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宿府① 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宿府①    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注】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十年,避乱成都,在严武幕府中任职时写下的。伶俜(pīng):流离失所。用《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意,喻自己之入严府,任参谋一职,只是为了一家生活,勉强求得暂时的安居。

1.一二两联是如何来写清秋之景的,试从表达技巧的角度作简要分析。(3分)

2.结合三四两联,简要分析作者为何发出“中天月色好谁看”的慨叹。(3分)

 

1.①视听结合,选取视觉形象寒桐、残烛、月色与听觉形象角声,组成一幅“清秋图”。(从远近结合的角度分析亦可)②以动衬静,以彻夜回荡的角声来反衬四周的清寂。 ③拟人,将吹角当人写,角声在悲切地自言自语。(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①饱经战乱,与亲朋音信断绝。②飘零辗转,因关塞战争频发,萧条荒凉,归路艰难。③苦捱十年,无奈暂依幕府,也只是求得暂时安居,政治抱负仍难实现。 (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一般认为,诗词“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谋篇布局手法。解答时要先总述后分析。本诗首联倒装。按顺序说,第二句应在前。其中的“独宿”二字,是一诗之眼。“独宿”幕府,眼睁睁地看着“蜡炬残”,其夜不能寐的苦衷,已见于言外。而第一句“清秋幕府井梧寒”,则通过环境的“清”、“寒”,烘托心境的悲凉。未写“独宿”而先写“独宿”的氛围、感受和心情,意在笔先,起势峻耸。颔联写“独宿”的所闻所见,翻译一下,就是:“长夜的角声啊,多悲凉!但只是自言自语地倾诉乱世的悲凉,没有人听;中天的明月啊,多美好!但尽管美好,在漫漫长夜里,又有谁看呢?!”诗人以顿挫的句法,吞吐的语气,活托出一个看月听角、独宿不寐的人物形象,恰切地表现了无人共语、沉郁悲抑的复杂心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杜甫的理想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然而无数事实证明这理想难得实现,所以早在759年(乾元二年),他就弃官不做,摆脱了“苦被微官缚,低头愧野人”的牢笼生活。这次作参谋,是为了“酬知己”,为严武出谋划策。但到幕府不久,就受到幕僚们的嫉妒、诽谤和排挤,日子很不好过。因此,诗人宁愿回到草堂去“倚梧桐”,而不愿“栖”那“幕府井梧”的“一枝”;因为“倚”草堂的“梧桐”,比较“安”,也不那么“寒”。全诗前两联写“独宿”之景,而情含景中。后两联则就“独宿”之景,直抒“独宿”之情。首句点‘府’,次句点‘宿’。角声惨栗,悲戚如自语;月色分明,好与谁看:这是‘独宿’凄凉写照。乡书阔绝,归路艰难;流落多年,借栖幕府:这是‘独宿’伤感之意的表达。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语段,完成文后各 

留从效泉州永春人。幼孤,事母兄以孝悌闻。颇知书,好兵法。

唐末,王审知①据有福建之地,子延钧,后唐长兴中称帝,国号闽,都福州,为其下所杀,立审知次子延羲。延政,延羲弟,为建州节度使,自延羲立,不服,数举兵相攻。晋天福末,部将朱文进杀延羲,据其自立,署其党黄绍颇为泉州刺史。

时从效为泉州散指挥使,与其裨校王忠顺、董思安及所亲苏光诲相与图议。从效言:“吾等皆受王氏恩遇,今王氏子孙未复位而不思报,而交臂事贼,可谓忠义乎?闻建州士卒谋尽力击福州以复王氏,苟一旦功先成,王氏复位,我辈何面见之邪?”于是忠顺、思安置酒从效家,募敢死士,得陈洪进等五十二人,夜持白梃城而入,擒绍颇斩之。从效持州印延政从子继勋第,请主军府,从效等三人自署平贼统军使。继勋令送绍颇首于建州,奉延政为主。文进率众攻泉州,从效率部设伏,灭文进军,得福州。延政称闽帝,复国号闽,都要建州。

李璟②遣将攻建州,延政遂送款于江南。继勋亦以泉州降。璟将但汀、建而归。李璟即建泉州为清源军,授从效节度、泉漳等州观察使。璟累授从效同平章事兼侍中、中书令,封鄂国公、晋江王。

