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 汉江临泛① 王 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

汉江临泛①

王  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

群邑浮前浦②,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③。

【注】①汉江:即汉水,流经陕西汉中,安康,湖北襄阳,汉川,在武汉市流入长江。开元二十六年(738),王维自河西塞外返回长安。二十八年(740),升为殿中侍御史。当年秋冬之际,“知南选”,赴岭南主持当地官吏选拔。他途经襄阳(今湖北襄樊),泛舟汉江,写下了这首诗。诗题一作《汉江临眺》。

②浦:水边。

③山翁:指山简,晋代竹林七贤之一山涛的幼子,西晋将领,镇守襄阳,有政绩,好酒,每饮必醉。这里借指襄阳地方官。

1.诗歌颔联有怎样的画面特点?请加以赏析。(4分)

2.全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选择其中两种简要分析。(4分)

 

1.颔联以山光水色为描写对象描绘的是画幅远景,(1分)汉江滔滔远去,好象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2分)诗人着墨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其效果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调浓丽的水彩。此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画面上疏密相间,错综有致。(1分) 2.虚实相生,动静结合。颔联中“江流”一直流到天地外,而山色也若有若无,让我们的眼前似乎展开了一幅山水画卷:江流浩渺,无边无际,山色迷蒙,连绵不断。这样将眼前之景和想象之景相结合,虽只有淡淡几笔的勾勒、渲染,却是气韵生动。这恰如苏轼所评,王维诗“诗中有画”。同时,这两句中,前句写大江涌动为动景,后句写山色迷蒙为静景,这样为诗歌平添了一种迷茫、玄远、无可穷尽的意境,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答到两种手法1分,结合内容分析3分。)夸张,炼字。颈联用夸张手法写汉江浮起郡邑,摇动天空,力大无比。而“浮”、“动”两个动词的运用,使诗人笔下之景都动起来了。这里,诗人笔法飘逸流动。明明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却说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明明是波涛汹涌,浪拍云天,却说成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诗人故意用这种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给分方法同上。)用典。尾联中“山翁”,即晋代山简,竹林七贤中山涛之子。这里运用典故,诗人要与山简共谋一醉,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以上各种手法,答对两种得1分,结合内容分析3分,共4分。答对一种和分析得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意境特征的题目,答题时首先描绘颔联的景物,然后概括特征,主要描写景物的词语“天地外”“有无”。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此题设问较为宽泛,答出手法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解释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诗文阅读。

汤 琵 琶 传

王猷定

汤应曾,邳州人,善弹琵琶,故人呼为“汤琵琶”云。幼好音律,闻歌声辄哭。已学歌,歌罢又哭。世庙①时,李东垣善琵琶,江对峰传之,名播京师。江死,陈州蒋山人独传其妙。时周藩王有女乐数十部,咸习其技,罔有善者,王以为恨。应曾往学之,不期年而成。闻于王,王召见,赐以碧镂牙嵌琵琶,令著宫锦衣,殿上弹《胡笳十八拍》,激楚动人。王深赏,岁给米万斛,以养其母。应曾由是名著大梁间。   

后征西王将军招之幕中,随历嘉峪、张掖、酒泉诸地,每猎及阅士,令弹塞上之曲。戏下②颜骨打者,善战阵,其临敌令曾为壮士声,乃上马杀贼。一日大雪,至榆关,马上闻觱篥,忽思母痛哭,遂别将军去。

襄王闻其名,使人聘之。居楚者三年。偶泛洞庭,风涛大作,舟人惶扰失措,应曾匡坐弹《洞庭秋思》,稍定。舟泊岸,见一老猿,须眉甚古,自丛箐中跳入蓬窗,哀号中夜。天明,忽抱琵琶跃水中,不知所在。自失故物,辄惆怅不复弹。

已归省母,母尚健,而妇已亡。母告以:“妇亡之夕,有猿啼户外,启户不见。妇谓我曰:‘吾迟郎不至,而闻猿啼,何也?吾殆死,惟久不闻郎琵琶声,倘归,为我一奏石楠之下。’”应曾闻母言,掩抑哀痛不自胜。夕陈酒浆,弹琵琶于其墓而祭之。自是猖狂自放,日荒酒色。值寇乱,负母鬻食兵间。

