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本大题共5小题,共23分)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阳关雪余秋雨 (1)中国...

(本大题共5小题,共23分)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阳关雪余秋雨

(1)中国古代,一为文人,便无足观。文官之显赫,在官场而不在文,他们作为文人的一面,在官场也是无足观的。但是事情又很怪异,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一杆竹管笔偶尔涂划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

(2)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他们褪色的青衫里,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

(3)今天,我冲着王维的那首《渭城曲》,去寻阳关了。出发前曾在下榻的县城向老者打听,回答是:“路又远,也没什么好看的,倒是有一些文人辛辛苦苦找去。”老者抬头看天,又说:“这雪一时不会停,别去受这个苦了。”我向他鞠了一躬,转身钻进雪里。

(4)天竟晴了,风也停了,阳光很好。没想到沙漠中的雪化得这样快,才片刻,地上已见斑斑沙底,却不见湿痕。

(5)地上的凹凸已成了一种令人惊骇的铺陈,只可能有一种理【解析】
那全是远年的坟堆。

(6)这里离县城已经很远,不大会成为城里人的丧葬之地。这些坟堆被风雪所蚀,因年岁而坍,枯瘦萧条,显然从未有人祭扫。它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排列得又是那么密呢?只可能有一种理【解析】
这里是古战场。

(7)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现出艾略特的《荒原》。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我相信,死者临亡时都是面向朔北敌阵的;我相信,他们又很想在最后一刻回过头来,给熟悉的土地投注一个目光。于是,他们扭曲地倒下了,化作沙堆一座。

(8)远处已有树影。急步赶去,树下有水流,沙地也有了高低坡斜。登上一个坡,猛一抬头,看见不远的山峰上有荒落的土墩一座,我凭直觉确信,这便是阳关了。

(9)树愈来意多,开始有房舍出现。这是对的,重要关隘所在,屯扎兵马之地,不能没有这一些。转几个弯,再直上一道沙坡,爬到土墩底下,四处寻找,近旁正有一碑,上刻“阳关古址”四字。

(10)这是一个俯瞰四野的制高点。西北风浩荡万里,直扑面来,踉跄几步,方才站住。脚是站住了,却分明听到自己牙齿打战的声音,鼻子一定是立即冻红了的。呵一口热气到手掌,捂住双耳用力蹦跳几下,才定下心来睁眼。这儿的雪没有化,当然不会化。所谓古址,已经没有什么故迹,只有近处的烽火台还在,这就是刚才在下面看到的土墩。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见一层层泥沙,一层层苇草,苇草飘扬出来,在千年之后的寒风中抖动。眼下是西北的群山,都积着雪,层层叠叠,直伸天际。任何站立在这儿的人,都会感觉到自己是站在大海边的礁石上,那些山,全是冰海冻浪。

(11)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对于这么一个阳关,他的笔底仍然不露凌厉惊骇之色,而只是缠绵淡雅地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点好的行囊,微笑着举起了酒壶。再来一杯吧,阳关之外,就找不到可以这样对饮畅谈的老朋友了。这杯酒,友人一定是毫不推却,一饮而尽的。

(12)这便是唐人风范。他们多半不会洒泪悲叹,执袂劝阻。他们的目光放得很远,他们的人生道路铺展得很广。告别是经常的,步履是放达的。这种风范,在李白、高适、岑参那里,焕发得越加豪迈。在南北各地的古代造像中,唐人造像一看便可识认,形体那么健美,目光那么平静,神采那么自信。在欧洲看蒙娜丽莎的微笑,你立即就能感受,这种恬然的自信只属于那些真正从中世纪的梦魔中苏醒、对前路挺有把握的艺术家们。唐人造像中的微笑,只会更沉着、更安详。在欧洲,这些艺术家们翻天覆地地闹腾了好一阵子,固执地要把微笑输送进历史的魂魄。谁都能计算,他们的事情发生在唐代之后多少年。而唐代,却没有把它的属于艺术家的自信延续久远。阳关的风雪,竟越见凄迷。

(13)王维诗画皆称一绝,莱辛等西方哲人反复论述过的诗与画的界线,在他是可以随脚出入的。但是,长安的宫殿,只为艺术家们开了一个狭小的边门,允许他们以卑怯侍从的身份躬身而入,去制造一点娱乐。历史老人凛然肃然,扭过头去,颤巍巍地重又迈向三皇五帝的宗谱。这里,不需要艺术闹出太大的局面,不需要对美有太深的寄托。

