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饮泉亭记 [明]刘 基 昔司马氏①有廉臣焉,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饮泉亭记                   [明]刘 基

昔司马氏有廉臣焉,曰吴君隐之,出刺广州,过贪泉而饮之,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杯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而后世之称廉者,亦必曰“吴刺史”焉。有元宪副吴君为广西时,名其亭曰“饮泉”,慕刺史也,而宪副之廉,与刺史相先后。

至正十四年,宪副之孙以时,以故征士京兆杜君伯原所书“饮泉亭”三字,征予言。予旧见昔人论刺史饮泉事,或病其为矫心,甚不以为然。夫君子以身立教,有可以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皆当见而为之,又何可病而讥之哉?

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争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己,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向使有泉焉,曰饮之者死,我乃奋其不畏之气,冒而饮之,死非我能夺也,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是矫也,是无益而沽名也,则君子病而不为之矣。大丈夫之心,仁以充之,礼以立之,驱之以刀剑而不为不义屈,临之以汤火而不为不义动,夫岂一勺之水所能移哉?

人之好利与好名,皆蛊于物者也,有一焉,则其守不固,而物得以移之矣。若刺史,吾知其决非矫以沽名者也,惟其知道,明而自信,笃也,故饮之以示人,使人知贪廉之由乎内,而不乎外,使外好名而内贪浊者,不得以藉口而分其罪。夫是之谓植正道,遏邪说,正人心,扬公论,真足以启愚而立懦,其功不在伯夷、叔齐下矣。

番禺在岭峤外,去天子最远,故吏于其地者,得以逞其贪,贪相承习为,民无所归咎,而以泉当之,怨而激者之云也。刺史此行,非惟峤外之民始获沾天子之惠,而泉亦得以雪其冤。夫民,天民也,泉,天物也,一刺史得其人,而民与物皆受其赐。呜呼,伟哉!以时尚气节,敢直言,见贪夫疾之如仇,故凡有禄位者,多不与相得。予甚敬其有祖风也,是为记。

(选自《诚愈伯文集》,有改动)

【注】 司马氏:代指西晋。征士:不赴朝廷征聘之士。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与利史相先后       卒:最终

B.夫岂一勺之水所能移哉      幻:惑乱

C.而不乎外                  假:借助

D.贪相承习为                故:缘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赞扬吴刺史的一组是 (3分)(  )

其后隐之,卒以廉终其身 而容有死之理而强饮焉 有一焉,则其守不固 明而自信,笃也 非惟峤外之民始获沾天子之惠,而泉亦得以雪其冤 敢直言,见贪夫疾之如仇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①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段概述吴刺史饮贪泉、赋诗,廉洁终老,宪副吴君用“饮泉”给亭命名等事情,为下文议论张本。

B.第二段中作者批评一些人对吴刺史饮贪泉事的非议,认为君子树立廉洁的榜样,有利于匡正世风。

C.第三段中作者认为吴刺史冒死饮泉,具有无所畏惧的勇气,是大丈夫之所为,值得世人学习。

D.末段指出以“贪”给泉水命名的原因,表达了百姓对贪官污吏的憎恨;并照应上文,点明写这篇记的缘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或病其为矫心,甚不以为然。(3分)

(2)人心之贪与廉,自我作之,岂外物所能易哉?(3分)

 

