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面包师长期从他的邻居——一个农民那儿购买黄油...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面包师长期从他的邻居——一个农民那儿购买黄油。有一天,他竟然发现黄油的分量不足。以后,他定期称量,每回都是这样。于是,面包师把农民告到了法官那里。农民在法官面前辩解说:“面包师向我购买黄油的同时,我也一直从他那里购买同样重量的面包,并且以他的面包作为称黄油的砝码。如果我的砝码不准,那不是我的过错,而是他的过错。”面包师听后哑口无言了。

请根据以上材料,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或“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等方面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问题不限,诗歌除外。

 

种因得果 任亦起 小时候,父亲常轻轻拍着我的头,说:“儿子啊,做人做事要老实本分,不要想着去占别人的便宜。记住爸爸说的话:种下什么因,就会得到怎样的果。”那时的我,对种因得果的道理还不是很了解。但从父亲的现身说法中,还是明白了不少。 父亲是个商人,时常有顾客在父亲的店铺里预订一些产品,然后再由父亲联系供应商,商量好价格和供货时间,然后告诉顾客取货的时间。有时,供应商给的产品并不那么尽如人意,父亲只能联系质量更好,供货速度更快的公司制作产品。这样,成本提高了不少。我曾问父亲,为什么不直接告知顾客,要加价呢?父亲笑了一下说:“这是在种因,为的是以后结善果。” 父亲显然不同于那位一心想占农民便宜的面包师。他卖出去的“面包”是分量十足的,因而,他得到的“黄油”也是分量十足。父亲用他小有成就的经营实践,证明了自己的人生心得:种下什么因,便会得到怎样的果。 诚如父亲所言,不仅仅做生意需要有种因得果的长远眼光,做人、做任何事都要有这样的眼光和见解。 韩信是西汉王朝的创建者之一,与张良、萧何合称“兴汉三杰”。张良、萧何都得善终,韩信却被刘邦、吕后杀掉,不得尽其余年。韩信的人生悲剧之“果”,跟他自己种下的“因”息息相关。他是一位胸有大志的贵族子弟,年轻时被市井无赖逼着受了胯下之辱;他发迹后掌握了兵权,就急不可耐地把那位市井无赖招入军营,随便找了个借口,便把他杀了。这种缺乏宽宏大度胸怀的行为,不止是体现在有仇报仇上,也表现在对同事的轻视上。韩信是很优秀,在刘邦的手下里确实出类拔萃。但再优秀,你也得和同事搞好关系啊!韩信偏不,他瞧不起刘邦的老部下,甚至公开奚落刘邦的连襟樊哙。韩信种下了这样的因,还会有好的果吗? 倒是那位在韩信落难时给他饭吃的洗衣妇女,她倒是深深知道种因得果的道理的。虽然她等不到韩信飞黄腾达的一天,她的儿孙却因她而沾光。 韩信不傻,面包师也很精明,但他们都在人生的因与果的变化中栽了跟头。轻的失了财,重的丧了命。 须谨记:种下什么因,便会得到怎样的果! 文章开头由儿时回忆入笔,亲切、自然,至第四段点题,水到渠成,至于后面所举韩信的例子,与开头父亲的事迹前后照应,浑然一体,文章结尾,再次敲定主旨,文章一气呵成。在论证过程中,作者始终紧扣所给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去说明问题,纵横捭阖,游刃有余。本文较好地体现了写作材料作文的一般思路,但文中第二至第三段冗长拖沓,这是美中不足的地方。 【解析】 试题分析: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写材料作文,要认真读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中心来,并以此为中心作文。本材料的立意,可从以下来分析:1.概括材料的核心内容:面包师因黄油分量不足指责农民,反而自讨没趣;2.分析面包师自讨没趣的原因:遇黄油分量不足时光想着从他人身上找原因、自己做了亏心事却毫无愧疚之意、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 上述材料引发的感悟可以是谈换位思考,位置导致的利益决定了人的思维模式;可以是谈付出与回报,从因与果、种瓜与种豆的关系角度探讨人生经验;可以是谈诚信,要求待人做事讲信用…… 本材料的拟标题拟定,可从以下来思考:1.直接从所给材料中选用语词。如:《面包与黄油》《人生的砝码》《天平两端》 ……;2.选用能揭示所写文章立意的语词或文句。如:《回报》《因与果》《寸草心与三春晖》《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投桃报李) 》《把最好的给别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诚以待人》《人无信不立》……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13年,中国“雾霾”天气频发,社会广泛关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9月12日,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行动指南。行动计划确定了十项具体措施,包括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减少污染物排放,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加快调整能源结构,严格投资项目节能环保准入,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严格依法监督管理,建立区域协作机制等。对此,你有何评论?(4分)

 

 

 

查看答案

仿照下面诗歌的拟人手法,选取新的事物,另写一组意思完整、句式相近的句子。(不要求字数一定与原诗相同)(4分)

眼睛很宽容

能装下整个世界

它又很苛刻

容不得一粒沙尘

 

查看答案

将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合乎逻辑的一段话,并将序号填在横线处。(4分)

书法是易学难精的艺术。作为一门传统艺术,传承是它显著的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惟其如此,才能成为生活中真正的随心所欲不逾矩的书法大家。

① 诚然,既定的法度有时会使书法显得死板

它要求笔墨有出处,结字有法度

但是一流的书法家都是从法度中走出来的

不像现代艺术那样可以“天马行空,为所欲为”

⑤ “穿着汉唐服装,舞出时代风采”

 

 

