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十首(其七)① 姜蘷 笠泽...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十首(其七)

姜蘷

笠泽茫茫雁影微,玉峰重叠护云衣。

长桥寂寞春寒夜,只有诗人一舸归。

注:①南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冬,诗人访石湖范成大,除夕之夜乘舟归苕溪途中所作。苕溪:即湖州,是诗人当时家居之所。②笠泽:太湖的别称。

1.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4分)

2.请从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赏析诗歌最后一句的妙处。(4分)

 

1.意象:湖水、雁影、山峰、云气、长桥、孤舟。(2分。写到四个给2分,写到三个给1分,写到两个及以下不得分)表现了诗人孤零凄楚、无所依托的难以言状的情怀。或:表现了诗人凄清、悲凉、落寞的情怀。(2分) 2.从内容上,它是全诗的线索。诗人以“归舟”将意象连起来,描绘了一幅空蒙淡远、清旷寂寥的冬夜行舟图。(2分)从表现手法上看,末句以景结情,照应了首句,收到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可以根据每句话的大体含义来总结:首联写茫茫无际的湖面上隐隐约约出现一只大雁,颔联写远处的青山层层叠叠,云雾缈缈,颈联写长桥“寂寞”,尾联中诗人驾一叶扁舟轻扬。全诗通过写孤雁、层叠的青山、寂寞的长桥等意象,可以想到凄冷、孤寂、渺茫等词语,然后再注明时间,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即可。意象就是每句当中作者描写的物象即太湖、长桥、远山、云雾、雁影、小船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于仲文,字次武,髫龀就学,阅不倦。及长,倜傥有大志,气调英拔。起家为赵王属,寻迁安固太守。

高祖为丞相,尉迥作乱,遣将檀让收河南之地。复使人诱致仲文,仲文拒之。迥怒不同己,遣仪同宇文威攻之。仲文迎击,大破威众,斩首五百余级。功授开府。迥又遣其将宇文胄渡石济,宇文威、邹绍自白马,二道俱进,复攻仲文。仲文自度不能支,弃妻子,将六十余骑,开城西门,溃围遁。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迥于是屠其三子一女。高祖见之,引入卧内,为之下泣。进位大将军,领河南道行军总管。给以鼓吹,驰传诣洛阳发兵,以讨檀让。仲文军蓼堤,去梁郡七里,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于是遣精兵左右翼击之,大败让军。檀让余众屯城武,别将高士儒以万人屯永昌。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积粟。”让谓仲文未能至,方槌牛享士。仲文知其怠,选精骑袭之,一日便至,遂拔城武。迥将席毗罗,众十万,屯于沛县,将攻徐州。其妻子在金乡。仲文遣人诈为毗罗使者,谓金乡城主徐善净曰:“檀让明日午时到金乡,将宣蜀公令,赏赐将士。”金乡人谓为信然,皆喜。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善净望见仲文军至,以为檀让,出迎谒。仲文执之,遂取金乡。毗罗恃众来官军,仲文背城结阵,去军数里,设伏于麻田中。两阵才合,伏兵发,俱曳柴鼓噪,尘埃张天。毗罗军大溃,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获檀让,槛送京师,河南悉平。毗罗匿荥阳人家,执斩之,传首阙下。勒石纪功,树于泗上。

史臣曰:仲文博涉书记,以英略自诩,尉迥之乱,遂立功名。

(《隋书·于仲文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倜傥有大志,气调英         拔:超越

B仲文军蓼堤,去梁郡七里      次:驻扎

C让谓仲文未能至              卒:突然

D毗罗恃众来官军              薄:轻视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满分5 manfen5.com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于仲文“英略”的一组是   (     )

①复使人诱致仲文,仲文拒之。 ②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

③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④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积粟。”

⑤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⑥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

A①⑤⑥       B②④⑥       C①②③        D③④⑤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4分)

译文:                                                                      

(2)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4分)

译文:                                                                          

(3)毗罗军大溃,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4分)

译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先秦理性精神——儒道互补

先秦时期,百家蜂起,诸子争鸣,意识形态领域极为活跃,而理性精神是贯串其中的一个总思潮。它承先启后,一方面摆脱原始巫术宗教的种种观念传统,另一方面开始奠定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就思想、文化领域说,这主要表现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则作了它的对立和补充。儒道互补是两千年来中国美学思想一条基本线索。

孔子在塑造中国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上的历史地位,已是一种难以否认的客观事实。他把原始文化纳入实践理性的统辖之下。继孔子之后,孟、荀完成了儒学的这条路线。这条路线的基本特征是:怀疑论或无神论的世界观和对现实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孔子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引导和消溶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中,使情感不导向异化了的神学大厦和偶像符号,而将其抒发和满足在日常心理——伦理的社会人生中。这也正是中国艺术和审美的重要特征。中国重视的是情、理结合,是以理节情的平衡,是社会性、伦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满足,而不是具有神秘性的情感迷狂(柏拉图)或心灵净化(亚里士多德)。

