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黄子厚诗序 [宋]朱熹 余年十五六时,与于厚相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黄子厚诗序

[宋]朱熹

余年十五六时,与于厚相遇于屏山刘氏斋馆,俱事病先生。子厚少余一岁,读书为文,略相上下,犹或有时从余切磋,以进其所不及。后三四年,余犹故也,而子厚一旦忽踊跃骤进,若不可以寻尺计,出语落笔,辄惊坐人。余固叹其超然不可追逐,而流辈中亦鲜有能及之者。自尔二十余年,子厚之诗文日益工,琴书日益妙,而余日益昏惰,乃不能及常人,亦且自念其所旷阚,又有急于此者,因遂绝意,一以顽鄙自安,固不暇复与子厚度长絜大于文字间矣。既而子厚一再徒家崇安、浦城,会聚希阔。然每得其诗文笔札,必为之把玩赏叹,移日不能去手。

盖于厚之文学太史公,其诗学屈、宋、曹、刘而下及于韦应物,视柳子厚犹以为杂用今体,不好也。其隶古①尤得魏、晋以前笔意,大抵气韵豪爽而趣味幽洁萧然,无一点世俗气。中年不得志于场屋②,遂发愤谢去,杜门读书,清坐竟目,间辄曳杖行吟田野间,望山临水以自适。其于骚词能以楚声古韵为之节奏,抑扬高下、俯仰疾徐之间,凌厉顿挫,幽眇回郁,闻者为之感激慨叹,或至泣下。由是其诗日以高古,遂与世亢,至不复可以示人。或者得之,亦不其为何等语也。

独余犹以旧习未忘之故,颇能识其用意深处,盖未尝不三复而深悲之,以为子厚岂真坐此以穷,然亦不意其遂穷以死也.

衰暮疾痛,余日几何,而交旧零落,无复可与语此者,方将访其遗稿,而藏之,以为后世必有能好之者。而一日三山许闳生来访,袖出子厚手书所为诗若干篇、别抄又若干篇以示余。其间盖又有余所未见者,然后益知子厚晚岁之诗,其变化开阖,恍惚微妙,又不止余昔日之所知也。为之执卷流涕,而其后如此。

子厚名铢,姓黄氏,世家建之瓯宁,中徒颖昌且再世,母孙读书能文,昆弟皆有异材,而子厚所立卓然,尤足以自表见,顾乃不遏而厄穷以死,是可悲也!许生尝学诗于于厚,得其户,收拾遗文,其多乃至于此,拳拳缀缉.师死而不忍倍之,是叉可嘉也已。

   庆元己未七月壬子,云谷老人书.

    (选自《晦庵集》)

注:①隶古:以隶书写定古篆文。场屋:日时科举考试的地方,也称科场.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会聚希阔               稍:渐渐

  B亦不其为何等语也         省:明白

  C.方将访其遗稿,而藏之    椟:匣子

  D.而其后如此              识:记下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直接表现黄子厚诗文“所立卓然”的一组是(  )(3分)

  ①流辈中亦鲜有能及之者

大抵气韵豪爽而趣味幽洁萧然

其于骚词能以楚声古韵为之节奏

闻者为之感激慨叹

日以高古,遂与世亢

变化开阖,恍惚微妙

A .①         B.①        C         D.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黄子厚在诗文创作上变现出众,作者觉得自己比不上他,因此不敢再与他争胜。

B.黄子厚中年科考不得志,就发愤读书写作。作者比别人更能理解他的诗文用意。

C.许闳生收集了黄子厚的很多遗稿。这些遗稿让作者对黄子厚晚年的成就更了解。

D.作者在文中表露出对黄子厚困厄而死的痛惜之情,也融入自己的身世之感。

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汉语。(6分)

间辄曳杖行吟田野间 (3分)

师死而不忍倍之,是叉可嘉也已(3分)

 

