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共18分)
想租房子的女人
浦素芬
(1)这是一所省属重点高中,校园气派非凡。学校领导深谙学生家长心理:若能租住在校园里陪孩子就读,一定物超所值。于是学校独辟蹊径,广开财路,将本打算分配给教师的宿舍楼(也有人说老师们嫌房子结构不理想,不愿住,学校已重新规划)先试探着简单装修了十几套,名曰“学生公寓楼”,出租给家长。尽管房里空荡荡的,租金每月两千元高得离谱,然而,消息一传出,要租房的家长依然趋之若骛,十几套房子转眼间就被租光了。学校欣喜之余,急忙争分夺秒继续装修剩余的楼房,再想租房的家长须提前预订。
(2)这是初冬的一个上午,北风呼呼地刮着。孩子们在上课,几个陪读的家长聚在楼前晒太阳。陪读的人啊,心总像悬在半空中,闲时,都不愿待在屋里,喜欢在一起聊聊天打发时间。
(3)这时,来了一名脸膛黑红的中年妇女,她那没空打理的头发随便用发夹一绾,身上穿着好像是捡来的哪个讲究女人淘汰的时装。她不住地东张西望。谨慎的王医生轻声嘀咕:“太不像话了,是谁让拾废品的进大门的?”其他人也纷纷耸鼻子皱头表示不满。租住在这儿的人多少都有点优越感:一是家境都比较好,二是孩子都比较优秀。
(4)说话间那位中年妇女已来到大伙儿跟前,有点腼腆地说:“打搅你们了,我想来看看你们这儿的房子。”她怎么可能租得起这儿的房子?大家都装成没听见,懒得回答。顺带说一下,几乎每天都有几拨人来这里看房子,住在这儿的人都有点烦不胜烦了。
(5)中年妇女不顾大家的怠慢,继续与大家搭讪。看到大家不屑一顾的神色,她发誓一般说她一定要租这里的房子,只是来看看还需要准备哪些物品,很快就会和大家成为邻居。
(6)好心的朱奶奶试探地问她是自己独租还是与人合租,毕竟合租能省一些钱。没想到她毫不犹豫地说:“要租当然是独租。与人合租,还不如让孩子住集体宿舍呢。”看她那明显比同龄孩子的母亲老了好几岁的模样,朱奶奶十分同情地劝阻她:“看你这么辛苦,也不瞒你,这儿租金是很贵的。”她笑了一下,像是挺有经验地说:“这个钱不能省,孩子高考前几个月还是出来租房子住效果比较好,我女儿当初就是提前住到外面的。”“什么?你还有一个孩子?”几个人异口同声,心中飞快地掠过一个念头:她难怪这样,原来是个没有觉悟的超生户。真是自讨苦吃。她开心地笑着说:“我是独女。政策允许,生了两个孩子。在这里读高三的是小二子,是个男孩。”斯文的江老师放下手中的杂志好奇地问:“那你的女儿呢?”她眉开眼笑,骄傲地说:“女儿四年前也是从这所学校考出去的,在北京大学医学院本硕连读。”说到孩子的学业,大家一下子来了兴趣,“那你小二子在哪个班?”“在理科二班。”天哪,那个班可是经常代表学校参加各类知识竞赛,是毕业班中的王牌。江老师的儿子也在那个班,她似乎有点不相信,盯着那中年妇女问:“你家小二子叫什么名字?”“他叫季一鸣。”“你就是季一鸣的妈妈?”“是呀。”季一鸣,学校光荣榜里经常张贴着他的名字和照片,是一个英俊帅气、出类拔萃的小伙子。
(7)众人的态度缓和了许多——鸡窝里飞出了金凤凰,怎不令人惊羡?
(8)王医生真诚地劝告她:“这儿租金是全城最高的——你们种田多不容易啊。实在要租房,再考虑考虑。附近民房很多,比这儿便宜多了。”她又爽朗地笑了,轻描淡写地说:“没事的。我家包了几个大鱼塘,这几个钱算不了什么。”然后,她仿佛看透了众人的心思,解释道:“鱼塘在海边,他爸照应不过来,我必须帮着打点。你们看我,没干多少活儿,也被晒得黑不溜秋的。天冷了,很快就清闲了,那时,我就可以来陪二子了。”原来她是个养鱼的。端庄白皙的宋会计停下毛线活儿,十分体谅地说:“我在银行工作,与养鱼专业户打的交道很多,这行挣钱多,但也特别辛苦,风险也大。”她竟不以为然地说:“问题不大,我俩当初在大学里学的就是水产专业,也算是专业对口、熟门熟路吧。”啊呀,她这个年龄的大学生可都是百中选一、货真价实的呀。
(9)宋会计热情地起身为她让出自己的椅子,一向矜持的江老师特意从家里给她端来了一杯开水。她和大家的关系融洽了,大家已把她当成了这个临时团队——来自全市各地的陪读大军中的一员了!
