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瞽①者 杨 邪 ①我想,当我一无所获地走出那个...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瞽①者

杨 邪

①我想,当我一无所获地走出那个偌大而又空寂的书店,一级一级迈下那个书店门前的石阶,然后在中途不由得停住,就着石阶坐了下来,一定不是因为他和他膝头的那把二胡。

②他很年轻,比我还年轻。他的面庞英俊白皙,手指修长精瘦,一身洗得发白的休闲牛仔装,如果没有膝头的二胡,也许,他就是某座学府的莘莘学子中的一名。可是他膝头的二胡告诉我,他眼前的世界,就像他戴着的那副黑框墨镜一样漆黑一团。现在他只能摸索着揉弦、运弓,他的手指和心灵,向这个世界发出一串串无助的音符。

③然而渐渐地,心不在焉地听着听着,我有些讶异了。那一通通的琴声,竟是这样的饱满,这样的多姿,仿佛一只只纷呈飞出的彩蝶,绕着他,绕着这繁华大街边上的这一片空旷,翩翩起舞。

④一曲终了,一曲又起。

⑤路过的人,在他面前的纸盒里投下一张纸币,走开了。又有路过的人在他面前的纸盒里抛下几枚硬币,又走开了。

⑥什么时候,又一曲终了。或许是觉察到了我这个如痴如醉的倾听者的存在吧,他改变了一下坐姿,居然把弓弦转向我的面前。

⑦“这位朋友,您,是否愿意点上一曲?”他的口齿轻启,一句曼声低语,清晰地传到了我的耳中,“对了,您不必在这盒里放钱的。”

⑧“我?您是在说我?”我看着那些彩蝶正渐舞渐远,翩翩然舞向这座城市更高更远的天空,忽然被惊醒,不知所措起来。

⑨可他似乎马上感觉到了。

⑩“是的,这位朋友,您是,来自外地?”

○11依旧是曼声低语,依旧是这样清晰地传到我的耳中,犹如一串小小的石粒接连叩击一处幽谧的湖面。

○12“是的。”我怔了怔。

○13“那,一定是来自这条江的下游了。”

○14我惊呆了:“先生,怎么知道?”

○15他笑了一下,露出洁白整齐的牙齿。

○16“您的嗓音圆润,鼻音轻浊,我猜,这就该是所说的吴侬软语了。”

○17我不禁点头:“先生猜得对,先生太灵敏了。”

○18他又轻轻一笑:“失聪者目明,失明者耳聪,仅此而已。”

○19然后他喟叹一声,继而端坐吟哦: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20他告诉我说,十多年前,他还是十三四岁的光景,邻居来了一家江南的亲戚,这首民歌就是那个非常漂亮非常可爱的江南小女孩教他念的。后来小女孩回了江南,就没再来过。后来他的这双眼睛病瞎了。多年后,他坐上街头拉二胡,有一天他把这首民歌念给一位老先生听,老先生不禁惊立而起,老先生说,那个江南小女孩教他念的这首民歌,居然是从汉代流传下来的《江南可采莲》。

○21关于江南,我们就是从《江南可采莲》这首民歌开始谈起的。

○22但是,我只剩下一刻钟的时间。在这座著名的城市,在这座惊人庞大的城市,我已经转悠了一个多星期,我必须走了。我告诉他,我买了一张船票,天擦黑,就要起程顺流而下,所以,我现在应该动身了。

○23他突然默不作声。看得出,他的神情似乎为之一沉。

○24“那么,这位朋友,我给您拉一曲您最喜欢的曲子吧!为了这次萍水相逢的缘分。”

○25片刻之后,他又笑了起来,并且重新摆好架势。

○26我已经起身,这会儿不由得又坐了下来:“那就请为我拉一曲……拉一曲《二泉映月》吧,太谢谢了!”

○27可是他的弓弦动了动,复又顿住。

○28“您,能不能换一曲别的?”

