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位游客慕名前来拜访当地的一位智者。这位游客发现智者...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位游客慕名前来拜访当地的一位智者。这位游客发现智者的房子只有一个房间,房间里除了琳琅满目的书籍以外,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再无其他陈设。

    “您的家具呢?”游客好奇地问。

    “那您的呢?”智者反问。   

    “我的?我是来旅游的,只是一个过客而已。”

“我也是。”智者回答。  

这则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迪与感悟,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联系社会实际,写一篇议论文。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与含义的范围,不少于800字。

 

人生需要减法 围棋骁将刘小光曾经说过:“我觉得下棋,经常不是增加点东西,而是减少点东西。”正是他的减法,使他的状态一直颇佳。其实,并非下棋需要减法,人生同样也需要减法。 曾听说过一个故事,说一个生活沉重的人去见智者,智者给了他一个篓子背在肩上,要他走一步捡块石头放进去,看看有什么感觉。等那个人走到终点时就累得趴下了。智者说,这就是为什么你感觉生活沉重的道理。事实上,我们每个人来到人世,肩上也都背负着一个篓子,而人生正是往其中放入石头的过程。那些石头从刚开始的学识、技能,到后来的权势、财富。石头越来越重,人生也愈渐疲惫。然而,如果在这一生中人一味的贪得无厌,表现得欲求不满的话,那么那些你以为是至宝的东西将使你承受生命不能承受的重。一如韩信,他那时对人生过高的期望,对地位权势的执着,终使他丢了性命。所以,人生需要减法,在你不断往篓子里添加石块的同时,记得也要取出一些应该去放下的石头。 老子曰:“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人生的减法,正是须做到知足常乐,安于淡泊。当今的社会,正面临着一股浮躁功利氛围的冲激,人们盲目的追求着名利,追逐着金钱财富。仅去年一年,我国国内经济路的贪官审判案件就多达数万件,其中被依法查办的处级以上官员竟高达数千名。这一不完全统计数字深刻的暴露了现在的人们浮华心之沉重。是需要给我们的生活做一个减法了,摈弃对奢侈欲望的盲求,看淡名利,让生命拾回那份淡泊。 其实,人生的减法不仅对自身名利的看淡,在更深远的意义上,还是在于对他人人生的赠予和援助。在世界富人之中,很多人都将自己的财富贡献出来,去帮助那些生活困难的人们,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说,他会在去世前将95%的财产捐给那些第三世界的弱势群体,而世界第二大富豪、美国投资家巴菲特至今已将其85%的财富捐给了五个慈善基金。它们是如此看淡他们的财富,而他们更是用他们篓子中的石头拯救、帮助了更多的人。这让我们看到,人生的减法也能是他人人生的加法。 人生的减法,给我们减去了心灵上的沉重负担,减去了一些奢侈的欲望。人生需要减法,除去生命不堪承载之重;人生需要减法,点亮人性温暖绚烂之光。 【解析】 试题分析:审读这则材料,应抓住游客与智者两人的共性——“过客”——这一切入点来生发启迪与感悟,提炼出中心论点。目的决定了手段与过程。游客的目的是旅游,智者的目的是求知;一个是“风景”的过客,一个是“知识”的过客。单纯的目的,可以舍弃很多与此无关的外物,以免受其羁绊而分心。不管是游客,还是智者,他们都做到了返璞归真的单纯,挣脱了过多的物欲的桎梏,获得了生命的自由、愉悦与充实。由此,可以形成诸如以下这样的中心论点:⑴简单的生活,自由的精神;⑵挣脱物欲的束缚,追求心灵的丰富;⑶学会做人生的减法;⑷做生活的智者;⑸做一个潇洒的过客……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7分)

有媒体21日报道称,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张立勇要求庭长须学会做饭,并纳入考核机制。该媒体还引述张立勇的话称,“中午饭吃不好,下午工作就不可能干好;中午饭吃不好,大家就不会坚守岗位;如果恰好当事人请客,可能就出去吃人家的了,这事关法院形象,还有腐败之嫌,都是隐患”。“不会做饭的不是好庭长?”有人质疑其作秀炒作,引发不少网友吐槽。

