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闻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循天,则用力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闻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循天,则用力寡而功立;顺人,则刑罚省而令行;明赏罚,则伯夷、盗跖不。如此,则白黑分矣。治国之臣,效功于国以履位,见能于官以受职,尽力于权衡以任事。人臣皆宜其能,胜其官,轻其任,而莫怀余力心,莫负兼官之责君。故内无伏怨之乱,外无马服之患。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使人不同功,故莫争。如此,天下莫得相伤,治之至也

闻之曰:“举事无患者,尧不得也。”而世未尝无事也。君人者不轻爵禄,不易富贵,不可与救危国。故明主厉廉耻,招仁义。昔者介子推无爵禄而义随文公,不忍口腹而仁割其肌,故人主结其德,书图著其名。人主乐乎使人以公尽力,而苦乎私夺威;人臣安乎以能受职,而苦乎以一二。故明主除人臣之所苦而立人主之所乐,上下之利,莫长于此。不察私门之内,轻虑重事,厚诛薄罪,久怨细过,数以德祸,是断手而续以玉也。

使燕王内憎其民而外爱鲁人,则燕不用而鲁不附。民见憎,不能尽力而务功;鲁见说,而不能离死命而亲他主。如此,则人臣为隙穴,而人主独立。以隙穴之臣而事独立之主,此之谓危殆

释仪的而妄,虽中小不巧;释法制而妄怒,虽杀戮而奸人不恐。罪生甲,祸归乙,伏怨结。故至治之国,有赏罚,而无喜怒,故圣人极;有刑法而死,无螫毒,故奸人服。发矢中的,赏罚当符,故尧复生,羿复立。如此,则上无殷、夏之患,下无比干之祸,君高枕臣乐业,道蔽天地,德极万世矣。

[注] ①权衡:法令。②伏怨:怀怨于心。③马服:本指赵奢,这里指其子赵括。④夺威:夺权。⑤离死命:冒死罪。⑥隙穴:孔隙,比喻隐患。⑦仪的:靶子,目标。

(选自《韩非子·用人》,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伯夷、盗跖不     乱:叛乱

B.而苦乎以一二  负:担负

C.数以德祸  追:补救

D.释仪的而妄  发:放箭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君主“善用人”的一项是(  )

循天顺人而明赏罚 ②使人不同功,故莫争 ③不轻爵禄,不易富贵 ④轻虑重事,厚诛薄罪 ⑤有赏罚,而无喜怒 ⑥发矢中的,赏罚当符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②⑤⑥  D.①③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主遵循天道,就能够少用气力而建功立业;君主顺应人情,就能够少用刑罚而推行法令。

B.因为晋文公鼓励廉耻之心,提倡仁义之举,所以介子推凭着“仁义”之心割下身上的肉给他吃。

C.假如燕王对内憎恨本国民众,对外喜爱鲁国人,那么燕人就不为他所用,鲁人也不会依附他。

D.君主实行赏罚不能凭个人喜怒,如果放弃法制而乱发脾气,即使大肆杀伐,奸人也不会害怕。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天下莫得相伤,治之至也。(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下之利,莫长于此。(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隙穴之臣而事独立之主,此之谓危殆。(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 2.C 3.B 4.(1)天下所有的人不得相互伤害,这是治世的最高境界。(关键词:“相伤”“治”“至”)(2)君臣的利益,没有比这更深远的了。(关键词:“上下”“利”“长”)(3)用成了隐患的臣子去侍奉孤立的君主,这就叫危险。(关键词:“隙穴”“事”“独立”“此之谓”) 【解析】 试题分析: 1.乱:混淆。 试题分析: 2.③④是君主不善用人的表现。 试题分析: 3.“晋文公鼓励”不合文意。 试题分析: 4.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李清时,字授侯,福建安溪人,大学士光地从孙。乾隆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十四年,授浙江嘉兴知府。上南巡,或议自嘉兴至杭州别辟道行民舟,清时官塘外求得水道相,上通吴江平望,下达杭州坝子门,号为副河。丁父忧,去官。服除,授山东兖州知府。二十二年,擢运河道。