(10)太阳升高了,天气比刚才暖和多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0年第8期)
1.请概括分析小说中季一鸣的妈妈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4分)
2.请对小说两个画线句中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6分)
(1)这是初冬的一个上午,北风呼呼地刮着。(3分)
(2)太阳升高了,天气比刚才暖和多了!(3分)
3. 有人认为小说第一段是多余的,应该删除;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全文的有机组合体,应该保留。请结合全文,从主旨和结构两方面谈谈你的看法。(4分)
4.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 小说通过季一鸣的妈妈租房的经历,深刻反映了当今社会人际关系从淡漠到熟悉的过程,揭示了造成“陪读”这一畸形现象的社会原因。
B. 小说主要运用心理描写的手法,细腻地刻画了已租房的陪读家长对季一鸣的妈妈接受的过程:先是不满,接着是同情、感叹和劝告,最后是热情相待、亲如一家。
C. 当季一鸣的妈妈听到王医生真诚建议她去租民房时,她表现出“轻描淡写”的神态,这表现出她对金钱不屑一顾,同时也表现出她对其他陪读人的鄙视。
D. 小说运用层层深入、抽丝剥茧的手法和环环相扣而自然贴切的情节,将季一鸣的妈妈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E. 小说标题看似朴实无华,其实平中见奇,制造了悬念,引人遐思,包含了耐人寻味的丰富内涵。
请概述《红楼梦》中“香菱学诗”的主要内容。(3分)
古诗文填空。(一空1分,共8分)
(1)子曰:“岁寒,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孔子《论语》)
(2)____ _,__ _。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杜甫《登岳阳楼》)
(3) ,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____________?(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4)帝子降兮北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湘夫人》)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十首(其七)①
姜蘷
笠泽②茫茫雁影微,玉峰重叠护云衣。
长桥寂寞春寒夜,只有诗人一舸归。
注:①南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冬,诗人访石湖范成大,除夕之夜乘舟归苕溪途中所作。苕溪:即湖州,是诗人当时家居之所。②笠泽:太湖的别称。
1.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4分)
2.请从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赏析诗歌最后一句的妙处。(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于仲文,字次武,髫龀就学,耽阅不倦。及长,倜傥有大志,气调英拔。起家为赵王属,寻迁安固太守。
高祖为丞相,尉迥作乱,遣将檀让收河南之地。复使人诱致仲文,仲文拒之。迥怒其不同己,遣仪同宇文威攻之。仲文迎击,大破威众,斩首五百余级。以功授开府。迥又遣其将宇文胄渡石济,宇文威、邹绍自白马,二道俱进,复攻仲文。仲文自度不能支,弃妻子,将六十余骑,开城西门,溃围而遁。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迥于是屠其三子一女。高祖见之,引入卧内,为之下泣。进位大将军,领河南道行军总管。给以鼓吹,驰传诣洛阳发兵,以讨檀让。仲文军次蓼堤,去梁郡七里,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于是遣精兵左右翼击之,大败让军。檀让以余众屯城武,别将高士儒以万人屯永昌。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积粟。”让谓仲文未能卒至,方槌牛享士。仲文知其怠,选精骑袭之,一日便至,遂拔城武。迥将席毗罗,众十万,屯于沛县,将攻徐州。其妻子在金乡。仲文遣人诈为毗罗使者,谓金乡城主徐善净曰:“檀让明日午时到金乡,将宣蜀公令,赏赐将士。”金乡人谓为信然,皆喜。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善净望见仲文军且至,以为檀让,乃出迎谒。仲文执之,遂取金乡。毗罗恃众来薄官军,仲文背城结阵,去军数里,设伏于麻田中。两阵才合,伏兵发,俱曳柴鼓噪,尘埃张天。毗罗军大溃,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获檀让,槛送京师,河南悉平。毗罗匿荥阳人家,执斩之,传首阙下。勒石纪功,树于泗上。
史臣曰:仲文博涉书记,以英略自诩,尉迥之乱,遂立功名。
(《隋书·于仲文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倜傥有大志,气调英拔 拔:超越
B.仲文军次蓼堤,去梁郡七里 次:驻扎
C.让谓仲文未能卒至 卒:突然
D.毗罗恃众来薄官军 薄:轻视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于仲文“英略”的一组是 ( )
①复使人诱致仲文,仲文拒之。 ②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
③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④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积粟。”
⑤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⑥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
A.①⑤⑥ B.②④⑥ C.①②③ D.③④⑤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4分)
译文:
(2)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4分)
译文:
(3)毗罗军大溃,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4分)
译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先秦理性精神——儒道互补
先秦时期,百家蜂起,诸子争鸣,意识形态领域极为活跃,而理性精神是贯串其中的一个总思潮。它承先启后,一方面摆脱原始巫术宗教的种种观念传统,另一方面开始奠定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就思想、文化领域说,这主要表现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则作了它的对立和补充。儒道互补是两千年来中国美学思想一条基本线索。
