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五》:“诗云:...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五》:“诗云:‘行百里者半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解释为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走了一半。

对于“行百里者半九十”,你有怎样的认识或体验呢?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和议论文。

【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④不得抄袭、套作。

 

成功需要脚踏实地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人生就像一个大舞台,只有当你脚踏实地的努力了,才能在舞台上走得从容。 在美国的一个城市,有一家公司招聘职员。大学毕业生汤姆和杰瑞一同前去应聘。老板让他们从基层做起。汤姆心里觉得不服气,觉得大材小用,于是离开了。杰瑞欣然接受了,并想踏踏实实的好好做下去。十年后,汤姆仍然没有找到向往的工作,而杰瑞已经是这家公司的ceo。自命清高的汤姆天天梦想着天上掉馅饼给他,这样想走捷径的人往往一事无成,碌碌终生。可见,成功需要脚踏实地。 著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过,“我要贴在地面前行,不在云端跳舞。”纵观古今,凡有建树之人无一不是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一位影响了两个世纪的男人,可谁又知晓,飞黄腾达的背后是怎样的辛酸,终日泡在电脑前,承受巨大的辐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于研究出了dos甚至今日多数人使用的windows。如果不是比尔盖茨的呕心沥血,我们的信息时代不知会推迟多久到来。 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资助之下在陕西名师周桐门下习武,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报国志向。寒暑冬夏,苦练不辍,一个动作可以练到成百上千遍,以求精准。在名师周桐的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枪,并率领王贵等伙伴投身于抗金爱国的爱国洪流之中。满腔抱负,一心救国,脚踏实地,立志不移,终成民族英雄。 宋朝文学家苏洵27岁发奋,立志就读,昼夜不息,终成唐宋八大家之一;张海迪立志成才,自幼高位截瘫,几次濒临死亡边缘,但她不放弃。20年来她学会四门外语,翻译著作16万余字,还自学针灸,治疗病患10000余人;李时珍发现以前的医书中有多处错误,决心写一部医书。他读了800多种书,写了上千万字的笔记,游历7个省,收集了上千万单方,为了了解草药效果,他甚至亲自吞下,就这样用了31年著成《本草纲目》;古希腊著名演说家德摩斯梯尼,先天口吃,为了实现演说家的梦想,每天口含石子练习发音,终成口若悬河演说家。 如果不是脚踏实地,苏洵可能只是芸芸众生;张海迪可能郁郁而终;李时珍可能重蹈覆辙,一样写一部错医书;德摩斯梯尼可能永远被别人笑话。可见,成功需要脚踏实地。 脚踏实地,生命旅程上寂寞可以铺成一片蓝天;脚踏实地,孤单可以演绎成一排鸿雁;脚踏实地,欢乐可以绽放成满园鲜花。 成功需要脚踏实地。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可重点理解材料中“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走了一半”的含义,“走了九十里才算是走了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难,愈要认真对待,表明了最后的那一段路何等的关键,常用以勉励人做事要善始善终。由此可延伸为,成功需要脚踏实地,不能有半点的浮躁;不能关键时刻掉链子;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一定要在困难面前坚定理想和信念,要有自信心,看到光明的前途。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一)《论语·为政》: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注】①孟武伯:鲁国当政大夫孟懿子之子,“武”是他的谥号。谥号是古代统治者或有地位的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

(二)孟子曰:“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1.第一则材料,画线句中的“其”字,一般解释为“子女”;而在当代学者徐志刚的《论语通译》中,则将“其”解释为“父母”,将句读标点为:“父母,唯其疾之忧。”据此,分别解说画线句的不同意思。并请解读第二则材料中孟子有关“孝”的观点(6分)

第一则材料的两种理解(4分):

                                                            

                                                            

对第二则材料的解读(2分):

 

2.按要求完成微写作

请关联材料中孔子有关孝的解读的第一种理解与孟子对孝的解读,结合当前生活实际谈你对孝的认识。要求:中心明确,结构相对完整,层次分明,语言简、生动、形象不超过150字。(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杯具”,一般指生活中的盛水器具——杯子,但我们发现不仅如此:

①刚刚过完今年光棍节的李超心情还不错,他觉得自己十分有希望结束多年的“杯具”恋爱史,因为他发现,身边的“校园红娘”越来越多了!

②医学免疫博士却缺乏受挫免疫能力,敢跳楼却不敢面对现实,确实是“杯具”。

1.杯具”是“悲剧”在电脑输入过程中的词语变异形式,本身属于别字,是对语言规范形式的偏离。但 “杯具”一词在网络、报刊等媒体上广泛流行。请你体味上面两个示例,从积极的角度简述“杯具”一词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并分别解读“杯具”一词在两个示例中蕴含的情感或态度。(6分)

2.按要求完成微写作。(6分)

现代生活异彩纷呈,网络变异词语层出不穷,如“木有”“大虾”“童鞋”“斑竹”“打铁”“果酱”。请以其中一两个为实例,并联系汉语词汇演变的历史谈谈你对这一语言现象的认识。要求:中心明确,结构相对完整,层次分明,语言简、生动、形象不超过150字。