1.D 2.B 3.C 4.(1)有人指责他矫情(或“故作姿态”“掩饰真心”),很不认为他的行为是对的。(采分点:“或”“病”“然”)(2)人心的贪婪与清廉,是从自己内心产生的,难道是身外之物(或“外在的事物”)所能改变的吗?(得分点:“自”“作”“易”) 【解析】 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原文语境,以确定正误。题中,D项的“故”解释有误,应是“惯例,老例”之意。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紧扣题干中“全都属于赞扬吴刺史的一组”这一要求,仔细审查题中六句话,不难发现,②与吴刺史无关;③是作者对于“人之好名与好利”的议论;⑥是对吴以时品行的赞扬:它们都不符合题干要求,因此凡含此三句的选项都应排除。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3.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发现正误。题中,C项错误在于,“吴刺史冒死饮泉”于文无据,原文中有“向使有泉焉,曰饮之者死”一句,其中“向使”意为“假如”,可见“冒死饮泉”并非真事,而且也不是“吴刺史”所为。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1)句句意理解的难点在于确定句中的主语“或”指的是谁,由前一句的句意可知,“或”指的是“昔人”,即“刺史饮泉事”的人。其他的得分点:“病”译为“批评,指责”,“然”译为“正确的”。第(2)句中,“自”作介词,相当于“从”,“作”是“产生”之意,“易”作动词,“改变”之意。 【参考译文】从前西晋有一个廉洁的官员,名叫吴隐之,出任广州刺史,经过贪泉(在那里)饮水,赋诗说:“古人说此水,饮一杯值千金。如果让伯夷、叔齐来饮,应当是始终不变心的。”后来吴隐之最终以其廉洁自律而终其一生,后人称道廉洁之士时,也一定会称(他)为“吴刺史”。元代宪副吴君在广西任职时,把(贪泉边)的亭子命名为“饮泉”,是钦慕吴刺史(的缘故),而宪副的廉洁,最终可与吴刺史相提并论。 至正十四年,宪副的孙子吴以时,拿着以前的征士京兆杜伯原所写的“饮泉亭”三个字,来征求我的意见(向我求取文章)。我过去见过前人谈论吴刺史饮泉的事,有人指责他矫情(或“故作姿态”“掩饰真心”),很是不认为他的行为是对的。君子用自身的行为来树立榜样,能用来培植正道,遏制邪说,匡正人心,弘扬公道的,(大家)都应当看到并且学习这些,又怎么可以指责并讥讽他呢? 一个人的寿命长短是上天决定的,不是可以凭借人力争取就能得到的,然而做恶事或善事,却是由自己决定的,人心的贪婪与清廉,是从自己内心产生的,难道是身外之物(或“外在的事物”)所能改变的吗?假如那里有(一口)泉水,说是喝了的人会死,我却奋发那种无所畏惧的勇气,冒死饮用,死亡不是我能决定的,而怀抱必死的念头去勉强饮用,这就是矫情,这是没有好处的,是沽名钓誉,那么君子就会指责并且不去做这样的事。大丈夫的心胸,要用仁义充实,要用礼仪确立,用刀剑逼迫却不被不义之行所屈服,面对如汤似火一样的险境而不被不义之行所撼动,那难道是一勺水所能惑乱和改变的吗? 人们喜好名利,都是被外物所蛊惑,(好名与好利)只要有一样,那么(他)的操守就不能稳固,因而外物就能够改变他了。像吴刺史这样的人,我知道他绝不是矫情的来沽名钓誉的人,只因为他深知道义,明智而自信,忠心实意,所以(他)饮了泉水来昭示世人,让人们知道贪婪与廉洁都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借助外物的(力量的),让那些表面上追求名声然而内心贪婪污浊的人,不能用借口来减轻自己的罪过。这就是所说的扶植正道,遏制邪说,匡正人心,弘扬公道,真的是能够使愚顽的人开启心智,使懦弱的人变得自立,他的功绩不在伯夷、叔齐之下啊。 番禺在岭峤之外,距离天子最远,所以在当地做官的人,能够放纵贪婪之心,贪婪互相沿袭,成为惯例,百姓没有可以归罪的对象,于是让泉水承担(这个罪名),(喝了贪泉的水的人会变贪)这是怨恨激愤的人的说法。吴刺史这种行为,不只是使岭外的百姓开始蒙受天子的恩惠,而且也让泉水得以洗清它的冤屈。百姓,是上天的子民,泉水,是苍天的赐物,一个刺史的职位如果能有合适的人(来担任),那么百姓与万物都蒙受他的恩赐。啊,真是伟大啊!吴以时崇尚高尚的气节,敢于直言,看见贪婪之人嫉恨如仇人,所以凡是有俸禄爵位的人,大多不能与他相互投合。我很是敬重他有祖辈的风范,因此写了这篇记。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拄杖无时夜扣门。(陆游《游山西村》)

(2)雁阵惊寒,                  (王勃《滕王阁序》)

(3)                    ,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4)               ,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5)萧关逢候骑,             。(王维《使至塞上》)

(6)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

有一种鸥鸟,常数万只聚在一起飞行,而它们飞行的步调惊人地一致,好像有一个总指挥在指挥着它们。其实,每只鸥鸟是通过观察身边七只鸥鸟行动的变化而随时调整自己的飞行姿态,以便与身边七只鸥鸟的飞行保持一致。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标题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3分)

