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17分) 云居寺①高顶 王 褒② 中峰云已合,绝顶日...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17分)

云居寺高顶

王 褒

中峰云已合,绝顶日犹晴。

邑居随望近,风烟对眼生。

[注] 云居寺:在北周都城长安附近的山上,一说此山是终南山。王褒(513—576):先后在南朝的梁和北朝的西魏、北周为官,才名极高。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虽然只有二十个字,但是大阖大开,气魄雄伟,景象堪称壮丽。

B.诗人表现高山景观的特征,语言十分简省,却能带给读者强烈的感受。

C.本诗良好的艺术效果是通过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静态描摹获得的。

D.这是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运用对偶的手法,给人工整匀称的美感。

2.前两句诗所写的景象和表达的心情有何变化?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邑居随望近,风烟对眼生”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不少于200字)(10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前两句所写的景象由攀登到山腰时的云雾四合写到登上顶峰时的云开天晴,心情由塞到开。第二句“中峰云已合”说是攀登到半山腰,已是云雾弥漫,不辨东西,写出了山之高峻,也写出了攀登之艰难。但下一句“绝顶日犹晴”,写历尽艰难,登上山顶,竟是丽日悬天,晴空如洗,光华四布,此时心情也豁然开朗,艰辛的攀登后到达天地间的壮美之境,自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欢愉感。 3.示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作者登高楼后的感慨,饱含哲理:人要看得远,必要站得高。而且这个道理源于前两句的景,诗人是触景悟理,且直言其意。“邑居随望近,风烟对眼生”是登临绝顶后看到的美妙景象,也包含着许多难以言说的意味:平时生活的那片天地原来就是如此,平日里飘在头顶的云烟就在眼前升起;登临山之顶,那是换一个新的高度来观察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世界,很容易感觉到自己往常蠢蠢然忙碌不停的那一片天地,竟是渺小得毫不足道,而广大无比的自然,又是如此神奇莫测、变幻无穷。所以,这两句隐然有一种比较,有一种人生的感悟和感慨深蕴其中。这种隐然含情、寄情于景的写法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比,更为自然妥帖,含蓄蕴藉,实是多了一份沉淀,也多了一些韵味。(内容比较,5分;写法比较,3分;语言表达,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不是“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静态描摹”,而是写出了登山过程中的实际感受。 试题分析: 2.读诗题“云居寺高顶”,有作者主观感受的词就一个“高”字;读诗,云雾缭绕是高,可这只是中锋,“绝顶日犹晴”也是因为高,才知山顶与山腰气象迥然不同。“邑居随望近,风烟对眼生”,登高望远,眼界开阔,心胸畅达,一路的艰辛化为登山后的喜悦,想一路白云相伴原是自己已登仙境,自是妙不可言。虽是要求解答前两句诗,但真要解透,不可忽视后两句,要整体把握,方可明白真意。 试题分析: 3.内容和写法的不同,那就要分别解读两者各表达了什么样的道理和情绪,并分析其写作上各有何特色。重点在解读本诗,因为这首诗比《登鹳雀楼》更为含蓄,需要细心品味,方可品出其中韵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7分)

杏 花

[唐]温 宪

团雪上晴梢,红明映碧寥。

店香风起夜,村白雨休朝。

静落犹和蒂,繁开正蔽条。

澹然[注]闲赏久,无以破妖娆。

[注] 澹然:即“淡然”,形容不经心,不在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上”字具有动感,展现出杏花开放时的蓬勃生机。

B.颔联既写出杏花的香气与色彩,又暗示了诗人赏花的时间和地点。

C.颈联写出了杏花开放时花朵繁茂、凋谢时对春光恋恋不舍的情态。

D.这首诗既有对杏花工笔重彩的描写,又有对杏花盛开全景的渲染。

2.诗人在尾联写自己是以不经意的心情赏花,但又写自己看了很久,这样写是不是矛盾?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8分)

