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面向阳光,你获得...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面向阳光,你获得的是明朗、温暖与舒适,但你的眼睛有时会被灼伤。

背向阳光,但你看到的可能是被照见的阴影。

你更愿意面向阳光还是背向阳光?对此你有什么体验或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梦 “嗡嗡嗡”几只黑影遁入与鼾声紧紧交织在一起的黑暗中。 毕竟是女流之辈嘛,又挺着个大肚子,多少要补充营养。明知她们是在阴影中干些见不得人的勾当,还是安慰着自己——这就是我,一只雄蚊。 “瞧那德行,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那样。”黑影中传来讥笑。 “老子是爷们,懂吗?老子吃草也能活!谁稀罕哪些臭血啊,你们这些,害……害人精!” 我话还没说完,伊们已开始害人了——猩红的腹部渐渐膨胀,里面罪恶的液体令人作呕。那些人类自以为设了一道“无法逾越”的白色长城便可以安然入睡,殊不知正是我们把他们赶入蚊帐,让老婆得以缸内抓王八——一抓一个准。盛宴步入尾声,那人也有所察觉,合上了蚊帐唯一的缝儿——我可以听到丧乱的钟声在轰鸣——我救不了伊们。 第二天早上,伊们都与那些猩红的液体归于同一个平面了,光明来到,死亡也就临近了。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我们想要生存下去,就一定要吸他们的血?为什么他们要生存下去,就一定要屠杀我们的同胞,甚至连孩子都不放过——电击、喷雾、漂白粉,物理、化学无所不用其极。 他们身在光明之中,用的却净是些阴险的招数;我们身在黑暗,却光明磊落得能与关二爷拜把子。什么是光明?什么是黑暗?我老婆拉扯孩子容易吗?就问他们借点血,又不是掉块肉,直接就给弄死了啊! 所谓的光明,我呸! 但是,当更多的蚊子被轻而易举地煽动;更多的仇恨与血债堆积如山时,我决定,让大家冷静下来,我去和解,我踏上了征途…… 啪,日光灯又准时地开启,光明像一把利刃击穿了我的视网膜——光明给了我一双明亮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黑暗。昨晚的蚊子和大胖真是闹了一宿——突然,一只蚊子竟像阿帕奇似的悬停在我眼前。 啪,小不点一下就扁了,还好,没血,说着,我便随手将它的尸骸抹在蚊帐上,以儆效尤!还敢聚蚊成雷? 窗外,乌云密布,怕是要下雷雨了。我缩回黑暗的被窝,继续我那个奇怪的梦。 【解析】 试题分析:本次作文题采用了材料作文形式,审题有一定的难度。本题中的两句话,每一句都是一个转折型的复句。对于这类句子,必须明白材料的重点在于“但”字后的内容。“你的眼睛有时会灼伤”、“你看到的可能是被照见的阴影”,这两句话强调的是阳光的另一面,“明朗、温暖与舒适”的另一面。这一面,可能是“伤害”,是“阴暗”,是“缺点”,是“不足”。这里,需要辨明的是“你看到的可能是被照见的阴影”这句话不能理解为“事情的真相”、“事实”。“面向阳光”和“背向阳光”, 这两句话的共同点,不仅在于共同表达了对面向“阳光”的思考,而且它们在结构上都是先肯定,后否定。这样,可以提炼出一个中心:我们面对“阳光”,既要看到其好的一面,也要看到其坏的一面。从这个方向,可以进一步提升:我们要清醒地(理性地)意识到“阳光”的背后也有不足。 本题即有开放性,“阳光”具有比喻、象征的特点,其意涵丰富,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理解。审明题意之后,必须思考:“阳光”是什么。根据“阳光”的客观属性,结合材料中“明朗、温暖与舒适”等词语的意思,可以把它理解为“亲情”,也可以是与之相类的“友情”、“爱情”,还可以把它理解为“给我鼓励的精神榜样”(伟人、明星或身边的楷模),甚至你可以把它抽象为某种精神上的信仰(宗教信仰、团队的奋斗目标等)。关键是,这些东西既要有“阳光”给人“温暖”的优点,又有过度则容易“灼伤”眼睛的缺点。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论语·颜》)

2.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         。夕阳古道无人语,         (王实甫《长亭送别》)

3.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杜牧《阿房宫赋》)