○29“为什么?”我说。

○30“《二泉映月》是我拉得最好的曲子,可我已经多年没有拉过它了。它虽然柔中寓刚,但还是太辛酸、太悲怆了。”他揽住弓弦,用一只手扶了一下脸上那副漆黑的墨镜,“这样行不行,我为您拉一曲《春诗》怎样?春天的春,诗篇的诗,《春诗》。”

○31说着,一曲跌宕多姿的旋律,便从他的手指间——不,仿佛是从他那副墨镜的两片黑色中跃出:明亮,辽阔,悠远……而在这样的旋律之中,一种冬去春来,万物苏醒的景象,便似乎在这眼前呈现铺展开来。《春诗》,这是对春天的诗一般的赞美么?

○32我从口袋里悄悄掏出一张纸币,悄悄放入他面前的纸盒。

○33在这座城市待了那么多天,我始终感到有那么一种遗憾,但就在即将离开的最后时刻,我的遗憾忽然因为另一种莫名的获得而变得无关紧要起来。我想,我只能用这么一种庸俗的方式,用这么一张最大面额的钱,来表达我的感激。也许我这么做是冒昧的,但这已经并不重要了。

○34曲终半晌,我握了握他精瘦的手。

○35“先生,我要走了,如果以后再来,我一定来这里找你!”

○36他又笑了一下,但没有说什么,只是点了点头。而我起身迈步走开数丈之后,身后旋又响起了一通琴声。

○37柔和挥洒的琴声中,他的曼声低语,再一次清晰地传到我耳中——

○38“朋友好走,这一曲《除夕小唱》,祝您一路顺风……”

                                 (选自《震撼中学生的101篇散文》,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注】①瞽(gǔ):形声字。从目,鼓声。本义,瞎眼。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开头写“我”一无所获地从书店出来,一是与结尾“我的遗憾忽然因为另一种莫名的获得而变得无关紧要起来”相照应,二是欲扬先抑,暗示后文瞽者给我莫大的精神收获。

B.“我有些讶异了”是因为一无所获地走出书店的“我”, 正在为石阶卖艺瞽者深感同情,但没有想到他能弹奏出饱满而又多姿的琴声,并逐渐地被琴声所吸引。

C.瞽者吟哦《江南可采莲》是为了和“我”搭上话,也是为了夸耀自己知识,避免别人瞧不起自己。

D.“我”邀请瞽者拉一曲《二泉映月》,而他却要为“我”拉一曲《春诗》,因为《二泉映月》太辛酸、太悲怆了,说明他对生活充满春天般的热爱。

E.文章所写的瞽者因为身有残疾而反应灵敏、开朗达观,所以能震撼中学生的典范。同时也鞭挞了社会上一些身体正常而心理不正常的人。

2.本文描述的“瞽者”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说明。(4分)

3.请赏析文章第○31段画线的语句。(4分)

一曲跌宕多姿的旋律,便从他的手指间——不,仿佛是从他那副墨镜的两片黑色中跃出:明亮,辽阔,悠远……而在这样的旋律之中,一种冬去春来,万物苏醒的景象,便似乎在这眼前呈现铺展开来。

4.第○33段画线句“我的遗憾忽然因为另一种莫名的获得而变得无关紧要起来”含义深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6分)

 

