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唐]岑 参 弯弯月出挂城头,...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唐]岑 参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岑参这首诗不讲究对仗工整,没有严格的用韵,是一首典型的古体诗。

B“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两句中透露出作者思乡心切的愁苦。

C.“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两句重复“故人”二字,见出情谊深厚。

D.结尾“大笑”一词,写出岑参和他的朋友乐观、洒脱的盛唐士人本色。

2.作者笔下的凉州景物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两句中能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你是否认同作者的说法?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谈谈看法。(不少于200字)(10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 2.景物的特点:宁静阔大,繁华安定,异域风情。分析:如“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月挂城头,且月“弯弯”,有了一份欣赏之意;而上下两句间的“城头”顶真手法的运用,构成轻快咏叹的情调,多了一份情趣。由此可见,作者不是要渲染凄凉清冷的氛围,而是要体会这份静谧与安宁。(能够联系诗句具体分析出其中一点即可得2分,以此为标准向上浮动,答出三个要点可得5分) 3.示例:“花门楼前见秋草”,时光易逝,人生短暂呀;但“岂能贫贱相看老”,一个“岂能”,表现出诗人不甘平庸,立志建功立业的人生态度。我很欣赏诗人这种人生态度。戍守边疆,自有一番寂寞与艰苦,但诗人不以为意,只是鼓励朋友建功立业,这或许正是大唐王朝兴盛之时的蓬勃朝气。正如李白的“直挂云帆济沧海”,充满了自信与战斗豪情;也像杜甫早期的“会当凌绝顶”,济世有为之心毕现。因为有了这样不甘平庸的人生态度,即使在困境中无奈的哭泣,也比甘于平庸者的歌唱来得动人。所以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里虽有愤懑与怨怼,但我们看到更多的却是他的傲骨;所以虽然穷困潦倒落魄他乡,但杜甫依然能歌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即使今日,岑参他们这种人生态度依然值得我们,尤其是年轻人学习。[第一问3分。第二问7分:明确表态(是否认同作者态度均可)1分;联系实际,言之成理,6分。字数不足,酌情减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对诗句主要内容的理解分析,往往从诗词的体裁特点、写作手法、情感、风格等方面分析。“琵琶一曲肠堪断”中的“肠堪断”不是思乡心切,而是形容琵琶声动人;“风萧萧兮夜漫漫”,是空旷而又多风的西北地区夜晚给人的感受,不能望文生义。 试题分析: 2.】题干问“哪些特点”,所以答题时要给诗中景物的特点做一个归类概括,可考虑将景物的特点分解成若干要点,如“宁静、阔大、繁华、安定、异域风情(边地色彩)”等。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是关键。 试题分析: 3.回答“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这一问是本题得分的关键。“是否认同作者的说法”是该题的开放性之一,无论是与否,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谈看法是答案的核心内容,一定要做到观点鲜明、事例典型、分析透彻才可得高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吴与弼,字子传,崇仁人。与弼年十九,见《伊洛渊源录》,慨然响慕,遂罢举子业,尽读四书、五经、洛闽诸录,不下楼者数年。中岁家贫,躬亲耕稼,非其义,一介不取。四方来学者,约己分少饮食,教诲不倦。

正统十一年,山西佥事何自学荐朝,请授文学高职。后御史涂谦复荐之,俱不出。尝叹曰:“宦官、释氏不除,而欲天下治平,难矣。”天顺元年,石亨欲引贤者为己重,谋大学士李贤,属草疏荐之。帝乃命贤草敕加束帛,遣行人曹隆,赐玺书,赍礼币,征与弼赴阙。比至,帝问贤曰:“与弼宜何官?”对曰:“宜以宫僚,侍太子讲学。”遂授左春坊左谕德,与弼疏辞。贤请赐召问,与馆次供具。于是召见文华殿,顾语曰:“闻处士义高,特行征聘,奚辞职为?”对曰:“臣草茅贱士,本无高行,陛下垂听虚声,又不幸有狗马疾。束帛造门,臣惭被异数,匍匐京师,今年六十八矣,实不能官也。”帝曰:“宫僚优闲,不必辞。”赐文绮酒牢,遣中使送馆次。顾谓贤曰:“此老非迂阔者,务令就职。”时帝眷遇良厚,而与弼辞力。又疏称:“学术荒陋,苟冒昧徇禄,必且旷官。”诏不许。乃请以白衣就邸舍,假读秘阁书。帝曰:“欲观秘书,勉受职耳。”命贤为谕意。与弼留京师二月,以疾笃请。贤请曲从放还,始终恩礼,光旷举。帝然之,赐敕慰劳,赍银币,复遣行人送还,命有司月给米二石。与弼归,上表谢,陈崇圣志、广圣学等十事。