孔子在塑造中国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上的历史地位,已是一种难以否认的客观事实。他把原始文化纳入实践理性的统辖之下。继孔子之后,孟、荀完成了儒学的这条路线。这条路线的基本特征是:怀疑论或无神论的世界观和对现实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孔子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引导和消溶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中,使情感不导向异化了的神学大厦和偶像符号,而将其抒发和满足在日常心理——伦理的社会人生中。这也正是中国艺术和审美的重要特征。中国重视的是情、理结合,是以理节情的平衡,是社会性、伦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满足,而不是具有神秘性的情感迷狂(柏拉图)或心灵净化(亚里士多德)。
孔子之所以取得这种历史地位还与他用理性主义精神来重新解释古代原始文化——“礼乐”分不开。在这里,艺术已不是外在的仪节形式,它必须诉之于感官愉快并具有普遍性,并与伦理性的社会感情相联系,从而与现实政治有关。这种由孔子开始的对礼乐的理性主义新解释,到荀子学派手里,达到了最高峰。
理性精神是先秦各派的共同倾向。其中,与美学——艺术领域关系更大和影响深远的,除儒学外,要推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道家作为儒家的补充和对立面,相反相成地在塑造中国人的世界观、审美兴趣上,与儒家一道,起了决定性作用。
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知其不可而为之”等等),一方面终于发展为荀子的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制天命而用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孔子对氏族成员个体人格的尊重(“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方面发展为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另一方面也演化为庄子的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但由于以其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经常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给予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道家的某些说法更好地抓住了艺术、审美的基本特征:大巧若拙,言不尽意;用志不纷,乃凝于神。这些恰恰又可以补充、加深儒家,而与儒家一致。
儒家强调的是官能、情感的正常满足和抒发,是艺术为社会政治服务的实用功利;道家强调的是人与外界对象的超功利的无为关系,是内在的、精神的、实质的美,是艺术创造的非认识性的规律。前者对后世文艺的影响主要在主题内容方面,后者则更多在审美方面。而艺术作为独特的意识形态,重要性恰恰是其审美规律。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先秦理性精神》,有删改)
1. 根据文意,对“先秦理性精神”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秦理性精神是贯串先秦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总思潮,是诸子百家思想中的一个共同倾向。
B. 先秦理性精神承先启后,不仅摆脱了原始巫术宗教的种种观念传统,而且奠定了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
C. 先秦理性精神在思想、文艺领域主要表现为作为中国美学思想基本线索的“儒道互补”思想。
D. 孔子、孟子、荀子建立完成的以怀疑论或无神论的世界观和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为基本特征的儒学路线是先秦理性精神在儒家思想中的表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中国艺术和审美的重要特征是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引导和消溶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中,在日常心理——伦理的社会人生中使它们得到抒发和满足。
B. 孔子将原始文化纳入实践理性的统辖之下,用理性主义精神来重新解释“礼乐”,使得他在塑造中国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上取得了难以否认的地位。
C. 作为补充和对立面,道家与儒家相反相成,是除儒家以外,在塑造中国人的世界观、审美兴趣上起决定性作用的思想。
D. 道家强调人与外界对象的超功利的无为关系,是内在的、精神的、实质的美。它的某些说法比儒家更好地抓住了艺术、审美的基本特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艺术和审美中,中国重视情、理结合,是以礼节情的平衡,是社会性、伦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满足,而西方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重视的则是神秘的情感迷狂或心灵净化。
B. 孔子认为,艺术必须诉之于感官愉快并具有普遍性,它要与伦理性的社会感情相联系,这种理性主义解释在荀子学派手里达到最高峰。
C. 孔子思想一方面发展为荀子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和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另一方面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和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
D. 虽然庄子强调“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突出美和艺术的独立,对儒家强调的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的这种观念给予了有力的冲击,但他的这种观念又恰恰可以补充、加深儒家,而与儒家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