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在台湾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在台湾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中,女主人公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本来就有很多事是徒劳无功的,但是我们依然还是要经历。”

请根据这句话,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经历是一种财富 人的成长在于经历,个人的经历有多有少,有浓有淡,有顺有逆,有成有败,喜愤哀乐愁尽在其中。任何经历,无论是成功或者失败,总会在你人生的轨迹上留下些许痕迹,让你在蓦然回首时从中受益。 当有一天我们回首往事,回首人生之路时,是丰富多彩还是苍白一片,是辉煌灿烂还是风尘弥漫,这取决于昨天的我们究竟到过什么地方,做过哪些事情,有过什么追求,取得过哪些成绩,明天的我们又将开始怎样的旅程,又回去结识哪些形形色色的人,经历怎么样的月阴圆缺、悲欢离合。 记得一位哲人在给年轻人的忠告中是这么说的,他说:“青年人正‘生在此山中’,一般不识‘庐山真面目’,人一旦到了中年以后,就开始意识到中年以至人到老年,自然会发现:经历不但和自己一生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紧密相关,还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趁着年轻,多出去走走,看看,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于是,那些碎语牵动我那年轻跳动的心,大学那一刻起,我就开始寻梦的踪迹,让每一次成长的点滴快乐飞扬。辗转于城市之间,大连的海边,伴着波涛拍打着海岸的声音,留下在海边走下的足迹和向大海的呐喊;停滞于人海之中,乞丐的面前,多了一个拿着录音笔做问卷的年轻人,而后用手中的笔将乞丐模糊的面纱揭开。人潮人海中开始有一个人的足迹,欢乐、痛苦、鼓励、嘲笑、打击、希望、自由、奖励等等,就像一串串的珍珠,串出一个个同心圆,成就了一个年轻人内心的呼唤,一个年轻人的心声。 或许,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或许,人生只有走出自己的小世界,才会感知真正的世界观。或许,出路、出路,走的多了才会有路。人生的格局和梦想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在我们置身的现实生活中,经历就是财富,有经历就有磨砺,有经历就有经验,有经历就有成长,有经历就有积累……所有的经历都是人生旅途中的足迹,都是生命过程,都是一种财富。如果说人生是一部书,那么每一次经历就是书中一段故事或一个篇章。它既可以自己翻看,又可供别人参阅,对谁都有启迪、警示的作用。 《徐霞客游记》、《老残游记》、《三毛流浪记》、《鲁滨逊漂流记》、《马可?波罗游记》、以及邓贤的《流浪金三角》、吴士宏的《逆风飞扬》,这些都是将以往的经历以各种形式化作为自己继续更好地经历人生和事业的例子。还有各国军政要人,尤其是美国历届总统的洋洋自传,无不体现了经历的重要性和潜在价值。 任何经历都是一种积累,积累的越多,人越成熟。经历的多,生命有长度;经历的广,生命有厚度。经历过险恶的挑战,生命有高度;经历过困苦的磨炼,生命有强度;经历过挫折的考验,生命有亮度。 有丰富的经历,才有丰满的人生。 享受过程 火柴不会因熄灭而哭泣,因为它曾经燃烧过;雄鹰不会因折翼而沮丧,因为它曾经飞翔过;花朵不会因枯萎而伤感,因为它曾经绽放过······我们更不应该为了失败而气馁,因为生命的价值往往在于过程,而不在于结果。所以,享受过程才能领悟生命的意义。 享受过程才能看淡得失,获得快乐。 居里夫人在获得诺贝尔奖后,把奖章送给了女儿做玩具,她在乎的只是做实验,探索真理过程的快乐远比那枚奖章大得多!无独有偶,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俄罗斯跳水名将熊倪与金牌失之交臂,但他并没有采取沮丧颓废,反而面带笑容,称自己的每一次起跳都是一种享受,他很快乐。 熊倪失败了,居里夫人成功了,但为什么他们同样那么快乐呢?原因就在于他们享受的是过程,把得失看得很轻,很轻。假如熊倪因失败而沮丧,居里夫人因成功而满足,他们还会快乐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是啊,人生之路总是布满坎坷,但只要我们学会享受过程,那么,一切得与失,名与利,都只是过眼云烟,这样我们就能获得快乐。 