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梁漱溟:胡同里走出的“中国的脊梁” 安福胡同,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梁漱溟:胡同里走出的“中国的脊梁”

安福胡同,梁漱溟先生的摇篮。

一生放言无忌的梁漱溟先生,生长在一个清朝末年的民主家庭。父亲梁济对儿子完全是宽放的,从不干涉他的思想、行为。“父亲对我信任且放任,是由于我少年时一些思想行径很合父意,很邀嘉赏耳。例如我极关心国家大局,爱读《三名臣书牍》《三星使书牍》等书籍,写日记,勉励自己。”

在教育孩子这一点上,梁济很有些西方化味道,不让其读四书五经之类的古书,在读过《三字经》后,便让他读传播世界新知识的《地球韵言》。这在当时是一破例的事。

彭翼仲先生办报,经营蚀本,债台高筑,几乎自缢。父亲梁济先生慷慨解囊,拯救朋友于危难。儿子梁漱溟年龄虽小,却能见其大者:“见出当时艰难情形和他们做事动机之纯洁伟大。——他们一心要开发民智,改良社会。这是由积年对社会腐败之不满,又加上庚子亲见全国上下愚蠢迷信不知世界大势,几乎招取亡国大祸所激动的”。“大约从十岁开始,父亲和彭公的人格感召,使我幼稚的心灵隐然萌露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而鄙视那般世俗谋衣食求利禄的‘自了汉’生活。”

地安门中学,梁漱溟先生的母校。

1906年夏天,13岁的梁漱溟考入“顺天中学堂”,地址在地安门外明清两代兵将局旧址。他在这里度过了美妙、充实的5年半的读书时光。

韶华壮志,书生意气。先生在国文课上,总喜欢做翻案文章,不肯落入俗套。一王姓老师年逾古稀,对其恼恨之余批语道:“好恶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但亦有一范姓老师对他赏识有加,曰:“语不惊人死不休。”

关于中学时期的自学,先生深有体味:“学问必经自己求得者,方才切实受用。”“到十四岁以后,我胸中渐渐自有思想见解,或发于言论,或见之行事。先父认为好的,便明示或暗示鼓励,他不同意的,让我晓得他不同意而止,却从不干涉。十七八岁时,有些关系颇大之事,他仍然不加干涉,而听我去。就在他不干涉之中,成就了我的自学。”梁漱溟先生认为,“自学的根本,是一片向上心。所谓自学就是一个人整个生命的向上自强,要紧在生活中有自觉。有智慧识见发出,就是生命向上自强之效验,就是善学。因此,一个人必须力争上游,倾所谓一片向上心,大抵在当时便是如此。向上心驱使我在两个问题上追求不已:一是人生问题,二是社会问题(即中国问题)。”

也许人们难以预料,为了研究、解答以上这两个问题,先生所用的自学资料,不是图书馆诸多名家的皇皇巨著,竟然是社会上热门的维新派报纸。“无论在人生问题上或在中国问题上,我在当时已能取得住在北中国内地的人所能有的最好的自学资料。我拥有梁任公先生主编的《新民丛报》《新小说》《国风报》和《民立报》等。这都是当时内地寻常一个中学生所不能有的丰富资料。”

西海西沿2号,梁漱溟先生的老宅。

梁漱溟先生的旧居遗址,垂柳、碧波、山石、小桥,叠加成画;一片祥和。秋天的阳光如同那成熟的智慧,并不刺人眼目,和煦、熨帖地照在身上,冷暖适中,不卑不亢。

正是在这里,父亲梁济于1918年投湖自尽前几天,曾问过只有25岁的儿子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

梁漱溟先生回答父亲:“我信任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

父亲梁济在60岁生日前写下《敬告世人书》后投积水潭自尽。遗言:“国性不存,国将不国。必自我一人殉之,而后让国人共知国性乃立国之必要……我之死,非仅眷恋旧也,并将唤起新也。”他更从父亲的言传身教中,懂得了国事大于家事、国家命运重于个人生命的人生道理。

人们很难想象,猝然失去挚爱的父亲,梁漱溟先生是怎样平复内心伤痛的。就在父亲沉湖一年之后,他开始写作为其奠定学者地位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如果说今日中国不少学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怀有自信,持有自尊,倡导自强,那一点儿不奇怪。但是,生逢乱世,饱经扰攘,在国家积弱、民不聊生的悲惨境况下,却仍然坚信中华文化伟力无穷者,乃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梁漱溟先生是也!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父亲的信任且放任只是建立在梁漱溟少年时的一些思想行径很合父意,很邀嘉赏的基础上,可见这个“民主家庭”奉行的并不是真正的民主。

