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青门引 寄宠人 时彦 胡马嘶风,汉旗翻雪,彤云...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青门引  寄宠人

时彦

胡马嘶风,汉旗翻雪,彤云又吐,一竿残照。古木连空,乱山无数,行尽暮沙衰草。星斗横幽馆,夜无眠,灯花空老。雾浓香鸭,冰凝泪烛,霜天难晓。

    长记小妆才了,一杯未尽,离怀多少。醉里秋波,梦中朝雨,都是醒时烦恼。料有牵情处,忍思量,耳边曾道。甚时跃马归来,认得迎门轻笑。

注: ①香鸭:鸭形香炉。

1.词的上片描写了一幅边地旅途图景,请赏析写景的特色。(6分)

2.请结合下片内容,赏析“宠人”的人物形象。(5分)

 

1.①视听结合:看到的是“汉旗”、“彤云”、“残照”、“古木”、“乱山”、“暮沙衰草”,听到的是北风呼啸、胡马嘶鸣。运用多种感官描写,展示景物广阔。 (“星斗”、“幽馆”“灯花”、“雾浓”、“泪烛”、“霜天”这些非“旅途图景”。) ②动静结合:动为胡马在呼啸的北风中嘶鸣,旗帜随着纷飞的雪花翻舞,西天晚霞似火,似乎由天空吐出来的;静的是一竿高的残照,连天的古木,无数的乱山,漫无边际的暮沙衰草。以动衬静,写出了边地的辽阔、宁静。 ③粗笔勾勒与工笔细描相称(大小相称):粗笔勾勒的是连天的古木,无数的乱山,漫无边际的暮沙衰草;工笔细描的是胡马嘶鸣、汉旗在雪中翻卷、晚霞似火、夕阳距离地面还有一竿子高。粗笔勾勒了景色的雄浑,工笔细描刻画出了景物的特点,传神生动。 (特色1分,解说1分,效果1分。答出两个角度即可) 2.下片借回忆刻画了一位满怀离情、温柔可人的女子/宠人形象。(1分) ①通过姿态、神情描写,写别离前夕,她浅施粉黛、装束淡雅,饯别宴上想借酒浇愁,却是稍饮即醉。写醉后神情,由秋波频盼而终于入梦,都只能增添醒后惜别的烦恼,刻画了宠人的淡雅之美、对离人的脉脉深情。 ②通过动作描写,“耳边曾道”,写宠人跟诗人轻轻地附耳小语,写出了宠人的温柔、妩媚、多情。 ③通语言描写,“甚时跃马归来,认得迎门轻笑”,问心上人什么时候跃马归来,自己微笑着迎候在门口,你还能不能认得呢?写出了宠人对心上人早些归来的期待之情和重逢之时的喜悦心情。 (分析到位得3分) 通过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作者对宠人的无限思念之情。(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首先辨别哪些是旅途图景,然后赏析,赏析要从两方面来进行,其一是从表现手法上,其二从内容上。诗中运用“汉旗”、“彤云”、“残照”、“古木”、“乱山”、“暮沙衰草”这些视觉上的景象,又运用“胡马嘶风”这些来从听觉上加强写景的效果。同时也是动静结合的方法,结合诗句来分析即可。写的景物还是从大的方面和小处着眼,粗细得当写出了劲舞的应有的特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首先搞清“宠人”是什么样的人,然后怎样刻画的。文中的“宠人”通过“长记小妆才了” “离怀多少”“耳边曾道”“迎门轻笑”等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是一位满怀离情、温柔可人的女子。分别从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来展现的。分析的时候要结合诗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19分)

耿炳文,濠人。父君用,从太祖渡江,积功为管军总管。援宜兴,与张士诚兵争栅,力战死。炳文袭职,领其军。取广德,进攻长兴,败士诚将赵打虎,获战船三百余艘,擒其守将李福安等,遂克长兴。长兴据太湖口,陆通广德,与宣、歙接壤,为江、浙门户。太祖既得其地,大喜,改为长安州,立永兴翼元帅府,以炳文为总兵都元帅,守之。温祥卿者,多智数。避乱来归,炳文引入幕府,画守御计甚悉。张士诚左丞潘元明、元帅严再兴帅师来争。炳文奋击,大败去。久之,士诚复遣司徒李伯升帅众十万,水陆进攻。城中兵七千,太祖患之,命陈德、华高、费聚往援。伯升夜劫营,诸将皆溃。炳文城固守,攻甚急,随方御之,不解甲者月余。常遇春复帅援兵至,伯升弃营遁,追斩五千余人。其明年,改永兴翼元帅府为永兴卫亲军指挥使司,以炳文为使。已而士诚大发兵,遣其弟士信复来争。炳文又败之,获其元帅宋兴祖。士信愤甚,益兵围城。炳文与费聚出战,又大败之。长兴为士诚必争地,炳文拒守凡十年,以寡御众,大小数十战,战无不胜,士诚不得逞。大军伐士诚,炳文将所部克湖州,围平江。吴平,进大都督府佥事。

