗人只能借酒狂饮,在酩酊中暂忘乡愁。入夜了,他希望能在梦中实现回乡的心愿,可是“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白居易《夜雨》),蕉叶上的雨声又无情地提醒着他的孤寂。“问我归期未”,不敢答复,至此也无须答复。小令的这三句景语,在时间的跨度上可前可后,代表了“秋怀”的一贯凄凉,确实是颇见妙味的。唐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是在归未有期但又存在着“何当共剪西窗烛”可能的情形下,生慨于寄身之处的旁景。而本作连“未有期”的吐诉都鼓不起勇气,心上的伤口就可想而知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19分)

杨玄感,司徒素之子也。好读书,便骑射。以父军功,位至柱国。初拜郢州刺史,到官,潜布耳目,察长吏能不。其有善政及脏污者,纤必知之,往往发其事,莫敢欺隐。吏民敬服,皆称其能。后转宋州刺史,袭爵楚国公,迁礼部尚书。

自以累世尊显,有盛名于天下,在朝文武多是父之将吏,复见朝纲渐紊,帝又猜忌日甚,内不自安,遂与诸弟潜谋废帝。及从征吐谷浑,时从官狼狈,玄感欲袭击行宫。其叔慎谓玄感曰:“士心尚一,国未有衅,不可图也。”玄感乃止。

时帝好征伐,玄感欲立威名,阴求将领。谓兵部尚书段文振曰:“玄感世荷国恩,宠逾涯分,自非立边裔,何以塞责!若方隅有风尘之警,庶得执鞭行阵,少展丝发之功。明公兵革是司,敢布心腹。”文振因言于帝,帝嘉之

帝征辽东,命玄感于黎阳督运。于时百姓苦役,天下思乱,玄感遂与诸将谋议,欲令帝所军众饥馁,每为逗留,不时进发。帝迟之,遣使者逼促,玄感扬言曰:“水路多盗贼,不可前后而发。”时将军来护儿以舟师自东莱将入海,平壤城。玄感乃遣家奴伪为使者,从东方来,谬称护儿失军期而反。玄感遂入黎阳县,闭城大索男夫。以讨护儿为名,有众且一万,将袭洛阳。遂南渡河,从乱者如市。众至十余万。洛父老竞致牛酒。玄感誓众曰:“我身为上柱国,家累巨万金,至于富贵,无所求也。今者不顾破家灭族者,但为天下解倒悬之急,救黎元之命耳。”众皆悦。遂进逼都城。

玄感骁勇多力,每战亲运长矛,身先士卒,喑呜叱咤,所当者莫不震慑。论者之项羽。刑部尚书卫玄,率众数万,自关中来援东都。玄军日蹙,粮又尽,乃悉众决战。玄感弟玄挺中流矢而毙,玄感稍却。追兵遂至,玄感一日三败。独与十余骑窜林木间,至葭芦戍,玄感窘迫,独与弟积善步行。自知不免,谓积善曰:“事败矣。我不能受人戮辱,汝可杀我。”积善抽刀斫杀之,因自刺,不死,为追兵所执,与玄感首俱送行在所。磔其尸于东都市三日,复脔而焚之。(《隋书·列传第三十五》)              

[注]①脔(luán):把肉切成小块。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必知之           介:同“芥”,细小的事

B.自非立边裔         效:功勋

C.平壤城              趣:奔赴  

D.论者之项羽          方:刚直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杨玄感以国家大义为重的一组是3分)  

①遂与诸弟潜谋废帝    庶得执鞭行阵      ③欲令帝所军众饥馁    

④富贵无所求也       所当者莫不震慑    ⑥我不能受人戮辱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②④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玄感政绩卓越,仕途顺利。做郢州刺史时狠抓吏治,了解下情,颇受到吏民敬服,因而袭爵楚国公,迁礼部尚书。