1.CE 2.他是一位特别的瞽者:街头谋生,阅历丰富;性格温厚,善解人意;眼瞽心聪,安然达观;善拉二胡,技艺高超。 3.作者运用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或运用侧面描写),来描写自己听《春诗》的真切感受,(2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琴声跌宕多姿的特点,突出了琴声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瞽者高潮的弹奏技巧,进而表达了“我”对瞽者乐观精神的赞美之情。(3分) 4.句中的“遗憾”是指“我”一无所获的失落;“所获”是指瞽者给予的精神上的鼓舞。“我”在这个惊人的庞大的城市中一无所获,却不得不离开这个城市,可以想象其失落和遗憾,但在这时,瞽者的乐观和安然的生活态度感染了“我”,“我”也不在乎自己的失败,继续勇敢地前行进发。认识:乐观、安然的生活态度使人充满了动人的乐章,激励着自己,也感染着行人;要学会倾听,学会吸取他人的智慧和力量,激励自己前行和追寻。(认识中的两小点观点,选一点来谈就行,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例子来加以说明。) 【解析】 1. 试题分析:C项中“也是为了夸耀自己知识,避免别人瞧不起自己”错,E项中“也鞭挞了社会上一些身体正常而心理不正常的人”无据。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形象概括的题目,人物形象概括要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展示,从这些当中找答案,他能很快根据“我”的答话,由“我”的“吴侬软语”,识出我的来地,足见其生活阅历丰富;他愿为“我”这个听得入迷的忠实听众无偿奏一曲,且选择《春诗》来宽慰听众的心灵,足见其善解人意;他虽然眼瞎,但坚强达观,只觉得是“失聪者目明,失明者耳聪,仅此而已”。不愿弹悲怆的《二泉映月》,而愿弹激励人心的《春诗》;他弹奏的琴声饱满多姿,深深吸引打动听众,又可见其技艺之高超。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句赏析的题目,语句赏析首先明确语句的内容,然后探究手法,手法主要是语句本身的手法,又是还要答结构上的作用,此题语句的内容是写弹奏技艺的高超和作者的赞美之情,手法是化听觉为视觉,视听结合。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探究的是句子的含义,句子的位置在文章的结尾指出,应和文章的中心有关,答题时首先答出语句的含义首先明确“遗憾”所指的内容,然后分析“无关紧要”的原因,最后结合文意谈自己的看法,看法一定要和文意相关。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默写。(任选6空作答,每空1分,多答的按前6空计分,共6分)

(1)               ,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2)________________,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                       ,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4)                       ,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                  。(王勃《滕王阁序》)

(6)_______________,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7)执手相看泪眼,                       。(柳永《雨霖铃》)

(8)吾所以为此者,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

汉江临泛①

王  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

群邑浮前浦②,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③。

【注】①汉江:即汉水,流经陕西汉中,安康,湖北襄阳,汉川,在武汉市流入长江。开元二十六年(738),王维自河西塞外返回长安。二十八年(740),升为殿中侍御史。当年秋冬之际,“知南选”,赴岭南主持当地官吏选拔。他途经襄阳(今湖北襄樊),泛舟汉江,写下了这首诗。诗题一作《汉江临眺》。

②浦:水边。

③山翁:指山简,晋代竹林七贤之一山涛的幼子,西晋将领,镇守襄阳,有政绩,好酒,每饮必醉。这里借指襄阳地方官。

1.诗歌颔联有怎样的画面特点?请加以赏析。(4分)

2.全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选择其中两种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古诗文阅读。

汤 琵 琶 传

王猷定

汤应曾,邳州人,善弹琵琶,故人呼为“汤琵琶”云。幼好音律,闻歌声辄哭。已学歌,歌罢又哭。世庙①时,李东垣善琵琶,江对峰传之,名播京师。江死,陈州蒋山人独传其妙。时周藩王有女乐数十部,咸习其技,罔有善者,王以为恨。应曾往学之,不期年而成。闻于王,王召见,赐以碧镂牙嵌琵琶,令著宫锦衣,殿上弹《胡笳十八拍》,激楚动人。王深赏,岁给米万斛,以养其母。应曾由是名著大梁间。   

后征西王将军招之幕中,随历嘉峪、张掖、酒泉诸地,每猎及阅士,令弹塞上之曲。戏下②颜骨打者,善战阵,其临敌令曾为壮士声,乃上马杀贼。一日大雪,至榆关,马上闻觱篥,忽思母痛哭,遂别将军去。

襄王闻其名,使人聘之。居楚者三年。偶泛洞庭,风涛大作,舟人惶扰失措,应曾匡坐弹《洞庭秋思》,稍定。舟泊岸,见一老猿,须眉甚古,自丛箐中跳入蓬窗,哀号中夜。天明,忽抱琵琶跃水中,不知所在。自失故物,辄惆怅不复弹。