从效出自寒微,知人疾苦,在郡专以勤俭养民为务,常衣布素,置公服于中门之侧,出则衣之。每言我素贫贱,不可忘本。泉州狭窄,教民间开通衢、构云屋。民甚爱之,部内安。王氏有二女嫁为郡人妻,从效奉之甚谨,资给丰厚。每岁取进士、明经,谓之“秋堂”。

周世宗③征淮南,李璟以兵十万保紫金山。从效累表于璟,言其顿兵劳师,形势非便。既而果败,江北之地尽入于周。从效为保境安民,遣衙将蔡仲赟等为商人,以帛书表置革带中,自鄂路送款内附④,又遣别驾黄禹锡间道奉表,以獬豸通犀带、龙脑香数十斤为贡。世宗赐诏书嘉纳之。从效又乞置邸京师,世宗以其素附江南,虑其非便,不许。

宋初,从效遂上表称藩,贡奉不绝。太祖⑤特命使厚赐以抚之,使未至,从效疽发背卒,年五十七。

(选自《八闽通志》《宋史·漳泉留氏》有删改)

【注】王审知:五代时期闽国创建者。璟: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第二位皇帝。周世宗:五代时期后周皇帝  内附:表示归附诚意。太祖: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

1.对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民甚爱之,部内安                        治:太平

B.璟将但汀、建而归                        克:克制

C.从效持州印延政从子继勋第                诣:到

D.夜持白梃城而入                          逾:越过

2.下列全都表现从效对王氏忠心耿耿的一组是(   ) (3分)

今王氏子孙未复位而不思报,而交臂事贼,可谓忠义乎

从效持州印诣延政从子继勋第,请主军府

继勋令送绍颇首于建州,奉延政为主

文进率众攻泉州,从效率部设伏,灭文进军

王氏有二女嫁为郡人妻,从效奉之甚谨,资给丰厚

从效累表于璟,言其顿兵劳师,形势非便

A.②③④       B.③⑤⑥       C.①②③      D.①②⑤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审知的两个儿子继位后相继被部下所杀。留从效等帮助王审知的另一个儿子王延政复位建州,称闽帝。后延政率部投降了李璟,留从效为李璟重用。

B.李璟被打败后,留从效派人向周世宗表示归附的诚意,献上珍贵的贡品,还请求在京师修建官邸。周世宗因其一向依附南唐,最终虽然接受归附但不接受他在京师修建官邸的请求。

C.留从效向宋上表自称藩属国,并进贡了大量财物。宋太祖派使者送厚赏安抚他,但使者到后,留从效久就去世了。

D.留从效出身寒微,能体察百姓疾苦,深受百姓爱戴。为官泉州时,他教百姓拓宽道路,兴建高楼。他还重视教育,每年秋天都举行考试选拔人才。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于是忠顺、思安置酒从效家,募敢死士。(3分)

(2)从效累表于璟,言其顿兵劳师,形势非便。(3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问君西游何时还?                            。(李白《蜀道难》)

(2)                          砯崖转石万壑雷。(李白《蜀道难》)

(3)一去紫台连朔漠,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4)丛菊两开他日泪,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5)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6)                           ,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7)空闻虎旅传宵柝,                       。(李商隐《马嵬》)

(8)千呼万唤始出来,                          。(白居易《琵琶行》)

(9)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10)                          ,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

花园醒目处摆着很多名花,牡丹、玫瑰瑰、君子兰……花园角落里放了几盆塑料花。名花纷纷讥讽塑料花。没多久名花枯萎了,主人又换了一些。当塑料花又被新换的名花嘲笑时,塑料花反击道:“笑我们是摆设,你们有我们经济、耐久吗?”

理解上面材料的内涵,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得套作或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7分)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新浪网对1045人进行了一项在线调查。结果显示,959%的受访者确认身边存在怯于说方言的年轻人,371%的人表示身边能说纯正方言的年轻人已经不多。受访者中,“80后”占411%,“70后”占401%。

对“年轻人怯于说方言”这—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加以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晗当的一组是 (   )(2分)

读书太多则常受别人的思想影响。读书越多,留在脑中的东西越少,两者适成反比。       

                      ,大抵在不久后又会淡忘丧失。

①也浅薄而不生根    ②读书而不加思考

③决不会有心得      ④即便稍有印象

A.④①②③    B.②③④①    C.④③②①   D.②④①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