 

查看答案

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1分)

第二天

茅盾

那一夜的十二点左右,我尚在阅读波兰作家显克微支的历史小说《杀人放火》。突然,轰轰地两声,冲破了午夜的寂静。全神都贯注在书上的"杀人放火"的我,略旋瞥眼睛看一下那紧闭的玻璃窗,便又再看书。早几天,我就听说闸北形势紧张,中日两方面的士兵隔沙袋铁丝网布防,并且当天傍晚我也看见了租界当局临时戒严的布告;但听得了不很分明的轰轰两声的那时,我当真没有转念到这便是中日两方军队开火。然而轰轰声音又接连而起。我放下手里的书了。辨认出这就是炮声。我开了玻璃窗,又开了玻璃窗外面的百页窗,夜的冷迫使我微微一噤。我看天空。没有什么异样。 

但炮声是更加清晰,还夹杂着机关枪的声音。无疑的是打仗,而且无疑的是中日军队。一种异样的兴奋就布满了我全身;我心里说: 

“嘿,到底来了!可惜外边戒严,禁止通行!" 

书是不看了,我在房里踱着,设想那开火的结果。平常在街上看见的喂得很壮健的小腿肚就像太阳旗酒气粗的日本海军陆战队的形象,对照着那些瘦黄短小的我们的"粤军"都一起在我眼前出现了。”不抵抗主义"又在旁边冷笑。我几乎要断定那轰轰的炮声以及卜卜的机关枪声只是单方面的进攻—-日本军过阴历年"送灶"。到一点钟左右,枪炮声已经沉寂,我就简直断定"送灶"已完,我非常失望了。 

第二天早上九点钟方才醒来,就听得飞机的声音在天空中响。“还没完么?"我一面这样想,就抓起了本天的报纸来看,一行大标题:昨晚日军犯闸北失败!我急急吞完了那密排的详细报告,方才知道我昨晚上的假定是不对了;原来上海毕竟不同于东北,而且瘦小的广东兵也毕竟和关外大汉是两个爷娘养的! 

于是接连地来了许多"十口相传战报"。日本海军司令部已经被我方占领了,上海义勇军下紧急命令了,上海全市罢市了,罢工了,闸北大火烧……记也记不清的许多可信可疑的消息。只有一件事是无可置疑的,在我们头上飞翔示威的五六架飞机全有红圈儿的太阳记号。有了海陆空军总司令又有海陆空军副司令的我们中国,光景只有十九路军还"抵抗"一下。 

非出去看一下不可了。午后一时我跳上了公共汽车。说是"站数"已经缩短,只能开到四川路桥邮政总局门口了。我大为惊愕。设想到四川路桥以北大概是巷战的战场了,我忍不住笑起来。然而却又意外:邮政总局以北,居然如平常一样;只不过商店都关上了排门,行人道上有许多人无目的地走着看着,马路上拥挤着装满箱笼包裹的各式车子,疾驰而来的卡车满载日本兵,都挺着枪,似乎在战场上冲锋,而日本飞机的响声又在我头上来了;一架,两架,三架,尽在那里兜圈子。 

到了蓬路,只有朝南走的人,我一个人朝北走,人家都注目。到海宁路转角,瞥见沿马路的一堵墙上有手写的"大日本海军陆战队"的布告。几十人站在海宁路转角处朝北张望。我也挤了进去。前面马路上静荡荡地只有几个便衣的西洋人在那里来回地踱。我们前面也有几个便衣的西洋人阻止任何人朝北再走一步。附近时时传来劈拍劈拍的声响。

我只能转入海宁路的西段了。这时我方才觉得有些小小的东西在空中飞。有一片飞到我身上了。是纸灰。海宁路上有一堆一堆的人都仰脸看着。我也学他们。正北天空,冲起三处黑烟,袅袅地在扩大。日本飞机钻进了那烟阵,又飞出来,只在那里循环地绕圈子。旁边有一个愤愤地说:“又在那里掷炸弹了!东洋赤佬的飞机!" 

我问明白了那三处黑烟是北站、商务印书馆等三处大建筑的火烧,我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天空中满是小小的黑色的纸灰。我想了许多方法,走了许多路,企图从海宁路的每一通到华界的街道走进闸北区;可是各处全被阻止,不是租界上的巡捕,就是中国兵。同样的理由是:“危险!不能过去!" 