已归省母,母尚健,而妇已亡。母告以:“妇亡之夕,有猿啼户外,启户不见。妇谓我曰:‘吾迟郎不至,而闻猿啼,何也?吾殆死,惟久不闻郎琵琶声,倘归,为我一奏石楠之下。’”应曾闻母言,掩抑哀痛不自胜。夕陈酒浆,弹琵琶于其墓而祭之。自是猖狂自放,日荒酒色。值寇乱,负母鬻食兵间。

曾年六十余,流落淮浦。有桃源人见而怜之,载其母同至桃源。后不知所终。

轸石王子③曰:戊子秋,予乞食遇曾公路浦,已不复见君曩者衣宫锦之盛矣。明年,复访曾,曾坐土锉④中作食,奉匕箸于母。人争贱之,予肃然加敬焉。曾仰天叹日:“世鲜知音,吾事老母百年后,将投身黄河之岸矣!”予凄然许曾立传。越五年,乃克为之。呜呼!世之沦落不偶⑤,而叹息于知音之寡者,独曾也乎哉?(选自《明文授读》,有删节)

注:①世庙:明代崇祯皇帝庙号。②戏下:麾下。③轸石王子:作者自称。④土锉:土锅。⑤不偶:命运不好。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东垣善琵琶,江对峰之      传:继承,延续

B洞庭,风涛大作             泛:泛舟

C.吾死,惟久不闻郎琵琶声      殆:大概

D.其临敌令曾壮士声            为:替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说明汤应曾弹琵琶有高超的技艺的一组是(   )

①幼好音律,闻歌声辄哭。已学歌,歌罢又哭    ②殿上弹《胡笳十八拍》,激楚动人

③每猎及阅士,令弹塞上之曲             ④见一老猿,须眉甚古,自丛箐中跳入蓬

⑤其临敌令曾为壮士声,乃上马杀贼窗,哀号中夜     ⑥夕陈酒浆,弹琵琶于其墓而祭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⑤⑥      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汤应曾是一个有天赋的艺人。他从小对音乐很有兴趣,长大后弹得一手好琵琶。他后来曾在王公贵人家中献技。

B.汤应曾六十多岁的时候,流落在淮浦一带,后来他和母亲跟随桃源人一同到了桃源。然后就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了。“汤琵琶”就这样淡出人们的视野,这个结局也为下文作者的议论抒情张本。

C.汤应曾对母亲、妻子充满感情。他为了生计远离家乡,连妻子死去都来不及见一面,妻子临死之前的一番埋怨他的话使得他后来不再操旧艺,最后猖狂自放,日荒酒色而死。

D.作者对汤应曾十分同情,并且借他的身世,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知音难逢的感慨。同时作者善于运用点染、烘托等多种手法来叙事状物,抒情色彩浓厚。

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应曾往学之,不期年而成。闻于王,王召见,赐以碧镂牙嵌琵琶。(4分)

(2) 自是猖狂自放,日荒酒色。值寇乱,负母鬻食兵间。(3分)

(3)人争贱之,予肃然加敬焉。(3分)

5.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信仰是个性心灵深层的隐密,具有相当的抽象性和神秘色彩,是一个不易交流的话题。然而,信仰作为人类精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却备受人们的关注。

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其相信和尊敬,并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或榜样。信仰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性选择和追求,“是在不确定性中寻求确定性的努力”。诚如康德所言:“信仰是客观的不确定而主观上确定。”以此看来,信仰是一种价值预设,是信仰者相信其正确或有意义,而不在于其是否真实或能否实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黎巴嫩诗人哈•纪伯伦说:“信仰是心中的绿洲,思想的骆驼队是永远走不到的。”

信仰是一种奇妙的精神现象,具有复杂的内在结构。从认知角度看,信仰表现为正确和认同;从情感角度看,信仰表现为敬畏和尊重;从意志角度看,信仰表现为坚守和追求。人的信仰具有多样性,如宗教信仰、哲学信仰、政治信仰、道德信仰、科学信仰等,这种多样性是由人的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和价值观念的多元性等因素所决定的。

