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菩萨蛮·咏梅 [宋]朱淑真 湿云不渡溪...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菩萨蛮·咏梅

[宋]朱淑真

湿云不渡溪桥冷,蛾寒初破霜钩影。溪下水声长,一枝和月香。   

人怜花似旧,花不知人瘦。独自倚栏杆,夜深花正寒。

(选自《朱淑真集注》)

1.请从描写技巧的角度,简要赏析“一枝和月香”一句。(3分)

2.词的下片表达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简要分析。(3分)

 

1.巧妙地从视觉、嗅觉等角度来描写梅,“一枝”从视觉突出梅的凌寒傲立,“和月香”从视觉和嗅觉写出梅的洁白与芬芳(2分),形象可感地描写出梅的形态与品质。(1分)(意思对即可。) 2.写“怜”花又怨花,表达了词人对梅花的喜爱以及渴望得到关爱的情感(2分);写独倚栏杆,深夜还在看梅,表达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与希求温暖的情思。(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鉴赏诗句“一枝和月香”的表达技巧,题干特地指出了是在描写技巧的角度,在分析写景诗的描写技巧常用的有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乐衬哀,上下(或远近、俯仰、时空、声色、视听)结合、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等。诗句“一枝和月香”中的“一枝”指凌寒傲立的梅花,它和“月”均为词人所见之景,诗中一个“香”字,源于梅花吐幽,这是此人所闻之味,此句将视觉和嗅觉结合起来写出了梅的高洁与芬芳,表现了它的形态和品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探究词人在词中表现的思想感情,该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重点分析下片,但不能忽略词人上片对梅花的态度。下片一个“怜”字,承接上片词人对梅花的热爱,“花不知人瘦”采用拟人的手法婉转地表达了对花的哀怨,渴望得到关爱。后两句中“独自”一词,写出了词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深夜看梅渴望得到慰藉。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诗歌赏析】 梅花是“岁寒三友”之一,往往被描写成中华民族坚贞、高洁等美好品性的诗化象征。朱淑真写过不少这方面的作品。这首《咏梅》词是体现朱淑真“清新婉丽、蓄思含情”(宋代魏端礼评语)之优秀风格的代表作。 上片,先为“梅花”之出场刻画了一个特定的典型环境。在冬末春初的一个夜晚,词人情思悠悠地漫步郊野,抬头高瞻,只见几朵带雨的乌云一时凝聚在天空;低首近观,小桥下溪水潺湲,又给人增添了阴冷的感觉。就在这时一阵轻寒恍如幽影冲破了东风乍暖的气氛,使人更感到寒意森森。“蛾寒”之“蛾”在此通“俄”,为俄顷、不久之意,如《汉书。外戚传下》:“(孝成班倢伃)始为少使,蛾而大幸为倢伃”。因之,“蛾寒”犹轻寒、嫩寒之意,别本于此即作“嫩寒”。另有学者认为“蛾”可指蛾眉,用以比喻弯月;此言一弯新月刚刚破云而出,那被东风吹拂的梅树摇曳着多姿的身影(韩秋白)。可备一说。桥下绵延不断的哗哗溪流之声送来一片幽香,这幽香弥漫在朦胧的月光之中,沁人心脾,涤人魂魄,令人流连,催人升华,使人意绪翩翩,不能自己……。此词本为咏梅而作,但却正如人们所赞赏的──它竟全篇不直言“梅”字,而着意挑出幽柔之“香”以涵概梅花的独特气韵,诚如宋人沈义父《乐府指迷》所言“咏物词最忌说出题字”,此篇正得其妙(印有志)。妙就妙在着一“香”字既突现了梅花芳馨幽艳的卓异风标,连同“和月”一起且又给人以嗅觉、视觉、味觉、触觉并生的通感联想。强调梅的“一枝”独秀,不仅有如林和靖赞梅名句“众芳摇落独暄妍”的高妙,展现了梅树凌寒傲骨的幽姿逸韵,而且跟词作的抒情主人于下片“独自倚栏杆”也暗相扣合而发人深思。 下片,由梅花转至词人,着重写词人对梅花──借以对人世的执着情怀和幽怨心绪。词人于春寒料峭时,面对这疏影中流溢暗香的花枝直抒心意:梅花啊,我对你深深爱念的满腔热忱一如过去而始终未变;可是你哪里知道(你怎会料想到)我却日益腰肢瘦损而身心憔悴了!(这个聪慧多情的女词人在婚恋生活上是很不幸的)。李清照有过传响人口的名句“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从修辞学上评析,它是一般的比喻句,是个明比修辞格。朱淑真这“花不知人瘦”则是别出心裁的拟人句,在赋予“花”以人性的同时,又巧妙地渗透了词人对花的情愫。透过字面上似乎埋怨“花自无情,人自多感”的形态,折射着抒情主人寄意于花、期盼于花、渴望人间理解、希求人世温馨……等等多重意象。在词人这看似哀怨、悲凄、忧悒、惆怅乃至“情绪偏于低沉”的表象下,不正流荡着一个女人赤诚而热烈的心潮吗?果然,结句写道:夜深了,连不畏苦寒的梅花尚且因寒气包围似乎瑟瑟有声,而本已瘦弱伶仃的女词人竟思绪联翩无法拥衾入睡,还在“独自倚栏杆”。独倚无眠是在搏击寒风,是在思索人生,是在追寻世间的“知人”者啊!联系女词人另外一些咏梅佳句──“明窗莹几净无尘,月映幽窗夜色新。唯有梅花无限意,对人先放一枝春”;“病在眼前俱不喜,可人唯有一枝梅。未容明月横疏影,且自清香寄酒杯”──,可见词人确实跟梅花早已情深意挚,其“人怜花似旧”绝非虚语;而埋怨“花不知人瘦”乃责备梅花不该忘却自己这钟情于人世生活的忠实伴侣。可见词人的爱梅咏梅正是她热爱美、热爱生活、热爱现实人生的艺术体现。这种外“冷”而内热的感人形象,是女词人对宋词、对中国文化的可贵贡献。所以她赢得了在宋词史上与李清照齐名的崇高地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鲁云谷传

