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面这段文字有一句有语病,请先写出有语病句子的序号,然后加以修改。(2分) ①快...

下面这段文字有一句有语病,请先写出有语病句子的序号,然后加以修改。(2分)

快递服务的家标准5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标准作出了“先验货后签收”、“文明分拣”等决定。多数消费者对“新国标”表示欢迎,也有人认为“新标”在实际执行中还会遇到新的问题。

有语病句子的序号:         

如何修改:                            。            

 

②;“决定”改为“规定”。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病句辨识题,最基本也最常用的方法是分析句子结构。题中,该病句类型为词语搭配不当。作为一种行业参照“标准”只能是作出“规定”, 不能作出“决定”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文段中加横线词语注音和根据拼音写字(2分)

2013年12月,南非前总统曼德拉与世长辞。世界各国领导人纷纷发(   )电表示哀悼,世界上掀起了一股缅怀之风。曼德拉不是完人,他也有瑕疵,但95年的人生征程,把一个政治家的大智慧和大胸怀表现得淋漓尽。曼德拉摒弃了非此既彼、你死我活的斗争理念,而遵循和平、民主和法制的途径解决分歧,这是曼德拉留给全人类的(mí)   足珍贵的政治遗产。

(1)(      )

(2)(mí)        足珍贵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大猩猩比专家还高明?                   林 衍

埃利奥特是个奇怪的病人。他有着超高的智商与过人的谈吐却无法决定用蓝色的笔还是黑色的笔写作不能选择听哪个电台的广播每到饭前必须到很多个餐厅比较菜单、环境甚至灯光效果却往往徒劳无功。甚至当医生给出了两个复诊日期供他选择时他都要花费足足半个小时时间在记事本上列出两个日期的好处和坏处以及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简单说来他失去了决定的能力。

这一切源于几个月前的一次小手术,医生在他的大脑皮层靠近额叶的地方切除了一小块肿瘤。此后,埃利奥特就奇怪地丧失了情绪体验的能力,即使看到刺激性很强的图片,如血肉模糊的脚或着火的房子,也变得无动于衷。

在上世纪 80 年代这一病例令人感到震惊。当时的神经科学普遍认为情绪是非理性的一个没有任何情绪的人理应能够做出更好的决定最简单的推理是如果没有感情用事人们就不会刷爆信用卡。

在《为什么大猩猩比专家高明——如何让那个大脑帮你做出正确的选择》一书里作者乔纳·莱勒这样解释埃利奥特现象——他损伤的脑区是被称作眶额叶皮质的组织,专门负责将感官层面的情绪整合到决定过程中。当某人被某道菜吸引时,情绪脑系统会告诉他“就该选择这个”,而一旦这种神经连接受损,我们将无法做出有分寸的决定。这意味着,如果没有感情用事,人们连刷哪张信用卡都不知道。

那么在通常情况下做出决定的时候我们是更该听从直觉还是分析做出决定呢?

美国心理学家蒂莫西·威尔逊进行过这样一项实验。他找到一批大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海报候选的作品是:一幅莫奈的风景画、一张凡·高的紫色百合以及三张有趣的小猫海报。

在开始选择前,大学生们被分为两组,一组为不思考组,凭感觉选择。另一组测试者的任务则复杂得多,他们要回答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

实验结果非常有趣。不思考组 95%的测试者选择的要么是莫奈要么是凡·高。但是那些思考组的测试者却有一半以上的人选择了小猫。而在几星期后的追踪访谈里不思考组的测试者中没有一个人后悔自己选了印象派选择小猫的人则有 75%以上表达了后悔之情。

分析过度会造成危险你会失去知道你真得想要什么的能力然后你选择了最糟糕的小猫海报。”威尔逊总结道。

我有过类似的经历。小时候进商场买衣服,我总习惯于把所有买得起的品牌看个遍,最终的结果往往是,精挑细选的常常转天就后了悔,第一眼看上的则八九不离十。

心理学家迪克赫斯认为,直觉在决定中起到多大作用往往取决于情境。当面临简单的选择时,比如厕纸、灯泡等家用品,顾客往往只需要计算性价比这一种变量。这时,思考时间越长,做出的决定越满意。一旦选择局面复杂起来,理性就败给了感性。他曾观察过在宜家宜居购买家具的人,发现人们在分析各种选择上耗费的时间越长,往往后悔的几率就越高。

