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文化一脉说家训 家训,是中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文化一脉说家训

家训,是中国历史上的家长用于训诫、教育子弟后代的文字。它包括家诫、家规、家书、家范、家箴、家诰、遗训等形式。

家训的产生和发展源远流长,从周文王的《诏太子发》算起,成文的家训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历代的名人志士、文豪学者、文武大臣多以家训的形式训诫子弟、垂饬后代。这些家训有不少一直流传到今天,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很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有些家训收集了不少警世哲语,并将这些警世哲语加以编排、分类,读来朗朗上口,对今人也颇有警策意义。有些家训,如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除了教子、治家等内容外,还涉及音乐、风俗等内容,简直可以说是一部家教百科全书了。

一般来说,家训的内容包括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立志、气节、为政等几个方面,其中又以修身、处世、治家为最主要。

封建士大夫历来重视对子孙后代的人格教育,反映在家训中,就是勉子立志、劝子为学、教子修身的内容。教子为学方面的家训,关于学习方法和治学态度方面的论述所占比例极大,尤其在家书中,更是占绝大部分。其中如“志当存高远”、“有志者当勉学以就业”、“君子忧天下不忧个人”等,,足可让人奋发;“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正不可不守”、“清白之家,当以家声为要”等,又足可让守定气节,义不受辱;反映戒骄戒躁、反躬自省、节欲制怒、淡泊寡欲等思想的训诫之言也举不胜举。

因为是“家训”,所以“治家”在其中占主要地位是可以理解的,由于中国封建时代盛行宗法制度下的大家族,所以“治家”不仅仅是父慈子孝,耕读传家,而且包括了相当部分的有关宗族礼法、墓域祠堂、田产房屋、奴仆侍役等方面的规定。其中立家以勤俭为本的思想为主,中间还夹杂安贫乐道、耕读传家、教子当早、教子当严、齐家以和、忍让兴家、教子以正等思想,这些思想都是今天应该加以弘扬的。

已广为人知的家书,是家训的一种重要形式。家书往往随事而写,有感而发,尽管不很系统,但富有情感,气真切。在家书中,有的直接点出了教子的主题,如西汉刘向的《诫子歆书》、三国诸葛亮的《诫子书》等。

与家诫的板起面孔的训诫相比,家书中那些娓娓道来的长者之言,更富于感染力,更能启发、教育和鼓舞下一代。如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彭端淑的“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左宗棠的“志患不立,尤患不坚”等,都是家书中的教育名言。这些名言,今天读来,仍使我们的心灵为之震撼。

(选自《华人时刊》,2011年第十期,有删改)

1.下列关于“家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训分家诫、家规、家书、家范等多种形式,历史上家长用其对子弟后代进行训诫和教育。

B 家训的产生和发展历史悠久。有些家训一直流传至今,最早的家训是周文王的《诏太子发》。

C有的家训除了教子、治家等内容外,还涉及音乐、风俗等内容,如颜之推的《颜氏家训》。

D 家训中“治家”这一内容占主要地位,其中安贫乐道、齐家以和等现在也应弘扬的思想在家训中都有所体现。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家训的内容主要是修身、治家、处世,而家训中关于学习方法和治学态度方面的论述占绝大部分。

B“治家”不仅仅倡导父慈子孝,耕读传家,还起到了强化封建社会宗法制度的作用。

C古代家书富有情感而又词气真切,那些娓娓道来的长者之言比板起面孔的训诫更富于感染力,更能启发、教育和鼓舞下一代。

D古代家书中不乏教育名言,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就充分表现出诸葛亮对求学者的教诲与期望。这些名言今天读来仍使我们受到鼓舞。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的名人志士多用家训训诫子弟,这些家训既教育鼓舞了子孙,又为今人留下了一笔很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B家书中那些含有让人奋发、守定气节、戒骄戒躁、淡泊寡欲等思想的训诫之言举不胜举,这和封建士大夫重视对子孙后代的人格教育有很大关系。

C封建士大夫注重“勉子立志、劝子为学、教子修身”,尤其注重“劝子为学”,也留下了不少这方面的名言警句。

D对于家训中有关宗族礼法、墓域祠堂、田产房屋、奴仆侍役等方面的规定,今人需要辩证地看待。

 