这不是人类第一次仰望星空,却是第一次                 

2002年,美国两名天文学家在研究了20万个星系光谱之后,宣称宇宙是绿色的,“比淡淡的青绿色稍绿一点儿”。

①这一听上去有点拗口的颜色,受到纽约曼塞尔颜色科学实验室的反对。②曼塞尔颜色科学实验室的科学家认为,要想在真正意义上谈论宇宙的颜色,③应该假想观看者置身一个黑暗的背景中,而不是天文学家所设定的红色。

最终,科学家撩开了宇宙的神秘面纱——近米色。

“还是不准啊!”超过300位社会各界人士反复品味着那团略黄的白,然后将电子邮件发给科学家们,附上自己的定名:“银河金”“宇宙土”“天文杏仁色”“拿铁色”“象牙白”……

苍穹之下,有多少双眼睛“好色”,就有多少种针对同一颜色的不同描述。

随着颜色的分类系统推向极致,我们拥有越来越多同时却越来越专一的颜色语言。

1.标有数字序号的段落,①处的表述不够准确合理,下列修改意见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将“有点拗口的颜色”改为“有点拗口的表述”

B.将“有点拗口的颜色”改为“有点拗口的判断”

C.将“有点拗口的颜色”改为“有点拗口的颜色语言”

D.将“有点拗口的颜色”改为“有点拗口的研究结论”

2.标有数字序号的段落,有一处介词残缺,请指出序号并提出修改意见。(2分)

序号:        

修改意见:                    

3.请根据语境,合理补写出文中的空缺部分。(不超过12字)(2分)

答:                                                                    

4.“我们拥有越来越多同时却越来越专一的颜色语言”,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请就此问题阐述你的看法?(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7分)

 

 

 

 

 

 

 

 

 

 

 

 

 

 

 

 

 

 

 

 

 

 

 

 

 

 

 

 

 

 

 

 

 

 

 

 

 

 

 

 

 

 

 

 

 

 

 

 

 

 

 

 

 

 

 

 

 

 

 

 

 

 

 

 

 

 

 

 

 

 

 

 

 

 

 

 

 

 

 

 

 

 

 

 

 

 

 

 

 

 

 

 

 

 

 

 

 

 

 

 

 

 

 

 

 

100

 

 

 

 

 

 

 

 

 

 

 

 

 

 

 

 

 

 

 

 

 

 

 

 

 

 

 

 

 

 

 

 

 

 

 

 

 

 

 

 

 

 

 

 

 

 

 

 

 

 

 

 

 

 

 

 

 

 

 

 

 

 

150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一碗冰激凌引发的国际化学大赛

李斐然

①在过去50年里,坦桑尼亚人彭巴几乎每周都会收到世界各地陌生人的来信。尽管他只是当地野生动物保护区的退休管理员,但寄信人还是像追求国际巨星一样锲而不舍。有时候,彭巴只不过去树林里溜达了一趟,回来一看,信箱又多了40封信。

②几乎所有这些来信,说的都是同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到底为什么热水结冰比冷水快?

③为了解答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问题,有近200年历史的英国皇家化学学会2012年6月悬赏1000英镑,向全世界征集“最站得住脚的答案”。最后,他们从22000封解答邮件中选出11份,进入最终环节。入选的其中一封来自大学生吴家伟和陈泊翌。

④这场悬赏1000英镑的世界级化学竞赛,起因是彭巴贪吃冰激凌。

⑤1963年夏天,正上初中的彭巴打算给自己做冰激凌吃,办法很简单,往煮热的牛奶里拌些糖,晾凉后放进冰箱冷冻起来。可当他还在煮牛奶的时候,他的同学在旁边一个劲往冰箱塞东西。眼看着冰箱就快放不下了,虽然家里大人天天唠叨“不准把热东西放进冰箱”,为了冰激凌,他一咬牙,把滚烫的牛奶塞了进去。一个半小时以后,彭巴发现,自己的冰激凌反而比同学用冷水调制的先冻好了,热水结冰竟然比冷水快?

