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70分) 泰戈尔:“鸟儿想变成一朵云,云...

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70分)

泰戈尔:“鸟儿想变成一朵云,云儿想变成一只鸟。”

英国古诗:“笼外的鸟向往笼里的安逸舒适,笼里的鸟向往笼外的自由翱翔。”

萧伯纳:“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

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得抄袭或者套作,不少于800字。

 

在智慧的追求中成长 人生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不断的成长需要不断的追求,但是追求需要智慧。 小时候,看到电视中婀娜多姿的女模特,我就渴望自己长大后也要那样亭亭玉立,风采照人;长大一点,看到别人骑着崭新的自行车,好不气派,我就渴望自己也尽早拥有这么一辆,风光一番;现在,看到身边长我几岁的人上了大学,大包小包地奔向大城市,我就渴望早点结束辛苦忙碌的高中生活,早日跨入大学校园,去享受多彩而自由的生活。 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似乎是人类的天性,特别是年轻人,总在做着各色各样的梦,而事实上,有了这些梦,有了这些追求,我们才能更好地成长。 但是,这个世界太精彩了,这个世界让我们喜欢的东西太多了。如果我们缺少智慧,就可能在盲目的追求中失去自我,付出沉重的代价。 我的父亲老是用他自己的经历来教育我。他上学的时候,成绩一直不错,可是到初中毕业该上高中的时候,一起上学的同学都到了工厂,上班挣钱了。挣了钱,有了新衣服,有了新鞋子。父亲看到了那时自以为比学校更精彩的世界,于是也稀里糊涂辍了学,进了工厂。“现在厂里也用了数控机床,读的书太少,我跟不上形势了。”我从父亲的眼中,读出一些特殊的东西,看起来微不足道,却是父亲靠自己的教训才获得的人生智慧: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不能迷失了方向。 追求需要智慧,这样的智慧,我们可以从父辈那儿得到,可以从师长那里得到,也可以从阅读中发现,在阅读中感悟。 在阅读中,我们会发现爱迪生发明电灯、福特兄弟发明汽车,都是源于他们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都是执着地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他们的智慧是执着,而不是今天喜欢这,明天喜欢那。今天追求这,明天追求那,似乎是永不满足地在追求着,却往往因为朝三暮四,没有恒心而一无所成。 在阅读中,我们会感悟,勾践为什么能够卧薪尝胆,为了越国复兴,他为什么能够每天研读兵书,研究战略,最终实现灭掉吴国的企求。勾践的智慧,不仅在于执着,也在于克制自己对其他喜爱事物的向往。试想,如果勾践亡国被俘后,仍然追求自己喜欢的安逸生活,仍然沉溺于美色之中,那么,他还会有东山再起的可能吗?勾践给我们的智慧是:执着的追求之中,有时需要放弃;放弃自己一些喜欢的东西,是为了更好地追求自己更应该喜欢的东西。 当然,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是自己的主宰,在人生的道路上,如何追求自己喜欢的事物,个中的智慧,更需要我们自己在实践中获得。 得失人生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梦幻般完美的彼岸,透过氤氲的水气,彼岸的花儿馥郁芬芳,婀娜旖旎,兀自繁盛的绽放。然而,太多的人,仅有梦想,却辨不清方向,在自己并不欣赏的道路上一直行走,不懂得放手。而往往在你舍弃那些乏味的生活方式时,你才能重获新生。在舍与得的交替中,走向你完美的彼岸。 彼岸是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他放弃了官场的生活,躬耕荒野,而纵然食不果腹,纵然是清贫一生,也怡然自乐。 彼岸是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失去了官场的功名游历于祖国的名山大川,月下独酌,他像高山之巅的雄鹰,用锐利的目光,俯瞰尘寰。 彼岸是魏武帝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他扬鞭东指,壮心不已,纵然马革裹尸,魂归狼烟,也依然豪迈慷慨。 失去的或许是人前的显贵,或许是平凡的生活,而他们得到的却是彼岸的花园,自己的灵魂真正向往的栖息地,让他们把自己放置其中,体验自己得与失的人生之乐。 然而辩证得失,没有人知道自己的选择是对是错。 一如竹林七贤,“舂酒相携卧竹丛,酒中浮竹叶,杯上写芙蓉”,他们以酒创立于天地之间,开启魏晋的风骨。有人说竹林七贤是一幅风花雪月的花鸟画,在这其中,嵇康如水,山涛如月,契若金兰。然而山涛终究选择了在司马昭的天下为官,嵇康一纸绝交书放在山涛手上,兄弟的情谊便薄如蝉翼。山涛,他得到了人前显贵,却失去了最深重的友谊。 或许朝廷和显贵就是他的彼岸,这一切只能交给历史来评判。 飞扬千年的尘土早已埋葬了谁的霓裳?是依旧的陶醉、还是憔悴? 生活的艺术是得失,在人生的征程中选择得失,是坚守,还是果断的放弃,一切都指向彼岸的美,让自己随着心灵的方向前进,得失之间我们走向未来,得失之间我们书写生命的华章。 生命的途中,我们选择生活的得失。然而一切都不会终止。 花未眠,夜未央,生命斜斜的在涟漪里荡漾。 【解析】 试题分析: 得陇望蜀,永不知足,只能使自己活得很累,因为世界上让人追求的东西太多太多。所以,淡化追求心态是当今社会尤为重要的话题。面对欲望与诱惑应理性地对待,以免成为欲望的奴仆。我们应辩证地看待人生:得失共存,祸福相依,一个人不可能拥有一切美好。学会知足,学会放弃,学会正确评价自身的能力能否达到所追求的目标,生活就会海阔天空。 从另一个角度看,不懈追求的心态恰恰是人生不断进取的动力。有追求的人生才是充实的,不懈追求的人生才是精彩的。有梦想有追求并且获得成功的人生才是了不起的。成为成功人士的一个前提就是锐意追求。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作为一个胸有大志的年轻人更应该有所追求,不懈追求人生远大志向的实现,方能铸成人生的辉煌。 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鲜明而集中的主旨。因此,学生应该从上述两个不同的立意中选取其中一个来行文,不应面面俱到。当然,文章中作辩证分析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

