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水口行舟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水口行舟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1.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词语简析之。(3分)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一说你的看法。(3分)

                                                                                            

 

1.“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划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 2.②借景抒情;对比。蕴含哲理:(1)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水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制。(2)人生道路不会总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不能达到青山绿水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 【解析】 1. 试题分析: 解答时抓住能表明层次变化的关键词语——“夜如何”“孤篷看”“依旧”——现再结合诗句内容展开分析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答题时应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句子简要分析。分析蕴含在诗中的人生哲理时,要抓住“青山绿树多”这一积极向上的诗句来思索。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15分)

钱塘六井记

苏  轼

潮水避钱塘而东击西陵,所从来远矣。沮洳斥卤①,化为桑麻之区,而久乃为城邑聚落,凡今州之平陆,皆江之故地。其水苦恶,惟负山凿井,乃得甘泉,而所及不广。唐宰相李公长源始作六井,引西湖水以足民用。其后刺史白公乐天治湖浚井,刻石湖上,至于今赖之。始长源六井,其最大者,在清湖中,为相国井,其西为西井,少西而北为金牛池,又北而西附城为方井,为白龟池,又北而东至钱塘县治之南为小方井。而金牛之废久矣。嘉祐中,太守沈公文通又于六井之南,绝河而东至美俗坊为南井。出涌金门,并湖而北,有水闸三,注以石沟贯城而东者,南井、相国、方井之所从出也。若西井,则相国之派别②者也。而白龟池、小方井,皆为匿沟湖底,无所用闸。此六井之大略也。

熙宁五年秋,太守陈公述古始至,问民之所病。皆曰:“六井不治,民不给于水。南井沟庳③而井高,水行地中,率常不应。”公曰:“嘻,甚矣,吾在此,可使民求水而不得乎!”乃命僧仲文、子圭办其事。于是发沟易甃④,完缉罅漏⑤,而相国之水大至,坎满溢流,南注于河,千艘更载,瞬息百斛。疏涌金池为上中下,使浣衣浴马不及于上池。而列二闸于门外,其一赴池而决之河,其一纳之石槛,比竹为五管以出之,并河而东,绝三桥以入于石沟,注于南井。

明年春,六井毕修,而岁适大旱,自江淮至浙右井皆竭,民至以罂缶贮水相饷如酒醴。而钱塘之民肩足所任,舟楫所及,南出龙山,北至长河盐官海上,皆以饮牛马,给沐浴。

余以为水者,人之所甚急,而旱至于井竭,非岁之所常有也。以其不常有,而忽其所甚急,此天下之通患也,岂独水哉?

(摘编自《苏轼全集》)

【注】沮洳斥卤:低洼潮湿的盐碱地。派别:江河的支流。庳:低下。甃:井壁。罅漏:缝隙,漏洞。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惟山凿井        负:靠近            B.常不应          率:大抵

C.并河而          东:东面            D.六井修          毕: 全部

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六井修治措施的一项是(    )(3分)

绝河而东至美俗坊为南井

于是发沟易甃,完缉罅漏

千艘更载,瞬息百斛

而列二闸于门外

比竹为五管以出之

皆以饮牛马,给沐浴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介绍钱塘城的形成和地理特征,为下文记钱塘六井的开凿和修治作了必要的铺垫。

B.钱塘六井的开凿始于宰相李长源,终于刺史白乐天,为百姓引来了西湖之水,解决了饮水问题。

C.陈述古到任后,组织人员对钱塘六井进行了修治,使六井在第二年的大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D.本文以记钱塘六井的开凿和修治为主体,但不局限于“记”,而借“记”发“议”,意在“记”外。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太守陈公述古始至,问民之所病。(3分)

译文:                                                                                       

(2)此天下之通患也,岂独水哉? (3分)

译文: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逮奉圣朝                   。(《陈情表》

(2)乍暖还寒时候                 。(《声声慢》

(3)小学而大遗                  。(韩愈《师说》)

(4)                   ,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

(5)                 俯察品类之盛。(《兰亭集序》

(6)香远益清                。(《爱莲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师,对于徒弟不停地抱怨这抱怨那感到非常厌烦。于是有一天早上他让徒弟去取一些盐回来。

当徒弟很不情愿地把盐取回来后,师傅让他把盐倒进一杯水里喝下去,然后问他味道如何。

徒弟吐了出来,说:“很苦。”

师傅笑了,他让徒弟带着一些盐和自己一起去湖边。

一路上他们都没有说话。

来到湖边后,师傅让徒弟把盐撒在湖水里,然后对徒弟说:“现在你喝点湖水。”

徒弟喝了口湖水。师傅问:“有什么味道?”

徒弟回答:“很清凉。”

师傅说:“尝到咸味了吗?”

徒弟说:“没有。”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标题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题目。(7分) 

    杭州某校高二的一堂选修课上,老师与学生打开微信,上课时师生刷微信进行讨论交流。

把微信带进课堂,家长们又是怎么看的?记者做了一个小调查,意外发现,不少家长觉得是件好事。有的家长说,网络容易让人放松;有的父母就利用家校微信群,来和老师,甚至自己的孩子沟通。也有家长质疑:“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更多地与人直接交往和沟通,现在学生在家的大部分时间已经花在电脑、手机上了。如果课堂上老师还以这些信息化手段为主,会不会让孩子变得只会用信息化手段进行交流?”

你对微信带进课堂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

 

查看答案

下面两段文字均有一处语病,请加以修改。(2分)

    ①从以上的事实中,告诉我们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要刻苦努力才能过关。

    ②他让出的房,解决了两户住房困难的居民。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