1.C 2.D 3.A 4.(1)(子厚)有时就拖着手杖,在田野间漫步吟咏。 (2)(许闳生)在老师死后仍不忍背弃他,这又值得称赞啊! 【解析】 1. 试题分析:椟,名词活用为动词,意为“用匣子装”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①④间接表现,②说的是黄子厚的书法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3. 试题分析:作者并非不敢,而是觉得有更急迫的事要做,没空和子厚争胜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1)间:有时。曳:拖着。手杖,行吟田野间:省略“于”,状语后置。在田野间漫步吟咏。(2)倍:通“背”,背弃。是:这。嘉:(值得)称赞。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我十五六岁的时候,和黄子厚在屏山刘家斋馆相逢,一起拜病翁先生为师。子厚比我小一岁,读书作文的程度,大致相差不多,有时还要跟我一起讨论,来弥补他不足的地方。过了三四年,我还是老样子,可是子厚一时间忽然进步神速,好像难以估量,发表议论、撰写文章,总是使在座的人吃惊。我固然为他遥遥领先不可企及而感叹,就是同辈中也很少有能比得上他的人。从此二十多年,子厚作诗著文一天比一天更精巧,弹琴写字一天比一天更精妙,可是我却一天比一天更糊涂懒散,竟然比不上普通人。我又想到自己的荒废欠缺,还有比学文更急迫的,于是就断绝学文的念头,一概以愚顽鄙陋自居,当然也没空和子厚在文辞方面争胜了。不久子厚两次搬家,到了崇安、浦城,见面聚会的机会渐渐少了。但我每当收到他的诗文书信,一定拿着它欣赏赞叹,长久不能放下。 子厚的文章学习太史公,他的诗学习屈原、宋玉、曹植、刘桢,一直到韦应物,对于柳子厚的诗还认为杂用今体而不太喜欢。他用隶书写定的古体字,更得魏、晋以前书法的意态风神,大都气韵豪爽,并且趣味雅洁,潇洒超脱,没有一点世俗习气。子厚中年时在科场上不得志,就愤然抛弃科考,闭门读书,终日闲坐,有时就拖着手杖,在田野间漫步吟咏,或望远山,或到水边,来满足自己。对于骚体,能用楚调古韵组成诗的节奏,高低起伏,上下快慢之间,气势逼人,跌宕起伏,意境幽远,风格沉郁,听的人为之感动慨叹,有的甚至掉下眼泪。从此他的诗日益高超古朴,于是和世俗不能相合,以至不再可以拿给别人看。即使有人看到了,也不明白他说些什么。只有我因为还未忘掉原先的爱好的缘故,很能理解他作品的深意,不曾不再三观看,深深地为他感到悲哀,心想子厚难道真的就因此而困厄吗?但我也没想到他就这样困厄而死。 我年老多病,活在世上还能有多少日子?过去老友,都已衰亡,再没有可以一起谈论这些的人了。我正要访求子厚的遗稿,放在木匣里收藏起来,心想后世一定有能够喜爱它的人。一天三山许闳生来见我,从袖中拿出若干篇子厚亲笔所写的诗及若干篇另抄的诗来给我看,其中还有我以前没有见过的。这样就更加了解子厚晚年所作的诗,这些诗变化无穷、收放自如、难以捉摸、精微神妙,还不止是我以前所知道的一些东西。为此,我拿着他的诗卷,泪流满面,在他的诗后记下这些感受。 子厚名叫铢,姓黄。世代居住在建宁的瓯宁县,中间迁居颖昌,且已有两代。母亲孙氏爱好读书,擅长作文,兄弟都有非凡的才干,而子厚杰出的成就,尤其能够显现自己。但却生不逢时,困厄而死,这真是太可悲了!许生曾经跟子厚学诗,得到他的真传,所收集的遗文如此之多,并勤恳地进行编辑。许生在老师死后仍不忍背弃他,这又值得称赞啊! 庆元已未七月壬子,云谷老人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进不入以离尤兮                               。(屈原《离骚》)

满分5 manfen5.com(2)—觞一咏,                                       (王羲之《兰亭集序》)

(3)                                    铁骑突出刀枪鸣。(白居易《琵琶行》)

(4)知不可乎骤得,                                   。(苏轼《赤壁赋》)

(5)                                           怎敌他、晚来风急!(李清照《声声慢》)

(6)录毕。走送之,                                             。(宋濂《东阳马生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

河流弯曲是为了哺育更多的生灵。

瀑布气势磅礴,从天而降,但它不为任何人停留,只有噪声而无营养。

理解上面材料的内涵,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得套作或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7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高考标语多是“梅花香自苦寒来”之类的,传统而含蓄。

2000年前后的标语多是“努力拼搏”、“高考必胜”、“永不言败”等。

“吾日三省吾身,高否?富否?帅否?否,滚去学习”、“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如今的高考标语又有了新的内容。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2分)

(2)对上述现象你有何看法?请简述。(要求: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20字左右)(5分)

 

查看答案

请仔细观察下面的这幅漫画,概括漫画的主旨。(不超过10个字)(2分)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画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用单纯的眼光看待人生,           ;用幸福的脚印丈量生活,          ;用感恩的心去面对帮你的人,           ;用宽容的心去面对伤你的人,              。人生,总有许多沟坎要跨越,岁月,总有许多遗憾要弥补,生命,总有许多迷茫要领悟。

①你会觉得他们其实也都不容易      ②你会发现人间真的有许多无私与美好      ③你的步履会轻盈洒脱        ④你将少掉许多莫名的烦恼

A.②①③④         B.④③②①      C.④①③②        D.②③④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