(14)于是,九州的画风随之黯然。阳关,再也难于享用温醇的诗句。西出阳关的文人还是有的,只是大多成了谪官逐臣。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身后,沙坟如潮,身前,寒峰如浪。谁也不能想象,这儿,一千多年之前,曾经验证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

(15)这儿应该有几声胡笳和羌笛的,音色极美,与自然浑和,夺人心魄。可惜它们后来都成了兵士们心头的哀音。既然一个民族都不忍听闻,它们也就消失在朔风之中。

(16)回去罢,时间已经不早。怕还要下雪。

——摘自散文集《文化苦旅》

1.第(10)段中“这儿的雪没有化,当然不会化”一句有何含义?(2分)

2.第(12)段在讨论“唐人风范”时提及欧洲“蒙娜丽莎的微笑”,这属于什么手法?有何作用?(5分)

3.简析第(7)段的语言特色。(4分)

4.第(10)至(14)段集中叙写了作者达到阳关古址后的所见、所思、所感,请梳理这一部分的思路。(5分)

5.请结合全文探讨:作者对中国历史文化有哪些看法?你从中获得的最大启示是什么?(7分)

 

1.作者希望阳关古迹及其历史内涵不会像沙漠中的雪那般消逝。 2.反衬(对比)作用①突出“唐人风范”比“蒙娜丽莎的微笑”更沉着、更安详、更早。②突出作者因西方“把微笑输送进历史的魂魄”,而唐代没有“把艺术家的自信延续久远”导致的遗憾、失落之情。 3.①语言风格凝练(深沉、细腻);②句式整散结合,节奏富于变化;③应用排比手法,增强气势(比喻手法,生动形象);④用词准确,如“扭曲”准确描述了战士临亡时的悲壮和矛盾心情。(少一个角度扣一分) 4. ①首先描写了阳关古迹自然环境的恶劣及其荒芜、衰败的现状。②接着借王维的诗引出并揭示“唐人风范”的历史内涵,并抒发这种历史内涵没能延续久远的遗憾之情。③最后揭示不能延续久远的原因在于封建统治者对文人的迫害和对文化的压制。 5.看法:①文人对历史文化的挖掘、记录传承起到重要作用。②文化古迹的消失可能导致相应历史文化的湮灭。③有的文化瑰宝未能与民族精神融合并永远传承。④封建统治者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罪人。(意思对即可,答对两点给4分) 启示:关键词——保护、传承、弘扬。能围绕一个关键词组织答案,严谨,成理即可得3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认真阅读文中第10段内容,结合文章题目,概括得之。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第一问,文中提到,“在李白、高适、岑参那里,焕发得越加豪迈。在南北各地的古代造像中,唐人造像一看便可识认,形体那么健美,目光那么平静,神采那么自信。在欧洲看蒙娜丽莎的微笑,你立即就能感受,这种恬然的自信只属于那些真正从中世纪的梦魔中苏醒、对前路挺有把握的艺术家们。唐人造像中的微笑,只会更沉着、更安详。”不难看出,这是对比手法。第二问,从原文中可以找出答案。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依据“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可以看出中语言风格凝练;通过全段语句可以看出句式整散结合,节奏富于变化;依据“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等可以看出应用了排比手法,增强气势或者说是比喻手法,生动形象;依据“他们扭曲地倒下了,化作沙堆一座”可以看出用词准确,如“扭曲”准确描述了战士临亡时的悲壮和矛盾心情。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认真阅读第(10)至(14)段的内容,结合作者达到阳关古址后的所见、所思、所感,不难得出答案。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5】 试题分析:此题是探究题,第一问,需结合全文内容来作答,且要概括总结;第二问,只要从任何一个角度作答都可以,但要自圆其说。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斜月沉沉藏海雾,__________。不知乘月几人归,_______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__________  ,____  __终期于尽!(王羲之《兰亭集序》)

(3)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晓至湖上 【清】厉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

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

1.厉鹗以“清”与“雅”作为词好坏的标准。请你谈谈这首诗是怎样体现这一特点。(4分)

2.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前3题,每小题3分9分,第4题10分)

王艮字汝止,号心斋,泰州之安丰场人。七岁受书乡塾,贫不能学。从父商于山东,常衔《孝经》、《论语》、《大学》袖中,逢人质难,久而信口谈解,如或启之。其父受役,天寒起盥冷水,先生见之,痛哭曰:“为人子而令亲如此,尚得为人乎?”于是有事则身代之。先生虽不得专功于学,然默默参究,以经证悟,以悟释经,历有年所,人莫能窥其际也。一夕梦天堕压身,万人奔号求救,先生举臂起之,视其日月星辰失次,复手整之。觉而汗溢如雨,心体洞彻。