享受过程才能明确生命的意义,获得最纯真的满足。 英国著名作家品特的父亲是一个普通裁缝,但它不因自己地位与儿子的悬殊而感到自卑。他时常教育儿子:我因给别人做衣服而快乐,我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做有益于别人的事。但是古代有一个国王,要他的车夫骑马,马跑过的地方就赐给他,但车夫不停地跑,企图争到更多的地方,结果累死在土地上。 品特的父亲完全可以依靠品特生活,但他坚持自给自足的生活,帮助他人,享受做衣服的过程。对他而言,做衣服,是他生命的意义的全部。但是那位车夫呢?贪婪的心让他不懂得满足,敢问他在骑马途中享受过周围的风景吗?不懂得享受,不懂得满足,那么,他生命意义何在? 现在有许多学生高考失利就跳楼的,他们就是不会享受学习的过程,奋发读书只是为了一纸文凭,一旦考试失利就跳楼,难道一次考试就把十二年来的寒窗苦读全抹杀了吗?结果带给人们往往是一时的兴奋或沮丧,而过程带给的是最珍贵的体验。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该享受读书的过程,快乐的生活,因为生命在于过程! 人生经历 紧张的,同时又不少了希望;激动的,同时又少不了快乐;轻松的,同时又少不了沉重……这感觉有着不好受的味道,这味道具备了人生的经历。 酸 榴莲,本知道那种酸酸的感觉不怎样,可还是要吃。为了品尝,为了解馋,为了悟出生活的道理……还是什么。这是一种触动,也许是这样。那为何偏要着酸呢?可能从开始这些都是那所谓的感觉在作祟。再或许是在建立知识、常识的基础。“对所有的人来说,思想和行为都源于一个出处,这个出处就感觉。爱比克泰德的说法就是给种种做法的最好解释吧! 甜 开卷有益,读书的好处多多。我国古人云:“饥读之可以当肉,寒读之可以当裘,孤寂而读之可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可以当金石琴瑟也”,“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莎翁有语:“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了书籍,就象没有了阳光;智慧里没有了书籍,就象鸟儿没有了翅膀”,“书是甜的”因为读书是我们最大的乐趣,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在阅读中怡情、养性、增长知识。给了我们自由阅读的空间,我们有能力施展广阔的蓝天。感觉告诉自己:这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呀。 苦 有句歌词,记得是:生活就像一杯苦咖啡。对的,让人接受了不能改变的,记住了不该记住的,忘记了不该忘记的。这都是一种罪孽。但是感觉说过,没有痛苦,就没有人生。学习也是一样的,学海无涯苦作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大家都是知道的。如果不苦,哪里来的头悬梁,锥刺股。哪有爱因斯坦,哪有达?芬奇,哪有屠格涅夫……一切的一切……离不开感觉,离不开苦。 辣 姜还是老的辣,菜还是辣的好。辣辣的,似乎能让脆弱的心灵火热起来,让血液沸腾起来。辣是唯一让人兴奋的食物,在辣的过程中,享受着汗水的洗礼,多么的满足,满足得是那么的畅快。感觉也是在辣的着一瞬间为之爆发,爆发出快感,激烈,热情……不怕辣,辣不怕,怕不辣。 感觉是我们的盔,才智是盔上上羽毛,羽毛是一种装饰,头盔却能保护脑袋。这是爱?扬格说的。其实良好的感觉和高雅的风度之间的关系,就好比因与果的关系——甜是炮弹,苦是难言,辣是辛酸,而酸是发酵后的体验!在来得突然的时刻,惟独了一种舒心——感觉。 “徒劳”的付出未必徒劳 人生如迷宫,曲曲折折的道路乱人心智,令人感到迷茫,不知怎样前行。一次次徒劳无功的尝试,一次次跌倒之后的爬起,在挫折中不断地磨砺自我,不断经历着上天造成的磨难。但总有一次,我们会到达心灵的终点。 《在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中女主人公说过:“人生本来就有许多事是徒劳无功的,但我们依然要经历。”是呀,在经历人生的旅程中,我们有很多的尝试都是徒劳无功的,但我们进行的这些尝试,它们都成为了成功的垫脚石。 爱迪生在发明电灯之前,不断重演着失败的悲剧。在经历了九百九十九次失败后,他的一位朋友对他说:“你已经失败了这么多次,你做了这么多又有什么用呢?你先前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无功的呀!”