B.梁漱溟先生的父亲梁济亲历清末、民国时期的动荡,在60岁生日前写下《敬告世人书》后,带着对旧世界的眷恋投积水潭自尽。

C.旧居遗址的描写,在一片祥和的秋日景象中烘托出梁漱溟先生的成熟智慧和不卑不亢,并引出后文先生对未人生的思考。

D.在国家积弱、民不聊生的悲惨境况下,梁漱溟先生仍然坚信中华文化伟力无穷,认为中国文化较之西方文化更“深厚”。

E.安福胡同、地安门中学、西海西沿2号,这一个个地方勾勒出梁漱溟先生的生命轨迹,从这里我们也看到了一代大师的成长。

2.梁漱溟先生对自学有怎样的认识?请简要概括。(6分)

3.在梁漱溟先生的人生里,父亲对他有哪些影响?请简要概括。(6分)

4.生逢乱世,父亲梁济带着“这个世界会好吗”的疑问投湖自尽,梁漱溟却坚信世界一天一天往好里去。做法不同,但都称得上“中国的脊梁”。对此,你怎么看?请谈谈你的理解。(8分)

 

1.选E得3分,选C得2分,选B得1分。 2.通过自学获得的学问才能切实实用;开放民主的教育氛围方能成就自学;自学的根本是向上心。 (每点2分,共6分) 3.民主宽放的家庭氛围,使得梁漱溟先生思想开放,也成就了他的自学;西方化的教育理念,使梁漱溟先生从小就接触世界新知识;父亲的言传身教,使梁漱溟从小萌露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懂得了国事大于家事的人生道理。 (每点2分,共6分) 4.示例:他们都是中国的脊梁。鲁迅先生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在国家积弱、民不聊生的悲惨境况下,梁漱溟先生仍然坚信中华文化伟力无穷,对中国传统文化怀有自信,持有自尊,倡导自强,堪称“中国的脊梁”。是父亲梁济的言传身教教会儿子国事大于家事、国家命运重于个人生命的道理。父亲的死“非仅眷恋旧也,并将唤起新也”,是以身殉国,是舍生取义,父亲也是“中国的脊梁”。 (观点2分,能结合文本分别从梁漱溟先生和父亲梁济两个方面阐述6分,共8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A项,“这个‘民主家庭’奉行的并不是真正的民主”理解错误;B项,父亲的自尽“非仅眷恋旧也,并将唤起新也”;D项,“中国文化较之西方文化更‘深厚’”属无中生有。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这道题的信息集中在原文第八段“关于中学时期的自学,梁先生深有体味”,考生只需从梁先生的话语中归纳总结即可得到答案,如梁先生说:“学问必经自己求得者,方才切实受用”,表明梁先生认为自学获得的学问才实用;“先父认为好的,便明示或暗示鼓励……就在他不干涉之中,成就了我的自学”,表明良好的家庭氛围才有助于自学;还有“自学的根本,是一片向上心”。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本题需要通读全文筛选出有关父亲对梁先生影响的段落和语句,然后逐条概括。第二段和第八段,写了父亲营造的民主宽放的家庭氛围对梁先生的影响;第三段“梁济很有些西方化味道”,写了父亲采用西方的教育方式对梁先生的影响;倒数二、三、四段,写了父亲的爱国责任感和父亲的死对梁先生的影响。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4.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解答时要首先表明观点,然后再结合原文进行进行分析。本题,考生应首先明确梁先生父子二人都是中国的脊梁,然后可结合学过的课文,解释“中国的脊梁”的含义,明确什么样的人才是“中国的脊梁”,再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分别分析,为什么说梁先生父子二人都是中国的脊梁即可。 考点: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每题1分,共6分)

(1)                          ,万钟于我何加焉!         (孟子《鱼我所欲也》)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3)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谁得而族灭也?    (杜牧《阿房宫赋》)

(4)总角之宴,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诗经·氓》)

(5)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赤壁赋》)

(6)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      。(屈原《离骚》)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元曲,完成文后各题。

【双调】清江引·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1.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点染出怎样的画面?“芭蕉雨声”烘托出怎样的情思?(5分)

2.这首小令的后三句与“问我归期未”是什么关系?从表现手法上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19分)

杨玄感,司徒素之子也。好读书,便骑射。以父军功,位至柱国。初拜郢州刺史,到官,潜布耳目,察长吏能不。其有善政及脏污者,纤必知之,往往发其事,莫敢欺隐。吏民敬服,皆称其能。后转宋州刺史,袭爵楚国公,迁礼部尚书。