时阳明巡抚江西,讲良知之学,大江之南学者翕然信从。先生僻处,未之闻也。有黄文刚者,吉安人而泰州,先生论,诧曰:“此绝类王巡抚之谈学也。”先生喜曰:“有是哉!虽然王公论良知,艮谈格物,如其同也,是天以王公与天下后世也;如其异也,是天以艮与王公也。”即日启行,以古服进见,至中门举笏而立,阳明出迎于门外。始入,先生据上坐。辩难久之,稍心折,移其坐于侧。论毕,乃叹曰:“简易直截,艮不及也。”下拜自称弟子。退而绎所闻,间有不合悔曰:“吾轻易矣!”明日入见,且告之悔。阳明曰:“善哉!子之不轻信从也。”先生复上坐,辩难久之,始大服,遂为弟子如初。

阳明归越,先生从之。因问阳明以孔子辙环车制,阳明笑而不答。归家遂自创蒲轮,招摇道路,将至都下。当是时,阳明之学,谤议蜂起,而先生冠服言动,不与人同,都人以怪魁目之。同门之在京者劝之归,阳明亦移书责之,先生始还会稽。阳明以先生意气太高,行事太奇,痛加裁抑,及门三日不得见。阳明送客出门,先生长跪道旁,曰:“艮知过矣。”阳明不顾而入,先生随至庭下,厉声曰:“仲尼不为已甚。”阳明方揖之起。阳明卒于师,先生迎哭至桐庐,经纪其家而后返。开门授徒,远近皆至。同门会讲者,必请先生主席。阳明而下,以辩才推龙溪,然有信有不信,惟先生於眉睫之间,省觉人最多。谓“百姓日用即道”,虽僮仆往来动作处,指其不假安排者以示之,闻者爽然。  (黄宗羲《泰州学案》有删节)

注释:①龙溪:姓王名畿,字汝中,明代阳明学派代表人物。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七岁受书乡塾,贫不能学。  竟:完毕,终了

B.吉安人而泰州  寓:寄居,居住

C.痛加裁抑  裁抑:制裁、惩戒

D.经纪其家而后返  经纪:经营、买卖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王艮“行事太奇”的一组是()

①逢人质难,久而信口谈解  ②天寒起盥冷水

③始入,先生据上坐。④以古服进见,至中门举笏而立。

⑤自创蒲轮,招摇道路⑥厉声曰:“仲尼不为已甚。”

A.④⑤⑥ B.②④⑤

C.①②③ D①③⑥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王艮曾“一夕梦天坠压身,万人奔号求救,先生举臂起之,视某日月星辰失次,复手整之”。这一极其神话色彩的故事,无疑隐喻了王艮对晚明社会的认识与自己的抱负。 

B.王艮认为自己虽然与王阳明一谈“良知”,一谈“格物”,但如果两人的学问如出一辙,那就是上天把王阳明授予天下后世的盛举,足见王艮对王阳明佩服之至。

C.自从王阳明去世以后,天下具有雄辩之才的当推王畿。然而天下心学之士有的相信他的理论有的不相信,只有王艮能在举手投足之间,让人领悟体会心学最多。

D.王艮讲学并不注重理论的辨析主张“百姓日用即道”,即平时只率性所行,纯任自然,便谓之道。

4.(1)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7分)

①退而绎所闻,间有不合,悔曰:“吾轻易矣!”(3分)

 

②当是时,阳明之学,谤议蜂起,而先生冠服言动,不与人同,都人以怪魁目之。(4分)

 

(2)用斜线(/)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3分)

前 辈 谓 仕 宦 而 至 将 相 为 人 情 之 所 荣 是 不 知 荣 也 者 辱 之 基

也 惟 善 自 修 者 则 能 保 其 荣 不 善 自 修 者 适 足 速 其 辱。

——(元)张养浩《为政忠告·修身第一》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独生子女没有原罪      

有一个叫李天一的少年,多次作奸犯科,屡教不改,最近一次犯罪被判十年有期徒刑,令人痛心和愤怒。更因父母是知名歌手李双江和梦鸽,其成长经历广受关注。根据媒体报道,李双江夫妇对李天一从小娇生惯养,犯事后包庇纵容,令其一身兼具“官二代”和“富二代”恶习,作为担负教养之责的父母,难辞其咎。

人们长期以来对于独生子女的种种忧虑,在李天一的故事中得到了验证。于是,李天一的家教讨论上升到计划生育政策反思,从反对“李天一”到呼吁“李天多”。舆论普遍认为,独生子女自私放纵,为所欲为,同时又娇气懦弱,不思进取。如果家庭有多个子女,兄弟姐妹一起成长,这些缺点自然会得到纠正。