曾年六十余,流落淮浦。有桃源人见而怜之,载其母同至桃源。后不知所终。

轸石王子③曰:戊子秋,予乞食遇曾公路浦,已不复见君曩者衣宫锦之盛矣。明年,复访曾,曾坐土锉④中作食,奉匕箸于母。人争贱之,予肃然加敬焉。曾仰天叹日:“世鲜知音,吾事老母百年后,将投身黄河之岸矣!”予凄然许曾立传。越五年,乃克为之。呜呼!世之沦落不偶⑤,而叹息于知音之寡者,独曾也乎哉?(选自《明文授读》,有删节)

注:①世庙:明代崇祯皇帝庙号。②戏下:麾下。③轸石王子:作者自称。④土锉:土锅。⑤不偶:命运不好。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东垣善琵琶,江对峰之      传:继承,延续

B洞庭,风涛大作             泛:泛舟

C.吾死,惟久不闻郎琵琶声      殆:大概

D.其临敌令曾壮士声            为:替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说明汤应曾弹琵琶有高超的技艺的一组是(   )

①幼好音律,闻歌声辄哭。已学歌,歌罢又哭    ②殿上弹《胡笳十八拍》,激楚动人

③每猎及阅士,令弹塞上之曲             ④见一老猿,须眉甚古,自丛箐中跳入蓬

⑤其临敌令曾为壮士声,乃上马杀贼窗,哀号中夜     ⑥夕陈酒浆,弹琵琶于其墓而祭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⑤⑥      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汤应曾是一个有天赋的艺人。他从小对音乐很有兴趣,长大后弹得一手好琵琶。他后来曾在王公贵人家中献技。

B.汤应曾六十多岁的时候,流落在淮浦一带,后来他和母亲跟随桃源人一同到了桃源。然后就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了。“汤琵琶”就这样淡出人们的视野,这个结局也为下文作者的议论抒情张本。

C.汤应曾对母亲、妻子充满感情。他为了生计远离家乡,连妻子死去都来不及见一面,妻子临死之前的一番埋怨他的话使得他后来不再操旧艺,最后猖狂自放,日荒酒色而死。

D.作者对汤应曾十分同情,并且借他的身世,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知音难逢的感慨。同时作者善于运用点染、烘托等多种手法来叙事状物,抒情色彩浓厚。

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应曾往学之,不期年而成。闻于王,王召见,赐以碧镂牙嵌琵琶。(4分)

(2) 自是猖狂自放,日荒酒色。值寇乱,负母鬻食兵间。(3分)

(3)人争贱之,予肃然加敬焉。(3分)

5.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信仰是个性心灵深层的隐密,具有相当的抽象性和神秘色彩,是一个不易交流的话题。然而,信仰作为人类精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却备受人们的关注。

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其相信和尊敬,并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或榜样。信仰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性选择和追求,“是在不确定性中寻求确定性的努力”。诚如康德所言:“信仰是客观的不确定而主观上确定。”以此看来,信仰是一种价值预设,是信仰者相信其正确或有意义,而不在于其是否真实或能否实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黎巴嫩诗人哈•纪伯伦说:“信仰是心中的绿洲,思想的骆驼队是永远走不到的。”

信仰是一种奇妙的精神现象,具有复杂的内在结构。从认知角度看,信仰表现为正确和认同;从情感角度看,信仰表现为敬畏和尊重;从意志角度看,信仰表现为坚守和追求。人的信仰具有多样性,如宗教信仰、哲学信仰、政治信仰、道德信仰、科学信仰等,这种多样性是由人的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和价值观念的多元性等因素所决定的。