自以累世尊显,有盛名于天下,在朝文武多是父之将吏,复见朝纲渐紊,帝又猜忌日甚,内不自安,遂与诸弟潜谋废帝。及从征吐谷浑,时从官狼狈,玄感欲袭击行宫。其叔慎谓玄感曰:“士心尚一,国未有衅,不可图也。”玄感乃止。

时帝好征伐,玄感欲立威名,阴求将领。谓兵部尚书段文振曰:“玄感世荷国恩,宠逾涯分,自非立边裔,何以塞责!若方隅有风尘之警,庶得执鞭行阵,少展丝发之功。明公兵革是司,敢布心腹。”文振因言于帝,帝嘉之

帝征辽东,命玄感于黎阳督运。于时百姓苦役,天下思乱,玄感遂与诸将谋议,欲令帝所军众饥馁,每为逗留,不时进发。帝迟之,遣使者逼促,玄感扬言曰:“水路多盗贼,不可前后而发。”时将军来护儿以舟师自东莱将入海,平壤城。玄感乃遣家奴伪为使者,从东方来,谬称护儿失军期而反。玄感遂入黎阳县,闭城大索男夫。以讨护儿为名,有众且一万,将袭洛阳。遂南渡河,从乱者如市。众至十余万。洛父老竞致牛酒。玄感誓众曰:“我身为上柱国,家累巨万金,至于富贵,无所求也。今者不顾破家灭族者,但为天下解倒悬之急,救黎元之命耳。”众皆悦。遂进逼都城。

玄感骁勇多力,每战亲运长矛,身先士卒,喑呜叱咤,所当者莫不震慑。论者之项羽。刑部尚书卫玄,率众数万,自关中来援东都。玄军日蹙,粮又尽,乃悉众决战。玄感弟玄挺中流矢而毙,玄感稍却。追兵遂至,玄感一日三败。独与十余骑窜林木间,至葭芦戍,玄感窘迫,独与弟积善步行。自知不免,谓积善曰:“事败矣。我不能受人戮辱,汝可杀我。”积善抽刀斫杀之,因自刺,不死,为追兵所执,与玄感首俱送行在所。磔其尸于东都市三日,复脔而焚之。(《隋书·列传第三十五》)              

[注]①脔(luán):把肉切成小块。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必知之           介:同“芥”,细小的事

B.自非立边裔         效:功勋

C.平壤城              趣:奔赴  

D.论者之项羽          方:刚直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杨玄感以国家大义为重的一组是3分)  

①遂与诸弟潜谋废帝    庶得执鞭行阵      ③欲令帝所军众饥馁    

④富贵无所求也       所当者莫不震慑    ⑥我不能受人戮辱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②④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玄感政绩卓越,仕途顺利。做郢州刺史时狠抓吏治,了解下情,颇受到吏民敬服,因而袭爵楚国公,迁礼部尚书。

B.杨玄感深谋远虑,机智果敢。他起兵早有预谋,早想扬名天下。在黎阳督办运粮时,他故意滞留粮食,又伪称来护儿谋反,毅然聚众起兵。

C.杨玄感善抓时机,体察民情。他利用督运的机会和天下思乱的民情,以救百姓之命的名义当众誓师,宣布起兵,受到民众的响应。

D.杨玄感勇猛刚烈,结局悲惨。他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在众寡不敌的情况下,让弟弟杀死自己。死后尸身陈列三天又被碎割焚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明公兵革是司,敢布心腹。文振因言于帝,帝嘉之。(5分)

(2)今者不顾破家灭族者,但为天下解倒悬之急,救黎元之命耳。(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共9分)

古代的“城管”

从现代考古发现来看,中国至少在夏商周时期就有城市了。但和现代功能较为接近的城市,到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如齐国的首都临淄。据《战国策·齐策》记载,当时有7万户。仅以现代一户3口的最低标准来算,总人口也达到了21万户。从史料上看,古代城管除负责环卫、拆违章建筑、禁止占道经营外,还得“防火缉盗”;有的还有管理市场物价、维持公平交易和社会治安的义务,兼有现代公安、消防、工商、物价、税务等部门职能,是真正的“综合执法”,权力也比现代城管大。