B.杨玄感深谋远虑,机智果敢。他起兵早有预谋,早想扬名天下。在黎阳督办运粮时,他故意滞留粮食,又伪称来护儿谋反,毅然聚众起兵。

C.杨玄感善抓时机,体察民情。他利用督运的机会和天下思乱的民情,以救百姓之命的名义当众誓师,宣布起兵,受到民众的响应。

D.杨玄感勇猛刚烈,结局悲惨。他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在众寡不敌的情况下,让弟弟杀死自己。死后尸身陈列三天又被碎割焚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明公兵革是司,敢布心腹。文振因言于帝,帝嘉之。(5分)

(2)今者不顾破家灭族者,但为天下解倒悬之急,救黎元之命耳。(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共9分)

古代的“城管”

从现代考古发现来看,中国至少在夏商周时期就有城市了。但和现代功能较为接近的城市,到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如齐国的首都临淄。据《战国策·齐策》记载,当时有7万户。仅以现代一户3口的最低标准来算,总人口也达到了21万户。从史料上看,古代城管除负责环卫、拆违章建筑、禁止占道经营外,还得“防火缉盗”;有的还有管理市场物价、维持公平交易和社会治安的义务,兼有现代公安、消防、工商、物价、税务等部门职能,是真正的“综合执法”,权力也比现代城管大。

古代的城管队员叫法不少,或称“胥”,或称“卒”,还有称“市吏”、“监市”,等等。但在事实上,古代并没有现代城管局这样的专职机构,自然也无城管队员一说。古代早期城管常由士兵充当。在北宋的都城东京开封,朝廷便设有相当于现代街道城管队的“街道司”,并相应成立了由500名兵士组成的执法队伍,以保持开封的正常交通秩序和环境卫生。明代的北京,由相当于今北京卫戍区或武装警察部队的“五城兵马司”来承担现代城管局的大部分职能。清代的北京,还专设了“督理街道衙门”,主要负责外城的街道管理、民房修建等,破坏公用设施、侵占下水道等不良行为,都是督理街道衙门的执法对象。到了晚清,西方的一套城管制度被引入中国,由警察承担起了现代城管的工作。

在古代,现代城管的两大难题—占道经营和违章搭建,同样十分突出,且历代不绝。古代城管也为此伤透脑筋。在唐代的长安和洛阳,不少商户为了扩大经营面积,非要在门面(正铺)外多占一块(偏铺)。在李显(唐中宗)当皇帝时的景龙年间,朝廷不得不以敕令的形式,发布了一则当时的最高“城管通知”:两京市场上各行业,凡自有正铺者,不得在铺前再建造偏铺。宋代称占道经营为“侵街”,为了防止侵街行为的发生,宋代城管想出了一个法子,在沿街要道旁立“表木”,标记出范围。这与现代街道画线一样,一旦超出就要被制止,当时的“城管队”会经常检查是否有人侵街。到明清,随着城市和商业的发展,占道、违建更突出。

《唐律》规定:“距府十丈无市,商于舍外半丈,监市职治之。”即摆摊设点至少要远离政府办公地30米,也不能离民房太近,要在1米5以外,由监市负责督管。对占道经营有严厉的惩罚:“诸侵巷街阡陌者,杖七十;若种植垦食者,笞五十。各令复故。”挨打后,还得恢复原状。《宋刑统》也有规定:“诸侵街巷阡陌者,杖七十”。对乱倒垃圾、影响环境卫生也有规定:“其有穿穴垣墙以出秽污之物于街巷,杖六十。直出水者无罪。主司不禁与同罪。”把尿屎垃圾弄到街上,影响了公共卫生,不只当事人倒霉,连“城管队长”都跟着挨杖打。宋仁宗在搞城管方面颇有创意,他在要求开封府官员强拆违章的同时,特别指示相当于现代司法机关法院的左、右军巡院,配合“开封城管”行动,“惩治侵街者”。明代对破坏公共设施、不按规定行车,以及在禁区内摆摊设点、取土作坯、随地大小便等行为,也一律“问罪”,涉事者要被强行戴上刑具,在街头示众一个月,即所谓“枷号一个月发落”。撒泡尿也要遭受这么大的罪,这样的城管手段不可谓不狠!         