永远的中国心

美国总统肯尼迪在就职大典上曾经说过这样一句震撼天下亿万人们心灵的话语:“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要问你能为你的国家做什么。”这句话在时时刻刻以祖国利益为重的香港金利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曾宪梓的心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曾宪梓曾饱受旧中国内忧外患之苦,此生此世最大的幸福莫过于祖国的繁荣昌盛,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所以,他怀抱赤诚爱国之心,要为自己的国家分忧解难,为振兴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而做出应有的一份贡献。毕竟“众人拾柴火焰高”嘛!

七十年代中期,曾宪梓创立金利来并在香港站稳了脚跟。他首先以投石问路的方式向家乡梅县的华侨大厦赠送了两部汽车。那一天,曾宪梓怀着激动的心情,返回阔别多年的故乡,受到故乡人民的热烈欢迎。当曾宪梓怀着复杂的心情,看到经历文化大革命后,家乡的工厂、学校和民居已变得破烂不堪,乡间学校的数目还不如解放前的时候多时,忍不住热泪盈眶。想到自己深受祖国培育之恩,但却未能留在国内参加经济建设,心里更是觉得十分难受,一种儿子对深爱母亲未尽天职的惭愧之情油然而生。曾宪梓从此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他要创造更多的财富,为祖国的经济腾飞做出应有的贡献。从一九七七年开始到一九九四年这十几年来,他在家乡以及全国各地的捐资总额已经超过二亿三千万元,捐赠的大小项目超过二百项,为祖国经济的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

曾宪梓常对人们说:“解放前我的家里很穷,从小被人瞧不起,小学毕业后就没有机会读书了,新中国成立后,我才有机会重返校园。我就是靠着国家的助学金才得以顺利读完中学、大学的。所以我要尽职尽责地回报祖国、回报家乡。”一九七七年,曾宪梓给母校东山中学捐建了第一座在当时首屈一指的教学大楼。从那时起,曾宪梓就规定自己每年要按实际能力为家乡的教育事业解决各种难题,开始每年五十万以上,以后每年递增,从一百万、三百万、五百万、一千万……他决心这样一路捐赠下去。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二十日,由曾宪梓捐资一亿港元与国家教委合作设立的曾宪梓教育基金会在北京宣告成立。“基金会”将奖励内地的优秀教师,其中主要侧重于师范院校的教师。