2013年初,美国《科学》杂志还刊发了一篇研究论文,讨论独生子女性格对中国的影响。这项由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丽莎·卡麦隆(Lisa Cameron)教授领衔的研究,在北京找两代共421个人进行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小皇帝”们长大以后,不可信也不信任人,悲观厌世,竞争性差,责任心不足,冒险精神不够。计划生育政策固然值得反思,但是要对某一类型的人贴标签时,应该更加谨慎。这个研究的问题是明显的,一个三十多岁的人的品性,到底有多少来自“独生”这一特征?即便独生子女显现出娇生惯养等共性,到底是独生问题还是教育问题?

对独生子女抱持刻板印象,全球同此凉热。2013年6月10日《纽约时报》刊发的一篇文章说,美国人也通常认为独生子女自私自利,难以适应社会。作者劳伦·桑德勒(Lauren Sandler)却要为独生子女正名。她引述得克萨斯大学的托尼·法尔博(Toni Falbo)和丹尼丝·波利特(Denise Polit)的研究称,与非独生子女相比,独生子女的才智和成就明显更高,其自尊心也更强。她还引述社会学家朱迪丝·布莱克(Judith Blake)等人的研究说,这些素质源于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他们能够给孩子投入更多资源,包括时间、金钱和注意力。桑德勒自己也即将出版一本新书,题为《独一无二:拥有独生子女的自由和作为独生子女的幸福》。

慕尼黑德国青年研究院青少年及儿童行为问题专家克里斯汀·阿特(Christian Alt)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说,德国社会中对独生子女也存在偏见,认为他们缺乏社交能力,无法与他人合作或达成妥协,自私偏执。但阿特的研究结果显示,德国独生子女们的实际状态比偏见中描述的好得多。针对丽莎·卡麦教授等人的研究,上海同济大学赵旭东教授等人在《科学》杂志发表文章称,国内多项研究也表明,在很多方面,独生子女并不弱于、甚至强过非独生子女。

我并不想因此否认李天一等人的家庭教育失败,但是想要强调的是,那更多的是教育问题,而不是独生子女问题。李天一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独生子女,他还有同父异母的兄弟。和他拥有类似出生背景的巴拉克·奥巴马,长大后当上了美国总统。

社会教育同样重要。不得不说,目前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比如官员腐败、环境污染、食品安全、贫富差距等等,大多是非独生子女干下的。其中有些人的自私自利、不负责任,达到匪夷所思的地步。他们可能兄弟姐妹成群,带给社会的“好处”却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甚至家族式犯罪。独生子女成长起来,就算不能对此作出改变,至少会减少一些这方面的危害吧?

对某一类人群的刻板印象,不仅涉嫌歧视,而且导致思维懒惰,妨碍人们去查找现象背后的真正原因。

                              (选自《南方周末》)

1.对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对独生子女的偏见在许多国家都存在,尽管这些刻板印象没有确切的依据。

B、当今的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优秀,所以人们反思生育政策,呼吁多生。

C、对独生子女的评价应该持慎重的态度,不能用主观臆断造成对独生子女的歧视。

D、一些独生子女的毛病与其“独生”特性没有多大关联,他们的缺点或多或少得到了放大。

2.对题目“独生子女没有原罪”的理解,最准确全面的一项是 (    )

A、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对独生子女的偏见源自对独生子女没有具体深刻的研究,独生子女其实更不容易犯罪。

B、对独生子女的看法毁誉参半,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都有其特有的优点和缺点。

  C、作者反对一些人对独生子女抱有刻板印象,认为独生子女的种种缺陷其实与可通过教育来矫正。

  D、独生子女印刻在世人印象中的那些毛病不是独生子女与生俱来的,主要还是教育失当造成的。何况,由于“独生”,他们在某些方面甚至比非独生子女更优秀。

3.文中提到,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丽莎·卡麦教授经过研究得出结论,认为中国的独生子女长大以后,“不可信也不信任人,悲观厌世,竞争性差,责任心不足,冒险精神不够”。作者对这项研究持怀疑态度,他的理由是什么?你怎么看待卡麦教授的结论?简述你的理由。(5分)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错误的一项是(   )

A.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

B.据《苏州府志》载,苏州城内大小园林约有150多座,可算名副其实的园林之城。

C.本市将向70岁以上(含70岁)老年人颁发《老年证》。

D.科研人员正在研制《电脑卫士》杀毒软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