他的结论是:应该大胆启用理性脑解决简单的问题,因为这些分析不会让我们的前额叶皮层难以承受。而情绪脑这时根本派不上用场,因为直觉既不能比较商品价格也无法计算得失。当进行异常复杂的决定时,依赖理性脑则会让大脑皮层淹没在数据的海洋里而不堪重负,因为任何超过四个变量的问题都会让理性脑承受不了。这时候,直觉告诉你的往往是最好的选择,因为你的情绪脑知道的东西往往比你自己知道的要多。简单来说,情绪脑像是精致的便携式计算机,而理性脑不过是一个过时的计算器。

但我想,真正的问题恐怕在于,人们总是不那么容易看出某个决定是不是属于复杂的类型。比如和部门同事坐在一起玩“升级”这种扑克游戏时,我常常把计算牌面上还剩下多少张主牌这种事情视为复杂的局面,并大胆运用情绪脑参与游戏。结果呢,就是我的“便携式计算机”总是被大家的“过时计算器”打败,成了个喜欢“瞎出牌”、屡屡被对家鄙视的坏典型。(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1.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埃利奥特因手术损伤了眶额叶皮质组织结果失去了决定能力这一病例影响了人们对情绪的认识。

B作者拿“刷爆信用卡”和“刷哪张信用卡都不知道”作对比说明了情绪脑与理性脑的不同功能。

C.作者认为玩“升级”扑克游戏时计算主牌是需要做出复杂决定的但实践证明事实并非如此。

D.文章依次介绍了科学家对情绪脑、理性脑功能研究的几个不同阶段表达了对科学探索精神的赞美。

E.文章语言平实说明事理深入浅出恰当地运用了作比较、列数据等说明方法增加了文章的科学性。

2.文章写作者“小时候进商场买衣服”的经历,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 分)

3.文章以“大猩猩比专家还高明?”为题有何妙处?请根据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 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冬天里的一团火                          谢宗玉

每年秋天收了谷子父亲便要抽空去后山一趟赶在风雪来临之前,烧一窑炭回家。上好的木炭被父亲送到集市换一些冬季必需品,稍次的木炭就存放在自家的楼板上。做完这一切,风雪就从北方赶到了我们村庄摇着窗棂吱呀吱呀直晃踢得多年失修的门板咣当咣当直响。风雪像一个被冻得气急败坏的小孩要一头撞进家门。小妹哆嗦着把小小的脑袋从被窝里伸出来说:“风也被冻哭了呢!”

早晨起来父亲已把家中四壁该固定的固定了该糊实的糊实了。母亲则在房子中央燃了一团锣木炭火。我和小妹欢呼着跳下床知道又到了漫长的烤火季节:我再不用去拾那拾不完的柴禾再不用去扯那扯不完的猪草,父母手中也没了那些耕耙播割之类的活计,连小妹也用不着一个人伏在田垄上跟昆虫小蚁说话了。一家人团团围在一堆炭火旁,四双眼睛把一年到头都没有好好打量,甚至有些生疏的彼此认认真真端详一番。父亲的后脑勺居然稀稀拉拉有了些白发,而小妹剁猪草时左手的中指添了一道小小的疤痕。

③话头总是母亲最先引出的。她飞针扬线的手从容雅致,嘴里则像一只吐丝的蜘蛛,把一家人一年来细细碎碎的事情都吐了出来,条理分明得就像一张蛛网。父亲口吐云烟的样子气定神闲,我和小妹则像小猴一样互相抓挠不休。炭火很快平息了我和小妹年幼的躁动,凝眸处,眼前构筑了一个通透的世界;民间典故在父母心中涌涌簇簇,于是给我们讲起故事来,从童话到传说,从演义到鬼怪。