“这个事情表面上看很滑稽,但只是倡导不是考核。”资深律师、河南华浩律师事务所李华阳认为,在目前社会风气下,张立勇的这种倡导还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因为庭长不仅应当业务上精通,而且也应当成为服务普通法官生活上的楷模。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2分)

2.对于河南高院院长张立勇这一做法你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 (要求:语言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20字左右。)(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3分)

①淘宝在台湾年轻人中风行,在内地“双11”、“双12”的促销中,不少台湾年轻人也和许多内地网民一样“血拼”了一把。②除淘宝、天猫外,卓越亚马逊、当当网和京东商城等网站也颇受台湾年轻人青睐,他们购买的商品(hán) _________盖衣食住行等方面,亲友推荐和网络搜索是他们接触内地购物网站的主要通道。③“淘宝热”拉近了两岸年轻群体,逛淘宝买东西将会成为更多台湾年轻人的消费方式。

1.根据文中括号内的拼音正确书写汉字_________ (1分)

2.有语病的句子序号为_________ (1分)修改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3分)

好的家庭要有丝网般的滤过功能。快乐的幸福的消息,如___________,肥水快流,多拉快跑。让佳音火速进入所有成员的耳鼓。忧郁的不幸的消息,只要不关急务,便遮掩它,蹒它,让时间冲刷它的苦涩,让风霜漂白它怵目惊心的严酷。

1.材料空缺处该补写一个成语,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高屋建瓴B.另辟蹊径C.轻歌曼舞D.影影绰绰

2.文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指出并修改。(1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优雅的科学独行者

卡迈什瓦尔·C·瓦利

难以想象,如此优雅的美感,竟能在一个物理学家身上得到完美的演绎。

    他总是无瑕疵地穿着做工考究的西装,其颜色在秋冬季变化于深黑和深灰之间,而在春夏季则变化于浅灰和棕黄色之间。他爱好文学和音乐。他是世界上唯一在方程式中使用哥特体字符的科学家。据说在所有用英语写作的科学论文书籍中,他的语言是最优美的。

他叫钱德拉塞卡,原本是个有点羞涩的印度青年。19岁那年,他因成绩优异获得政府奖学金,只身乘船前往英国剑桥求学。在长达十几天的漫长航行中,他奇迹般地初步计算出一个结果:在当时,恒星的白矮星阶段被认为是一切恒星演化过程的最终阶段,但是钱德拉塞卡的计算表明,当恒星质量超过某一上限时,它的最终归宿将不会是白矮星。

经过在剑桥的学习,钱德拉塞卡逐步完善了自己的发现。在1935年皇家天文学会的会议上,这个24岁的青年终于得到宣读自己论文的机会。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他年纪轻轻便将功成名就。然而,事情的发生并不如他所愿。

    当钱德拉塞卡在会上宣读完自己的论文,当时天体物理学界的权威爱丁顿走上讲台。他当众把钱德拉塞卡的讲稿撕成两半,宣称其理论全盘皆错,原因是他得出了一个“非常古怪的结论”。听众顿时爆发出笑声。会议主席甚至没有给这位年轻人答辩的机会。

会议结束后,几乎所有人都走到钱德拉塞卡跟前,说:“这太糟糕了,太糟糕了……”

    “世界就是这样终结的,不是伴着一声巨响,而是伴着一声呜咽。”多年后,钱德拉塞卡仍然记得自己当时的自言自语。

与爱丁顿的争论持续了几年,没有一个权威科学家愿意站出来支持钱德拉塞卡。最后,他终于明白应该完全放弃这个研究课题。在1937年到了芝加哥大学以后不久,他把自己的理论写进了一本书里,然后不再去理会它。差不多30年后,这个后来被称为“钱德拉塞卡极限”的发现得到了天体物理学界的公认。然后又过了20年,钱德拉塞卡获得了诺贝尔奖。1983年,当他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诺贝尔奖章时,已是两鬓斑白的垂垂老者。