天渐渐黑下来了,三处的黑烟却越见红!我只好回去。到南京路浙江路转角看见《生活周刊》的号外,大书:张某某率义勇军尚在北车站抗战!下关日本军舰炮轰南京!商务印书馆全部烧毁!而日本飞机又是三架一队地在租界"领空"盘旋示威。 

《大美晚报》跟着万家灯火一起来了。有一点似乎无可置疑:日本军的进攻遇着了抵抗,而且大败,但没有被追;租界的尊严的"中立性"使得打败的日本陆战队能够回去吃饭睡觉休息,准备今天晚上再动手。可是晚上“休息”着的日本飞机今天却放硫磺弹烧了闸北最繁盛的宝山路!这回中国兵是抵抗了,但只是"抵抗"而已!我觉得一般小市民的忧愤的脸色似乎都透露了这样的失望与愤愤。 

可是他们只能愤愤一下儿。新历史的舞台上,他们早不是主角儿;呀,背里咒诅公平而又死心塌地看着公平脸色的童养媳似的他们!(有删改)

1.本文作者以第一人称来写有什么好处?在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又连用三个“他们”,有何作用。(5)

2.结合全文,分析第六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4)

3.本文虽是散文,但行文却有一波三折之感,请加以分析。(6)

4.第十二自然段里作者用了两个“休息”,请分别加以探究,体会其意味。(7)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去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奖在国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当各种争论、各种批评、各种声音尘埃落定时,什么也没有剩下,只是在书架上搁浅着没有多少人读过、更多人只知其名不明其内容的莫言作品集。

一年转眼就过去了,今年诺贝尔文学奖“新人”爱丽丝·门罗又已经揭晓。

爱丽丝•门罗是一位年逾八旬、已经宣布封笔的老奶奶,住在加拿大克林顿小镇上。诺贝尔文学奖揭晓时,爱丽丝·门罗只有唯一中文译本、短篇小说集《逃离》在销售。十几天过去,爱丽丝·门罗立即被冷淡下来,记者们采访各地书店发现,即便得到“诺贝尔大神”的加持,爱丽丝·门罗作品的销售量没有出现去年莫言获奖时相关著作铺天盖地的喜人景象。

近十年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在中国的销量,没有一位能跟日本作家、一直在诺贝尔文学奖呼声榜上高居不下、然而一直名落孙山的村上春树先生竞争。

村上春树的“轻小说”无疑适合于这个“轻阅读”的世界趣味。我很佩服他的轻逸,也明白了为何大众如此喜欢这类作品。村上春树的叙事带来了轻淡的感伤、无状的情绪、莫名的惆怅,读完之后,读者一身轻松,带着怅然若失心态,继续行走在茫茫人世间。

这就如同一款奢侈包包,虽然价格昂贵,背在身上显示出来的却是轻巧美。时尚美的本质是轻逸、而不是沉重。奢侈品散发出来的价值,是广告营销中通过靓男倩女的持续灌输而虚拟出来的。人们在消费奢侈品时,主要不是看中它的实用性,而是消费奢侈品时伴随而来的满足感。在时尚法则中,消费不是出于实际需求,而是为了满足消费的欲望。“消费主义”的终极大法,是“欲望消费”,而不是“物质消费”。

对比村上春树,莫言的作品不能给人带来轻逸感和轻松的心情,也不能给消费者带来消费欲望的满足,不能给“小知”青年贴上鲜明易识别的标签。人们为什么要花大力气来阅读大部头的、甚至难读难懂的莫言作品呢?消费主义思潮下的欲望是猛烈而短暂的,人们并不关心其结局如何,因为探究本身就产生了满足感。这种浅面的满足感,也是消费主义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人们需要不停地寻找新的消费目标,来满足这种不断消失的浅满足。相比之下,一种因为长期的阅读习惯而带来的审美阅读愉悦,只能愉悦者自己微笑,而无法跟其他人、其他消费者交换心得。这样,在浅阅读、轻小说中所带来的迅捷的欲望交换需求,淹没了安静的、自我的、孤独的阅读满足感。这恰恰是迅捷、浅面阅读的时代病之一。

时代一直淹没在话语和事件的泡沫中,在这种泡沫里,人们喜欢制造更多的新泡沫来掩盖旧泡沫。即便是值得认真阅读、沉静思考的优秀作品,也在这种巨大的泡沫海中被泡沫化了。

轻小说和浅阅读,让整个时代轻质化,而我们的灵魂,也一直无处栖居。(有删改)

(作者简介:叶开,《收获》杂志编辑部主任,副编审)

1.下列最适合做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A.轻小说与浅阅读                        B.“欲望消费”下的文学困局

C.轻逸与沉重                            D.“物质消费”下的实际需求

2.根据原文信息,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销售量是图书出版的一种重要评估方式之一,以市场销售量来评价各类作家,是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的惯常标准。

B.广大读者之所以对村上春树热烈追捧,是因为读者在轻松的生活中喜欢他的叙事所带来的那一种轻淡的感伤、无状的情绪和莫名的惆怅的情怀。

C.消费主义思潮下的欲望是猛烈而短暂的,人们在消费奢侈品时,从来不关注它的实用性,而是消费奢侈品时伴随而来的满足感。

D.在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轻小说与浅阅读的出现,提醒了我们应对当下的阅读现状和文学现象进行理性的思考。

3.文章说,“轻小说和浅阅读,让整个时代轻质化,而我们的灵魂,也一直无处栖居”。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说法?请简要阐述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

(1)驾一叶之扁舟,               。(苏轼《赤壁赋》)

(2)               ,徒君之高义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3)               ,与佳期兮夕张。(屈原《湘夫人》)

(4)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菩萨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