[明]张  岱

会稽宝祐桥南,有小小药,则吾友云谷悬壶地也。

云谷深于茶理,相知者日集试茶,纷至沓来,应接不暇。人病其烦,而云谷乐此不为疲也。术擅痈疽,更专痘疹。然皆以聪明用事,医不经师,方不袭古,每以劫剂臆见,起死回生。人终疑其游戏岐黄,不尊不信,故凡患痘之家,非极险极逆时,医之所谢绝者,决不顾吾云谷也。云谷也诊视灵敏,可救则救,不可救则望之走,未尝依回盼睐,受人一钱。

性极好洁,负米颠之癖,恨烟,恨酒,恨人撷花;尤恨人唾洟秽地。故非解人韵士,不得与之久交。

自小多艺,凡羌笛、胡琴、凤笙、斑管,无不精妙。而尤喜以洞箫和人度曲。与李玉成竹肉相得,后惟王公端与之合调,余皆非其敌手也。

其密友惟陆癯庵、金尔和与余三人,非大风雨,非至不得已事,必日至其家,啜茗焚香,剧谈谑笑,十三年于此。今年三月之晦,二鼓方寝。次日呼之不起,闼而入,则遗蜕在床矣。余与尔和闻之惊诧,仓皇走视,痴病植立,惝恍久之。谓生死大事,迅速若此,真如梦幻,痛悼不已。归坐山斋,忆其生平,遂为作传。

张子曰:云谷居心高旷,凡炎凉势利,举不足以入其胸次。故生平不晓文墨,而有诗意;不解丹青,而有画意;不出市廛,而有山林意。至其结交良友,直是性生,非由矫强。数月前有客在座,命苍头取其所藏雪水煮茶,而大为室人所谪,云谷大怒,经旬不与交语。谓余弟道之曰:“某以朋友为性命,乃欲绝我朋友。”只此一语,具见侠肠,是岂不读书、不晓文墨之人而能道此也哉

(节选自《中国古典传记》)

【注】①岐黄:指医学。②米颠:指宋代书画家米芾。③竹肉:指伴奏和歌唱。④遗蜕:死去。⑤苍头:仆人。室人:妻子。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项是(3分)