曾宪梓多年来为祖国和家乡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同时,更为体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诚挚的爱心。他觉得只有体魄强健的民族才有可能摆脱贫困、走上富裕的道路。于是,曾宪梓利用家乡“足球之乡”的优势,投资兴建足球场,捐资举办足球邀请赛,资助各大足球队外出比赛。热爱足球的曾宪梓不仅仅局限于对中国足球事业的关注上,对于中国的整个体育事业,他都不遗余力地倾注了他的满腔热情。无论是洛杉矶奥运会还是汉城奥运会,曾宪梓都亲自设计、亲自选料,制作出数千条绣有中国奥委会徽的深红色优质领带,赠送给中国体育代表团。巴塞罗那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满载而归,获得辉煌的成绩,名列世界第四,曾宪梓兴致勃勃地给每一位获金、银、铜牌的运动员以及教练员、工作人员发放巨额奖金。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曾宪梓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宣布,他决定出资发起“金利来、银利来偕百家名店支持北京申办二000年奥运会”大型活动。曾宪梓说:“我们可以挺直腰板,向世界宣布:中国有条件、有能力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

曾宪梓说:“祖国和家乡是生我、养我、育我成长的地方,祖国有恩于我,我必须终身回报祖国。只要金利来不破产,曾宪梓不死,我对祖国的回报就不会停止。”

曾宪梓,一个将自己的躯体、灵魂、金钱乃至生命与中国的繁荣昌盛、中国的前途紧密联系在—起的中国人,似乎随时都可以为他的祖国喷洒满腔热血。在今天这样一个功利社会里,曾宪梓的这种惊天地、泣鬼神的高风亮节,是所有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共同的骄傲。中国,响当当、亮堂堂的中国,正在以不可估量的凝聚力走向崛起、走向腾飞的中国,应该为成功地拥有和培养出这样杰出、这样忠心的儿子而自豪。(节选自夏萍《曾宪梓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错误的两项是(5分)

A.曾宪梓的所作所为,体现了传统的道德规范里最首要、最核心的二字就是“忠孝”,也就是对国家要忠诚、对家乡人要孝悌。“中国”这两个字,在曾宪梓的心中有着很重的分量。

B.曾宪梓对家乡的捐助是多方面的。在家乡投资建厂,是帮助家乡人民摆脱贫困、走上富裕的道路;而资助体育事业的目的则完全不同,是为了维护中国人民的尊严,是比物质层面更高的精神层面的东西。

C.曾宪梓也知道,靠他一个人是不能拯救整个中华民族的。但如果通过个人的努力,影响和团结众多的人一道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出力,那么这种力量就非同小可了,中华民族赶超世界先进民族也就为期不远了。

D.曾宪梓以拳拳赤子之心,倾力回报祖国的高风亮节、大义之举,与当今社会某些人利欲熏心、唯利是图形成鲜明对比,是所有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共同的骄傲。

E.记述重要人物,特别讲究客观、真实、准确。本文没有采用总分总结构方式,而是采用对照式结构,将曾宪梓在“解放前家里很穷,从小被人瞧不起”的悲惨遭遇和解放后在香港创业的辉煌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他强烈的爱国之情。

2.简析曾宪梓先生的心路历程。(4分)

3.有人说,曾宪梓如此大规模的捐资,不否认他有爱国心,但更主要的目的还是巧妙地做商业广告,因为他毕竟是企业家。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谈谈你的观点。(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看 倒 影

刘心武

S君的油画越来越引人注目了。那天我去他在农村的画室,刚进去就看见一幅接近完成的大画,那画上显示出一个倒立的人形,比例与真人相似,很不规整,觉得飘飘忽忽的,不禁说:“啊,倒着画人——你又在玩什么新花样?‘后现代’不过瘾,又玩‘后后现代’?”他迎过来,笑道:“您再细看看,这幅可是完全写实呢!”