查看答案

(本大题共5小题,共23分)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阳关雪余秋雨

(1)中国古代,一为文人,便无足观。文官之显赫,在官场而不在文,他们作为文人的一面,在官场也是无足观的。但是事情又很怪异,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一杆竹管笔偶尔涂划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

(2)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他们褪色的青衫里,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

(3)今天,我冲着王维的那首《渭城曲》,去寻阳关了。出发前曾在下榻的县城向老者打听,回答是:“路又远,也没什么好看的,倒是有一些文人辛辛苦苦找去。”老者抬头看天,又说:“这雪一时不会停,别去受这个苦了。”我向他鞠了一躬,转身钻进雪里。

(4)天竟晴了,风也停了,阳光很好。没想到沙漠中的雪化得这样快,才片刻,地上已见斑斑沙底,却不见湿痕。

(5)地上的凹凸已成了一种令人惊骇的铺陈,只可能有一种理【解析】
那全是远年的坟堆。

(6)这里离县城已经很远,不大会成为城里人的丧葬之地。这些坟堆被风雪所蚀,因年岁而坍,枯瘦萧条,显然从未有人祭扫。它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排列得又是那么密呢?只可能有一种理【解析】
这里是古战场。

(7)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现出艾略特的《荒原》。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我相信,死者临亡时都是面向朔北敌阵的;我相信,他们又很想在最后一刻回过头来,给熟悉的土地投注一个目光。于是,他们扭曲地倒下了,化作沙堆一座。

(8)远处已有树影。急步赶去,树下有水流,沙地也有了高低坡斜。登上一个坡,猛一抬头,看见不远的山峰上有荒落的土墩一座,我凭直觉确信,这便是阳关了。

(9)树愈来意多,开始有房舍出现。这是对的,重要关隘所在,屯扎兵马之地,不能没有这一些。转几个弯,再直上一道沙坡,爬到土墩底下,四处寻找,近旁正有一碑,上刻“阳关古址”四字。

(10)这是一个俯瞰四野的制高点。西北风浩荡万里,直扑面来,踉跄几步,方才站住。脚是站住了,却分明听到自己牙齿打战的声音,鼻子一定是立即冻红了的。呵一口热气到手掌,捂住双耳用力蹦跳几下,才定下心来睁眼。这儿的雪没有化,当然不会化。所谓古址,已经没有什么故迹,只有近处的烽火台还在,这就是刚才在下面看到的土墩。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见一层层泥沙,一层层苇草,苇草飘扬出来,在千年之后的寒风中抖动。眼下是西北的群山,都积着雪,层层叠叠,直伸天际。任何站立在这儿的人,都会感觉到自己是站在大海边的礁石上,那些山,全是冰海冻浪。

(11)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对于这么一个阳关,他的笔底仍然不露凌厉惊骇之色,而只是缠绵淡雅地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点好的行囊,微笑着举起了酒壶。再来一杯吧,阳关之外,就找不到可以这样对饮畅谈的老朋友了。这杯酒,友人一定是毫不推却,一饮而尽的。

(12)这便是唐人风范。他们多半不会洒泪悲叹,执袂劝阻。他们的目光放得很远,他们的人生道路铺展得很广。告别是经常的,步履是放达的。这种风范,在李白、高适、岑参那里,焕发得越加豪迈。在南北各地的古代造像中,唐人造像一看便可识认,形体那么健美,目光那么平静,神采那么自信。在欧洲看蒙娜丽莎的微笑,你立即就能感受,这种恬然的自信只属于那些真正从中世纪的梦魔中苏醒、对前路挺有把握的艺术家们。唐人造像中的微笑,只会更沉着、更安详。在欧洲,这些艺术家们翻天覆地地闹腾了好一阵子,固执地要把微笑输送进历史的魂魄。谁都能计算,他们的事情发生在唐代之后多少年。而唐代,却没有把它的属于艺术家的自信延续久远。阳关的风雪,竟越见凄迷。

(13)王维诗画皆称一绝,莱辛等西方哲人反复论述过的诗与画的界线,在他是可以随脚出入的。但是,长安的宫殿,只为艺术家们开了一个狭小的边门,允许他们以卑怯侍从的身份躬身而入,去制造一点娱乐。历史老人凛然肃然,扭过头去,颤巍巍地重又迈向三皇五帝的宗谱。这里,不需要艺术闹出太大的局面,不需要对美有太深的寄托。

(14)于是,九州的画风随之黯然。阳关,再也难于享用温醇的诗句。西出阳关的文人还是有的,只是大多成了谪官逐臣。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身后,沙坟如潮,身前,寒峰如浪。谁也不能想象,这儿,一千多年之前,曾经验证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

(15)这儿应该有几声胡笳和羌笛的,音色极美,与自然浑和,夺人心魄。可惜它们后来都成了兵士们心头的哀音。既然一个民族都不忍听闻,它们也就消失在朔风之中。

(16)回去罢,时间已经不早。怕还要下雪。

——摘自散文集《文化苦旅》

1.第(10)段中“这儿的雪没有化,当然不会化”一句有何含义?(2分)

2.第(12)段在讨论“唐人风范”时提及欧洲“蒙娜丽莎的微笑”,这属于什么手法?有何作用?(5分)

3.简析第(7)段的语言特色。(4分)

4.第(10)至(14)段集中叙写了作者达到阳关古址后的所见、所思、所感,请梳理这一部分的思路。(5分)

5.请结合全文探讨:作者对中国历史文化有哪些看法?你从中获得的最大启示是什么?(7分)

 

查看答案

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斜月沉沉藏海雾,__________。不知乘月几人归,_______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__________  ,____  __终期于尽!(王羲之《兰亭集序》)

(3)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