成化五年卒,年七十九。所著《日录》,悉自言生平所得。

[注] ①洛闽:洛学和闽学,代表人物分别为程颢兄弟和朱熹。②宫僚:太子属官。③异数:这里指皇帝给予的特殊优待。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帝乃命贤草敕加束帛    草敕:起草诏书

B.征与弼赴阙  赴阙:到朝廷来

C.束帛造门  造门:装点门面

D.乃请以白衣就邸舍     白衣:无官职的士人

2.下列对文中画线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非其义,一介不取。

译文:凡是他认为不正当的利益,丝毫不取。

B.宦官、释氏不除,而欲天下治平,难矣。

译文:宦官、佛教不除掉,却想要天下安定,难啊。

C闻处士义高,特行征聘,推辞这个职位为?

译文:听说您正直清高,特地征召聘请,推辞这个职位有什么作为?

D.帝曰:“欲观秘书,勉受职耳。”

译文:皇帝说:“(吴与弼)想要看宫廷珍藏的图书,就劝他就职吧。”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吴与弼19岁时,受《伊洛渊源图》的影响,曾苦读数年不下书楼。

B.皇帝应何自学、涂谦的推荐,召吴与弼入京为官并对其礼遇甚厚。

C.吴与弼不止一次以自己身体有病为由向皇帝提出辞官不做的请求。

D.在吴与弼的来去问题上,李贤曾经多次向皇帝提出建议并被采纳。

4.在文中,皇帝评价吴与弼“非迂阔者”,意思是(这个人)并非迂腐而不切合实际的人。综观全文,说说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吴与弼是个“切合实际”的人。(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王僧虔,琅琊临沂人也。年数岁,伯父弘集会诸子孙,弘子僧达下地跳戏,僧虔独正坐采蜡烛珠为凤凰。弘曰:“此儿终当为长者。”

僧虔善隶书。孝武欲擅书名,僧虔不敢显迹,常用掘笔书,以此容。泰始中,为辅国将军、吴兴太守。王献之善书,为吴兴郡,及僧虔工书,又为郡,论者称之。

太祖善书,及即位,笃好不已。与僧虔赌书毕,谓僧虔曰:“谁为第一?”僧虔曰:“臣书第一,陛下亦第一。”上笑曰:“卿可谓善自为谋矣。”示僧虔古迹十一帙,就求能书人名。僧虔上羊欣所撰《能书人名》一卷。

僧虔《论书》曰:宋文帝书,自云可比王子敬,时议者云“天然胜羊欣,功夫少于欣”。亡曾祖领军书,右军云“弟书遂不减吾”。庾征西翼书,少时与右军齐名,右军后进,庾犹不忿,在荆州与都下人书云:“小儿辈皆学逸少书,须吾下,当比之。”王右军自书表,晋穆帝令张翼写效,一毫无异,题后答,右军当时不别,久后悟,云“张翼小人,几欲乱真”。张芝、二卫并得名前代,无辨其优劣,唯见其笔力惊异耳。羊欣书重一时,亲受子敬,行书尤善,正不称名。孔琳之书天然放纵,极有笔力,规矩恐在羊欣后。谢综书,恨少媚好。谢灵运乃不伦,遇其合时,亦得入流。庾昕学右军,亦欲乱真矣。

(选自《南齐书》,有删改)

[注] ①掘笔:秃笔。②王献之:字子敬,东晋书法家,以行书和草书闻名后世。③右军:右军将军。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字逸少)曾任此职,世称“王右军”。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此儿终当为长者     长者:年长的人

B. 右军后进  后进:后来长进

C. 孔琳之书天然放纵  放纵:不受约束

D. 亦得入流  入流:列入流品

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伯父弘集会诸子孙,弘子僧达下地跳戏。

(他的)伯父王弘把孩子们聚在一起,王弘的儿子王僧达在地上蹦跳玩耍。

B.太祖善书,及即位,笃好不已。

太祖擅长书法,等到即位,(对书法还是)深爱不止。

C.  卿可谓善自为谋矣。

你可以说是善于替自己谋虑了。

D.  亡曾祖领军书,右军云“弟书遂不减吾”。

(我)逝去的曾祖父王领军写信,王羲之说“老弟写信就没有丢掉我”。

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王僧虔在孝武帝面前为求自保,不惜用秃笔写字来掩饰书法水平。