1.下列有关古代“城管”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城管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首都临淄。

B、虽然古代没有“城管”这种叫法,但是现代城管的职能在古代常由相应的一些机构承担。

C、古代城管常由士兵充当,明清时换由警察承担这一任务。

D、宋代城管在沿街要道旁立“表木”,现代城市管理者在街道上画线就完全来源于此。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最早的城市人口少、规模小,功能不完善,所以尚不需要专门的城管人员来管理。

B、一些令古人伤透脑筋的城市管理问题,同样也让现代城管部门头痛不已。

C、古代随着城市和商业的发展,占道经营和违章搭建屡禁不绝,更为突出。

D、为防止“侵街”,避免随意违章搭建,宋仁宗曾集合多部门“综合执法”。

3.古代对城市管理方面的规定和措施,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唐代摆摊在政府办公地30米以内者,要马上恢复原状,否则将会被“杖七十”

B、宋代法律规定,只要有人破坏公共卫生,除当事人受罚外,“城管队长”即主司也要挨打。

C、唐景龙年间,朝廷以敕令的形式,发布“城管通知”,禁止建造偏铺侵街。

D、明代规定,凡是破坏公共设施、不按规定行车、随地大小便者,都要被戴上刑具,在街头示众一个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10岁的英国女孩蒂利和父母一起在泰国普吉岛度假。一天在海边,蒂利发现海天交汇处突然涌起白色的巨浪。她一下联想到地理课本上关于巨浪的知识——就在圣诞节前,她还在思考老师布置的关于巨浪的讨论题目。海啸!意识到灾难即将降临的她,立即说服了父母,并和父母一起动员海滩上的游客撤离。当百余名游客刚刚抵达高地时,海啸便无情地吞没了这片海滩。在其他海滩的游客,灾难降临时未得到及时预报,来不及撤离,很多人被卷入大海,葬身鱼腹。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何感悟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必须写议论文。(2)不少于700字。(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查看答案

语言综合运用(15分)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知不觉,高中已经过了两年。生活如诗如画,必有一些珍贵的镜头,定格在我们的记忆中。

请用你动情的笔,再现你高中生活的一个瞬间。

要求:①以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须有一个揭示所写事件意义的议论句。

②运用对偶修辞和疑问句式。

③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准确、生动。

④不少于2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井冈杜鹃红

刘华

①“1929年,第三次反围剿期间,井冈山青年林同生告别心上人吴月娥,参加了红军。临行前,二人相约,来年相会在杜鹃花盛开的时候。”

②我来了,我已经收到了你的邀约,柔情似水的江南,留不住我茫然的脚步,林中飘荡的倩影,就像我落寞的心灵。我匆匆前行,为了采摘一片绿盈盈的清静,我寻寻觅觅,为了追回那个红艳艳的花期。

③就这样走,一直走进山的深处、云的深处、春的深处,一直走到林的边缘、崖的边缘、梦的边缘。路在崖边断了,花却在崖下红了。

④就这么悄然地绽开。一枝枝、一簇簇,伫立在村舍边、山溪畔,是娇羞的,也是热切的,拨开潇潇春雨,撩起蒙蒙晨雾,翘望着春的来路;一团团、一片片,是娴静的,也是野性的,往泉声里躲,往林深处藏,却是藏不住的春色满山流淌。

⑤我涉过溪洞寻找你的踪迹,我真切地听到你的山歌了,那妙龄的山歌唱得瀑在奔泻、云在翻卷、花在怒放。我攀上山岩仰望你的容颜,我清晰地看到你的眉目了,那青春的笑颜映得瀑生虹影,云若霞飞,花作浪涌。

⑥我来了,沿着当年你走过的路。你还在守望着山路,约会着花期吗?