从征中原,克山东沂、峄诸州。下汴梁,徇河南,扈驾北巡。已,又从常遇春取大同,克晋、冀。从大将军徐达征陕西,走李思齐、张思道,即镇其地。浚泾阳洪渠十万余丈,民赖其利。寻拜秦王左相都督佥事。

始,炳文守长兴,功最高,太祖榜列功臣,以炳文附大将军达为一等。及洪武末年,诸公、侯且尽,存者惟炳文及武定侯郭英二人;而炳文以元功宿将,为朝廷所倚重。

建文元年,燕王兵起。帝命炳文为大将军,帅副将军李坚、宁忠北伐,时年六十有五矣。兵号三十万,至者惟十三万。八月次真定,分营滹沱河南北。都督徐凯军河间,潘忠、杨松驻鄚州,先锋九千人驻雄县。值中秋,不设备,为燕王所袭,九千人皆死。忠等来援,过月漾桥,伏发水中。忠、松俱被执,不屈死。鄚州陷。而炳文部将张保者降燕,告南军虚实。燕王纵保归,使张雄、鄚败状,谓:“北军且至。”于是炳文移军尽渡河,并力当敌。军甫移,燕兵骤至,循城蹴击。炳文军不得成列,败入城。争门,门塞,蹈藉死者不可数计。燕兵遂围城。炳文众尚十万,坚守不出。燕王知炳文老将,未易下,越三日,解围还。而帝骤闻炳文败,忧甚。太常卿黄子澄遂荐李景隆为大将军,乘传代炳文。比至军,燕师已先一日去。炳文归,景隆代将,竟至于败。

燕王称帝之明年,刑部尚书郑赐、都御史陈瑛劾炳文衣服器皿有龙凤饰,玉带用红鞓,妄不道。炳文惧,自杀。                                         (《明史•耿炳文传》)

注:①太祖:朱元璋;②燕王:朱棣,后夺取帝位,为永乐帝。③帝:指建文帝朱允炆,兵败于朱棣。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炳文城固守    环绕

B.士诚不得逞    最终

C.告南军虚实    准备

D.玉带用红鞓,妄不道     超越本分

2.下列句子中,能直接表现耿炳文善于作战的一组是(     )(3分)

①与张士诚兵争栅

②炳文将所部克湖州,围平江

③炳文拒守凡十年,以寡御众

④从大将军徐达征陕西,走李思齐、张思道,即镇其地

⑤于是炳文移军尽渡河,并力当敌

⑥燕王知炳文老将,未易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耿炳文继承了父亲的遗风,英勇善战,多次以弱胜强,战无不胜,因战功卓著,被朱元璋列为一等功臣,深得朝廷器重。

B耿炳文不仅自己善于作战,而且富有合作精神。与常遇春、徐达、李坚、宁忠、潘忠、杨松等人多次通力合作打败敌人。

C 耿炳文也能发现并招揽人才,曾召足智多谋的温祥卿进入他的幕府。耿炳文还关心百姓,重视民生,如他镇守陕西时,曾疏浚泾阳十万多丈长的水渠。

D耿炳文65岁仍旧率军出征,建文帝听说耿炳文兵势不利,非常担忧,派李景隆前往代替他,但是也没能扭转战局。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从征中原,克山东沂、峄诸州。下汴梁,徇河南,扈驾北巡。(5分)

(2)及洪武末年,诸公、侯且尽,存者惟炳文及武定侯郭英二人;而炳文以元功宿将,为朝廷所倚重。(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于丹被轰再给“学术明星”提个醒

在公共场合向名人发难,似乎成了标榜特立独行的“武林秘笈”。前段时间,著名文化学者于丹在北大讲堂被轰下台,让这种流行已久的表达方式再次引发争议。在文明社会的文化领域,用喝倒彩、扔鞋、驱赶等方式表达异见,用不文明的方式传播文明观点,这本身就充满了荒谬。

对一个人的观点持反对意见很正常,若因此把一个人也完全否定,就非理性方式。即使不喜欢一个人,甚至完全否定一个人,那也应该时刻尊重他表达的权利,正如“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表达观点的权利”所指向的权利平等观念。

根据现场视频记录,于丹在上台后并没有说什么惊天地的话,只是“代表全体观众表达对老艺术家的敬意”。说实话,虽然现场观众对“被代表”感到不满,但仅凭一句话不会引发如此轰场,倒是于丹老师短裙黑丝的打扮,比这一句发言惊艳得多!