1.B 2.C 3.C 【解析】 1. 试题分析:曲解文意,原文“从周文王的《诏太子发》算起,成文的家训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原文强调是“成文的家训”,并不意味着《诏太子发》是最早的家训。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在通读全文、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精读选项涉及到的段落语句,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并运用所学的说明文知识去衡量辨析,得出正确答案。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2】 试题分析:A偷换概念,原文中说“教子为学方面的家训”关于学习方法和治学态度方面的论述所占比例极大。B无中生有,“起到了强化封建社会宗法制度的作用”文中无据。D张冠李戴,“表现出诸葛亮对求学者的教诲与期望”错误,文中举例为家书,自然是教诲子弟后代的。对于说明文语句的理解,一定要精读选项涉及到的段落语句,并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否则就可能改变原意,造成曲解。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3.3】 试题分析:“尤其注重‘劝子为学’”一句错误,文中只是说“教子为学方面的家训,关于学习方法和治学态度方面的论述所占比例极大”,可见选项是对原文的主观臆断。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在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基本内容的基础上,精读选项涉及到的段落,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并运用所学的说明文知识去衡量辨析,得出正确答案。当然,运用排除法选择或验证也是必要的。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作文。(50分)

生活中,改变无时无处不在:时代在改变、社会在改变、视野在改变、观念在改变、关系在改变、进程在改变,年龄在改变、味道在改变……可以说,或主动或被动,我们都会遭遇很多改变;只要我们真诚面对这样的改变,或失落或振奋或淡定或五味杂陈的记忆与思考就无可回避。

以“改变”为题,选择你熟悉的一个方面或角度,恰当运用表达方式,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文体自选,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30分)

弹弓

刘向阳

男孩儿举起弹弓,瞄准目标。那弹弓做得真漂亮,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架子是用天然的小树杈精心削成的,内行人都知道:这种天然的适合做弹弓的小树杈并不好找,而他居然找到了。经过砂布的反复打磨,那架子宛如涂了一层蜡,发出一种油亮的光泽,握在手里舒服极了。架子上的皮条更令人艳羡,是从医院做手术用的橡皮手套上剪下的,足有半寸宽,颤巍巍的,牛筋似的既柔韧又富有弹性……没错,那的确是一把好弹弓,谁拥有这样一把弹弓都会像男孩儿那样神气活现的。

“咣……”尖锐的玻璃破碎声,撕破了午后校园的宁静。男孩儿似乎被自己弄出的声音吓住了,怔了一怔,才重新装上子弹,举起弹弓:瞄准教室窗户上的第二块灰蒙蒙的玻璃。正当他用力拉动皮条,准备射击的时候,突然听到身后有什么动静,紧接着就是一种如芒刺背的感觉,于是他停了下来,转过身去,在他背后两三米的地方,果然站着一个人,那如芒刺背的感觉正来自那个人紧紧盯着他的目光!

那是一个瘦弱的老头,腰背有些佝偻,手里拉着一把大笤帚,花白的头发奇怪地被推去了一半,活像马戏团的小丑……然而男孩儿还是很快认了出来,校长!他差点儿没有惊叫出声,顿时手足无措,慌作一团。但是很快,男孩儿就镇定下来,是校长的“阴阳头”和手里那把大笤帚提醒了他,使他想到此时校长的身份,并且意识到自己的慌乱是多么可笑。

“那块玻璃是你打碎的?”校长的声音不高,还有点沙哑,但是却沉甸甸的,很有分量。

“你管得着吗?”男孩儿说,挺了挺胸脯。

“你是五年级二班的××……”男孩儿不由一震,他想不到校长居然会准确地说出他所在的班级和他的名字。过去,他只在学校开大会时见过校长,从未和校长说过一句话。

“你是个好学生……”校长说。然后向他伸出一只瘦骨嶙峋的手,“把你的弹弓交出来。”

“不!”男孩儿说,并且本能地将他心爱的弹弓藏在身后。

“你先交出来,我替你保管,回头一定还给你。”

“不……”