孔子之所以取得这种历史地位还与他用理性主义精神来重新解释古代原始文化——“礼乐”分不开。在这里,艺术已不是外在的仪节形式,它必须诉之于感官愉快并具有普遍性,并与伦理性的社会感情相联系,从而与现实政治有关。这种由孔子开始的对礼乐的理性主义新解释,到荀子学派手里,达到了最高峰。

理性精神是先秦各派的共同倾向。其中,与美学——艺术领域关系更大和影响深远的,除儒学外,要推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道家作为儒家的补充和对立面,相反相成地在塑造中国人的世界观、审美兴趣上,与儒家一道,起了决定性作用。

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知其不可而为之”等等),一方面终于发展为荀子的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制天命而用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孔子对氏族成员个体人格的尊重(“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方面发展为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另一方面也演化为庄子的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但由于以其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经常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给予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道家的某些说法更好地抓住了艺术、审美的基本特征:大巧若拙,言不尽意;用志不纷,乃凝于神。这些恰恰又可以补充、加深儒家,而与儒家一致。

儒家强调的是官能、情感的正常满足和抒发,是艺术为社会政治服务的实用功利;道家强调的是人与外界对象的超功利的无为关系,是内在的、精神的、实质的美,是艺术创造的非认识性的规律。前者对后世文艺的影响主要在主题内容方面,后者则更多在审美方面。而艺术作为独特的意识形态,重要性恰恰是其审美规律。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先秦理性精神》,有删改)

1. 根据文意,对“先秦理性精神”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秦理性精神是贯串先秦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总思潮,是诸子百家思想中的一个共同倾向。

B 先秦理性精神承先启后,不仅摆脱了原始巫术宗教的种种观念传统,而且奠定了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

C 先秦理性精神在思想、文艺领域主要表现为作为中国美学思想基本线索的“儒道互补”思想。

D 孔子、孟子、荀子建立完成的以怀疑论或无神论的世界观和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为基本特征的儒学路线是先秦理性精神在儒家思想中的表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中国艺术和审美的重要特征是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引导和消溶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中,在日常心理——伦理的社会人生中使它们得到抒发和满足。

B 孔子将原始文化纳入实践理性的统辖之下,用理性主义精神来重新解释“礼乐”,使得他在塑造中国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上取得了难以否认的地位。

C 作为补充和对立面,道家与儒家相反相成,是除儒家以外,在塑造中国人的世界观、审美兴趣上起决定性作用的思想。

D 道家强调人与外界对象的超功利的无为关系,是内在的、精神的、实质的美。它的某些说法比儒家更好地抓住了艺术、审美的基本特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艺术和审美中,中国重视情、理结合,是以礼节情的平衡,是社会性、伦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满足,而西方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重视的则是神秘的情感迷狂或心灵净化。

B 孔子认为,艺术必须诉之于感官愉快并具有普遍性,它要与伦理性的社会感情相联系,这种理性主义解释在荀子学派手里达到最高峰。

C 孔子思想一方面发展为荀子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和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另一方面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和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

D 虽然庄子强调“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突出美和艺术的独立,对儒家强调的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的这种观念给予了有力的冲击,但他的这种观念又恰恰可以补充、加深儒家,而与儒家一致。

 

查看答案

下列对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宝玉挨打后,林黛玉倍感伤心,不禁感怀身世,于暮春时节扫起落花,埋在土里,称为花冢,写下了充满抑郁不平之气的《葬花吟》。                        (曹雪芹《红楼梦》)

B.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向高公馆要一个丫环做妾,高老太爷满口答应,就在他的所有丫环中任意选了一个作为人情送给冯乐山,这个被选中的丫环就是鸣凤。 (巴金《家》)

C.“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其中“伏龙”指诸葛亮,“凤雏”指庞统。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指的是徐庶虽被曹操用老母赚取,后来,徐庶虽身在曹营,却终身不曾为曹操献一谋一计。                            ( 罗贯中《三国演义》)

D.爱斯美拉达爱上了外貌英俊的弗比斯,他们在夜里幽会。妒火中烧的克洛德用尖刀刺伤了弗比斯,然后跳窗而逃。                              (雨果《巴黎圣母院》)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从这些关于祖先的事迹中,孩子们在精神上与祖先建立了联系,找到了族群上的归属感,完成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原初确认。

B.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提出了欣赏诗歌的一个基本方法——“以意逆志”。孟子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C.可是,一次失败就心跳;二次失败就惊慌;三次失败就方寸大乱。这种球员的失败,与其说是败于球技,不如说是败于心理素质。

D.猴子跳到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他是船长的儿子)面前,把他的帽子摘了下来。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迄今为止,所有为世界末日设定的日期都无声无息地过去了。但是有些预言家经常为他们的失败找借口。

B.“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已对政绩考核办法作出新规定,即弱化对经济增速的评价考核,进一步提高对结构优化、民生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评价考核。

C.气候变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拯救地球家园、遏制气候变暖,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每个国家和民族,每个企业和个人,都应当积极地行动起来。

D.有关人士认为,要真正使鄱阳湖在枯水期仍保持“一湖清水”,目前当务之急是尽快兴建鄱阳湖水利枢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