二十六年,河决孙家集,运河由夏镇至南阳两堤俱溃,清时督修筑。议者或拟用椿埽,费帑以六十万计;或拟建石堤,费以三百万计。清时少时行濒海间,见筑堤捍海为田者,掷碎石积水中,潮退则以木拦之,填土其上,坚筑成堤,参用其法。以河东、西两岸皆水,得土难,令以石垒两旁,积葑其中,水涸,募夫起土置积葑上,费帑十四万有奇,而两堤成。曹县溢,水泻入微山湖,出韩庄湖口,闸隘,水不得泄,令于闸北毁石堤,掘地深之以泄水。事上闻,上命于其地建滚水坝,高一丈二尺余。清时请减低为一丈,令湖水落至丈,乃闭闸蓄水。泗水经兖州西流入府河,济宁城东旧有杨家坝,遏水使入马场湖,蓄济运,遇伏秋水涨不能泄,淹民田,令改坝为闸,视水盛衰为启闭。汶水分流入蜀山、马踏两湖,旧制引水使南行少北行多,后乃反之,漕船经袁口、靳口,浅涩不能进。清时规分水口,令南坝加长,北坝收短,以为节宣,并减低何家坝,使汶水南而北增。

二十九年,调江南淮徐道。三十年,擢河东河道总督,赐其母大缎、貂皮。清时以河堤岁修,司其事者每不度形势,过高帑,卑薄者不能大有增益,乃饬所司,当水涨具堤高水面尺寸呈报,择堤最薄者培之。迨伏秋水发,耿家寨(称十四堡)水及旧堤上,赖预增新筑以免。清厘河工征料诸弊,岁减派料至千余万斤。三十一年,运河东岸漫口,自请议处,原之。三十二年七月,授山东巡抚。高苑、博兴、乐安三县被水,清时谓小清河下流隘,故上游溢,檄所司勘验。遽疾作,乞解任,不许。三十三年,卒。

清时治水善度情形,穷源竟委。每乘小舟出入荒陂丛泽、支流断港中,或徒步按行谘访,必得要领,乃见诸建置。

(选自《清史稿·列传一百一十二》)

[注] ①帑:国库中的钱币。②葑:芜菁,又名蔓菁。一种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十字花科。③节宣:节制和排放。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时于官塘外求得水道相  属:连接

B.过高帑  糜:消耗

C.使汶水南而北增  弱:减少

D.清时治水善度情形  相:治理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李清时善于治水的一项是(  )

掷碎石积水中,潮退则以木拦之 ②令以石垒两旁,积葑其中 ③于其地建滚水坝,高一丈二尺余 ④清时规分水口,令南坝加长,北坝收短 ⑤清厘河工征料诸弊,岁减派料至千余万斤 ⑥徒步按行谘访,必得要领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3.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乾隆皇帝南巡时,有人建议重新挖掘一条水道,便于船只通行,而李清时却力排他议,打通原有水道,改造出一条“副河”。

B.李清时小时在海边见人们先在海水中投入石块,潮水退后,用木桩拦住,然后在石块上填土,以此来造田,这给他治水以很大启发。

C曹县发大水时,水流入微山湖,又从韩庄的湖口流出;而这里的闸口狭窄,水流受阻,清时下令毁掉北面的堤坝,挖沟排水。

D.李清时在任河东河道总督时,运河东岸曾经决口,他主动请求前往治理,广泛征求意见,采取得力措施,使大堤恢复了原貌。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水涸,募夫起土置积葑上,费帑十四万有奇,而两堤成。(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旧制引水使南行少北行多,后乃反之,漕船经袁口、靳口,浅涩不能进。(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乃饬所司,当水涨具堤高水面尺寸呈报,择堤最薄者培之。(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宋尚书司封郎中孙公墓志铭

王安石

公讳锡,字昌龄。公以天圣二年进士起家,授镇江军节度推官,知杭州仁和县。取凶恶,戒以不改必穷极案治,而治其余一以仁恕,故县人畏爱之。七年,为开封府推官。坐考锁厅进士举籍中有不中格者两人,降监和州清酒务。当是时,庞宰相为枢密使,荐宜侍讲禁中。方召,公以谪去。久之,会明堂恩召还,同判尚书刑部。戎州人向吉等操兵贾贩,恃其众,所过不输物税,州县捕逐皆散走。成教钤辖司奏请不以南郊赦除其罪,从之,逮捕亲属系狱,至更两赦。有诣阙诉者,刑部详覆官以为特敕遇赦不原者,虽数赦犹如法。公独奏释之,凡释百二十三人。公议法多如此。

复为开封府推官,当随尹奏事,仁宗问大辟几何,且以慎刑爱人为戒。公因奏开封敕有重于编敕而当改者数事,仁宗皆以为然。它日问尹以公姓名,称之。于是贵戚女使有奏谳,上其罪,付公监决,曰:“此人平恕,可任也。”

