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禅师,对于徒弟不停地抱怨这抱怨那感到非常厌烦...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师,对于徒弟不停地抱怨这抱怨那感到非常厌烦。于是有一天早上他让徒弟去取一些盐回来。

当徒弟很不情愿地把盐取回来后,师傅让他把盐倒进一杯水里喝下去,然后问他味道如何。

徒弟吐了出来,说:“很苦。”

师傅笑了,他让徒弟带着一些盐和自己一起去湖边。

一路上他们都没有说话。

来到湖边后,师傅让徒弟把盐撒在湖水里,然后对徒弟说:“现在你喝点湖水。”

徒弟喝了口湖水。师傅问:“有什么味道?”

徒弟回答:“很清凉。”

师傅说:“尝到咸味了吗?”

徒弟说:“没有。”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标题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心的舞台 人生的苦痛如同徒弟手中的盐,有一定数量,既不会多也不会少。我们承受痛苦的容积的大小决定痛苦的程度。所以当你感到痛苦的时候,就把你的承受的容积放大些,不是一杯水,而是一个湖。所以,放宽你的心胸,你的胸襟宽广了,你的舞台便增大了,你的痛苦也就随之微不足道了。    仰观历史长河之迢迢,生命的突起与陨灭渺若沧海一粟,然而能名垂青史意气风发者几人?能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大展抱负扬眉吐气者几许?大凡成大事立大功者均能忍常人之所不能忍,容常人之所不能容,只有拥有宽广的胸襟方能成就伟业。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一部《史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圣主”道听流言,使司马迁身受腐刑,但是他没有负气堕落,而是拖着残缺不堪的身躯,忍受世人嘲笑鄙夷的目光,用他广阔的胸襟接受着一切的敌意,用他的执着创下万世不朽之篇章,“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何其壮哉!  唐太宗虚心纳下,广收谏言,方有贞观之治;崇祯心胸狭窄,道听途说,才有百姓痛哭袁崇焕,自己身挂东南枝。  拥有宽广的胸襟,意味着你能正确看待人生,壮志凌云永不颓。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虽遭官场与文场的浑水,却能独清,“侣鱼虾而友麋鹿”其胸襟之广让人钦叹。有了这份豁达,苏子意气昂扬,屡败屡战;有了这份豁达,苏子更能对未来充满信心,壮志凌云。看吧,“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拥有宽广的胸襟,昭示着你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友谊与情感,为成功铺上一条平坦大道。  昔日廉颇战功显赫,自恃甚高,蔺相如在其眼中只不过一介儒士,保家卫国靠的是他们武将血战沙场,于是他数次为难相如,可是,蔺相如并未恼怒,而是坦然受之,后来,廉颇恍然大悟,负荆请罪,而蔺相如更是诚然处之,廉颇深为其宽广的胸襟所动,两人共同携手,才有了赵国长时间的强大。  魂葬乌江的西楚霸王,不肯过江东,才有了刘邦小人得志;“既生瑜,何生亮”,狭隘的心胸让周郎魂飞荆州。今人呢?有些人对不满自己的学术主张的人,群聚而攻之;还有些人看到某些东西很流行,则发动众人而批之。当前之时代是发展之时代,我们需要的是拥有广阔胸襟,对事物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你的舞台有天空大吗?但比天空更广的是人的胸怀!胸怀有多大,你的舞台就有多大,你的痛苦就有多微不足道。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对于材料作文,考生写作时应全面理解材料,真正吃透材料,总结出材料的主旨,紧扣材料,从材料的主旨出发,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才能胜出。在平时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各类型材料作文的特点及审题立意的方法,熟练掌握并使用“主旨领悟法”“关键把握法”“由果溯因法”“舍次求主法”“寓意揭示法”“细节切入法”“多向发散法”等审题立意、提炼观点的技巧。本题可用“主旨领悟法”来审题立意。同样的盐,放到一杯水里,水是苦的,放到一湖水里,就只剩下清凉了,盐的数量没有变,变的是放盐的容器。容器大了,盐就显不出咸味了。这里,老禅师是用盐来比喻人生的痛苦,容器指的就是人的心胸,人生的痛苦就如徒弟手里的盐一样,只有人的心胸宽广了,才不会时时被痛苦所困扰。由此,就可确定本题的立意了。参考立意:心胸宽广成就美丽人生,心有多大舞台有多大,人生痛苦狭隘始,宽容成就幸福人生等等。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题目。(7分) 

    杭州某校高二的一堂选修课上,老师与学生打开微信,上课时师生刷微信进行讨论交流。

把微信带进课堂,家长们又是怎么看的?记者做了一个小调查,意外发现,不少家长觉得是件好事。有的家长说,网络容易让人放松;有的父母就利用家校微信群,来和老师,甚至自己的孩子沟通。也有家长质疑:“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更多地与人直接交往和沟通,现在学生在家的大部分时间已经花在电脑、手机上了。如果课堂上老师还以这些信息化手段为主,会不会让孩子变得只会用信息化手段进行交流?”

