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今年10月5日,乔布斯因患胰腺癌...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今年105日,乔布斯因患胰腺癌去世,终年56岁。不少人自发在苹果公司总部、乔布斯住所和全球不少地区的苹果专卖店外放置鲜花、蜡烛、卡片和咬了一口的苹果,以示悼念。

B.随着冬季用电最高峰的日益逼近,我国局部地区再次面临电煤供应紧张,不得不拉闸限电,煤电双方因此而生的口水仗也愈打愈烈。

C最美丽城市的指标是根据城市的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建设个性、整体协调、文化底蕴、自然环境和公众口碑等方面评分的。

D.几十年来,霍金的身体禁锢在轮椅中,思维却遨游于广袤的太空。他执着地寻求着我们往何处去,我们从何处来的答案,发现了一个又一个宇宙运行的重大奥秘,震动了整个理论物理学界。

 

A 【解析】 试题分析:B项,错误类型为成分残缺,“面临”缺乏宾语,可在“紧张”后加“的问题”。C项,错误类型为句式杂糅,去掉“的指标”或“根据……评分的”,用其中一种句式即可。D项,错误类型为语序不当造成的不合逻辑,应把“我们往何处去,我们从何处来”改为“我们从何处来,我们往何处去”。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牡丹居社区餐厅明天将开始营业,消息传出。社区居民口耳相传。以前他们到最近的餐厅都要步行半个多小时,现在出门走几步就能吃上饭了。

B.在清静的街道上,在鳞次栉比的住宅区,有一处很不引人注意的房舍,它正是我们要寻找的目标。

C.语感是对艺术美的一种敏锐的感受力,有了语感并不意味着诗歌阅读都可以事半功倍,一挥而就

D.杨柳低垂,行人侧目而视,过往的车辆静静地停靠在道旁,无数双哀伤而饱含敬意的目光,向悬挂着英雄一路走好等条幅的车队致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0分)

再说林冲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场门口,开了锁,入内看时,只叫得苦。原来天理昭然,佑护善人义士,因这场大雪,救了林冲的性命: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林冲寻思:怎地好?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林冲把手床上摸时,只拽得一条絮被。林冲钻将出来,见天色黑了,寻思:又没打火处,怎生安排?想起离了这半里路上有个古庙,可以安身,我且去那里宿一夜,等到天明,却作理会。把被卷了,花枪挑着酒葫芦,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入得里面看时,殿上塑着一尊金甲山神,两边一个判官,一个小鬼,侧边堆着一堆纸。团团看来,又没邻舍,又无庙主。林冲把枪和酒葫芦放在纸堆上,将那条絮被放开。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雪都抖了,把上盖白布衫脱将下来,早有五分湿了,和毡笠放在供桌上。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却把葫芦冷酒提来,慢慢地吃,就将怀中牛肉下酒。

正吃时,只听得外面必必剥剥地爆响。林冲跳起身来,就壁缝里看时,只见草料场里火起,刮刮杂杂地烧着。当时林冲便拿了花枪,却待开门来救火,只听得外面有人说将话来。林冲就伏门边听时,是三个人脚步响,直奔庙里来;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再也推不开。三人在庙檐下立地看火。数内一个道:这条计好么?一个应道:端的亏管营、差拨两位用心!回到京师,禀过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这番张教头没得推故了!一个道:林冲今番直吃我们对付了!高衙内这病必然好了!又一个道:张教头那厮,三回五次托人情去说你的女婿没了,张教头越不肯应承,因此衙内病患看看重了。太尉特使俺两个央浼二位干这件事。不想而今完备了!又一个道:小人直爬入墙里去,四下草堆上点了十来个火把,待走那里去!那一个道:这早晚烧个八分过了。又听得一个道:便逃得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又一个道:我们回城里去罢。一个道:再看一看,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

1.在第一段文字中,有一个促使林冲识破高俅阴谋的关键细节,这个细节是什么?简要分析其关键性在什么地方。(4分)

2.在第一段文字中,风雪不仅渲染了环境,还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请简要分析一下风雪是怎样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6分)

3.作者在第二段文字中,不交代人物名字,而是用一个来代替,试分析其好处。(6分)

4.第二段文字主要运用了哪两种描写方法?对描写林冲性格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                      ,知来者之可追。(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寓形宇内复几时?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                ,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4)老当益壮,                  ;穷且益坚,               。(王勃《滕王阁序》)

5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6)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李密《陈情表》)

7)但以刘日薄西山,                                。(李密《陈情表》)

8)曾子曰:                   ,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字用得好,试分析它们表达的意味。(4分)

2.前人评价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臣生当陨身,死当结草。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以碎耳。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注〕①醮:改嫁。 ②烝烝:热切的样子,形容李密对母亲思念之深。 ③游夏:指孔子的学生子游和子夏,他们在文学上皆很有才华。 ④虫流:齐桓公任用竖刁,专权乱政。桓公死,诸子争立,陈尸三月不收,尸虫流出户外。⑤安公乐:刘备之子刘禅。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祖母刘氏,躬自抚养。        躬自:亲自

B.服阕,复以洗马至洛。      征:被征召

C.密曰:齐桓。”        次:次于,比……

D.华之。                    善:认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成疾。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游无穷者

B.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以碎耳。   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溟

C.少仕蜀,郎。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

D.齐桓得管仲霸,用竖刁而虫流       且举世誉之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3.下列句子表现李密有才华的一组是(        3分)

①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②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

③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

④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⑤密有才能,常望内转

⑥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①⑤⑥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李密几岁大的时候,就成了孤儿,是祖母刘把他抚养成人。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候在祖母身旁,夜里未曾脱衣,为祖母端饭菜、端汤药,他总要尝过后才让祖母用。

B.李密因为孝敬祖母而闻名,也因祖母年老,无人奉养,上疏《陈情表》辞不就职;皇帝看后,停止征召他为太子洗马。

C.李密在祖母去世以后,被迫到晋朝廷任洗马的官职,实现了先尽孝,后尽忠忠孝两全的夙愿。

D.李密有才能,常盼望转回朝廷做官,可是朝廷中无人做后盾,于是被调到汉中升做太守,他自己因为不如意而心怀怨恨。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2)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