S君招待我喝下午茶,细说端详。他出生在南北交界地的一个小村庄,在乡里上的小学,在上到四年级以前,他说他都还没有开“眼窍”——就是他完全不懂得审美。直到有一天,他们的班主任老师,他记得姓蔡,那时候才二十出头,活泼开朗,像.是同学们的大姐姐,教他们算术,也带他们做操。那一天,蔡老师跟同学们在河边做游戏——那个乡村小学没有围墙,迈出操场不远有一条小河,蔡老师说玩“老鹰捉小鸡”,大家都来当老鹰,她当带头的大老鹰,我们是一群小老鹰,大家一起飞飞飞——就是她身后的那个同学拉住她衣裳的后襟,然后其余同学一个接一个地拉住前面同学衣裳的后襟,大家步调一致地沿着河边的草丛跑呀跑、跑呀跑,笑语喧哗,快乐非常。跑完,蔡老师就跟同学们一起在河边小土坡上坐下休息。就在那个下午,蔡老师亲切地跟同学们说:“要学会看风景啊!不要光往岸上看,要懂得看倒影啊!看呀看呀,小风吹过来啦,河里的倒影怎么样啦……”S君强调,蔡老师指点倒影的那一刻,对他来说,是生命中最宝贵的审美启蒙,从那一刻起,他开了“眼窍”,能够发现现实世界里,可以被称作“美丽”的事物了。当然,这种理性的归纳,是多年以后才提炼出来的。而且,蔡老师的这种审美启蒙,也不是每一个同学都能理解与吸纳的。S君承认自己早慧,他说当许多同学仍然懵懵懂懂的时候,他就不仅能飞快地领悟蔡老师的指点,而且,还能主动地去求教:“蔡老师,除了河里的倒影,还有什么是好看的呀?”

他至今还记得老师跟他说:“那些一般人没感觉的东西你要产生感觉才好呀!比如我宿舍外头的那架丝瓜,有的人看见,他会想着,瓜棚好遮阳啦,嫩丝瓜好做菜啦,老丝瓜晒干了丝瓜瓤好拿来洗碗用啦……你出去细看看,你看那瓜藤上的嫩藤尖,它好想往竹竿上攀呀,它在微风里颤悠悠的,它多可爱呀,多耐看呀……”他就真的跑出老师宿舍细看那瓜藤尖,他说,那半透明的带有小茸毛的最尖端凝出一粒细水珠的丝瓜藤的嫩尖,第一回唤起了他作画的冲动——虽然老早就有美术课也画过许多给老师去评分的东西,他意识到那些都不是“美术”,也算不上是“画儿”……

他说老师相貌平平,但有时候蔡老师让他觉得很美。比如有一次老师教他们算术,做一道例题,忽然老师脸红了,连连摆手说:“哎呀错啦错啦,不好意思,算错啦!”于是再从头做起,还告诉同学们,她为什么算到那一步出了错,提醒同学们吸取教训——老师纠正自己错误的那几秒钟,在他心里产生出一种不光有颜色、线条、光影、动感的形式美,还有一种更深层次的美感,当然这也是他多年以后才提炼出来的感悟。

 “这位蔡老师教你们的时候,该是改革开放初期吧?那时候她就能注意对学生进行美育,真不简单呀!又过去快三十年了,她已经桃李满天下了吧?”S君回答我,他小学毕业以后,到镇里上初中。毕业前回老家小学去找过蔡老师,人家告诉他,蔡老师考上大学,离开好几年了,究竟是哪个大学,谁也说不清,这让他无比惆怅。后来他到县城上完高中,再到省城读完大学本科,又到国外闯荡了几年,一直没有忘记蔡老师的启蒙之恩。现在他画这么一幅《倒影中的启蒙者》,正是为了抒发胸臆中的一汪情愫

和S君探讨,老师的美学意识,是她读了一些美学著作产生的还是天性中自发的?她对学生进行美育,是自觉的还是无意的?S君说他无从判断,但他将在那幅大画里表达这样的意蕴:这样的一个生命,必是快乐而有福的!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S君的油画越来越引人注目了”,这句话既赞赏了S君的油画技艺越来越受到重视,从全文看,也是从侧面肯定了蔡老师“审美启蒙”教育的成功。

B.从S君能够飞快领悟蔡老师的指点、还主动向蔡老师求教的情况看,在蔡老师指点大家看倒影时,他就已经明白,蔡老师是在对他们进行审美启蒙。

C.第一次唤起S君作画冲动的是“半透明的带有小茸毛的最尖端凝出一粒细水珠的丝瓜藤的嫩尖”,而它的被发现,离不开蔡老师采用对比方式所实施的引导。

D.“相貌平平”的蔡老师有时候会让小时候的S君觉得“很美”,是因为蔡老师在纠正计算错误时所展现的神态、动作,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更深层次的美感”。