道士赵清贶出入庞宰相家,受赇,御史以劾庞。府治实清贶自为,庞不知也。清贶坐杖,配沙门岛,行两日死。御史又劾府宰相指,故杖清指,杀之灭口。仁宗亦疑,悉罢知府、推判官,而以公知太平州。

未几,仁宗即寤,罢者皆复,而以公提点淮南路刑狱。在淮南二年,所活大辟十三人,考课为天下第一,所举多善士。还,又知舒州,发常平、广惠仓以活陈、许、颍、蔡流人。初提点刑狱恐聚流人为盗,又惜常平、广惠仓,数牒止公,不听,申以手书,又不听。佐属皆争曰“不可”,公行之自若。

今上即位,迁司封,赐金紫。熙宁元年正月十二日卒,年七十八。

(《唐宋八大家文集》卷九十七,有删改)

[注] ①南郊:帝王祭天的大礼。②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诏书。③赦:赦免。④编敕:法典。⑤奏谳(yàn):将审理案件的情况向上报。⑥赇(qiú):贿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取凶恶         籍:登记

B.虽数赦犹如法  论:讨论

C.其罪,付公监决  薄:减轻

D.御史又劾府宰相指  希:迎合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体现孙公“仁恕”的一组是(  )

戒以不改必穷极案治,而治其余一以仁恕 ②坐考锁厅进士举籍中有不中格者两人,降监和州清酒务 ③公独奏释之,凡释百二十三人 ④上薄其罪,付公监决 ⑤在淮南二年,所活大辟十三人 ⑥考课为天下第一,所举多善士

A.①③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锡有治理能力,执法宽容。他在仁和县任职时,软硬兼施,人们对他又爱又畏;他对两次大赦都没有免罪的人予以赦免。

B.孙锡深得皇帝信任。他认为开封府的一些做法不好,皇帝表示赞同;皇帝把一些案件交给他处理,认为他可以委以重任。

C.本文撷取了孙锡人生的若干片段,描写他为官的几件事,表现了一位古代官员高尚的人格,同时含蓄地批评了他的一些缺点。

D本文善用对比手法,如拿刑部官员与孙锡对比,用提点刑狱与孙锡对比,突出了孙锡的形象,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戎州人向吉等操兵贾贩,恃其众,所过不输物税,州县捕逐皆散走。(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仁宗问大辟几何,且以慎刑爱人为戒。(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还,又知舒州,发常平、广惠仓以活陈、许、颍、蔡流人。(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古之所谓公无私者,其取舍进退无择于亲疏远迩,惟其宜可焉。其下视上也,亦惟视其举黜之当否,不以亲疏远迩疑乎其上之人。故上之人行志择谊,坦乎其无忧于下也;下之人克己慎行,确乎其无惑于上也。是故为君不劳,而为臣甚易:见一善焉,可得详而举也;见一不善焉,可得明而也。

及道之衰,上下交疑,于是乎举仇、举子之事,载之传中而称美之,而谓之忠。见一善焉,亲与迩,不敢举也;见一不善焉,若疏与远,不敢去也。众之所同好焉,矫而黜之乃公也;众之所同恶焉,激而举之乃忠也。于是乎有违心之行,有志之言,有内愧之名。若然者,俗所谓良有司也。

呜呼!今之君天下者,不亦劳乎!为有司者,不亦难乎!为人向道者,不亦勤乎!是故端居而念焉,非君人者之过也;则曰有司焉,则非有司之过也;则曰今举天下人焉,则非今举天下人之过也。盖其渐有因,本有根,生于私其亲,成于私其身。以己之不直,而谓人皆然。其之也固久,其除之也实难,非百年必世,不可得而化也;非知命不惑,不可得而改也。已矣乎,其终能复古乎!

若高阳齐者,其起予者乎?齐生之兄,为时名相,出藩南,朝之硕臣皆其旧交。齐生举进士,有司用是连枉齐生,齐生不以云,乃曰:“我之未至也,有司其枉我哉?我将利吾器而俟其时耳。”抱负其业,东归于家。吾观于人,有不得志则非其上者众矣,亦莫其身之短长也。若齐生者,既至矣,而曰“我未也”,不以闵于有司,其不亦鲜乎哉!吾用是知齐生后日诚良有司也,能复古者也,公无私者也,知命不惑者也。

(韩愈《送高阳齐下第序》)

[注] ①举仇、举子之事:指《吕氏春秋》记载的祁黄羊向晋平公推荐仇人解狐做南阳县令、推荐儿子午做国家军尉的事。②世:三十年。③齐生:指齐,其兄齐映为当朝宰相。④起:启发。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见一不善焉,可得明而也 去:离开

