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30分) 弹弓 刘向阳 男孩儿举起弹弓,瞄准目标。那...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30分)

弹弓

刘向阳

男孩儿举起弹弓,瞄准目标。那弹弓做得真漂亮,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架子是用天然的小树杈精心削成的,内行人都知道:这种天然的适合做弹弓的小树杈并不好找,而他居然找到了。经过砂布的反复打磨,那架子宛如涂了一层蜡,发出一种油亮的光泽,握在手里舒服极了。架子上的皮条更令人艳羡,是从医院做手术用的橡皮手套上剪下的,足有半寸宽,颤巍巍的,牛筋似的既柔韧又富有弹性……没错,那的确是一把好弹弓,谁拥有这样一把弹弓都会像男孩儿那样神气活现的。

“咣……”尖锐的玻璃破碎声,撕破了午后校园的宁静。男孩儿似乎被自己弄出的声音吓住了,怔了一怔,才重新装上子弹,举起弹弓:瞄准教室窗户上的第二块灰蒙蒙的玻璃。正当他用力拉动皮条,准备射击的时候,突然听到身后有什么动静,紧接着就是一种如芒刺背的感觉,于是他停了下来,转过身去,在他背后两三米的地方,果然站着一个人,那如芒刺背的感觉正来自那个人紧紧盯着他的目光!

那是一个瘦弱的老头,腰背有些佝偻,手里拉着一把大笤帚,花白的头发奇怪地被推去了一半,活像马戏团的小丑……然而男孩儿还是很快认了出来,校长!他差点儿没有惊叫出声,顿时手足无措,慌作一团。但是很快,男孩儿就镇定下来,是校长的“阴阳头”和手里那把大笤帚提醒了他,使他想到此时校长的身份,并且意识到自己的慌乱是多么可笑。

“那块玻璃是你打碎的?”校长的声音不高,还有点沙哑,但是却沉甸甸的,很有分量。

“你管得着吗?”男孩儿说,挺了挺胸脯。

“你是五年级二班的××……”男孩儿不由一震,他想不到校长居然会准确地说出他所在的班级和他的名字。过去,他只在学校开大会时见过校长,从未和校长说过一句话。

“你是个好学生……”校长说。然后向他伸出一只瘦骨嶙峋的手,“把你的弹弓交出来。”

“不!”男孩儿说,并且本能地将他心爱的弹弓藏在身后。

“你先交出来,我替你保管,回头一定还给你。”

“不……”

那只瘦骨嶙峋的手一直不缩回去,男孩儿也一直拒绝交出他心爱的弹弓,两人对峙着。男孩儿觉得自个儿快要顶不住了,浑身的血液一个劲儿地往上涌,脑袋里像是飞进了一窝小蜜蜂,嗡嗡直叫。头发被灼热的阳光烤得发麻,汗水一滴一滴地冒出来,流进眼角,把眼睛蜇得生疼。男孩儿很想用手,或者抬起胳膊,擦擦汗,可是他的手好像被一根无形的绳子捆住了,动弹不得。他只好闭上双眼,以避免更多的汗水浸入。于是,他便进入了一个黑暗的世界,直射的阳光,嘶嘶的蝉鸣,以及那命令他交出弹弓的声音,一切的一切都远他而去,惟有空气中那种浓烈的油漆和糨糊的混合气味,仍在丝丝缕缕地往他鼻孔里钻,令他头晕恶心……

不知过了多久,待他睁开眼睛时,校长已经不见了,一同不见了的还有他心爱的弹弓。他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把弹弓交给校长的。他为自己的软弱感到丢脸、耻辱,他想哭,好像胸里郁积着太多太多的委屈。他真的蹲在地上,眼泪如决堤的洪水一般哭了起来……

多少年后,男孩儿已成为本地的一位名人。作为贵宾,他被邀请参加母校的校庆。在校庆典礼上,他意外地见到了久别的老校长。他没想到老校长还健在,他原以为老校长早已不在人世了。老校长的头发已经全白,腰背也佝偻得愈发厉害了,不过精神还好。他和老校长说了许多热情而又空洞的话。校庆活动结束后,老校长请他留一下,说有东西要还给他。他想不起是什么东西,只好跟着去到老校长的家。老校长在屋里扒了半天,颤巍巍地拿出一个小布包,一层一层地打开,最后出现在他眼前的,竟是当年他的那把心爱的弹弓!