④我和小妹被炭火烤得昏昏欲睡,伸个懒腰站起来,窗外已是一个梦幻般的世界——风雪把贫穷的村庄变得富有,把枯涩的村庄变得丰润。黄昏时分,雪停风静,孩子们个个要把自己玩成一块冰雪才肯回家。冰雪帮穷孩子剥掉了那张积劳成茧的外壳,还以花蕾般稚嫩的纯真,让再傻再痴的孩子也变得冰雪聪明。冰雪是另一种形式的炭火,在烤红孩子们双颊的同时还点燃了他们对美好日子的憧憬。玩累了,我和小妹就挟一团寒气闯进家里,坐下来,脱掉鞋子,把双脚揣进父母怀中。那种痒酥酥的暖意真有说不出的舒服。繁重的农事剥夺了一家人彼此应有的关爱,一年之中就这么一刻让我感到是在家的中心,是在爱的中心,是在幸福的中心。

⑤晚上不点油灯,木炭火把陈旧的房子涂成年画的颜色,种种器皿都跳跃着金子的光泽,我们血色亏欠的脸庞也充满了油彩般的红光。木炭火烤焦了苦寒的岁月木炭火煨软了坚硬的辛酸木炭火烘托着我们对来年的种种幻想木炭火用红光篡改了我们对苍白往事的记忆。而遗忘和幻想正是农人过日子的两大支柱。

冬夜漫长有火则短。往往是一家人先聊些闲话,慢慢地,思绪渐渐飘飞,思维渐渐断散,睡意这时从深海处泅上来,将一切漫淹。最后的那句含含糊糊的闲话也不知是谁说的,说了些啥,就像雨后叶尖上最后那滴迟迟不落的水珠落在空明的湖心,漾开去,漾开去,了无痕迹。不知过了多久,也许是母亲首先“唔”的一声从半梦的状态中清醒过来,使夜色漾起了新的涟漪。母亲低头见团锣里自燃的炭火已蒙上了一层灰垢,就用火针拨了拨,火又鲜光起来,辐射出的热能将我们渐凉的身子重新抚暖。又不知过了多久,细碎的炭火终于星星般隐去了,我们才拖着醉步上床睡觉。这种醉当然不是因为酒,而是因为火。火是让人类沉醉的另一种方式。

⑦楼上的木炭即将告罄,冬天就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过了休养生息的冬季,来到万物复苏的春天,怀揣热力的我们又开始忙于一年初始的事情。小妹是最后一个走出家门的。那天小妹走出家门,对着屋前的几树桃花打了个哈欠,泪眼婆娑地惊叫一声:“哟呵,火星子都跑到屋外了!怎不叫我早点出来?!

也许是吧花朵是绿色生命另一种形式的燃烧所有花朵都开放了春天就会被烤得暖暖和和舒舒服服。            

                    (选自《光明日报》2013年2月8日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文章第段说在漫长的冬季之前全家人“一年到头都没有好好打量”彼此“甚至有些生疏”表现了处于农村的一家人为生活而奔波的忙碌和辛劳。

B.文章描写小妹的细节只有寥寥几笔但这几处细节无论是语言描写还是动作描写都抓住了人物的性格特征生动表现了小妹的天真活泼和顽皮可爱。

C.文章洋溢着对母亲的爱与感激:母亲干活时“飞针扬线”“从容雅致”,动作熟练还富有美感;虽然只掌握一点民间典故,但还是尽其所能地为孩子讲故事。

D炭火是冬天里的一团火是文章的重点描写和抒情的对象;文章结尾让“一团火”以另一种形式在春天继续“燃烧”使“火”的意象得到了拓展和升华。

E.作品叙写的时间从秋天到春天从早晨到晚上活动的地点以家人生活的房子为主油画般地展现了一家人的幸福生活:和睦温馨、无忧无虑、幸福美满。

2.请分析第段中的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及作用。(4分)

3.文章第段中的画线句含义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赏析。(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勇于表达中国人的文学口味             赵丽宏