此时,回顾年轻时的挫折,钱德拉塞卡却已有了不同的看法。“假定当时爱丁顿同意自然界有黑洞……这种结局对天文学是有益处的。”他说,“但我不认为这对我个人有益。爱丁顿的赞美乏词将使我那时在科学界的地位有根本的改变……但我的确不知道,在那种诱惑的魔力面前我会怎么样。”

    钱德拉塞卡的结论是,这些成功的人“对大自然逐渐产生了一种傲慢的态度”。这些人以为自己有一种看待科学的特殊方法,并且这种方法一定是正确的。但实际上,“作为大自然基础的各种真理,比最聪明的科学家更加强大和有力”。

    因此他的一生都是谨慎、谦逊和勤奋的。每当投入工作时,他就会坐在一张非常整齐、清洁的书桌前,寻觅数学的秩序。每天至少工作12小时,一周工作7天,花费10年左右,得到了“某种见解”以后才罢休—一也就是说,直到宇宙的某一个方面已经完全约化为一组方程时才罢休。然后,他总是把研究的结果写成一本书,就不再关注这个领域,而去寻找天体物理学中另一个完全不同的课题,重新埋头研究下去。直到60多岁,钱德拉塞卡仍能定期把精力转向以前从未涉足的新领域。

他的教学同样以严谨和一丝不苟著称。据说,他的板书和讲稿是那样整洁和优美,以至可以直接拿去印刷。一个有名的故事是,在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钱德拉塞卡每星期从叶凯士天文台驱车数百英里到芝加哥大学为只有两名学生的班级上课(另一种说法是包括费米在内的其他几个人偶尔也来插班听课),而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就授予了这个班级仅有的两名学生——杨振宁和李政道。

钱德拉塞卡的一生注定是孤独和寂寞的。远离自己的祖国,研究不被认可,还因肤色遭受歧视。但他不以为意,并以始终如一的优雅默默回应一切。1999年,一只以“钱德拉塞卡”命名的天文望远镜升空。尽管它经常因做出新的发现而出现在世界各地的新闻报道中,钱德拉塞卡却并未因此更多地被人提及和了解。

因孤独而优雅。或许,只有一个物理学家,才能拥有如此优雅的美感。

(参照《孤独的科学之路:钱德拉塞卡传》,卡迈什瓦尔·C·瓦利  著,何妙福、傅承启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这篇文章写了钱德拉塞卡的看似平凡却是非凡的一生:学术上有了成就却不被肯定,被肯定的时候已经垂垂老矣。文章平实晓畅却字字注入力量,让读者感受到这位伟大科学家的“优雅”。

B.“他就会坐在一张非常整齐、清洁的书桌前,寻觅数学的秩序”,说明钱德拉塞卡不仅是物理学家,也精通数学。

C.“但我不认为这对我个人有益”中的“这”指的是当时爱丁顿同意自然界有黑洞。

D.回顾年轻时的挫折,钱德拉塞卡想到,假如当年自己的发现得到承认,在诱惑的魔力面前,自己势必会止步不前。  

E.钱德拉塞卡在研究成果不被认可的情况下仍能继续一项项的研究,是缘于他有清醒的认识和坚定的信念,他深刻懂得“作为大自然基础的各种真理,比最聪明的科学家更加强大和有力”。

2.“世界就是这样终结的,不是伴着一声巨响,而是伴着一声呜咽。”这句话中的“巨响”和 “呜咽”,有什么含义?请根据文本谈谈你的理解。(4分)

3.钱德拉塞卡的“优雅”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意进行归纳。(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公 民 证

【前苏联】A·马里纳特

一次,某夫妇俩出发去海滨度假。他们想在那里痛痛快快地游泳,好好地晒晒太阳。像这样清闲自在地出去旅游,对他们来说还是第一次,而且是到那没有风、水温暖得像餐桌上的茶一样的海边。 