B.志之言  怫:同“悖”,违反

C.之也固久  植:确立

D.亦莫其身之短长也  计:考虑

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故上之人行志择谊,坦乎其无忧于下也。

所以上司选择合理的标准实施自己的想法,内心坦荡不用担心下属猜疑。

B.众之所同恶焉,激而举之乃忠也。

大家共同讨厌的人,要激励他并且举荐他才显得自己忠诚。

C.是故端居而念焉,非君人者之过也。

因此坐下来好好地想一想这种情况,然后就去指责统治天下的人所犯的过错。

D.不以闵于有司,其不亦鲜乎哉!

(齐生)不因为自己受委屈而向官员博取同情,这不也太少见了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肯定古时用人不分关系亲疏远近、唯“宜”是举的原则,批评当今之世为避嫌,唯“亲迩”不举的做法。

B.选文第三段深入一层,进一步探究上文中“俗所谓良有司”所作所为的原因,指出其根源在于一个“私”字。

C.在作者眼中,齐生是一个能改变时风、复兴古风的人,但因为他的哥哥到南方去做官了,所以官员就没有录用他。

D.本文是一篇赠序,作者纵论古今在用人问题上的公私之别,以古衬今,是一篇内涵丰富、说理透彻的佳作。

4.齐生科举落第后说:“我之未至也,有司其枉我哉?我将利吾器而俟其时耳。”意思是说:“我的学问还没有达到标准,官员怎么会委屈我?我将精进我的学业来等待时机。”请结合本文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齐生说法的认识与思考。(不少于200字)(1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舟人传

[清]张光纬

舟人不知何姓名,亦未悉其里居,及其所何业。偶遇舟,遂以舟为名。吾郡陈泰岩者,文士也,遣仆买舟,收债远乡。携其侄与仆抵舟,见舟人髯如戟,目如炬,风仪伟甚,裸而刺船。泰岩心异之。至舟中,复见一十六七女郎,依约闺中之秀。泰岩又窃窃然疑之。既放舟,鼓棹如飞,顷刻至岸。岸旁有牛三头,蹲水中,妨舟泊。舟人招牧者牵之起,二牛起,其一犹浮沉水滨,格格不就牵。舟人乃探手掇牛后肘,掷岸上。岸上聚观,无不辟易,泰岩愈疑。

收债毕,泰岩持金数十归舟。语舟人曰:“日且西,盍止诸?”舟人曰:“毋恐。虽数百万缗,行数万里,可不辱命,何虑此琐琐也。”泰岩不能强,姑听之。至中流,落日衔山,微风拂波,舟人忽舣舟就岸。泰岩恐甚,询泊故。舟人曰:“风雨至矣。”稍顷,天半霹雳,水立云飞,舟依巨柳而荫。雨止,复行,卒无恙。

未抵郡数里,泰岩复语舟人曰:“前村隐隐,帘出树杪,可沽酒乎?”舟人曰:“诺。”提壶去。泰岩询船尾女郎曰:“子何为?子何自从彼髯者行乎?吾恐彼髯非良人,彼髯复何为?子心知之,试语余。”女郎掩涕曰:“不然,妾亦宦之也。向从父母行三泖间,夜遇强盗,杀父母投之湖,掳资财及妾行。忽见此髯从暗中跃入舟,手刃群盗数十人,复携妾去,妾涕泣请死。彼髯者曰:‘今子父母既死,茕茕何依?幸子仇既歼,吾当徐访子亲属,送子归,纵无所归,吾更当觅倩嫁子。吾义勿污子,效彼群盗为也。’妾故忍死留此。”言讫,泪如雨下。泰岩又曰:“舟甚窄,奈起居何?且彼髯终何为?”女郎曰:“自妾来,彼髯恒卧篷橹间,虽风雨无所苦。舣舟亦无定踪,所往来不一人。所谈者,妾皆不解,每痛饮辄去。夜必登高陵星斗,还舟恒猝猝不乐,亦未知甚何为。”

舟人沽酒至,斜睨女郎,若已知其所言而嗔之者。泰岩乃稔为异人,长揖请罪。因煮酒扶坐,相语甚欢。舟人乃曰:“萍踪相遇,愿赠言。天下大乱,各自,余亦从此去。”讯之姓氏里居,舟人曰:“四海紊紊,安用此乎?”竟勿言。至郡,慷慨分手,后卒不遇。

(选自《息庐剩稿》,有删节)

