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面两段文字均有一处语病,请加以修改。(2分) ①从以上的事实中,告诉我们学好科...

下面两段文字均有一处语病,请加以修改。(2分)

    ①从以上的事实中,告诉我们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要刻苦努力才能过关。

    ②他让出的房,解决了两户住房困难的居民。

 

① 去掉开头的“从”和“中” 字。 (1分) ②解决了两户居民住房的困难。(或:“解决了两户住房困难的居民的问题”)(1分) 【解析】 试题分析:①主语残缺,去掉开头的“从”和“中” 字后,“以上的事实”做“告诉”的主语。②成分残缺,“解决”缺少宾语中心词。(或搭配不当,“解决……居民”不搭配。)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句中划线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处处以保护人权自居的美国在南联盟投下的一枚枚炸弹,使他们的人权嘴脸臭名昭著了。

B.微软与司法部之间的诉讼成为一场长年累月的扯皮大战,双方可能将一路上诉到最高法院,没一年半载官司无法了结。

C.中日两国人民经过民间交往,逐渐增进了解,最终签订城下之盟,我们应保持这种睦邻友好关系。

D.思想观念的陈旧,使他的日子过得像得了病一样苍白无力,连个媳妇也没娶上。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分)

请你把文章的观点写明白点,是赞成还是反对,要一目了然。不要故弄      (xuán)虚,让人废解。

1.根据括号内的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1分)

2.文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指出并加以改正。(1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怀陆圣泉

巴  金

①六年前一个夏天的早晨我坐“怡生轮”去海防。圣泉赶到金利源码头来送行。开船时,他和我哥哥都立在岸上对我微笑。我对他们说,两年后再见。

②我绝没有想到这就是我和圣泉的最后的一面。 

③我离开上海后第二年,在成都得到圣泉被捕的消息,那是从桂林传来的,后来又听说他已经出狱。但是我到了桂林才知道他入狱后下落不明。朋友们见面时,常常谈起圣泉,我们想念他,暗中祝他平安。有时在静夜,我们三四个友人对着一盏油灯围着一张破旧而有油垢的方桌寂寞地闲谈。桂林郊外的寒气从木板壁缝侵入。我们失去了热情。怀念和焦虑在折磨我们。可是圣泉一直没有消息。他就这样令人不能相信地失踪了。

④虽然他是一个视死如归的人,但他为什么必须死呢?他与其说是被捕,不如说是自首。日本人找不到他,他自己走到捕房去,准备跟那些人讲道理,辩是非。他有着强烈的正义感,他相信敌人也会在正义面前低头。据说他唯一的罪名就是他的口供强硬,他对敌人说,汪精卫是汉奸,大东亚战争必然失败。他可能为这几句真话送命。

⑤以上是议论,猜想,耽心。而事实却是他那时和两个朋友守着书店,书店被抄去两卡车的书,他失去了踪迹。书店保全,他却不见了。

⑥我和圣泉相知较晚。“一·二八”沪战后一年我在福建泉州看朋友,在一个私立中学里第一次看见他。可是我们没有谈过十句以上的话。他给我的印象,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抗战前两年参加了书店的编辑工作,第二年他也进来做一部分事情,我们才有了谈话的机会。抗战后,书店负责人相继离去,剩下我们三四个人维持这个小小的事业。共同的工作增加了友情,我们一天一天地相熟起来。在一年半的时间内,我们常常在书店见面。一个星期中至少有一次聚餐的机会,参加的人还有一位学生物学的朋友。我们在书店的客厅里往往谈到夜深,后来忽然记起宵禁的时间快到了,我和那位生物学者才匆匆跑回家去。在那样的夜晚,从书店出来,马路上不用说是冷冷清清的。有时候等着我们的还是一个上海的寒夜,但我的心总是很暖和,我仿佛听完了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⑦我这种说法在那些不认识圣泉或者认识他而不深的人看来,一定是过分的夸张。圣泉生前貌不轩昂,语不惊人,服装简朴,不善交际,喜欢埋头做事,不求人知。他把朋友的意义解释得很严格,故交友不多。但是对他的朋友,他总是披肝沥胆地贡献出他的一切。他不是“文豪”、“巨匠”,甚至他虽然真正为“抗”敌牺牲,也没有人尊他为烈士。他默默地活,默默地死(假定他已死去)。然而他并不白活,他确实做了一些事情,而且也有一些人得到他的好处。但是这一切和那喧嚣的尘世的荣誉怎么能联在一起呢?那些喜欢热闹,喜欢铺张,喜欢浮光的人自然不会了解他。