所在工厂给他们开了到“迎宾”休养所去的许可证。为了到休养所去,他们得乘电气火车、公共汽车,最后甚至换乘老旧的蒸汽轮船。可是,刚一到那儿就出了新鲜事:休养所当局拒绝接收他们,不给他们提供膳宿,理由是夫妻俩都没有携带公民证。是啊,公民证是这样一种凭证,没有它,你别想得到一张床位、一把椅子。坐在走廊里等着吧,期待吧。可等什么,期待什么呢?……要知道,规定就是规定。要是没有带游泳衣,这好办,可以到海滨浴场远一点的地方,各自穿着普通裤衩到海里也没什么事儿。可是没有公民证,无论你到哪儿都不行,甚至私营旅馆也不肯留你过夜。

“梅兰尼娅,我们怎么办呢?”丈夫问妻子。

“亲爱的亚基姆,我怎么知道呢?”妻子耸了耸肩。

在这个“迎宾”休养所既没有你的床位,也没有你的餐桌,只有一个小卖部。

这样过了一天,又一天。   

“梅兰尼娅,我们怎么办呢?”

“亚基姆,我怎么知道呢?”

最后梅兰尼娅忽然想起该给母亲发份电报,让她把公民证立刻寄来。

又等了两天,最后总算盼来了珍贵的挂号信。信一到,邮局就通知了他们。他们高高兴兴地去领取挂号信。到了领取的窗口,他们拿出通知单,自我介绍了一番。

“看看公民证!”窗口一个可爱的小姑娘说。

“什么公民证?”亚基姆惊奇地问。

“当然是您的公民证!”

“它就在您手里,在这个信封里啊……姑娘,我们就是等它啊!”

“我不知道信封里面是什么。但是,要取信,您就得交验公民证。”

第二天、第三天去——还是白费口舌。这对没有公民证的夫妇,谁的信任也得不到。

他们在“迎宾”休养所的领地上又闲荡了两天,在小卖部以夹肉面包和果汁为食,晒了几次太阳,游了几次泳,然后摇摇头,动身回家了。又是轮船——电气火车——公共汽车,好了,总算到了基希涅夫,由此到家不过咫尺之遥——坐上出租汽车,一个多小时就到了。

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到邮局去取公民证。按时间算,他们的公民证应该早退回来了。

“我的挂号信从疗养所退回来了吗?”亚基姆问。

“退回来了!”女营业员回答说。

“谢天谢地!请给我吧……您不知道,为这封信我们吃了多少苦头啊!但愿您不要再让我们吃苦头了……”

“看看公民证!”姑娘说。

“怎么?又是公民证!我们的公民证就在您拿着的信封里啊!”

“信封里有什么我不感兴趣,可您必须交验公民证才能拿信。”

他们又到邮局去了两趟——还是白搭。

第三次去时邮局告诉他们:信又退回到“迎宾”休养所交亚基姆收去了,因为按规定信件留存不得超过一个月。

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开头写海滨的惬意,与下文写因没带公民证所带来的一系列麻烦事形成对照,强化主要故事的叙述效果。   

B.因为忘记携带公民证出门,亚基姆和梅兰尼娅夫妻遇到了一连串的麻烦,度假变成了受气。而公民证在邮局的来回往返,总是取不出来。小说批判了一些人做事不认真、丢三落四的毛病。

C.“公民证”是故事中的导火索,是不可或缺的中心部件,情节的推进,场面的展开,情绪的变化,无不依靠它来完成。它也是主题思想的载体,人们可以通过它而窥见作品的主题。

D.小说的情节不仅突出了一个“变”字,而且变中有同,发展中有反复。作者对两次领取公民证场面的描写,采用了“重复”手法,深化了主题,揭示了问题的普遍性。

E.故事的结尾让人觉得太过荒诞,不可信,是这篇小说的败笔。

2.请说说这篇小说情节构思的妙处,并结合全文加以分析。(4分)

3.这篇小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