满庭芳

[宋]张风子

咄哉牛儿,心壮力壮,几人能可牵系。为爱原上,娇嫩草萋萋。只管侵青逐翠,奔走后、岂顾群迷。争知道,山遥水远,回首到家迟。  牧童,能有智,长绳牢把,短梢高携。任从它,入泥入水无为。我自心调步稳,青松下、横笛长吹。当归处,人牛不见,正是月明时。

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牛儿强健倔强,只管啃食原野上的嫩草,离家越来越远了。

B.牧童只顾着自己玩耍,放任牛儿入泥入水,却不加以管束。

C.青松下,牧童悠然自得地吹起了长笛,显示出愉快的心情。

D.本词语言朴实无华,饶有风趣,富有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

2.本词最后三句“当归处,人牛不见,正是月明时”勾勒出一幅“月下晚归图”,请简要赏析这样写有何妙处。(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17分)

闻 笛

[唐]张 巡

岧峣②试一临,虏骑附城阴。

  不辨风尘色,安知天地心。

  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

  旦夕更楼上,遥闻横笛音。

[注] 张巡:“安史之乱”时期著名的英雄,亲率将士共守睢阳,后战死。岧峣(tiáo yáo):高峻。 城:指睢阳城。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第二句既指明安禄山叛乱的不义性质,也写出军情的紧迫。

B.尾联与首联遥相呼应,写明了作者是在更楼之上登高瞭望敌情。

C.本诗既是战乱时代的艺术展现,又是作者不朽人格的光辉写照。

D.全诗语言平易,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抒发了作者的思乡情怀。

2.这首诗的颈联“营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中的“近”和“深”用字

精妙,请简要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不辨风尘色,安知天地心”,有人理解为:“守城将士不去辨认风云的愁惨,也不必询问天心的向背,只管奋勇杀敌。”还有人理解为:“只有像守城将士一样认识风云的愁惨,领会苍天考验将士的良苦用心,才能奋勇杀敌。”你认同哪一种理解?请结合诗句说说原因。(不少于200字)(10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17分)

行香子 过七里濑

[宋]苏 轼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②,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③。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注] 七里濑:又名七里滩、七里泷,在今浙江桐庐城南三十里处。两岸青山相对,江中水流湍急。鉴:镜子。严陵:东汉的严子陵,名光,少时曾与光武帝刘秀一同游学。刘秀即位后,征召到京,授谏议大夫,不受,隐居于富春江。

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前六句,用简练的笔墨,形象地描绘了七里濑的美景:轻舟惊鸿,水清波平,鱼儿翻腾,白鹭点点。

B.上片“过”字点题,写出行程;“急”“冷”“明”不仅状写出景物特点,同时写出作者不断变化的主观感受。

C.“算当年”四句用典,吟咏刘秀称帝后严子陵隐居一事,归结为“一梦”和“空名”,蕴含着人生感叹。

D.下片由山起笔,中间插入议论感慨,顺势抒怀,最后以远山、云山、晓山三座山结尾,落于景语,隽永含蓄

2. “双桨鸿惊”句,有人认为是船桨划动如鸿雁惊飞,有人理解为船桨划动使鸿雁惊起。你认为哪一种理解更合理?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结合本词,并联系作者的其他作品,谈谈你对这种人生感慨的理解。不少于200字。(10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7分)

送人东归

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尊酒慰离颜。

[注] 荒戍:荒废的防地营垒。浩然:豪迈坚定的样子。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送别之地及时节——荒凉的古垒边,黄叶飘零,强烈渲染了此时此刻送友人远行的别绪离愁。

B颔联两句互文,意即“初日高风汉阳渡,高风初日郢山门。”统指荆山楚水,展示了辽阔雄奇的境界。

C.“江上几人在”句想象归客一个人归还将遇见哪些故人,这是对友人此后境遇的关切及对故交的情意。

D.诗的最后一句透露出依依惜别的情怀,当此送别之际,设想他日重逢,开怀畅饮,更见惜别之情。

2.有人说这首送别诗,“逢秋而不悲秋,送别而不伤别”。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