⑦“杜鹃花还没有开,林同生已经牺牲在了八面山。当年春天,昊月娥也遭抓捕,敌人逼她带路,吴月娥将计就计,将敌人引上了悬崖。”

⑧密密匝匝的鹃林,绵延十里的花廊,随着带雨的山风且歌且舞,伴着嶙峋的怪石同吟同唱。

⑨我看到你了,你就是在这里被捕的吗?我看到你了,你就是这样穿过蓄势待发的花山,把敌人带上断魂的悬崖?你就是这样以花一样的生命,制成了箭一般的武器?

⑩你要走了吗?你已经不记得相约花期的诺言了吗?你要走了吗?你难道不珍惜合苞待放的花季吗?你一定要去吗?

我目送你走向深邃。深深的荆丛、深深的林瘴、深深的险境。你看到了吗?十里杜鹃林为你轰然点燃,燃得蓬蓬勃勃,燃得汪洋恣肆。我目送你走向崇高。高高的峰峦,高高的林梢,高高的悬崖。你听到了吗?在你的脚下,猎猎飘扬的红,交织在一起,织成彩练,织成灿烂的花季。你一定要去吗?

“趁敌不备,吴月娥拖住敌军官跳下了深渊。第二年,井冈山上漫山遍野,开满了杜鹃花。人们传说,那是吴月娥姑娘的鲜血染成的,所以,叫它‘井冈杜鹃’。”

你纵身跃下,比瀑更果敢,比鹰更刚烈,比云更飘逸。你的秀发栖在绝壁,长成了迎客松;你的声音洒在谷底,长成了井冈兰;你飞溅的青春,落在山脊是杜鹃树,落在山下是映山红。

我记得,你曾深情凝望。我想,你是在向鹃林中的古松致意。那些多姿的古松,是威武挺立的战士,是凌空长嘶的骏马,是昂首探海的蛟龙。它们是杜鹃眼里的英雄吗?它们是杜鹃心中的怀念吗?千般缱绻万种风情,令你感动,令你留恋,而你义无反顾。

我记得,你曾回眸一笑。我想,你是看见我了,那笑意照耀了漫长的岁月。含着露、含着情、含着晶莹的心事,偎着春光、偎着井冈、偎着不败的花季。灿烂而温存、多情且奔放,年年岁岁,以浓墨重彩,把生命的热情抒发得如此浪漫动人;执著而坚韧、自信且骄傲,岁岁年年,以脉脉深情,把红色的传说演绎得如此扣人心弦。

一树树的花团锦簇,一树树的火一样的人生。路在脚下红了,花在路上伸展。花与路形影不离,路与花魂牵梦系,饱经风霜却无怨无悔,岁月无痕却烂漫无涯。一生就为了这一次盛开。开放,便无私地袒露出全部的美丽,即使搂抱着岩石的虬根也春情漾动,即使是一柄柄花蕊也春意盎然。

在梦的边缘,我踏花归去。你掠过林间,俏立枝头。花在心里昂首,心在花中绽蕊,有许多的秘密被花映红了,有许多的心愿被花催醒了。短暂的花事,竟是这样的壮观。从三月到五月,从早春到初夏,从昨天到今天,从丘陵到峭岩,从山野到庭院,从自然到心灵,五彩缤纷的繁花,把次第到来的花期连缀成一个完整的春天。

灿烂的花季,竟是这样的漫长。漫长得像一次精神游历,走过花的季节,走过花的世纪。

1.自然段,作者以林同生告别心上人吴月娥这一历史画面开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简要分析。(6分)

答:                                                                          

 

2.怎样理解“路在脚下红了,花在路上伸展”在文中的含意?(4分)

答:                                                                          

 

3.这篇散文中,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杜鹃,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3分)

答:                                                                          

 

4.联系全文,说说你对井冈山精神的理解。(5分)

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