B. 王献之和王僧虔都擅长书法,又都做过吴兴郡守,因此传为美谈。

C.  征西将军庾翼与王羲之在书法上齐名,很多小字辈都来向庾翼学习。

D. 张翼和庾昕二人模仿王羲之的书法,都几乎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

4.文中说“宋文帝书,自云可比王子敬,时议者云‘天然胜羊欣,功夫少于欣’”,意思是“宋文帝的书法,自己说可以和王献之相比,但当时评议的人说‘(宋文帝的)天资高于羊欣,书法艺术所达到的程度不如羊欣’”。请结合你的阅读积累,谈谈你对“天然”和“功夫”二者关系的理解。(不少于200字)(10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18分)

在大多数情况下,互联网的出现被视为是一件好事,它在很多方面方便了人的生活。但也并非每个人都这么看。美国技术专家尼古拉斯·卡尔在《大西洋》月刊上撰文,题目就是:“谷歌会让我们变愚蠢吗?”这篇论文现在已经扩展成一本书,书名就叫“网络也有黑暗一面”。互联网上除色情污染和聊天室的危险外,更险恶的,还在于它正在让我们停止思考。

卡尔认为,互联网正无形中摆弄着人的大脑。人的中枢神经系统被重塑,记忆被重置,思维方式与过去截然不同。“当我阅读时,能最为强烈地感觉到这一点。全神贯注于一本书或一篇长文,曾经是易如反掌之事,我的大脑能够抓住叙述的演进或论点的转折,我能够几个小时地徜徉在长长的诗行里。但如今不再如此,往往阅读二三页后我的注意力就开始漂移了。我变得焦虑不安,失去了线索,开始寻找其他事情来做。我感觉我一直在力图将自己任性的大脑拽回到书本,过去曾经甘之如饴的阅读如今已变成一场战斗。”

卡尔的朋友们也都有同感,有些人甚至还完全停止了阅读。其中一人说:“我现在几乎完全失去了阅读和理解长篇文章的能力。”还有人谈到了思维“断片”:“我再也无法读《战争与和平》了,我已经不具备那种能力了。哪怕一个长于三到四段的文章都让我吃不消,我只能略微浏览一下。”

卡尔怀疑,互联网是产生这种变化的罪魁祸首,但需要一些证据的支持。于是,他与语言学家、神经学家、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展开了交谈,并得出了令人不安的结论:互联网(以及所有的电子分支——微博、短信等)正在我们的大脑中重新布线,“短阅读”直接带来“浅阅读”,使人的思维深度在长期的同一行为重复中逐渐变得浅显化。

美国阅读心理学专家玛丽安娜·沃尔夫曾说过:“我们并非只由阅读的内容影响,我们也被阅读的方式所定义。”沃尔夫担心,网络所倡导的将“丰富”与“时效性”置于首位的新阅读方式,可能已经削弱了我们进行深度阅读的能力。几百年前的印刷术,让阅读长而深奥的作品成为寻常之事,也让人们能坐下来静心阅读,而“我们在线阅读时,只不过就是个‘信息解码器’而已”。我们对文句的诠释,心无旁骛、深度阅读时形成的丰富精神联想,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弃我们而去。

1.下列对于“互联网”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卡尔认为,互联网尽管存在着色情、聊天室危险等弊端,但还是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B.互联网对人的大脑的“控制”是在长期的同一行为的重复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的。

C互联网成为使人“停止思考”的罪魁祸首,这一结论目前还缺乏有力的证据来支撑。

D.实践证明,互联网阅读方式的“丰富”与“时效性”,已经削弱了人们深度阅读的能力。

2.结合全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这篇文字加上一个标题;并结合文意,写出理由。(不少于200字)(10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28分)

梦里有你

赵悠然

罗威刚要出门,接到一个电话:“罗威啊,我是李台阳,你还记得我吧?……啊对对,总算你还没有忘了我。你在家吗?好好,我马上就过来。”

罗威想,和李台阳这么多年没联系了,自己刚升职,莫不是……

门铃响了,门开处,伸进一个乱蓬蓬的脑袋,一只黑色的塑料袋子“嗵”地放在地板上。

罗威说:“是台阳啊,快请进。”

坐在沙发上,罗威递烟给李台阳。李台阳抽出一支,凑在鼻子上闻闻,说:“罗威,你混得不错啊。”

说你要来,特地去超市买的。”罗威用打火机给他点烟。

李台阳嘻嘻一笑,放下烟,说:“那么破费干吗?我早戒了,那东西耗钱。”

罗威说:“那就吃些水果吧。”

李台阳也不客气,抓了个苹果,边吃边环顾房子,说:“你这房子够气派啊。”

罗威说:“我是‘负翁’一个,现在每月还在还房贷呢。”

李台阳说:“你们夫妻俩都是白领阶层,这钱来得容易,债也还得快。哪像我们,能吃饱饭,不生病,孩子上得起学,就上上大吉了。”