注:阴阳头,这里指当时(文革时期)的一种侮辱人的做法,即把人的头发剃一半、留一半。文革时期一些学术权威、知识分子的人格尊严惨遭践踏,也常常被剃成“阴阳头”。

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 “居然找到了”和“令人艳羡”,表明弹弓材料难得、工艺精湛,交代了男孩神气活现的原因,也为下文校长想要没收时男孩的强烈不舍作铺垫。

B “男孩儿似乎被自己弄出的声音吓住了,怔了一怔”,这表明那弹弓的破坏力之强出乎男孩的意料,也表明男孩的内心深处其实仍然有是非观念。

C “紧接着就是一种如芒刺背的感觉,于是他停了下来”,这样的感觉和举动,表明男孩已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做得不对,打算要改正自己的错误了。

D “校长的‘阴阳头’和手里那把大笤帚”无意中提示犯错的男孩用冒失、侥幸来面对自己的错误,也提示读者就事件的时代背景作必要的关注。

E “和老校长说了许多热情而又空洞的话”一句表明,弹弓事件虽然早就过去,但是与老校长的重逢还是让长大的男孩立刻想起那被没收的弹弓。

2.文中划横线的文字,在男孩形象的刻画上有什么突出特点?(4分)

3.文中说,“他为自己的软弱感到丢脸、耻辱,他想哭,好像胸里郁积着太多太多的委屈”。结合文意,如何理解这句话中的“软弱”和“委屈”?(6分)

4.结合文意,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文字的作用?(6分)

5.老校长处理弹弓事件,其中最突出的教育价值是什么?请结合自己的阅读或生活经验,作简要分析。(10分)

 

1.CE 2.要点:通过摹拟和想象来状写男孩在特定情境中的复杂心理;渲染了男孩内心思想斗争的激烈与繁复;也从侧面烘托了男孩单纯天真的少年本色。 (答对两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3.变异的社会误导男孩轻视校长的威严和要求,弹弓被没收的结果让男孩觉得自己软弱。但是男孩内心的是非意识又让他认同校长的教诲,认为接受校长的惩罚在情理之中。这样两种难以调和的影响让男孩在无所适从中感觉委屈。 4.要点:有利于围绕“弹弓和校长”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并生发思考(没收—归还);有利于从男孩的后续成长来思考弹弓事件在人物成长中的潜在影响(好孩子—本地名人);有利于开掘和阐发弹弓事件中所折射的时代变化(文革—新的历史时期);有利于将偶然的生活事件放到真正触动读者灵魂的高度(个体行为—个人影响—社会教育意义)。 (答对三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5.爱护学生、有高度责任感、遵守诺言、重视教育实效 【解析】 1. 试题分析:可根据文章内容及结构来分析选项是否正确。C项中“打算要改正自己的错误了”理解有误;E项中“与老校长的重逢还是让长大的男孩立刻想起那被没收的弹弓”与原文意思不符。所以选CE。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从描写的内容及角度看,很容易看出男孩的这些复杂的心理活动是作者摹拟和想象的情形。从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的角度分析,“顶不住”“涌”“疼”“捆”等描写刻画了男孩心理上的复杂的思想斗争,使男孩的形象生动鲜明。这段描写由于是作者想象和摹拟的,故也属于侧面描写,是从侧面衬托男孩的形象特征。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理解句子的几种方法:(1)抓住关键词语理解(2)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3)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该题可联系“但是很快,男孩儿就镇定下来,是校长的“阴阳头”和手里那把大笤帚提醒了他,使他想到此时校长的身份,并且意识到自己的慌乱是多么可笑。”“一同不见了的还有他心爱的弹弓。他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把弹弓交给校长的”来理解“软弱”的含义,“委屈”可根据“软弱”的原因和男孩对校长没收弹弓的做法的心理矛盾角度分析作答。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此类题一般要从内容、主题、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在内容上,可从文章刻画的人物形象、反映的时代特征等角度组织答案;在主题上,可从作者的写作目的与意图角度组织答案;在结构上,可联系全文,从最后一段在位置上和故事情节上的作用角度组织答案。例如,校长将弹弓归还“男孩”,使故事情节更完整。以此类推即可。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试题分析:可结合着文章具体内容并根据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和理解来分析,明确概括其中一方面,并按照阅读延伸答题要求展开即可;若有其他概括,只要言之有据即可。“校长居然会准确地说出他所在的班级和他的名字” “你是个好学生……” “你先交出来,我替你保管,回头一定还给你。”这些都表现出了校长的爱护学生、高度责任感。文章结尾归还弹弓,表现出了遵守诺言、重视教育实效的重要性。 考点: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2分,每小题3分)