⑧我对人说我了解圣泉,然而要是有人向我问起他的生平,他的家世,甚至他的年龄,我却无法回答,唯一的原因是我不知道。我认识的只是他的人和心,此外便是他的文章。

⑨一个崇高的心灵就这样不留痕迹地消失了,这是可能的么?我常常这样问自己。我知道,万一他还活着,万一他能看到我这篇短文,他一定会责备我:“在中国有那么多的人在受苦,你们为什么只关心到我一个?”

⑩是的,在我们中国每天有千千万万人死亡,许多家庭残破,生命像骨头似地被随意抛掷。一个读书人的死活更不会有人关心。然而就在这样的中国,也有人爱理想,爱正义,恨罪恶,恨权势,要是他们有一天读到圣泉的书,知道圣泉的为人,明白他的爱和恨,那么他们会爱他敬他,他们会跟着我们呼唤他,呼唤他回来,呼唤那个昙花一现的崇高的心灵重回人间。

(摘编自《巴金笔下的人生随想》

【注】①陆圣泉(1908~1942):即陆蠡。本文写于1946年11月。

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码头送行是巴金与陆圣泉的最后一次见面,文章开头叙写此事,自然地引出下文对陆圣泉的回忆。

B.初次见面,陆圣泉给巴金留下的印象较单一。巴金对陆圣泉的好感,多是在后来的交往中获得的。

C.陆圣泉富有正义感,刚直硬气,面对凶残的敌人,他的“几句真话”最终给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

D.文章回忆陆圣泉,没有详细叙写陆圣泉的生平事迹,而侧重于表现他的个性品质,抒写作者的感想。

E.第⑦段拿陆圣泉对朋友和朋友对他的不同态度作对比,突出陆圣泉的为人与喧嚣的世态格格不入。

2.第⑥段叙写作者与陆圣泉的交往,在内容上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3.请根据文本,探析“我知道,万一他还活着,万一他能看到我这篇短文,他一定会责备我”这句话的涵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经学文本的演变

儒家通识教育,主要是通过经典学习和主体自觉实践而实现的,由此也产生了源远流长的“经学”。作为训解、阐述儒家经典的学问,经学起源于子夏和荀子,并随着时代发展教育变革而演化。两汉儒学处于独尊地位,“五经”、“七经”立于太学,“明经”、“孝廉”也设为察举科目,在人才培养和选拔中发挥了特殊作用。隋唐而下,经学与科举结合,对儒家通识教育的内容产生了重大影响。

唐初,太宗“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讹谬,诏前中书侍郎颜师古考订《五经》,颁于天下,命学者习焉。又以儒学多门,章句繁杂,诏国子祭酒孔颖达与诸儒撰定《五经》义疏,凡一百七十卷,名曰《五经正义》,令天下传习”。由此完成了经注的统一。高宗永徽四年《五经正义》颁行后,遂成为科举取士的标准经说。其后,又有贾公彦作《周礼注疏》与《仪礼疏》,杨士勋作《谷梁传疏》,徐彦作《公羊传疏》,合称《九经正义》。唐代明经科,以《九经》取士,有五经、三经、二经、学究一经、三礼、三传之别;至唐文宗太和年间,刻《十二经》,立石于国学,增加的《论语》、《孝经》和《尔雅》,均成为了教科书。