古代的城管队员叫法不少,或称“胥”,或称“卒”,还有称“市吏”、“监市”,等等。但在事实上,古代并没有现代城管局这样的专职机构,自然也无城管队员一说。古代早期城管常由士兵充当。在北宋的都城东京开封,朝廷便设有相当于现代街道城管队的“街道司”,并相应成立了由500名兵士组成的执法队伍,以保持开封的正常交通秩序和环境卫生。明代的北京,由相当于今北京卫戍区或武装警察部队的“五城兵马司”来承担现代城管局的大部分职能。清代的北京,还专设了“督理街道衙门”,主要负责外城的街道管理、民房修建等,破坏公用设施、侵占下水道等不良行为,都是督理街道衙门的执法对象。到了晚清,西方的一套城管制度被引入中国,由警察承担起了现代城管的工作。

在古代,现代城管的两大难题—占道经营和违章搭建,同样十分突出,且历代不绝。古代城管也为此伤透脑筋。在唐代的长安和洛阳,不少商户为了扩大经营面积,非要在门面(正铺)外多占一块(偏铺)。在李显(唐中宗)当皇帝时的景龙年间,朝廷不得不以敕令的形式,发布了一则当时的最高“城管通知”:两京市场上各行业,凡自有正铺者,不得在铺前再建造偏铺。宋代称占道经营为“侵街”,为了防止侵街行为的发生,宋代城管想出了一个法子,在沿街要道旁立“表木”,标记出范围。这与现代街道画线一样,一旦超出就要被制止,当时的“城管队”会经常检查是否有人侵街。到明清,随着城市和商业的发展,占道、违建更突出。

《唐律》规定:“距府十丈无市,商于舍外半丈,监市职治之。”即摆摊设点至少要远离政府办公地30米,也不能离民房太近,要在1米5以外,由监市负责督管。对占道经营有严厉的惩罚:“诸侵巷街阡陌者,杖七十;若种植垦食者,笞五十。各令复故。”挨打后,还得恢复原状。《宋刑统》也有规定:“诸侵街巷阡陌者,杖七十”。对乱倒垃圾、影响环境卫生也有规定:“其有穿穴垣墙以出秽污之物于街巷,杖六十。直出水者无罪。主司不禁与同罪。”把尿屎垃圾弄到街上,影响了公共卫生,不只当事人倒霉,连“城管队长”都跟着挨杖打。宋仁宗在搞城管方面颇有创意,他在要求开封府官员强拆违章的同时,特别指示相当于现代司法机关法院的左、右军巡院,配合“开封城管”行动,“惩治侵街者”。明代对破坏公共设施、不按规定行车,以及在禁区内摆摊设点、取土作坯、随地大小便等行为,也一律“问罪”,涉事者要被强行戴上刑具,在街头示众一个月,即所谓“枷号一个月发落”。撒泡尿也要遭受这么大的罪,这样的城管手段不可谓不狠!         

1.下列有关古代“城管”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城管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首都临淄。

B、虽然古代没有“城管”这种叫法,但是现代城管的职能在古代常由相应的一些机构承担。

C、古代城管常由士兵充当,明清时换由警察承担这一任务。

D、宋代城管在沿街要道旁立“表木”,现代城市管理者在街道上画线就完全来源于此。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最早的城市人口少、规模小,功能不完善,所以尚不需要专门的城管人员来管理。

B、一些令古人伤透脑筋的城市管理问题,同样也让现代城管部门头痛不已。

C、古代随着城市和商业的发展,占道经营和违章搭建屡禁不绝,更为突出。

D、为防止“侵街”,避免随意违章搭建,宋仁宗曾集合多部门“综合执法”。

3.古代对城市管理方面的规定和措施,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唐代摆摊在政府办公地30米以内者,要马上恢复原状,否则将会被“杖七十”

B、宋代法律规定,只要有人破坏公共卫生,除当事人受罚外,“城管队长”即主司也要挨打。

C、唐景龙年间,朝廷以敕令的形式,发布“城管通知”,禁止建造偏铺侵街。

D、明代规定,凡是破坏公共设施、不按规定行车、随地大小便者,都要被戴上刑具,在街头示众一个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10岁的英国女孩蒂利和父母一起在泰国普吉岛度假。一天在海边,蒂利发现海天交汇处突然涌起白色的巨浪。她一下联想到地理课本上关于巨浪的知识——就在圣诞节前,她还在思考老师布置的关于巨浪的讨论题目。海啸!意识到灾难即将降临的她,立即说服了父母,并和父母一起动员海滩上的游客撤离。当百余名游客刚刚抵达高地时,海啸便无情地吞没了这片海滩。在其他海滩的游客,灾难降临时未得到及时预报,来不及撤离,很多人被卷入大海,葬身鱼腹。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何感悟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必须写议论文。(2)不少于700字。(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