质美者以通为贵,才良者以显为能。何以言之?夫豫章,天下之名木也,生于深山之中,产于溪谷之傍,立则为大山众木之宗,仆则为万世之用。因江河之道而达于京师之下,因斧斤之功得舒其文色,无膏泽而光润生,不刻画而文章成;闭绝以关梁,及隘于山阪之阻,功弃而德亡,腐朽而枯伤,不如道傍之枯杨。德美非不相绝也,才力非不相悬也,彼则槁枯而远弃,此则为宗庙之瑚琏者,通与不通也。

人亦犹此。夫穷泽之民,据犁接耜之士,或怀不羁之能,有禹、皋陶之美,纲纪存乎身,万世之术藏于心;然身不容于世,无绍介通之者也。公卿之子弟,贵戚之党友,虽无过人之能,然身在尊重之处,辅之者强而饰之众也,靡不达也。

昔扁鹊居宋,得罪于宋君,出亡之卫。卫人有病将死者,扁鹊至其家,欲为治之。病者之父谓扁鹊曰:“言子病甚笃,将为迎良医治,非子所能治也。”退而不用,乃使灵巫求福请命,病者卒死,灵巫不能治也。夫扁鹊天下之良医,而不能与灵巫争用者,知与不知也。

故事求远而失近,广藏而狭弃,斯之谓也。

凡人莫不知善之为善,恶之为恶;莫不知学问之有益于己,怠戏之无益于事也。然而为之者情欲放溢,而人不能胜其志也。人君莫不知求贤以自助,近贤以自辅;然贤圣或隐于田里,而不预国家之事者,乃观听之臣不明于下,则闭塞之讥归君;闭塞之讥归君,则忠贤之士弃于野;忠贤之士弃于野,则佞臣之党存于朝;佞臣之党存于朝,则下不忠君;下不忠君,则上不明于下;上不明于下,是故天下所以倾覆也。 

(节选自《陆贾新语·资质第七》)

注:①瑚琏,古代祭祀时贵重的器皿,后常用来比喻人有才能,堪当大任。②纲纪,法度,法纪。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斧斤之功    因:借助。

B 然身不于世    容:容许。

C 言子病甚    笃:严重。

D 而不国家之事者    预:参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江河之道而达于京师之下 ∥ 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B迎良医治 ∥ 父母之爱子,则之计深远

C 人君莫不知求贤自助 ∥ 斧斤时入山林

D 佞臣之党存朝 ∥ 虽臣虏之劳不苦

3.下列各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无膏泽而光润生,不刻画而文章成

没有油脂浸润但仍有光泽生发,没有雕刻描摹但仍有色彩花纹出现

B 纲纪存乎身,万世之术藏于心

将法度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内心保存着经历万世而传承下来的治国方略

C 退而不用,乃使灵巫求福请命

扁鹊请求退出,不再用心,主人于是延请通灵的巫师祈求赐福来保全性命

D 闭塞之讥归于君,则忠贤之士弃于野

如果耳目闭塞的指责回传给人君,那么忠贤之士就会被遗弃在民间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因为没有机会与外界联系,天下名木的下场可能还不如倒在路旁的枯杨,显示出“通”在体现事物价值上的重要性。