长期以来被信奉、被坚守的信仰突然被人们普遍质疑或放弃时,则表明信仰危机的出现。信仰危机不是偶然的,在其背后有复杂的社会原因和深刻的思想根源。信仰危机固然会给人的生活与社会发展带来一定负面影响,但也不完全是一件坏事,它至少说明人不盲从迷信,而且在危机中还会孕育出新的信仰。罗曼•罗兰说得好:“怀疑和信仰两者都是必需的。怀疑能把昨天的信仰摧毁,替明天的信仰开路。”我们应当坚信,信仰的发展自有其内在机理,社会能瓦解人的信仰,必能帮助人确立新的信仰。多元的、充满理性光芒的信仰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对于人类来说,信仰问题是普遍而永恒的,需要信仰且能够具有信仰,是人之为人的重要条件。人为什么需要信仰?从哲学层面看,信仰关乎人的价值追求。人不会满足于既有的生命状态,向往崇高与尊严,期待延续与永恒,追求价值与意义。人来自于物,人原本就是物,信仰的确立使人获得了尊严,升华了境界;人是有限的生命存在,信仰(尤其是宗教信仰)的确立使人超越了死亡,满足了追求永恒的愿望;人生是不断寻求价值和意义的,信仰的确立使人获得价值目标和生活信念。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信仰源于人的精神需要。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人会产生诸多心理需要,信仰无疑是满足这些需要的基础:信仰使人有了精神寄托,从而满足了归宿感;信仰使人的精神有了确定性,从而产生了安全感;信仰克服了灾难和死亡所带来的紧张和恐惧,从而获得了平和与慰藉感。

信仰关乎人类生活的根本,赋予人生以意义,为生命赢得了尊严。愿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圣洁的信仰星空,愿我们每个人对心中的信仰都能保持一种深深的虔敬!

(选自《记者观察》中的《话说信仰》,有删节)

1.有关信仰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

A.信仰具有相当的抽象性和神秘色彩,是不易交流的话题,它备受人们的关注。

B.信仰是人们行动的指南或榜样,人们对其信仰的对象是极其相信和尊敬的。

C.信仰的多样性,必然决定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和价值观念的多元性。

D.信仰具有复杂的内在结构,从认知、情感、意志等角度看,表现各有不同。

2.在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需要信仰”的原因的一项是  (     )

A.人不满足于既有的生命状态,向往崇高与尊严,期待延续与永恒,追求价值与意义。

B.信仰问题是普遍而永恒的,人们需要信仰且能够具有信仰,是人之为人的重要条件。

C.信仰能使人有精神寄托,使人精神有了确定性,克服灾难和死亡带来的紧张和恐惧。

D.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人会产生诸多心理需要,而信仰使人们有了归宿感和安全感。

3.有关作者的观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信仰是心中的绿洲,思想的骆驼是永远走不到的”,是说信仰是正确的、有意义的,不在于其是否真实或能否实现。

B.信仰关乎人类生活的根本,赋予人生以意义,为生命赢得了尊严,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信仰。

C.信仰危机会给人的生活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但不是一件坏事,其背后有复杂的社会原因和深刻的思想根源。

D.信仰的发展自有其内在机理,社会能瓦解人的信仰,必能帮助人确立新的信仰,信仰危机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素芭》《在桥边》的作者分别是印度诗人泰戈尔、德国小说家伯尔,他们都曾获诺贝尔文学奖。

B.《娜塔莎》节选自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除此书外,代表作还有长篇小说《复活》《安娜卡列尼娜》。

C.保罗戈埃罗,古巴作家,被认为是继《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之后最受欢迎的拉美作家。我们学过他的作品《炼金术士》。

D《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又题为《忠义水浒传》,通行本简称《水浒》,一般认为是施耐庵所著。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通过林冲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他潜心研究,反复试验,终于成功开发了具有预防及治疗胃肠病的药粥系列产品。

B近年来,关于励志成功学方面的书籍十分畅销,这是因为人们对成功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对生活现状越来越不满导致的。

C最近几年,中国政府在世界各地兴办孔子学院,让世界不仅更全面地认识了中国,而且还激发了各国友人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典籍的热情。

D 据美国太空网报道,著名理论物理学家霍金近日表示,下一个千年人类要继续繁衍下去,向外太空移民将是唯一出路。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时间真如行云流水,申奥成功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转眼间,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距离我们已经不到一百天了。

B.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学贯中西,兼容百家,在诸多研究领域都卓有建树,被人们誉为学界泰斗,真可谓实至名归

C.词的句式错落有致,长短悬殊很大。小令显得轻灵飞动,长调则更便于写景、叙事和抒情的交互融合。

D.为了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年轻的父母纷纷送孩子去练钢琴,学围棋.上英语兴趣 班.真是费尽心思,无所不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