“不,”爱迪生自信地回答道,“至少我已经知道了前面的九百九十九种材料都是没用的。”抱着这种乐观的心态,爱迪生最终找到了作为灯泡丝的材料——钨。 努力造成的结果不一定是徒劳的,因为在成功前的失败,都会促进我们做事从量变到质变,会促使我们成功。 刘伟,他的事迹也很能说明。童年因为电击失去双臂,转而学游泳。游泳夺金后,又被医生诊断:今后再也不能进行游泳等剧烈运动。于是转而学钢琴。他用双脚演奏生命的乐曲。难道说在他成为一名钢琴家之前,所付出的其它努力都是徒劳的吗?不,这些努力,这些付出,这些对困难的不屈服都成为刘伟今后成功作出了巨大的铺垫,塑造了刘伟顽强的精神人格。 刘备在成为君王之前也卖过草鞋;樊哙在成为将领之前也卖过牛肉;比尔 盖茨在成为世界首富之前也曾卖过可乐。这些成功人士的背后,也曾有过“徒劳”的付出,而恰恰是这些“徒劳”的付出为他们的创业埋下了种子,打下了基础,引领他们走向成功。 人生如迷宫,没有一次次徒劳的尝试是永远也走不出去的。在坚持和努力中,内心中会有惶恐,但我们无需害怕,因为风雨过后必有彩虹。“徒劳”的付出后,也必将挣脱迷宫的束缚,走到成功的终点。 酸甜苦辣说人生 有人说:“人生就像饺子,岁月是皮,经历是馅,酸甜苦辣皆为滋味,而挫折与失败便是皮上的褶皱。人生难免被开水煮一下,被人咬一口,要是没有经历,硬装成熟,总会有露馅的时候。”是啊,人生有很多地方都是无奈的,但是为了我们的生活,不管是什么滋味,不都得尝一下吗? 人生像一盘酸菜,难以纯粹的吃,却容易下饭。人很容易失败,很多人光鲜闪亮的外表下,却是一具身经千辛万苦后被磨砺的身体。 你看曼德拉,尽管他是南非国父,但你知道他是怎样磨砺自己的吗?二十七年的牢狱之灾,他咬牙,凭借着窗边上的几株菜苗,他挺过来了,他的人生,大起大落,他一生为黑人不被歧视而做斗争,他是赢家,可也汗湿了几身衣啊。他有酸楚也得往肚里咽啊。像他那样顽强,勇敢,试问我们中有几人能做到?所以,就算是酸菜,也能够磨砺我们的人生。 人生就像一个甜甜圈,一下子吃到了会很高兴,没有吃到也不要气馁,兜兜转转总会回来。有人说过:“是你的跑不了,不是你的强求不来。”是啊,要想一下子就吃到甜甜圈也许会很难,但通过努力得来了,是不是更有满足感,更幸福呢? 人生就像一条苦瓜,深深浅浅的表面,苦涩的味道,但过后便是甘甜。我从小便不爱吃苦瓜,嫌它难看难吃,可爸爸妈妈总说好吃,有一次我也尝了下,艰难的咽了下去,奇苦无比。刚要喝水,爸爸说:“不准喝,待会你就知道其中的甜了。”是的,一会儿,我变感到嘴里一股甘甜味,比吃了糖还甜,相反的,每次我吃到糖后遍觉得嘴里一股苦味。现在我爱苦瓜吃过后的那股甜,更爱吃苦瓜时的苦,因为它像人生。 人生就像芥茉,不经意间吃下会让你流下泪水,可也警示你下次要小心。 总之,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不经历些什么,就难以领会其中的奥妙,就如现在的我们,寒窗苦读十几年,就为了六月份的七、八号。即使很辛苦,很辛酸,但十几年也就这样过来了不是吗?难道其中没有让你快乐的事吗?难道其中没有令你流下泪水的事吗?人生很短,我们得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尽快经历着我们必须经历的事,并且一定要享受它,即使它酸甜苦辣混杂在一起。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审题关键是对“人生本来就有很多事是徒劳无功的,但是我们依然还是要经历”这句话的理解。 “人生本来就有很多事是徒劳无功的”从这半句立意,如果肯定这句话的含义,“人生很多事徒劳无功”显得人生观太消极,所以应该从相反的角度立意:人生并不徒劳,不能急功近利。 “但是我们依然还是要经历”这句话是立意的重点,“但是”这个转折连词强调“仍然经历”。很多事看似徒劳,但却无法逃避,必须经历;而经历的过程总会有意义,并非真正“徒劳无功”,应该以积极的态度看人生。因此立意为:过程也是一笔财富;勤于耕耘,不问收获,其实会自有收获;人生的经历是多彩的;享受经历的过程;看似徒劳,实有大用,放开眼光。 注意字数要求“不少于800字”,文体要求“记叙文或议论文”,文体特征要鲜明。记叙文,要有完整的情节、典型环境,要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主题。议论文,要观点明确,论证有力,论据充分,论证方法多样。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①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②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