B 公卿贵戚集团中并无过人才能的人却能凭借尊位重权飞黄腾达,这更加突出了那些缺少人引荐的民间贤士的悲哀。

C 扁鹊精通医术却被患者父亲怀疑,灵巫无知却能大行其道,这实际上表明能否为人所知是能否“显”的重要因素。

D 人君都希望能够得到贤明之士辅助,但是那些贤明之士却只愿意隐居在民间,这才导致最后出现天下倾覆的结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题。(8分)

闲居初夏午睡起

杨万里

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

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前两句的意思是说,诗人午睡起来本来想读读书,可是又提不起看下去的兴致。

B 全诗前两句以“一架松阴”、“半弓苔”来渲染午睡初起时诗人内心情思的慵倦。

C 后两句诗中说,诗人掬起泉水想去浇浇芭蕉,却不小心淋湿了玩乐正酣的儿童。

D 全诗后两句捕捉了特定生活状态下的偶然情形,反映出诗人内心的闲适与恬静。

2.有人说,“戏”与“误”的配合使用在诗歌意境的创造中有突出的效果。请结合诗歌主旨作简要分析。(5分)

 

查看答案

在下面的横线上默写原句。(选作其中4题)(8分,每空1分)

(1)恰同学少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挥斥方遒。    (《沁园春·长沙》)

(2)_______________,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_______________。  (《论语·侍坐》)

(3)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齐桓晋文之事》)

(4)_______________,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_______________!    (《庖丁解牛》)

(5)引壶觞以自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审容膝之易安。  (《归去来兮辞》)

(6)锲而舍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金石可镂。    (《劝学》)

 

查看答案

阅读《反对党八股》选段,完成后面题。(12分,每小题4分)

为什么语言要学,并且要用很大的气力去学呢?因为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第一,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我们很多人没有学好语言,所以我们在写文章做演说时没有几句生动活泼切实有力的话,只有死板板的几条筋,像瘪三一样,瘦得难看,不像一个健康的人。第二,要从外国语言中吸收我们所需要的成分。我们不是硬搬或滥用外国语言,是要吸收外国语言中的好东西,于我们适用的东西。因为中国原有语汇不够用,现在我们的语汇中就有很多是从外国吸收来的。例如今天开的干部大会,这“干部”两个字,就是从外国学来的。我们还要多多吸收外国的新鲜东西,不但要吸收他们的进步道理,而且要吸收他们的新鲜用语。第三,我们还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由于我们没有努力学习语言,古人语言中的许多还有生气的东西我们就没有充分地合理地利用。当然我们坚决反对去用已经死了的语汇和典故,这是确定了的,但是好的仍然有用的东西还是应该继承。

1.解释“像瘪三一样,瘦得难看”一句中“瘦”的含意,分析其实际表达效果。

2. 结合选文意思,“硬搬或滥用外国语言”会给本国语言带来怎样的问题?

3.选文中语言的使用有突出的特色,请就其中一方面作概括并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后面题。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挟太山以北海   超:越过,跳过。

B ,然后知轻重    权:用秤称一称。

C 于寡妻    刑:惩罚,管教。

D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妻子:妻子儿女。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类也 ∥ 今臣刀十九年矣

②今恩足以及禽兽,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 舍瑟

A ①中两个“之”相同,②中两个“而”也相同。

B ①中两个“之”相同,②中两个“而”不同。

C ①中两个“之”不同,②中两个“而”也不同。

D ①中两个“之”不同,②中两个“而”相同。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轻以约,故人为善

A 是以君子庖厨也    B 良庖更刀

C 夔于是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  D 泽居水者,买庸而决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