A.有小小药肆                  肆:店铺

B不可救则望之走            却:拒绝

C与李玉成竹肉相得          向:以前

D.闼而入                    :推开

2.下列四组中,全都表现鲁云谷心胸豁达开朗的一组是(3分

①术擅痈疽,更专痘疹

②未尝依回盼睐,受人一钱

③尤恨人唾洟秽地

④而尤喜以洞箫和人度曲

⑤凡炎凉势利,举不足以入其胸次

⑥不出市廛,而有山林意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3.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云谷医术高明,却遭到众人的怀疑,缘于他不墨守古代医学的陈规,不迷信古方。

B.文章拿鲁云谷与米芾相比,意在表现鲁云谷的性格和艺术修养都有米芾的风范。

C.鲁云谷好恶分明,个性率真,是作者的知心朋友,他的突然去世让作者悲痛不已。

D.文章补叙鲁云谷及其妻对雪水煮茶的不同态度,凸显出鲁云谷对待朋友情真意切。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人病其烦,而云谷乐此不为疲也。(3分)

(2)是岂不读书、不晓文墨之人而能道此也哉(3分)

 

查看答案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芳与泽其杂糅兮,            。(屈原《离骚》)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3)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5)            ,师不必贤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6)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70分)

泰戈尔:“鸟儿想变成一朵云,云儿想变成一只鸟。”

英国古诗:“笼外的鸟向往笼里的安逸舒适,笼里的鸟向往笼外的自由翱翔。”

萧伯纳:“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

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得抄袭或者套作,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

永远的中国心

美国总统肯尼迪在就职大典上曾经说过这样一句震撼天下亿万人们心灵的话语:“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要问你能为你的国家做什么。”这句话在时时刻刻以祖国利益为重的香港金利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曾宪梓的心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曾宪梓曾饱受旧中国内忧外患之苦,此生此世最大的幸福莫过于祖国的繁荣昌盛,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所以,他怀抱赤诚爱国之心,要为自己的国家分忧解难,为振兴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而做出应有的一份贡献。毕竟“众人拾柴火焰高”嘛!

七十年代中期,曾宪梓创立金利来并在香港站稳了脚跟。他首先以投石问路的方式向家乡梅县的华侨大厦赠送了两部汽车。那一天,曾宪梓怀着激动的心情,返回阔别多年的故乡,受到故乡人民的热烈欢迎。当曾宪梓怀着复杂的心情,看到经历文化大革命后,家乡的工厂、学校和民居已变得破烂不堪,乡间学校的数目还不如解放前的时候多时,忍不住热泪盈眶。想到自己深受祖国培育之恩,但却未能留在国内参加经济建设,心里更是觉得十分难受,一种儿子对深爱母亲未尽天职的惭愧之情油然而生。曾宪梓从此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他要创造更多的财富,为祖国的经济腾飞做出应有的贡献。从一九七七年开始到一九九四年这十几年来,他在家乡以及全国各地的捐资总额已经超过二亿三千万元,捐赠的大小项目超过二百项,为祖国经济的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

曾宪梓常对人们说:“解放前我的家里很穷,从小被人瞧不起,小学毕业后就没有机会读书了,新中国成立后,我才有机会重返校园。我就是靠着国家的助学金才得以顺利读完中学、大学的。所以我要尽职尽责地回报祖国、回报家乡。”一九七七年,曾宪梓给母校东山中学捐建了第一座在当时首屈一指的教学大楼。从那时起,曾宪梓就规定自己每年要按实际能力为家乡的教育事业解决各种难题,开始每年五十万以上,以后每年递增,从一百万、三百万、五百万、一千万……他决心这样一路捐赠下去。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二十日,由曾宪梓捐资一亿港元与国家教委合作设立的曾宪梓教育基金会在北京宣告成立。“基金会”将奖励内地的优秀教师,其中主要侧重于师范院校的教师。

曾宪梓多年来为祖国和家乡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同时,更为体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诚挚的爱心。他觉得只有体魄强健的民族才有可能摆脱贫困、走上富裕的道路。于是,曾宪梓利用家乡“足球之乡”的优势,投资兴建足球场,捐资举办足球邀请赛,资助各大足球队外出比赛。热爱足球的曾宪梓不仅仅局限于对中国足球事业的关注上,对于中国的整个体育事业,他都不遗余力地倾注了他的满腔热情。无论是洛杉矶奥运会还是汉城奥运会,曾宪梓都亲自设计、亲自选料,制作出数千条绣有中国奥委会徽的深红色优质领带,赠送给中国体育代表团。巴塞罗那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满载而归,获得辉煌的成绩,名列世界第四,曾宪梓兴致勃勃地给每一位获金、银、铜牌的运动员以及教练员、工作人员发放巨额奖金。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曾宪梓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宣布,他决定出资发起“金利来、银利来偕百家名店支持北京申办二000年奥运会”大型活动。曾宪梓说:“我们可以挺直腰板,向世界宣布:中国有条件、有能力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