于丹是复杂的,现场观众也是复杂的。

于丹的复杂在于,她身上所承载的属性标签太多,文化学者、大学教授、主讲人、心灵导师、畅销书作家、谈话节目嘉宾等等。在中国社会,于丹老师头衔的繁多是她身份名气的象征,而头衔的杂乱,则真真切切地反映了她涉猎之广,跨界之大。一个老师上节目、出书、出席活动,传播了思想也赚得了名利实惠,乃至于最后不得不用“学术”来显示其涉猎之广,用“明星”来展示其露脸频繁、名气之大。

在这个媒体主宰舆论、舆论引导公众的社会生态中,学者需要依靠媒体获得知名度,依靠知名度扩大传播思想的普及面,故而需要适应媒体时代的传播方式。而在泛媒体形势下,学者们把深刻观点浅显化、把复杂逻辑简单化、把高雅艺术庸俗化、把严肃话题娱乐化则是不可避免的。比如,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也曾因写作以外的八卦话题频频出现在娱乐版面上。

因此,成为学术明星的于丹们,就会因为过度曝光成为明星版面的常客。把学术绑架在娱乐话题上,是这个时代的一种投机消费。因为有了明星的属性,她原本所承载的学术内容,就必须随之浅显、简单、庸俗,甚至也要够八卦。在这种情形中,一个朝代皇位传承的严肃学术问题,可能就堕落成为个人性事丑闻的情史八卦。

学术的“雅”和明星的“俗”是不能兼容的,而当它们碰到一起,便会立即成为往两极对抗的力量。从现实情况来看,“俗”明显占据了上风。“雅俗之争”的结果,是成就了不少学者在名利上的实惠,但是长久以来的“学术堕落”,也让一些公众产生了审美疲劳,以及对严肃学术遭冷落的不满,这种心态会进一步表现在对“学术明星”的不满上。

欣赏昆曲艺术的观众,多是知力、智力较高的人群,对“学术明星”于丹有不满情绪很正常。而观众发嘘声、轰场,则说明了观众的复杂。专家跨界当权威,公众呛声消解权威,这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但是,公众是否可以用这种方式表达不满仍值得商榷,至少轰场、驱赶、扔鞋不应该出现在以理性、尊重为前提的对话现场。

                                           (选自“光明网”,有删改)

1.下列关于“学术堕落”产生原因的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是在当今媒体主宰舆论、舆论引导公众的社会生态中,学者要依靠媒体获得知名度,依靠知名度扩大传播思想的普及面,而适应媒体时代的传播方式的结果。

B.是在泛媒体形势下,学者们追求“明星效应”而把学术浅显化、简单化、庸俗化、娱乐化的结果。

C.是当今时代,学术的“雅”和明星的“俗”难以兼容,而在这场“雅俗之争”中 ,一些学者追求自身名利上的实惠的结果。

D.是当今社会专家跨界当权威,用“学术”来显示其涉猎之广,而自身深度不够,导致学术思想荒芜的结果。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当今,在公共场合向名人发难,成了标榜特立独行的“武林秘笈”。专家跨界当权威,公众呛声消解权威,业已成为一种“时尚”。

B.在文明社会的文化领域,观众用喝倒彩、扔鞋、驱赶等方式表达意见,用不文明的方式传播文明观点,这本身就充满了荒谬。

C.对一个人的观点持反对意见无可厚非,但不应该就此否定一个人的全部,而应保护对方表达观点的权利。

D.把学术绑架在娱乐话题上,或对学术内容进行“八卦”,是媒体主宰舆论的时代出现的情况。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也曾因写作以外的八卦话题频频出现在娱乐版面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著名文化学者于丹在北大讲堂被轰下台,是因为观众对自己的话语权莫名“被代表”的不满,以及对她不合身份的装扮的反感。

B.于丹的复杂在于,她身上所承载的属性标签太多;而要维护她的身份名气,她需要上节目、出书、出席活动,用“明星”来显示名气之大。

C.于丹事件能够提醒跨界当专家的学者反思:作为学者你能否折服面对的受众群体而拈起“专家”的称谓,受众知力、智力和心理你又知多少!

D.学者以各自的知识为依托,或坐而论道,或身体力行,以理性、尊重为前提的对话现场,应该奉行“君子和而不同”的相处之道。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中美洲河流的湿地里,生长着一种很奇异的香菇草。

香菇草并不像其他河边草一样努力抢占着土地最肥沃、光照最好的地方,而专门在一些养料非常稀少的乱石之下的泥土里生长,所以香菇草常常长得又矮又小。

每年汛期一到,迅速上涨的河水会将许多湿地里的草类冲走,而香菇草却总是安然无恙。原来,香菇草主动放弃了养料和阳光最充足的地方,是为了将根系埋藏在很难被冲走的乱石之下。这样,在乱石下扎稳了根,又有石头保护的香菇草便成了最大的赢家。

香菇草放弃了看似舒适的生存环境,赢得的却是继续生存下去的机会。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提取下列材料的信息,为“魔幻现实主义”下定义。(5 分)

①魔幻现实主义有“魔幻”的艺术效果。

②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是“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

③魔幻现实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流行于拉丁美洲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

④魔幻现实主义借魔幻境界折射严酷的现实生活。

⑤魔幻现实主义采用象征、寓言、联想、暗示、高度夸张、人鬼不分、时序错乱、现实与梦幻交织等手法。

 

查看答案

仔细观察下面的漫画,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一下画面的内容,并概括漫画的寓意。(6 分)

满分5 manfen5.com

1)内容介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分)

2)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