③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1.上述材料阐述了孔子“君子”的一些看法,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如何对待自己?(6分)

答:                                                         

 

 

2.结合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关于“君子”的言论,简要谈谈你对“君子”的认识,不超过140字。(6分)

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央视“听写大会”掀起汉字书写热

从央视科教频道低调开播到收视飘红,再到挺进央视一套,“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今年夏天在中国中小学生、青年人中掀起了一场汉字书写高潮,连以前很少看娱乐、竞猜、选秀节目的父母们也对这档节目“痴迷”颇深,和电视上的小选手一起挑战每一个汉字书写的乐趣。

由于汉字本身特有的复杂结构,每一个汉字都拼写正确并不容易。加之近年来电子产品的普及,通过输入法“选字”成了人们写作、交流的主要方式,越来越少在纸上书写大量汉字,催生了很多人“提笔忘字”的现象。

不同于充满着争议价值观和为博眼球而炒作的相亲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追求的并不是收视率,节目总导演关正文直言:“我的终极目标在于高收视背后的文化影响力。中国是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多方言国家,汉字是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的重要工具,一年一度的汉字狂欢,它的意义甚至超过汉字本身。”

(选自《新民晚报》 “盘点2013年度国内十大文化新闻:听写大会掀起汉字热”)

1.请你结合以上消息,谈谈 “汉字听写”成为受热捧的综艺节目的原因。(6分)

2.根据上述消息,自选角度,写一段新闻短评。(6分)

 

查看答案

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听雨的奢侈     

林如求

近日夜雨,雨水顺着防盗网上的铁皮一层淌下一层,响声随着雨势,时骤时疏,时轻时重,朦胧中陡生一种静谧、和谐、悠远的美妙情感。

就像“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一样,古时的雨与今时的雨自然无太大的区别,今时的雨点拍打树叶、细润花草、敲击河滩、筛落水面的声音与古时也决无二致,所不同的只是对雨声的感受会因人因时因境因情而异。例如,同样是春雨,忧国忧民的诗人杜甫高兴放声高歌:“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而晚唐的李建勋对春雨的感受就要复杂得多:“春霖未免妨游赏,唯到诗家自有情……闲忆昔年为客处,闷留山馆阻行行。”春雨所引发的是诗人对过往岁月的一种深情的怀念和咀嚼。南宋词人蒋捷写的那首《虞美人·听雨》,对雨从感怀到慨叹,更是把人生的悲凉况味传递至今,简直痛入心髓。

我没有经历过历史上山河破碎、家破人亡那样凄风苦雨的日子,自然也就没有如古人那般“秋来叶上无情雨,白了人头是此声”,对雨声会那么地百感交集和痛彻心髓,可在物质生活匮乏和丰裕时的感受却迥然不同。

回想小时住在乡下,最恼的就是雨天。雷鸣电闪风狂雨骤,令我惶恐万分。因此,每逢雷雨夜,我常龟缩在被窝里,以幼稚的心灵感受大自然的神经,带着惊恐惶惑,迷迷糊糊地进入梦乡。即令是和风细雨,我也不太喜欢。因为我家离学校有好长一段路程。那时,家里穷,没有雨伞,只有一个锅盖大的大竹笠,以它遮阳尚可,遮雨则只遮个头脸,衣裤难免要淋湿。冬春时节,没有雨鞋的我雨天赤脚踩在凉冰冰的地上,更难受!所以那时夜半听到嗒嗒的雨声,在我绝不是一首抒情诗,它带给我的是一种湿漉漉的难受和一层苦涩涩的无奈。

长大以后,我读了许多书,特别是参加工作后,生活渐渐好起来,渐渐也喜欢起雨来了,不仅喜欢和风细雨,而且更喜欢狂风骤雨。因为此时在我看来,只有雨,没有风,没有雷电,也就缺乏了震撼心灵的力度。别的无庸费言,在中国文学史上,要是只有狂风骤雨,而无雷鸣电闪,恐怕屈原就写不出那奇谲瑰丽的杰作《天问》。正是大自然的雷电风雨触动了大诗人心灵深处的怨屈、激愤、忧虑、沉痛、苦闷、彷徨、坚贞、无畏……才有了这篇流传千古的杰作。由此我也悟出了后世许多大文学家如莎士比亚、巴金、曹禺等所以喜欢写雷写电写风写雨的真谛。