[注] ①刺船:用篙撑船。②三泖:湖名。③倩:古代男子的美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其所何业    操:从事

B.妾亦宦之也  息:子女

C.吾当徐访子亲属  访:拜访

D.天下大乱,各自  爱:爱惜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舟人义行的一组是(  )

见舟人髯如戟,目如炬,风仪伟甚

舟人乃探手掇牛后肘,掷岸上

虽数百万缗,行数万里,可不辱命

手刃群盗数十人,复携妾去

彼髯恒卧篷橹间,虽风雨无所苦

夜必登高陵星斗,还舟恒猝猝不乐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泰岩买了一条小船去收债,见到舟人与船上女子,心中就有疑虑,而舟人掷牛至岸,更加重了他的疑忌。

B.女子一家人出行,途中遭遇强盗,父母被杀,钱财被抢,舟人从黑暗中跃入舟中杀死了强盗,替她报了仇。

C.陈泰岩知道了舟人的义举后,对舟人的疑虑全消,敬佩不已。回到郡中,两人感慨叹息着分了手,从此再也没有见面。

D.文章欲扬先抑,通过写陈泰岩对舟人由疑虑到害怕再到敬为异人,塑造出舟人本领高强、行侠仗义、疾恶如仇的形象。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语舟人曰:“日且西,盍止诸?”(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子父母既死,茕茕何依?(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讯之姓氏里居,舟人曰:“四海紊紊,安用此乎?”竟勿言。(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鄞有高世之士,曰先生以大,貌严而气刚,行峻而言直,学广而闻多,落落不与世俗相俯仰,一语之不合,一事之不谐,则望望而去,终其身不齿。以故世之士子,鲜有当乎其意,辱与为忘形交者。然独视菊如友朋。

每岁即小斋之外,罗植数百本,春而锄,夏而灌,秋编其干而屏列之。当天气始肃,寒英盛开,披鹤氅衣,戴折角巾,携九节杖,巡行圃中。见夫幽姿劲质,凌厉风霜,则思淬厉节操,处艰瘁而不屈;见夫黄而不杂,得土之中,则思正色独立,使君子有所敬而小人有所畏;见夫早培晚盛,不竞不争,则思居谦处让,退可以无而进为有悔;见夫味甘而气馨,品高而性介,则思蓄用以待时,洁身而处俗,不与黄茅白苇俱出于斯世。凡是数者,一或不于是菊,又为之徘徊花下,仰而视,俯而思,且愧而责,必也物我两忘,彼此无间,然后与之曹出乎轩窗寂寞之滨,并驱乎草木摇落之际,若相磋以道,相以德,不自知其情之孚而身之化也。夫如是,则菊也,先生也,真所谓贤友朋也。

菊有贤友朋之,而先生犹爱之如此,况世之贤士子乎?是故无贤士子则已,有则必为先生之爱,如爱斯菊矣。先生爱贤之心,岂果有异于爱菊之心乎?呜呼!菊不能以自贤,惟先生能之;士子不能自知其不贤,惟先生能知之。贤也吾其爱,不贤也吾其弃。呜呼!安得贤如是菊陶姓而潜名者与之论先生之交际哉!

(取材于元代戴良《爱菊说》)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望望而去,终其身不齿   齿:并列

B.退可以无而进为有悔  咎:过失

C.若相磋以道,相以德  错:指责,批评

D.菊有贤友朋之  象:这里指特征

2.下面各组语句全都能够表现骆先生“气节刚正”的一组是(  )

落落不与世俗相俯仰

故世之士子,鲜有当乎其意,辱与为忘形交者

③当天气始肃,寒英盛开,披鹤氅衣,戴折角巾,携九节杖,巡行圃中

④见夫黄而不杂,得土之中,则思正色独立,使君子有所敬而小人有所畏

⑤先生爱贤之心,岂果有异于爱菊之心乎

A①③④ B. ①②④ C.②④⑤ D. ②③⑤

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骆先生相貌威严,为人正直,性情刚烈,说话直率,爱憎分明,因此遭人嫌弃。

B骆先生以菊为友,从菊的不同特点联想到人格修养,并经常对照菊花自我反省。

C.在骆先生看来,菊花品高性介,洁身自好,而黄茅白苇则平凡庸常,随俗从众。

D.作者借骆先生这一形象,表达了对清高远俗的贤能之士的仰慕之情与渴求之心。

4.文中“落落不与世俗相俯仰”一句表现了骆先生的处世之道。请从文中举出一例加以说明,并谈谈你对这种处世之道的看法。(不少于200字)(10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