⑥事实上,这个现象早在公元前4世纪就被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发现过,后来,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和法国数学家笛卡尔也在著作里记载过这个现象。身为90后的陈泊翌,也在外婆家的冰箱里发现过这个现象,可他和吴家伟翻遍了科普书,都没能找到答案。

⑦“这个效应发生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它不是个只有行家才见得到的稀罕事。不管是化学家还是哲学家,演员还是学生,每个人都对它感兴趣。”负责彭巴比赛的负责人埃德温·雷沃斯特说。

⑧可是,彭巴却曾经因为提出这个问题受尽了嘲讽。只有偶然到访学校的达累斯萨拉姆大学物理系系主任奥斯伯恩教授没有轻视这个非洲孩子的话。奥斯伯恩重做了彭巴的实验,并邀请这个中学生跟他一起撰写论文,向学术界公布这一发现。

⑨现在,再也没有人会笑话皮肤黝黑的彭巴关心“热水结冰比冷水快”这件事了,因为这一现象已经被化学家命名为“彭巴效应”。

⑩“没有任何一份答案会被草草否定。我们相信,科学面前人人平等,没有专业背景的人同样可以为科学难题提供创意,这不就是小彭巴给我们上的一课吗?”埃德温说。

⑾22万份解题邮件中既有英文答案,也有中文和土耳其语答案。而评选标准不仅要求答案准确科学,还要有趣生动,让每个不懂化学的人都能看得懂。

⑿直到现在,埃德温还能清楚地列举出参赛答案里的一些细节——有38个参赛者将水分子比喻成“企鹅”,还有一个人把它想象成“啤酒机”;参赛者里有刚满5岁的小女孩和她11岁的哥哥,有哥伦比亚大学的退休教授,生活在纽约的家庭主妇,土耳其的渔夫,推销房地产的营销员,做冰激凌的师傅……

⒀ 相比严谨的实验论证,吴家伟和陈泊翌的小短片简陋多了。他们的短片是用老相机拍摄的,最后用免费的剪辑软件添上字幕。他们还一直担心:“老外会不会听不懂我们的破英文啊?”

⒁就在他们快要忘记自己参加过彭巴比赛的时候,英国皇家化学学会给他们寄来了回信,通知他们入选最终环节,还邀请他们到伦敦参加颁奖典礼。

⒂最终,评委会宣布,能够最准确有力回答彭巴疑问的答案是尼古拉·布莱格威客提出的“过冷现象”。虽然落选,但有没有奖金对于两个小伙子并不是最重要的事。吴家伟对未来抱有信心:“在我看来,这场比赛还没结束,过冷是个重要的里程碑,但要说它就是彭巴之谜的终点我认为言之过早,真正的答案应该还能更纯粹、更干净漂亮。”

⒃结束了伦敦之行,听了那些经过层层筛选的优秀答案后,彭巴也早早买好了回家的飞机票。在那里,他可能还会继续面对每天塞满信封的邮箱。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头写彭巴收到世界各地陌生人的来信,得到广泛关注,为下文叙写举办国际化学大赛作铺垫。

B.“热水结冰比冷水快”这看似不起眼的现象,不仅引发许多普通人的研究,也曾引起不少名人关注。

C.国际化学大赛面向全世界,不限参赛者的职业、身份、年龄,这体现了“科学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

D.文章结尾写彭巴可能还会收到许多来信,意味深长,意在突出彭巴因国际化学大赛已成为国际巨星。

E.本文采用倒叙结构和多条线索交错推进的写法,既丰富了文章的叙事层次,又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2.本文以“一碗冰激凌引发的国际化学大赛”为标题,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4分)

3.从吴家伟和陈泊翌身上,可以得到哪些治学启示?请根据文本简要探析。(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煮茶品日月

查  干

①由静而思、由思而忧、由忧而茶。

②此刻,我正沉浸在这样一种心绪里,陪伴我的只有这一杯雁荡毛峰茶。

③说起茶事,环境、内涵、心态三要素,缺一不可。我的饮茶习惯与大众没有什么不同。首先,将玻璃杯洗刷干净、用沸水烫过,放茶、倒入最佳温度的水,待清香绕至杯口,扩散于陋室,就端起茶杯来轻轻地去嗅。这时的茶叶,开始缓缓下沉、立定,似《天鹅湖》里的白天鹅,诗意地旋转。茶美人在阳光的抚慰下,显得鲜绿无比,情态动人。再后,一口小抿,要以舌尖去幽幽探察茶中春秋。假若斯时,有一股精气在喉咙里浮动,那便是品茶的最佳时刻。这,不属于茶道,是平民百姓如我者,常用的饮茶方法。