身居闹市多年,已经难得再见山村那种雷鸣电闪的豪雨,除了台风登陆,也少见那种狂风拔树的骤雨和暴雨;水泥屋顶也使夜雨没了那种“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韵致。因此每逢下雨,我常因此生出一种遗憾。但我还是喜欢雨,不论是“细声巧作蝇触纸”,还是“大声铿若山落泉”,自是一种难逢的天籁。宁心静气地倾听那淅沥的雨声,对当今污染严重,整日笼罩在电视卡拉OK歌声和汽车摩托喧嚣声中的城市人来说,不啻是一种休息,一种调节,一种陶冶,一种享受。那雨声是大自然与你的絮语,它轻轻地搓揉着你的心,消去你因忙忙碌碌争名夺利而生的郁闷和烦乱、疲惫和冷漠,唤醒你回归大自然的亲情,找回你那颗失落的平常心,带给你一份平和的心态,让你变得更加青春妩媚、安详可人,从此迈向生命的圆满。因此,每当久晴不雨时,我就特别盼望着下雨。这时,不论是在白天还是在夜晚,听到那呼呼的风声,就好像在倾听大幕揭开的前奏;听到那嗒嗒的雨声,仿佛是在欣赏一首大自然的赞美诗;而此时的闪电犹如闪烁变幻的舞台灯光,隆隆的雷声自然就是高亢激越的黄钟大吕了……

如是,我把听雨说成是一场难得的奢侈,你也就不会觉得无稽和过分了吧。

                      (选自《品中国散文》,有删改)

1.纵观全文,谈谈标题“听雨的奢侈”中“奢侈”的含义。(5分)

2.从全文看,作者举杜甫、李建勋、蒋捷等例子,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起了什么作用?(4分)

3.请赏析文中划线语句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特色。(6分)

4.儿时的“我”和长大后的“我”,对雨的感受有什么不同?你认为造成不同感受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意进行分析。(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在一些反映古代历史的戏剧和电影中,人们经常可以看到古代人民行跪拜礼。特别是在一些宫廷戏中,大臣见皇上或奴才见主子时更是要行跪拜礼,而且显得十分威严。说到跪拜礼的产生发展,还要从古代人们的物质条件和生活习惯谈起。

在原始社会,人们过着极其简单的生活,休息时都是坐在地上或睡在地上。由于地很硬且又潮湿,人们便在坐或睡时铺垫一些树叶、兽皮之类的东西。旧石器时代编织技术出现后,人们以芦苇、竹篾等为材料编出了“席”。自此,人们在进食、议事时,便在地上铺一块席子,故称“席地而坐”。如果请客人坐正席,则多垫一重席子,表示恭敬。当时,朝廷的最高统治者也是“席地而坐”,不过,所坐的东西比普通老百姓的要好一些,如周代每次举行朝觐时,王者所坐的席位,设有绣着黑白斧形的屏风,屏风前面南向铺设着莞草编成的席子,上面再加上五彩蒲席和桃枝竹席,左右摆设玉儿,给王者凭依。据史书记载,汉文帝刘恒与太中大夫贾谊议政,谈话十分投机,文帝不觉“前席”,坐得离贾谊近一些,认真听取他的意见。东汉末年,管宁和华歆由于志趣不同而割席分交,更是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由于那时人们都是“席地而坐”,因而坐时要两膝着地,然后将臀部坐于后脚跟之上,脚掌向后向外,类似于现在的跪。在接待宾客中,每当“坐”着向客人致谢时,为了表示尊敬,往往伸直上半身,也就是“引身而起”,使坐变成了跪,然后俯身向下,就这样,逐渐形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礼。