曾宪梓说:“祖国和家乡是生我、养我、育我成长的地方,祖国有恩于我,我必须终身回报祖国。只要金利来不破产,曾宪梓不死,我对祖国的回报就不会停止。”

曾宪梓,一个将自己的躯体、灵魂、金钱乃至生命与中国的繁荣昌盛、中国的前途紧密联系在—起的中国人,似乎随时都可以为他的祖国喷洒满腔热血。在今天这样一个功利社会里,曾宪梓的这种惊天地、泣鬼神的高风亮节,是所有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共同的骄傲。中国,响当当、亮堂堂的中国,正在以不可估量的凝聚力走向崛起、走向腾飞的中国,应该为成功地拥有和培养出这样杰出、这样忠心的儿子而自豪。(节选自夏萍《曾宪梓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错误的两项是(5分)

A.曾宪梓的所作所为,体现了传统的道德规范里最首要、最核心的二字就是“忠孝”,也就是对国家要忠诚、对家乡人要孝悌。“中国”这两个字,在曾宪梓的心中有着很重的分量。

B.曾宪梓对家乡的捐助是多方面的。在家乡投资建厂,是帮助家乡人民摆脱贫困、走上富裕的道路;而资助体育事业的目的则完全不同,是为了维护中国人民的尊严,是比物质层面更高的精神层面的东西。

C.曾宪梓也知道,靠他一个人是不能拯救整个中华民族的。但如果通过个人的努力,影响和团结众多的人一道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出力,那么这种力量就非同小可了,中华民族赶超世界先进民族也就为期不远了。

D.曾宪梓以拳拳赤子之心,倾力回报祖国的高风亮节、大义之举,与当今社会某些人利欲熏心、唯利是图形成鲜明对比,是所有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共同的骄傲。

E.记述重要人物,特别讲究客观、真实、准确。本文没有采用总分总结构方式,而是采用对照式结构,将曾宪梓在“解放前家里很穷,从小被人瞧不起”的悲惨遭遇和解放后在香港创业的辉煌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他强烈的爱国之情。

2.简析曾宪梓先生的心路历程。(4分)

3.有人说,曾宪梓如此大规模的捐资,不否认他有爱国心,但更主要的目的还是巧妙地做商业广告,因为他毕竟是企业家。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谈谈你的观点。(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看 倒 影

刘心武

S君的油画越来越引人注目了。那天我去他在农村的画室,刚进去就看见一幅接近完成的大画,那画上显示出一个倒立的人形,比例与真人相似,很不规整,觉得飘飘忽忽的,不禁说:“啊,倒着画人——你又在玩什么新花样?‘后现代’不过瘾,又玩‘后后现代’?”他迎过来,笑道:“您再细看看,这幅可是完全写实呢!”

S君招待我喝下午茶,细说端详。他出生在南北交界地的一个小村庄,在乡里上的小学,在上到四年级以前,他说他都还没有开“眼窍”——就是他完全不懂得审美。直到有一天,他们的班主任老师,他记得姓蔡,那时候才二十出头,活泼开朗,像.是同学们的大姐姐,教他们算术,也带他们做操。那一天,蔡老师跟同学们在河边做游戏——那个乡村小学没有围墙,迈出操场不远有一条小河,蔡老师说玩“老鹰捉小鸡”,大家都来当老鹰,她当带头的大老鹰,我们是一群小老鹰,大家一起飞飞飞——就是她身后的那个同学拉住她衣裳的后襟,然后其余同学一个接一个地拉住前面同学衣裳的后襟,大家步调一致地沿着河边的草丛跑呀跑、跑呀跑,笑语喧哗,快乐非常。跑完,蔡老师就跟同学们一起在河边小土坡上坐下休息。就在那个下午,蔡老师亲切地跟同学们说:“要学会看风景啊!不要光往岸上看,要懂得看倒影啊!看呀看呀,小风吹过来啦,河里的倒影怎么样啦……”S君强调,蔡老师指点倒影的那一刻,对他来说,是生命中最宝贵的审美启蒙,从那一刻起,他开了“眼窍”,能够发现现实世界里,可以被称作“美丽”的事物了。当然,这种理性的归纳,是多年以后才提炼出来的。而且,蔡老师的这种审美启蒙,也不是每一个同学都能理解与吸纳的。S君承认自己早慧,他说当许多同学仍然懵懵懂懂的时候,他就不仅能飞快地领悟蔡老师的指点,而且,还能主动地去求教:“蔡老师,除了河里的倒影,还有什么是好看的呀?”