你对微信带进课堂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

 

查看答案

下面两段文字均有一处语病,请加以修改。(2分)

    ①从以上的事实中,告诉我们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要刻苦努力才能过关。

    ②他让出的房,解决了两户住房困难的居民。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划线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处处以保护人权自居的美国在南联盟投下的一枚枚炸弹,使他们的人权嘴脸臭名昭著了。

B.微软与司法部之间的诉讼成为一场长年累月的扯皮大战,双方可能将一路上诉到最高法院,没一年半载官司无法了结。

C.中日两国人民经过民间交往,逐渐增进了解,最终签订城下之盟,我们应保持这种睦邻友好关系。

D.思想观念的陈旧,使他的日子过得像得了病一样苍白无力,连个媳妇也没娶上。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分)

请你把文章的观点写明白点,是赞成还是反对,要一目了然。不要故弄      (xuán)虚,让人废解。

1.根据括号内的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1分)

2.文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指出并加以改正。(1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怀陆圣泉

巴  金

①六年前一个夏天的早晨我坐“怡生轮”去海防。圣泉赶到金利源码头来送行。开船时,他和我哥哥都立在岸上对我微笑。我对他们说,两年后再见。

②我绝没有想到这就是我和圣泉的最后的一面。 

③我离开上海后第二年,在成都得到圣泉被捕的消息,那是从桂林传来的,后来又听说他已经出狱。但是我到了桂林才知道他入狱后下落不明。朋友们见面时,常常谈起圣泉,我们想念他,暗中祝他平安。有时在静夜,我们三四个友人对着一盏油灯围着一张破旧而有油垢的方桌寂寞地闲谈。桂林郊外的寒气从木板壁缝侵入。我们失去了热情。怀念和焦虑在折磨我们。可是圣泉一直没有消息。他就这样令人不能相信地失踪了。

④虽然他是一个视死如归的人,但他为什么必须死呢?他与其说是被捕,不如说是自首。日本人找不到他,他自己走到捕房去,准备跟那些人讲道理,辩是非。他有着强烈的正义感,他相信敌人也会在正义面前低头。据说他唯一的罪名就是他的口供强硬,他对敌人说,汪精卫是汉奸,大东亚战争必然失败。他可能为这几句真话送命。

⑤以上是议论,猜想,耽心。而事实却是他那时和两个朋友守着书店,书店被抄去两卡车的书,他失去了踪迹。书店保全,他却不见了。

⑥我和圣泉相知较晚。“一·二八”沪战后一年我在福建泉州看朋友,在一个私立中学里第一次看见他。可是我们没有谈过十句以上的话。他给我的印象,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抗战前两年参加了书店的编辑工作,第二年他也进来做一部分事情,我们才有了谈话的机会。抗战后,书店负责人相继离去,剩下我们三四个人维持这个小小的事业。共同的工作增加了友情,我们一天一天地相熟起来。在一年半的时间内,我们常常在书店见面。一个星期中至少有一次聚餐的机会,参加的人还有一位学生物学的朋友。我们在书店的客厅里往往谈到夜深,后来忽然记起宵禁的时间快到了,我和那位生物学者才匆匆跑回家去。在那样的夜晚,从书店出来,马路上不用说是冷冷清清的。有时候等着我们的还是一个上海的寒夜,但我的心总是很暖和,我仿佛听完了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⑦我这种说法在那些不认识圣泉或者认识他而不深的人看来,一定是过分的夸张。圣泉生前貌不轩昂,语不惊人,服装简朴,不善交际,喜欢埋头做事,不求人知。他把朋友的意义解释得很严格,故交友不多。但是对他的朋友,他总是披肝沥胆地贡献出他的一切。他不是“文豪”、“巨匠”,甚至他虽然真正为“抗”敌牺牲,也没有人尊他为烈士。他默默地活,默默地死(假定他已死去)。然而他并不白活,他确实做了一些事情,而且也有一些人得到他的好处。但是这一切和那喧嚣的尘世的荣誉怎么能联在一起呢?那些喜欢热闹,喜欢铺张,喜欢浮光的人自然不会了解他。

⑧我对人说我了解圣泉,然而要是有人向我问起他的生平,他的家世,甚至他的年龄,我却无法回答,唯一的原因是我不知道。我认识的只是他的人和心,此外便是他的文章。

⑨一个崇高的心灵就这样不留痕迹地消失了,这是可能的么?我常常这样问自己。我知道,万一他还活着,万一他能看到我这篇短文,他一定会责备我:“在中国有那么多的人在受苦,你们为什么只关心到我一个?”

⑩是的,在我们中国每天有千千万万人死亡,许多家庭残破,生命像骨头似地被随意抛掷。一个读书人的死活更不会有人关心。然而就在这样的中国,也有人爱理想,爱正义,恨罪恶,恨权势,要是他们有一天读到圣泉的书,知道圣泉的为人,明白他的爱和恨,那么他们会爱他敬他,他们会跟着我们呼唤他,呼唤他回来,呼唤那个昙花一现的崇高的心灵重回人间。

(摘编自《巴金笔下的人生随想》

【注】①陆圣泉(1908~1942):即陆蠡。本文写于1946年11月。

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码头送行是巴金与陆圣泉的最后一次见面,文章开头叙写此事,自然地引出下文对陆圣泉的回忆。

B.初次见面,陆圣泉给巴金留下的印象较单一。巴金对陆圣泉的好感,多是在后来的交往中获得的。

C.陆圣泉富有正义感,刚直硬气,面对凶残的敌人,他的“几句真话”最终给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

D.文章回忆陆圣泉,没有详细叙写陆圣泉的生平事迹,而侧重于表现他的个性品质,抒写作者的感想。

E.第⑦段拿陆圣泉对朋友和朋友对他的不同态度作对比,突出陆圣泉的为人与喧嚣的世态格格不入。

2.第⑥段叙写作者与陆圣泉的交往,在内容上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3.请根据文本,探析“我知道,万一他还活着,万一他能看到我这篇短文,他一定会责备我”这句话的涵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