汉朝后期,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胡床”传入中原。传说曹操就曾坐在“胡床”上指挥作战。在“胡床”启迪下,人们发明了椅子、凳子,因而人们不再“席地而坐”,原来生活中的“跪坐”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坐、跪、拜分了家,但跪拜礼依然存在,只是变成了等级差别的标志,主要运用于官场之中。如臣子拜皇帝,小官拜大官,奴才拜主子等。周代对跪拜礼的动作和对象则作了严格的规范,共分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稽首是跪下后,两手着地,拜头至地,停留一段时间,是九拜中的最重者,一般用于臣子拜见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礼仪;顿首是引头至地,稍顿即起,在九拜中属次重者;空首是两手拱地,引头至手而不着地,位九拜中第三位。前三拜称为“正拜”。振动,是两手相击,振动其身而拜;吉拜,是先拜而后稽颡,即将额头触地;凶拜,是先稽颡而后再拜,头触地时表情严肃;奇拜,先屈一膝而拜,又称“雅拜”;褒拜,是行拜礼后为回报他人行礼的再拜,也称“报拜”;肃拜,是拱手礼,并不下跪,俯身拱身行礼,其实也就是作揖。

随着朝代的变迁,封建统治阶级根据其阶级利益,对各种礼仪也不断地进行改革兴废。例如,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清政府内外交困,财政危机,为了节约经费充实粮饷,明令废止了沿用三千年之久的“乡饮酒礼”,虽然也感到跪拜礼有种种不便,但由于它有助于封建等级制的维护和巩固,有助于封建统治,因而仍被延续。据清末大学士瞿鸿禨的日记记载:清朝的宰相、大臣们与皇帝、皇太后谈话时,均“一溜子跪在地上”,其中不乏有年纪大者,听力不佳,跪在后边听不清皇上讲的什么,只好推推前面跪着的人,问一下所讲内容,以免有违圣命。也有的因怕跪久了支撑不住,不得已在裤子的膝盖处加衬一些厚点的东西,名曰“护膝”。不过,到了乾隆年间,中国式跪拜礼受到了一次挑战,英国外交使节到北京谒见中国皇帝,不愿意向清朝皇帝行中国式跪拜礼,经过一番交涉,乾隆皇帝同意接受英国使者的西洋式单腿跪拜礼。

跪拜”,从原始社会中人们互相致意的姿势,到阶级社会演变成了一种表示臣服的礼节,被多少掺入了一种人格侮辱的成份,以至“卑躬屈膝”一词成了损人尊严的贬义词。人民对这种礼节,从习惯到厌恶,从厌恶到反对,乃至提出改革的主张,也就是必然的了。清朝末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从来不许人向他行跪拜礼,也教育百姓不要向任何人跪拜。石达开被清军俘虏后,也不曾向清军行跪拜礼,最多只是对四川都督骆秉章“长揖不拜”。

辛亥革命前,无政府主义者提出过改革跪拜礼的主张,他们认为跪拜礼“卑躬俯首,生气毫无”,而“点首鞠躬最便宜,亦足示敬,且出于自然”。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西方资产阶级平等思想在中国迅速传播,取消维护封建制度的跪拜礼已势在必行。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刚一成立,孙中山先生马上就宣布取消跪拜礼。南京临时政府迁往北京后,虽然是袁世凯窃居着大总统职位,但鉴于形势,他也不得不宣布:“所有礼节,男子礼节为脱帽鞠躬,大礼三鞠躬,常礼一鞠躬,寻常相对,只用脱帽礼。女子大礼大致相同,惟不脱帽,专行鞠躬礼。”

当历史进入文明时代的今天,握手、拥抱、亲吻、致意已成为当今礼节的时尚,特别是握手,几乎成为世界各国的见面和告别的通用礼节。然而,跪拜礼仍未绝迹,特别是在亚洲一些国家的农村或偏远地区,跪拜礼仍是少数家庭中晚辈对长辈表示尊崇的礼节,但其生命力却是异常苍白的,它的最终消失,还有待于人们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进一步丰富提高。

1.跪拜礼的产生与古代人们的物质条件和生活习惯有关联的,最早,它代表着一种(    ),后来,逐渐成了(             )的标志。(4分)

2.下列最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

A.跪拜礼的特点 B.跪拜礼的历史演变

C.跪拜与文明礼仪D.跪拜礼与社会进步

3.下列各项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自从“胡床”传入中原之后,跪拜礼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只成为一种礼仪的象征。

B.跪拜礼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无论是姿势还是表达的含义,都有一个变化的过程。

C.因为鞠躬礼简单明了,所以,后来鞠躬礼就完全取代了跪拜礼。

D.随着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进一步丰富提高,人们最终会摒弃跪拜礼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

1)间关莺语花底滑,                                ,凝绝不通声暂歇。(白居易《琵琶行》)

(2)叶上初阳干宿雨,                                    。(周邦彦《苏幕遮》)

(3)舞幽壑之潜蛟,               。(苏轼《赤壁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