那只瘦骨嶙峋的手一直不缩回去,男孩儿也一直拒绝交出他心爱的弹弓,两人对峙着。男孩儿觉得自个儿快要顶不住了,浑身的血液一个劲儿地往上涌,脑袋里像是飞进了一窝小蜜蜂,嗡嗡直叫。头发被灼热的阳光烤得发麻,汗水一滴一滴地冒出来,流进眼角,把眼睛蜇得生疼。男孩儿很想用手,或者抬起胳膊,擦擦汗,可是他的手好像被一根无形的绳子捆住了,动弹不得。他只好闭上双眼,以避免更多的汗水浸入。于是,他便进入了一个黑暗的世界,直射的阳光,嘶嘶的蝉鸣,以及那命令他交出弹弓的声音,一切的一切都远他而去,惟有空气中那种浓烈的油漆和糨糊的混合气味,仍在丝丝缕缕地往他鼻孔里钻,令他头晕恶心……

不知过了多久,待他睁开眼睛时,校长已经不见了,一同不见了的还有他心爱的弹弓。他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把弹弓交给校长的。他为自己的软弱感到丢脸、耻辱,他想哭,好像胸里郁积着太多太多的委屈。他真的蹲在地上,眼泪如决堤的洪水一般哭了起来……

多少年后,男孩儿已成为本地的一位名人。作为贵宾,他被邀请参加母校的校庆。在校庆典礼上,他意外地见到了久别的老校长。他没想到老校长还健在,他原以为老校长早已不在人世了。老校长的头发已经全白,腰背也佝偻得愈发厉害了,不过精神还好。他和老校长说了许多热情而又空洞的话。校庆活动结束后,老校长请他留一下,说有东西要还给他。他想不起是什么东西,只好跟着去到老校长的家。老校长在屋里扒了半天,颤巍巍地拿出一个小布包,一层一层地打开,最后出现在他眼前的,竟是当年他的那把心爱的弹弓!

注:阴阳头,这里指当时(文革时期)的一种侮辱人的做法,即把人的头发剃一半、留一半。文革时期一些学术权威、知识分子的人格尊严惨遭践踏,也常常被剃成“阴阳头”。

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 “居然找到了”和“令人艳羡”,表明弹弓材料难得、工艺精湛,交代了男孩神气活现的原因,也为下文校长想要没收时男孩的强烈不舍作铺垫。

B “男孩儿似乎被自己弄出的声音吓住了,怔了一怔”,这表明那弹弓的破坏力之强出乎男孩的意料,也表明男孩的内心深处其实仍然有是非观念。

C “紧接着就是一种如芒刺背的感觉,于是他停了下来”,这样的感觉和举动,表明男孩已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做得不对,打算要改正自己的错误了。

D “校长的‘阴阳头’和手里那把大笤帚”无意中提示犯错的男孩用冒失、侥幸来面对自己的错误,也提示读者就事件的时代背景作必要的关注。

E “和老校长说了许多热情而又空洞的话”一句表明,弹弓事件虽然早就过去,但是与老校长的重逢还是让长大的男孩立刻想起那被没收的弹弓。

2.文中划横线的文字,在男孩形象的刻画上有什么突出特点?(4分)

3.文中说,“他为自己的软弱感到丢脸、耻辱,他想哭,好像胸里郁积着太多太多的委屈”。结合文意,如何理解这句话中的“软弱”和“委屈”?(6分)

4.结合文意,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文字的作用?(6分)

5.老校长处理弹弓事件,其中最突出的教育价值是什么?请结合自己的阅读或生活经验,作简要分析。(10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2分,每小题3分)

质美者以通为贵,才良者以显为能。何以言之?夫豫章,天下之名木也,生于深山之中,产于溪谷之傍,立则为大山众木之宗,仆则为万世之用。因江河之道而达于京师之下,因斧斤之功得舒其文色,无膏泽而光润生,不刻画而文章成;闭绝以关梁,及隘于山阪之阻,功弃而德亡,腐朽而枯伤,不如道傍之枯杨。德美非不相绝也,才力非不相悬也,彼则槁枯而远弃,此则为宗庙之瑚琏者,通与不通也。

