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本大题共3小题,共11分) 谈学问的功用 一般人常埋怨现在青年对于学问没有浓厚...

(本大题共3小题,共11)

谈学问的功用

一般人常埋怨现在青年对于学问没有浓厚的兴趣。就个人任教的经验说,我也有这样的观感。平心而论,这大半要归咎我们“教书人”。把学问看成“读书”,一个错误的观念如果不全是我们养成的,至少我们未曾设法纠正,而且我们自己又没有好生学问,给青年学子树一个榜样,可以激励他们的志气,提起他们的兴趣。此外,社会上一般人对于学问的性质和功用所存的误解也不无关系。近代西方学者常把纯理的学问和应用的学问分开,以为治应用的学问是有所为而为,治纯理的学问是无所为而为。他们怕学问全落到应用一条窄路上,尝设法替无所为而为的学问辩护,说它虽“无用”,却可满足人类的求知欲。这种用心很可佩服,而措词却不甚正确。学问起于生活的需要,世间绝没有一种学问无用,不过“用”的意义有广狭之别。学得一种学问,就可以有一种技能,拿它应用于实际事业,如学得数学几何三角就可以去算帐、测量、建筑、制造机械,这是最正常的“用”字的狭义。学得一点知识技能,就能混得一种资格,可以谋一个职业,解决饭碗问题,这是功利主义的“用”字狭义。但是学问的功用并不仅如此,我们甚至可以说,学问的最大功用并不在此。心理学者研究智力,有普通智力和特殊智力的分别:古人和今人品题人物,都有通才和专才的分别。学问的功用也可以说有“通”有“专”。治数学即应用于计算数量,这是学问的专用;治数学而变成一个思想缜密、性格和谐、善于立身处世的人,这是学问的通用。学问在实际上确有这种通用。就智慧说,学问是训练思想的工具。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必定知识丰富,思想敏锐,洞达事理;处任何环境,知道把握纲要,分析条理,解决困难。就性格说,学问是道德修养的途径。苏格拉底说得好:“知识即德行。”世间许多罪恶都起于愚昧,如果真正彻底明了一件事是好的,另一件事是坏的,一个人决不会睁着眼睛往坏的方面走。中国儒家讲学问,素全重立身行己的功夫,一个学者应该是一个圣贤,不仅如现在所谓“知识分子”。

现在所谓“知识分子”的毛病在只看到学问的狭义的“用”。尤其是功利主义的“用”。学问只是一种干禄的工具。我曾听到一位教授在编成一部讲义之后,心满意足地说:“一生吃着不尽了!”我又曾听到一位朋友劝导他的亲戚不让刚在中学毕业的儿子去就小事,说:“你这种办法简直吃稻种!”许多升学的青年实在只为着要让稻种发生成大量谷子,预备“吃着不尽”。所以,大学里“出路”最广的学系如经济系、机械系之类常是拥挤不堪,而哲学系、数学系、生物学系诸“冷门”就简直无人问津。治学问根本不是为学问本身,而是为着它的出路销场,在治学问时既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得到出路销场后,当然更是“得鱼忘筌”了。在这种情形之下的我们如何能期望青年学生对于学问有浓厚的兴趣呢?

这种对于学问功用的窄狭而错误的观念必须及早纠正。生活对于有生之伦是唯一的要务,学问是为生活。这两点本是天经地义。不过现代中国人的错误在把“生活”只看成口腹之养。“谋生活”与“谋衣食”在流行语中是同一意义。这实在是错误得可怜可笑。人有肉体,有心灵。肉体有它的生活,心灵也应有它的生活。肉体需要营养,心灵也不能“辟谷”。肉体缺乏营养,必酿成饥饿病死;心灵缺乏营养,自然也要干枯腐化。人为万物之灵,就在他有心灵或精神生活。所以测量人的成就并不在他能否温饱,而在他有无丰富的精神生活。一个人到了只顾衣食饱暖而对于真善美漫不感觉兴趣时,他就只能算是一种“行尸走肉”;一个民族到了只顾体肤需要而不珍视精神生活的价值时,它也就必定逐渐没落了。