E.小学毕业后,S君再也没有见到过蔡老师,现在他学有所成,更是常常记着蔡老师的启蒙之恩,画《倒影中的启蒙者》,就是为了表达自己深藏心中的感恩之情。

2.请从四个方面概括小说中老师的形象特点并作简要说明。(4分)

3.有人说,这篇小说通篇都在刻画老师这个人物,因此,与其用“看倒影”、倒不如直接用“难忘老师”或“我的老师”为题,你是怎么看的?请作简要阐述。(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文化“拼爹”与“啃老”

陈鲁民

文化“拼爹”,即与别的民族比传统文化、比文化遗产。世界上能拼过我们的不多,回首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元曲、明清文学,还有灿若群星的历史人物,风云变幻的历史事件,都是我们文化“拼爹”的雄厚资本,足以傲视天下。如果把这些东西通过现代文化手段艺术地表现出来,不仅能教化国人,增强历史自豪感,而且对于我们增强文化软实力,扩大文化影响,输出文化和价值观,亦大有裨益。

遗憾的是,历史上的很多优秀的人和事我们还没有写出来,或没写好,就好比是捧着金碗吃不饱。如今的历史题材影视剧、小说,数量尽管很多,但多是粗制滥造之作,思想性和艺术性都不敢恭维,因而在海内外产生较大影响的很少。

问题还有另一个方面。文化“拼爹”固然可以使我们得天独厚,但也可能使我们产生文化惰性,躺在“爹”的安乐椅上不求进取,最后变成了文化“啃老”,即只靠稀释、重拍、戏说、改写或颠覆前人的经典过日子。

文化“啃老”,一是啃古代经典,如影视剧啃《红楼梦》、啃《三国演义》;二是啃当代经典,如把那些曾经反响不错的电影改编成电视剧,譬如《永不消逝的电波》等,把多年前拍过的电视剧重拍拉长,如《玉观音》,还有金庸的武打剧、琼瑶的言情戏等。体现在书籍出版上,则是无休止地推出那些“我注六经”类的戏说、解释、阐发、歪曲经典的通俗读物。还有一种文化“啃老”,是争夺真真假假的古人遗址来吸引大众注意力,猎取经济利益。凡此种种,对传统文化盲目依赖,对当下文化极端不自信,都没有表现出当今中国文化应有的创造力,而陷入了庸俗化和功利主义的泥潭。

文化上“有爹可拼”、“有老可啃”,无疑是幸运的,但也可能会变成包袱,使我们的创新能力严重萎缩;而反观历史不长的美国人,因“无爹可拼”,“无老可啃”,只好拼创新,拼创意,拼匠心独具,“他山之爹,可以攻玉”,他们利用中国故事拍成电影《花木兰》占领中国市场,利用埃及故事拍成《埃及艳后》占领埃及市场,利用古罗马故事拍成《角斗士》占领欧洲市场……

文化“拼爹”与“啃老”,从性质上来说无所谓好坏,关键是一定要注入创新元素,唯有创新才是文化的灵魂。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文化“啃老”的表现的一项是(3分)

A.把《红楼梦》改编成影视作品,重拍电视连续剧《红楼梦》。

B.把曾经反响不错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改编成电视剧。

C.不断推出金庸的武打剧、琼瑶的言情戏以及大众通俗读物。

D.争夺古人遗址以获取经济利益,如争夺“李白故里”称号。

2.请简要概括“他山之爹,可以攻玉”一句在文中的含义。(2分)

答:                                                                      

 

3.文化“拼爹”可能给我国带来什么样的不良后果?请简要分析。(4分)

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后面问题。

①孔子曰:“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曰》)

②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论语·宪问》)

③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 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1)什么是“知言”?

答:

(2)应该如何正确“知言”?请综合上述材料,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

 

查看答案

简答题。(选做一题)(5分)

(1) 阅读下面《红楼梦》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宝钗在外面听见这话,心中吃惊,想到:“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

宝钗因何事来到滴翠亭上?请简述宝钗“金蝉脱壳”这一情节。

 

(2) 阅读下面《红楼梦》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凤姐也略坐片时,便回至净室歇息,老尼相送。……老尼便趁机说道:“我正有一事,要到府里求太太,先请奶奶一个示下。”

老尼有什么事求凤姐?这件事结果怎样?请简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