    4.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5.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姜夔《扬州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论语·颜渊)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辱矣。” (论语·里仁)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论语·公冶长)

1.从孔子回答子贡的话和子游的话中可以看出儒家什么样的交友观?(1分)

2.谈谈你对孔子以“匿怨而友其人”为耻的看法。(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7分)

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1.这首词塑造了一位          形象,深刻地抒写了词人思乡怀人、异乡漂泊以及         之情。(2分)

2.上片“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笔墨平淡,却极有表现力,连一向鄙视柳永的苏轼也称赞“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请简要赏析。(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君为池州之明年,治其后堂北向,而命之曰思政之堂。谓其出政于南向之堂,而思之于此也。其冬,予客过池,而予记之。

君之治堂,易旧腐坏断,既完以固,不窘寒暑。辟而之,则旧圃之胜,凉台清池,游息之亭,微步之径,皆在其前;平畦浅槛,佳花美木、竹林香草之植,皆在其左右。君于是退处其中,并心一意,用其日夜之思者,不敢忘其政,则君之治民之意勤矣!

夫接于人无穷,而使人善惑者,事也;推移无常,而不可以拘者,时也;其应无,而不可以易者,理也。知时之变而因之,见必然之理而循之,事者虽无穷而易应也,虽善惑而易治也。故所与由之,必人之所安也;所与违之,必人之所厌也。如此者,未有不始于思,然后得于己。得于己,故谓之德。正己而治人,故谓之政。政者,岂止于治文书、督赋敛、断狱讼而已乎?然及其已得矣,则无思也;已化矣,则亦岂止于政哉!

  今君来为是邦,施用素学,修其政,既得以休其暇日,自以为不足,而思之于此。虽今之吏不得以尽行其志,然迹君之勤如此,则池之人,其不有蒙其泽者乎?故予为之书。

(选自曾巩《思政堂记》,有删节)

(曾)巩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源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吕公著尝告神宗,以巩为人行义不如政事,政事不如文章,以是不大用云。

                                                         (选自《宋史·曾巩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予记之    属:请托              B辟而之           即:走近

C其应五      方:方法              D安石声誉未       振:(引起)震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   )

A事者虽无穷而易应也        于其身也,耻师焉

B王安石游                臣尝从大王燕王会境上

C施用素学,修其政          日削月割,趋于亡

D自以为不足                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

3.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第①段文字简洁,内容丰富:点明了“思政堂”的由来、位置,并交代了写作的缘由。着意突出“思于此”三字,为后文议论铺垫。

B甲文中第②段首句从“治此堂”说开去,末句的“则”字总结概括“思政堂”的本心,文意由“治堂”写到“治民”,题旨随之得以揭示。行文多神采颇耐读。

C甲文中第③段归结于“思”与“行”的联系,笔触仍照应第一段的“思之于此”。争端虽纯然说理却不觉空泛,隐含着对王君“治堂”、“治民”的又一次肯定。

D乙文中曾巩认为王安石虽然敢作敢为,但是难于改过:吕公著认为曾巩为人行义不如治理政事,治理政事不如做文章:因此两人不被朝廷重用。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源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

(1) 政者,岂止于治文书、督赋敛、断狱讼而已乎?

  (2) 虽今之吏不得以尽行其志,然迹君之勤如此,则池之人,其不有蒙其泽者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0分)

石榴

日本  川端康成

①一夜寒风。石榴树的叶子全落光了。 石榴树下残留着一圈泥土,叶子散落在它的周围。 纪美子打开挡雨板,看见石榴树变成光秃秃的,不由得大吃一惊。落叶形成一个漂亮的圆圈,也是不可思议的。因为风把叶子吹落以后,叶子往往都凌散到各处。 树梢上结了好看的石榴。

  ②“妈妈,石榴。”纪美子呼喊母亲。

  ③“真的……忘了。” 母亲只瞧了瞧,又回到厨房里去了。从“忘了”这句话里,纪美子想起自己家中的寂寞。生活在这里,连檐廊上的石榴也忘了。这些石榴,和被落叶围在圈中的泥土,都是冷冰冰的。