1.从全文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治学问可以分成有所为而为和无所为而为。

B、应用于事业和谋求职业都是学问狭义的作用。

C、作者认为学问有“通”“专”之分,是由于人的智力有“普通”和“特殊”之分。

D、作者引用“知识即德行”是为了证明有德行的人必定知识丰富。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且我们自己又没有好生学问,给青年学子树一个榜样”中的“学问”,指的是“做学问”;

B、“许多升学的青年实在只为着要让稻种发生成大量谷子”中的“稻种”指的是“学生治学问”;

C、“许多升学的青年实在只为着要让稻种发生成大量谷子,预备‘吃着不尽’”中的“大量谷子”,指的是“学问的出路销场”;

D、“许多升学的青年实在只为着要让稻种发生成大量谷子” 预备‘吃着不尽’”这句话批评了一个观点,这个观点是:学问只是一种干禄的工具。

3.作者认为“学问起于生活的需要”,“生活的需要”指什么?请依据文意结合自身实际概括回答。(5分)

 

1.B 【小题2】B 【小题3】肉体生活的需要;心灵生活的需要。(两点3分,结合生活实际分析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A,不是作者的观点。C、学问的“通”、“专”与智力的“普通”、“特殊”之间没有因果联系。D、引苏格拉底之话证明的是“学问是道德修养的途径”。解答此类题时要逐项与原文比较,比较时一定要细致。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2】 试题分析:应为“青年学生治学问”。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找到上下文的语境,仔细比较、分析。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3.3】 试题分析:揣摩最后一段中“人有肉体,有心灵。肉体有它的生活,心灵也应有它的生活。肉体需要营养,心灵也不能‘辟谷’”就可筛选出答案。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找到上下文的语境,然后再筛选、整合重要信息。表述时句子一定要规范。本题有字数限制,一定要注意不要超字。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强调的是人应当为遵义而活着,突显的是人的道德价值。

B.家训、家规、家教传承的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美德,这种历史的沉淀和传承是无言的教育,也是一种无声的力量。

C.票房只是衡量电影价值的标准之一,电影内涵是否深刻、画面是否有美感、表演技巧是否娴熟……等都是评价一部电影优劣的重要因素。

D.最近网络“文言神翻译”风潮引发热议,是古典文化回归?还是纯粹的网友文言游戏?众人对这股“最炫文言风”褒贬不一。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昨晚,我市新落成的艺术中心上演了第一场高雅音乐会,基本爆满的上座情况为我市领导和市民挣足了面子。

B.班主任要林跃负责出一期庆祝元旦的黑板报。这个任务,对于重理轻文的林跃说,无疑不是一个大难题。

C.艰苦奋斗是一种需要从小培养的品格,及早在青少年中引导和树立如此意识和习惯,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

D.对这样一种信息化养老服务,渝中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称,这很值得推广“渝中区的老龄化水平比全市平均水平还要高,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建设一个‘没有围墙的敬老院’。”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初春,乍暖还寒。他身着冬装,漫步在重庆山城,仍然觉得不寒而栗

B.财政部领导强调,近年财政收入不断迈上新台阶,但远未到敞开花钱的时候,仍需要精打细算,财政资金要“好钢用在刀刃上”,把有限的钱投入到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中去。

C.陈寅恪先生上课时旁征博引,还不时夹着所引史料的数种语言文字,这使得外语尚未过关、文史基础知识贫乏的学生,简直不知所云

D.老王虽说已经退休了,但他精力充沛,在许多事情上都显示出他是个年富力强的人。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悍∕局        船∕酿       费∕丽 

B.烘蕾        临∕难       间∕弃    

C.趄∕凛        藩∕蹙       呼天地∕种抢收

D.桎封       续∕米       突徙薪∕终人散

 

查看答案

仔细阅读下面一幅漫画,然后按要求作文。

满分5 manfen5.com

要求:① 立意不能偏离漫画的寓意。

② 自拟标题,体裁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