④有关茶事,记忆有二。28年前的一个仲春,我与友人结伴坐在西湖岸边一个临水的茶亭里,要得明前龙井一壶,细细地品来。那种甘美清爽的独特滋味,至今仍使我飘然欲仙。在神思朦胧里,也是头一回领略了具有人文情结的苏堤和白堤。感觉到它们在茶的芳香里游动不已,好似两条春水中的青蛇。这一番美妙的错觉,至今使我坚信,茶会给静物予动感。

⑤3年前,也是在杭州,只是季节不同。当时,十月桂花飘满杭城,在绸质的西湖水面,一片秋水氤氲。从千年古刹灵隐寺里不断传出悠扬的钟声,而钟声里的茶树玉然婷立,似相识又有些陌生。

⑥就在此刻,灵隐寺的晚钟轰然荡来,我猛然吟出诗魔洛夫名诗《金龙禅寺》的第一句:“晚钟/是游客下山的小路。”这好似洛夫诗兄为我此时的感悟而写来的。

⑦从饮到品,茶有几千年的文明历史。茶事,以道德修养为本,其操作过程,也是东方式的典雅,具有很浓的儒家、道家理念在其中。每一次的品茶过程就是一个自我灵魂的观照过程。茶事,以静为魂,最忌沸沸扬扬、浮浮躁躁。没有了一个雅字,茶事就失去了本质意义。这便是茶事与酒事的差别。

⑧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那几年里,我曾经着了魔似地与妻骑自行车往返于北京安定门和香山樱桃沟之间。目的只有一个,到那里的清泉茶庄喝茶。若遇无风的好天气,安定门到樱桃沟只需不到两个小时的工夫。初春,在鸟歌的婉转和山溪的幽长里,樱桃花香溢满了整个樱桃沟山野。在这样一处老林野莽之地,居然有这样一所可聆听天籁之声的茶庄,何不来此当一回神仙呢?

⑨此处有位赵姓老者,日夜独守山林与茶庄。他人很瘦弱,但大度风趣乐观。一来二去,我们成了忘年交。他人在似仙非仙之间,如若不食人间烟火,无疑,他就是樱桃沟之神了。看来,环境造人并非虚话。

⑩常常,我带去好酒,他拿出好茶,边聊边饮,活像和合二仙。与他谈天论地,品茶聆泉成为我当时最好的休闲方式。此处,高树遮阳山风送凉,松鼠们追逐于头顶之树,山鹊子远方高歌低吟。此番游兴,能不使人流连忘返吗?

⑾如果说,酒使人疯狂或沉沦,茶则能使人清明顿悟安详。忧而茶,那是不假。但茶不会使人失望、失态、失魂。茶之内涵妙不可言,茶使人变得从容、有情。而这,恰恰又是现代社会所缺失的。

⑿唐诗人王维独自吟哦:“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假如在一个仲春之夜,来此清泉茶庄,也闲闲地去凝视那月光下的樱桃花,飘然落于溪里的美态,那会是一种怎样的诗情和画意呢?只可惜,我的老友清泉茶庄主人年前已仙逝,也不知茶庄如今是何人在主持?我不敢再来这里饮茶,唯恐触景生悲,不能自已。

(摘编自《人民日报》)

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围绕“环境”“内涵”“心态”这茶事三要素来组织材料并展开叙写,材料丰富,思路清晰。

B.第③段以“白天鹅”“美人”为喻,描绘了茶叶在注有热水的杯中旋转的优美动态和动人情态。

C.第⑥段运用拟人手法来描写灵隐寺的钟声,用一“轰然荡来”写出了钟声给作者带来的震撼。

D.文中介绍“赵姓老者”时,刻意隐去其名字,含蓄表达了作者避世索居、求仙向道的内心追求。

E.文章以茶为线索,在叙事写人中体现了作者对茶的喜爱与赞美,也融入了对现实人生的思考。

2.最后一段引用王维的诗句,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4分)

3.标题“煮茶品日月”意蕴丰富,请根据文本简要探析。(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