长期以来被信奉、被坚守的信仰突然被人们普遍质疑或放弃时,则表明信仰危机的出现。信仰危机不是偶然的,在其背后有复杂的社会原因和深刻的思想根源。信仰危机固然会给人的生活与社会发展带来一定负面影响,但也不完全是一件坏事,它至少说明人不盲从迷信,而且在危机中还会孕育出新的信仰。罗曼•罗兰说得好:“怀疑和信仰两者都是必需的。怀疑能把昨天的信仰摧毁,替明天的信仰开路。”我们应当坚信,信仰的发展自有其内在机理,社会能瓦解人的信仰,必能帮助人确立新的信仰。多元的、充满理性光芒的信仰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对于人类来说,信仰问题是普遍而永恒的,需要信仰且能够具有信仰,是人之为人的重要条件。人为什么需要信仰?从哲学层面看,信仰关乎人的价值追求。人不会满足于既有的生命状态,向往崇高与尊严,期待延续与永恒,追求价值与意义。人来自于物,人原本就是物,信仰的确立使人获得了尊严,升华了境界;人是有限的生命存在,信仰(尤其是宗教信仰)的确立使人超越了死亡,满足了追求永恒的愿望;人生是不断寻求价值和意义的,信仰的确立使人获得价值目标和生活信念。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信仰源于人的精神需要。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人会产生诸多心理需要,信仰无疑是满足这些需要的基础:信仰使人有了精神寄托,从而满足了归宿感;信仰使人的精神有了确定性,从而产生了安全感;信仰克服了灾难和死亡所带来的紧张和恐惧,从而获得了平和与慰藉感。

信仰关乎人类生活的根本,赋予人生以意义,为生命赢得了尊严。愿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圣洁的信仰星空,愿我们每个人对心中的信仰都能保持一种深深的虔敬!

(选自《记者观察》中的《话说信仰》,有删节)

1.有关信仰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

A.信仰具有相当的抽象性和神秘色彩,是不易交流的话题,它备受人们的关注。

B.信仰是人们行动的指南或榜样,人们对其信仰的对象是极其相信和尊敬的。

C.信仰的多样性,必然决定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和价值观念的多元性。

D.信仰具有复杂的内在结构,从认知、情感、意志等角度看,表现各有不同。

2.在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需要信仰”的原因的一项是  (     )

A.人不满足于既有的生命状态,向往崇高与尊严,期待延续与永恒,追求价值与意义。

B.信仰问题是普遍而永恒的,人们需要信仰且能够具有信仰,是人之为人的重要条件。

C.信仰能使人有精神寄托,使人精神有了确定性,克服灾难和死亡带来的紧张和恐惧。

D.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人会产生诸多心理需要,而信仰使人们有了归宿感和安全感。

3.有关作者的观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信仰是心中的绿洲,思想的骆驼是永远走不到的”,是说信仰是正确的、有意义的,不在于其是否真实或能否实现。

B.信仰关乎人类生活的根本,赋予人生以意义,为生命赢得了尊严,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信仰。

C.信仰危机会给人的生活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但不是一件坏事,其背后有复杂的社会原因和深刻的思想根源。

D.信仰的发展自有其内在机理,社会能瓦解人的信仰,必能帮助人确立新的信仰,信仰危机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素芭》《在桥边》的作者分别是印度诗人泰戈尔、德国小说家伯尔,他们都曾获诺贝尔文学奖。

B.《娜塔莎》节选自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除此书外,代表作还有长篇小说《复活》《安娜卡列尼娜》。

C.保罗戈埃罗,古巴作家,被认为是继《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之后最受欢迎的拉美作家。我们学过他的作品《炼金术士》。

D《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又题为《忠义水浒传》,通行本简称《水浒》,一般认为是施耐庵所著。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通过林冲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