他至今还记得老师跟他说:“那些一般人没感觉的东西你要产生感觉才好呀!比如我宿舍外头的那架丝瓜,有的人看见,他会想着,瓜棚好遮阳啦,嫩丝瓜好做菜啦,老丝瓜晒干了丝瓜瓤好拿来洗碗用啦……你出去细看看,你看那瓜藤上的嫩藤尖,它好想往竹竿上攀呀,它在微风里颤悠悠的,它多可爱呀,多耐看呀……”他就真的跑出老师宿舍细看那瓜藤尖,他说,那半透明的带有小茸毛的最尖端凝出一粒细水珠的丝瓜藤的嫩尖,第一回唤起了他作画的冲动——虽然老早就有美术课也画过许多给老师去评分的东西,他意识到那些都不是“美术”,也算不上是“画儿”……

他说老师相貌平平,但有时候蔡老师让他觉得很美。比如有一次老师教他们算术,做一道例题,忽然老师脸红了,连连摆手说:“哎呀错啦错啦,不好意思,算错啦!”于是再从头做起,还告诉同学们,她为什么算到那一步出了错,提醒同学们吸取教训——老师纠正自己错误的那几秒钟,在他心里产生出一种不光有颜色、线条、光影、动感的形式美,还有一种更深层次的美感,当然这也是他多年以后才提炼出来的感悟。

 “这位蔡老师教你们的时候,该是改革开放初期吧?那时候她就能注意对学生进行美育,真不简单呀!又过去快三十年了,她已经桃李满天下了吧?”S君回答我,他小学毕业以后,到镇里上初中。毕业前回老家小学去找过蔡老师,人家告诉他,蔡老师考上大学,离开好几年了,究竟是哪个大学,谁也说不清,这让他无比惆怅。后来他到县城上完高中,再到省城读完大学本科,又到国外闯荡了几年,一直没有忘记蔡老师的启蒙之恩。现在他画这么一幅《倒影中的启蒙者》,正是为了抒发胸臆中的一汪情愫

和S君探讨,老师的美学意识,是她读了一些美学著作产生的还是天性中自发的?她对学生进行美育,是自觉的还是无意的?S君说他无从判断,但他将在那幅大画里表达这样的意蕴:这样的一个生命,必是快乐而有福的!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S君的油画越来越引人注目了”,这句话既赞赏了S君的油画技艺越来越受到重视,从全文看,也是从侧面肯定了蔡老师“审美启蒙”教育的成功。

B.从S君能够飞快领悟蔡老师的指点、还主动向蔡老师求教的情况看,在蔡老师指点大家看倒影时,他就已经明白,蔡老师是在对他们进行审美启蒙。

C.第一次唤起S君作画冲动的是“半透明的带有小茸毛的最尖端凝出一粒细水珠的丝瓜藤的嫩尖”,而它的被发现,离不开蔡老师采用对比方式所实施的引导。

D.“相貌平平”的蔡老师有时候会让小时候的S君觉得“很美”,是因为蔡老师在纠正计算错误时所展现的神态、动作,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更深层次的美感”。

E.小学毕业后,S君再也没有见到过蔡老师,现在他学有所成,更是常常记着蔡老师的启蒙之恩,画《倒影中的启蒙者》,就是为了表达自己深藏心中的感恩之情。

2.请从四个方面概括小说中老师的形象特点并作简要说明。(4分)

3.有人说,这篇小说通篇都在刻画老师这个人物,因此,与其用“看倒影”、倒不如直接用“难忘老师”或“我的老师”为题,你是怎么看的?请作简要阐述。(5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