你也许习以为常:中国几乎每一所高校都设有外国文学专业研究外国文学的教授、学者多如过江之鲫我们甚至有多家专门以翻译出版外国文学作品为主业的出版社最近一个世纪里,几乎所有东西方的文学经典,都翻译成了中文,很多西方文学新作,也很快会在中国翻译出版。

②毫不夸张地说,对外国文学的这种接纳热情和推广力度,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与中国相提并论。遗憾的是,我们却很少将自己的文学向世界推广,即便有一些翻译成英文和法文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在国外也没有多少人注意。

③是我们没有好的作家、没有世界水准的优秀作品吗?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就是一个有力的反证。何况,熟悉中国当代文学的读者可能都有这样一个共识:像莫言这样的作家我们还有不少。

问题在哪儿?我认为,问题在于我们在虚心吸纳的过程中缺少文化自信,对经历风雨磨难后民族积累的文化精髓缺乏自知,因此我们羞于、也不习惯于亮出我们中国人的文学观。自己轻视自己,外人怎么能看重你?况且由于语言的鸿沟,由于长期缺乏对外文化传播意识造成的信息缺失,也难以让世界看到中国文学的风貌、精髓和价值。

⑤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他的小说被译成各种语言,迅速在世界各地与读者见面。前不久我访问荷兰,在一个小城书店中,看到入口最显眼处就陈列着刚刚出版的《生死疲劳》英译本,让人又惊又喜。

⑥莫言获奖意义重大,但是为什么我们要通过瑞典人的颁奖来确认自己的判断、发现莫言的意义呢?为什么我们羞于告诉世界我们喜欢和推崇哪些作家——外国的和中国的,属于全人类的世界文学呢?通俗地讲,我们是世界文学的消费者,我们有必要告诉那些精神产品的“生产者”我们的文学口味,我们的“用户体验”。

⑦工业生产有国际标准,文学口味没有统一版本,但我们的文学口味应当参与到世界文学的格局中来,跟世界读者分享我们发现和推荐的中外文学精华。这也是我们对内引进外国文学和对外推介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目的。

100多年来我们的国际视野和文学累积已经为表达自己的文学观准备了充分的条件现在是梳理我们的内心感受,组织我们的观念话语,通过文学评论、文学评奖等方式告诉世界,我们对当代世界文学的态度和评价的时候了。

诺贝尔文学奖100多年来的坚持铸就了权威和品牌。中国的世界文学评奖现在不妨启程用以鼓励和褒奖世界范围内的杰出作家。我相信只要团结和依靠社会力量秉持严肃公允的态度坚持科学、有公信力的评奖方式假以时日可以成就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权威文学大奖。中国人应该做也有能力做这样的事情。

当然设奖和评奖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表达和主张。我们要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这方面,无须韬光养晦,更不能自损自贬,必须善于表达当代中国的文化深度,积极主张和传播自己的美学口味,做一些对世界文学有创意、有实效、有影响的工作,让世界有效地感知当代中国的魅力,让更多热爱中国文学的外国朋友自愿做中国文化的传播者。

(《人民日报》 2013年3月19日)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与大量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被翻译成中文的现实相比,中国文学缺乏向世界推广的热情与力度。

B中华民族历经风雨飘摇后所积累的文化精髓却不被世界所知是因为语言鸿沟造成的信息缺失。

C.作者在荷兰看到书店陈列着刚刚出版的《生死疲劳》英译本这引起他对中国文学如何向世界推广这一问题的思考。

D.对外文化交流需要有积极的态度和有创意、有实效的工作而韬光养晦与自损自贬都不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

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思路。(3 分)

3.段中作者提出“中国的世界文学评奖现在不妨启程”这一主张的理由有哪些?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

孟子曰:“位卑而言高罪也。立乎人之本朝【注】而道不行耻也。”(《孟子·万章下》)

【注】 本朝:朝廷。

(1)孔子和孟子对职权的问题有什么共同的认识?(2分)

(2)你是如何理解孟子所说的“罪”和“耻”的?请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