罗威想,这像是要借钱的开场白。他说:“是啊,现在,谁都活得不容易。”

李台阳说:“你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我打小就知道,你将来肯定比我活得有出息。”

罗威说:“哪里哪里,也是混口饭吃吧。”

李台阳正色道:“你这样说就不对了,人要知足,对吧?”然后,又开起玩笑:“你可不要犯错误啊。”

两人聊起童年时的事儿,说到小时候的邻居谁离婚了,谁出国了,谁还是那么一副臭脾气,一聊聊到快中午,李台阳还是没说他来的目的。

罗威说:“台阳,咱们去外面馆子吃吧,边吃边聊。”

李台阳说:“今天肯定不吃了,我答应老婆回家吃饭的。”仍然继续刚才的话题。

罗威见他一直不提正事,又没有走的意思,想到自己下午还有个会,又不好意思催促,心里便有些七上八下起来,心想可能李台阳不好意思自己提出来,便说:“台阳,你还在摆地摊吗?不如找个固定的工作,做保安什么的,收入也比那强啊。”

李台阳说:“我不喜欢做保安,我倒是想过自己租个门面,这样总比被城管赶来赶去强。”

罗威说:“城管大队的人我倒是认识,你今后有什么麻烦的话,我可以帮忙。”

李台阳拍了一下罗威的肩膀,说:“兄弟,有你这句话,说明我没有白惦记你。十多年了啊,你还是这般热心肠。好,我高兴,真是高兴啊。”边说边站了起来。

罗威说:“吃了饭再走。”

“老婆还在家等着我呢。好,我走了啊。”

听着李台阳“嗵嗵”的脚步声一路下去,罗威低头看了看地板上的黑袋子,打开来一看,原来是自己小时候最喜欢吃的鱼子干。

罗威不知说啥好,忽然觉得自己特俗。

楼梯口又传来“嗵嗵”的脚步声,好像是李台阳的。罗威想:可能刚才他没勇气说出口,就冲这一袋子鱼子干,不管他提啥要求,自己一定想办法。

打开门,果然是李台阳,尴尬的脸上都是亮晶晶的汗珠。他不好意思地说:“你们这个小区像个迷宫,我绕来绕去总找不到大门。”

罗威说:“瞧我这粗心,应该陪你下楼去的。”说着,便和李台阳下了楼。走到楼下,李台阳去开自行车锁,那辆车和李台阳一般灰不溜秋、尘头垢面。

罗威问:“你是骑车来的?”他知道李台阳住在西城,从那儿骑车到他这儿,起码要一个小时。

李台阳说:“是啊,骑惯了。”

罗威说:“台阳,你有啥困难只管开口,我能帮的一定帮你。”

李台阳说:“没啥事,就想来看看你。”

罗威说:“多年咱都没联系了,你今天上门一定有事。你只管说,别开不了口。”

李台阳看看罗威,似下了决心,说:“我说出来你可别生气。”

见罗威点头,李台阳说:“我昨晚做了一个梦,梦见你得了重病,很多人都围着你哭。这一醒来,我心里就七上八下的,连地摊都不想摆了。知道你混得好,我也不想打搅你。可这梦搅得我难受,连我老婆都催我来看看你,看你气色这么好,我就放心了。唉,梦呗,我这人还真迷信。”

罗威的眼睛红了,他一把抱住李台阳,说:“兄弟。”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09年第22期)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李台阳来到罗威家,罗威还特地到超市给他买了香烟,这样写主要在于向李台阳表达自己对他的到来的欢迎之情。

B.李台阳骑一小时自行车来看罗威,还带了他喜欢吃的鱼子干,罗威很感动,决心无论李台阳提什么要求都帮助他。

C.李台阳是一个在城里摆地摊的小人物,他朴实单纯而又直爽的性格与罗威的多疑世故形成鲜明对照,真实而感人。

D.罗威是一个刚刚升职的官员形象,深受官场及世俗偏见的影响,对朋友来访的猜测充分显示出他是一个鄙俗的人。

E. 小说以平实自然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普通的故事,表现了两个人在特定场合相见时各不相同的内心活动,令人深思。

2.作者着意描写李台阳走了又回来。这样安排小说的情节有什么用意?请你结合全文简要说明。(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的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请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小说写了一个温暖的故事,表现了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人间真情。你认为这个故事真实吗?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谈谈你的感悟。(不少于200字)(1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5月13日母亲节到来之际,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同学们想了两个上联,请对出下联。(4分)

(1)怀胎十月,母爱深似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幼时不晓事,妈妈唠叨总逆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