人亦犹此。夫穷泽之民,据犁接耜之士,或怀不羁之能,有禹、皋陶之美,纲纪存乎身,万世之术藏于心;然身不容于世,无绍介通之者也。公卿之子弟,贵戚之党友,虽无过人之能,然身在尊重之处,辅之者强而饰之众也,靡不达也。

昔扁鹊居宋,得罪于宋君,出亡之卫。卫人有病将死者,扁鹊至其家,欲为治之。病者之父谓扁鹊曰:“言子病甚笃,将为迎良医治,非子所能治也。”退而不用,乃使灵巫求福请命,病者卒死,灵巫不能治也。夫扁鹊天下之良医,而不能与灵巫争用者,知与不知也。

故事求远而失近,广藏而狭弃,斯之谓也。

凡人莫不知善之为善,恶之为恶;莫不知学问之有益于己,怠戏之无益于事也。然而为之者情欲放溢,而人不能胜其志也。人君莫不知求贤以自助,近贤以自辅;然贤圣或隐于田里,而不预国家之事者,乃观听之臣不明于下,则闭塞之讥归君;闭塞之讥归君,则忠贤之士弃于野;忠贤之士弃于野,则佞臣之党存于朝;佞臣之党存于朝,则下不忠君;下不忠君,则上不明于下;上不明于下,是故天下所以倾覆也。 

(节选自《陆贾新语·资质第七》)

注:①瑚琏,古代祭祀时贵重的器皿,后常用来比喻人有才能,堪当大任。②纲纪,法度,法纪。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斧斤之功    因:借助。

B 然身不于世    容:容许。

C 言子病甚    笃:严重。

D 而不国家之事者    预:参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江河之道而达于京师之下 ∥ 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B迎良医治 ∥ 父母之爱子,则之计深远

C 人君莫不知求贤自助 ∥ 斧斤时入山林

D 佞臣之党存朝 ∥ 虽臣虏之劳不苦

3.下列各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无膏泽而光润生,不刻画而文章成

没有油脂浸润但仍有光泽生发,没有雕刻描摹但仍有色彩花纹出现

B 纲纪存乎身,万世之术藏于心

将法度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内心保存着经历万世而传承下来的治国方略

C 退而不用,乃使灵巫求福请命

扁鹊请求退出,不再用心,主人于是延请通灵的巫师祈求赐福来保全性命

D 闭塞之讥归于君,则忠贤之士弃于野

如果耳目闭塞的指责回传给人君,那么忠贤之士就会被遗弃在民间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因为没有机会与外界联系,天下名木的下场可能还不如倒在路旁的枯杨,显示出“通”在体现事物价值上的重要性。

B 公卿贵戚集团中并无过人才能的人却能凭借尊位重权飞黄腾达,这更加突出了那些缺少人引荐的民间贤士的悲哀。

C 扁鹊精通医术却被患者父亲怀疑,灵巫无知却能大行其道,这实际上表明能否为人所知是能否“显”的重要因素。

D 人君都希望能够得到贤明之士辅助,但是那些贤明之士却只愿意隐居在民间,这才导致最后出现天下倾覆的结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题。(8分)

闲居初夏午睡起

杨万里

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

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前两句的意思是说,诗人午睡起来本来想读读书,可是又提不起看下去的兴致。

B 全诗前两句以“一架松阴”、“半弓苔”来渲染午睡初起时诗人内心情思的慵倦。

C 后两句诗中说,诗人掬起泉水想去浇浇芭蕉,却不小心淋湿了玩乐正酣的儿童。

D 全诗后两句捕捉了特定生活状态下的偶然情形,反映出诗人内心的闲适与恬静。

2.有人说,“戏”与“误”的配合使用在诗歌意境的创造中有突出的效果。请结合诗歌主旨作简要分析。(5分)

 

查看答案

在下面的横线上默写原句。(选作其中4题)(8分,每空1分)

(1)恰同学少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挥斥方遒。    (《沁园春·长沙》)

(2)_______________,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_______________。  (《论语·侍坐》)

(3)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齐桓晋文之事》)

(4)_______________,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_______________!    (《庖丁解牛》)

(5)引壶觞以自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审容膝之易安。  (《归去来兮辞》)

(6)锲而舍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金石可镂。    (《劝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