  ④纪美子走出庭院,用竹竿摘取石榴。 石榴已经烂熟,被丰满的子儿胀裂了。放在走廊上,一粒粒的子儿在阳光下闪烁着。亮光透过一粒粒的子儿。纪美子似乎觉得对不起石榴。 她上了二楼,麻利地做起针线活来。约莫十点,传来了启吉的声音。大概木门是敞着的,他突然绕到庭院,精神抖擞地快嘴说了起来。

  ⑤“纪美子,纪美子,阿启来了。”母亲大声喊道。纪美子慌忙把脱了线的针插在针线包上。

  ⑥“纪美子也说过好多遍,她想在你开拔之前见你一面。不过,她又有点不好意思去见你,而你又总也不来。呀,今天……”母亲说着要留启吉吃午饭。可是启吉似乎很忙。

  ⑦“真不好办啊……这是我们家的石榴,尝尝吧。”

  ⑧于是,母亲又呼喊纪美子。纪美子下楼来了。启吉望眼欲穿似的用目光相迎。纪美子吓得把脚缩了回去。启吉忽然流露出温情脉脉的眼神,这时他“啊”地喊了一声,石榴掉落下来了。两人面面相觑,微微一笑。纪美子意识到彼此正相视而笑时,脸颊发热了。启吉急忙从走廊上站了起来。

  ⑨“纪美子,注意身体啊。”

  ⑩“启吉,你更要……”纪美子话音刚落,只见启吉已转过身去,背向纪美子,同母亲寒暄起来了。启吉走出庭院以后,纪美子还望着庭院木门那边,目送了一会儿。

  ⑾“阿启也是急性子。多可惜啊,把这么好吃的石榴……”母亲说罢,把胸贴在走廊上,伸手把石榴捡了起来。也许是刚才阿启的眼色变得温柔的时候,他自己不由自主地想把石榴掰成两半,一不小心掉落在地上的吧。石榴没掰开,露子儿的那面朝下掉在地上了。母亲在厨房里把这颗石颗洗净,走出来叫了声“纪美子”,便递给了她。

  ⑿“我不要,太脏了。” 纪美子皱起眉头,后退了一步,脸颊急地变得火辣辣的。她有点张皇失措,便老老实实地接了过来。启吉好像咬过上半边的石榴子儿。母亲在场,纪美子如果不吃,更显得不自然了。于是她若无其事地吃了一口。石榴的酸味渗到牙齿里,仿佛还沁入肺腑。纪美子感到一种近似悲哀的喜悦。

  ⒀母亲对纪美子向来是不关心的。她已经站起来了。母亲经过梳妆台前,说:“哎哟哟,瞧这头发乱得不像样子。以这副模样目送阿启这个孩子,太不好意思了。”她说罢就在那里坐下来了。 纪美子一声不响地听着梳子拢头的声音。

  ⒁“你父亲死后,有一段时间……”母亲慢条斯理地说,“我害怕梳头……一梳起来,就不由得发愣。有时忽然觉得你父亲依然等着我梳完头似的。待我意识到时,不觉吓了一跳。” 纪美子想起:母亲经常吃父亲剩下的东西。纪美子的心头涌上一股说不出的难受。那是一种催人落泪的幸福。 母亲只是觉得可惜而已。刚才也许仅仅是因为可惜,才把石榴给了纪美子的吧。或许是母亲过惯了这样的生活,习以为常,不知不觉间就流露出来的吧。

  ⒂纪美子觉得自己发现了秘密,感到一阵 A ,可面对母亲,又感到 B 了。 但是,启吉并不知道这些。纪美子对这种分别方式,似乎也感到 C 了。她还觉得自己是永远等待着启吉的。她偷偷地望了望母亲,阳光射在隔着梳妆台的纸拉门上。对纪美子来说,再去吃放在膝上的石榴,似乎 D 了。

(选自川端康成《掌小说全集》,有删节)

1.作者在开篇前三段写母女俩忘记了家门前的石榴,有什么作用?4分)

2.赏析第④段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3.小说中关于纪美子与启吉话别的叙述较简略,而关于纪美子父母的叙述较详细,这样的结构安排是否合理?为什么?4分)

4.请从下面四个词语(短语)中选择恰当的依次填入第⒂段四个横线处。4分)

①满意  ②喜悦  ③太可怕  ④难为情

    A             B             C              D             

5.优秀的小说往往是多解的,请简要概括本小说的主题(至少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回答)。(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