唐代学者整理的经学文本,是对汉代以来经学的一次大总结。清代经学家皮锡瑞如此评析:“自《正义》定本颁之国胄,用以取士,天下奉为圭臬。唐至宋初数百年,士子皆谨守官书,莫敢异议矣。”也有学者认为,“正义”对经、注起了详解作用,有益于普及文化教育,但士人多以读经为敲门砖,并不以学术论争为意,从而造成了经典注疏的停滞。

北宋庆历以后,疑古之风始兴,不信前人注疏,务出新义。熙宁间,王安石改制,废置《仪礼》学官,而以《周礼》取士,并未将《春秋》列于学官。当时规定:“进士罢诗赋、帖经、墨义,各占治《诗》、《书》、《易》、《周礼》、《礼记》一经,兼以《论语》、《孟子》。”其原因主要在于三方面:《春秋》大义难知,不利“经术造士”;《春秋》经传言灾异,不利变法;依《春秋》大义治狱,与王安石以法治罪相冲突。王安石自撰《三经新义》,颁行学校,作为士子惟一“经术”和科举考试标准。实际上,这是新党集体思想的结晶。“过分热衷于将一家注经之学定于一尊的作法是导致王安石失败的原因之一。”

此后,经学文本进一步发展。朱熹从《礼记》中选出《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并作《四书集注》。这是元、明、清读书人的必修教科书,也是科举考试的法定标准。为适应读书应举的需要,宋代以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蒙学教材流行于世,清代曾有《弟子规》读本。

1.下列对 “经学”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起源于子夏和荀子的经学,随着时代发展教育变革而演化成了一门训解、阐述儒家经典的学问。

B.经学在两汉时处于独尊地位,隋唐后因与科举结合而对儒家通识教育产生过重大影响。

C.经学文本经朱熹得到进一步发展,《四书集注》是以后封建时代科举考试的法定标准。  

D.唐宋后数百年间,《五经正义》一直是科举取士的标准经说,也是天下士子谨守的官书。

2.下列不属于“经学文本重大发展”的人和事的一项是(    )

A.唐太宗命孔颖达与诸儒撰定的《五经正义》在唐高宗永徽四年颁行后,遂成为科举取士的标准经说。

B.贾公彦、杨士勋、徐彦在《五经正义》的基础上又拓展了经学文本,《九经正义》成为唐代明经科取士的经说。

C.宋代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并作《四书集注》,这是元、明、清的必修教科书和和科举考试的法定标准。

D.北宋庆历间,王安石改制,废置《仪礼》学官,而改以《周礼》取士,并未将《春秋》列于学官。

3.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论语》是经唐代学者整理的经学文本,被列为经学教科书是在唐文宗太和年间。

B 唐太宗和唐文宗,都十分重视对儒家经典的训解、阐述,并完成了经注的统一,推动了经学的发展。

C.宋以后《三字经》《千字文》等蒙学教材之所以流行于世,与读书人适应科举的需要有着密切关系。

D.北宋庆历以后,疑古之风兴盛,王安石自撰《三经新义》颁行天下,其根本目的在于推翻前人经学的文本。

 

查看答案

(万章)曰:“敢问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

   (孟子)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候进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太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节选自《孟子•万章上》)

【注】①之:指尧推荐舜这件事。②暴:公开介绍。③而:如果。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万章对尧推荐舜、舜终得天下这件事此内存疑问,于是向孟子请教。

B.孟子认为,尧的儿子没有得到天下,是因为他仇视百姓招来的恶果。

C.孟子认为,君王是没有那样大的权力把天下授予他人的,即便你伟大如尧。

D.孟子认为舜最后得到天下,是因为他辅佐尧二十八年,成绩斐然,得到了老百姓的信任。

2.孟子引用《太誓》里所说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阐明的是什么道理?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