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黄子厚诗序 [宋]朱熹 余年十五六时,与子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黄子厚诗序   [宋]朱熹

余年十五六时,与子厚相遇于屏山刘氏斋馆,俱事病先生。子厚少余一岁,读书为文,略相上下,犹或有时从余切磋,进其所不及。后三四年,余犹故也,而子厚一旦忽踊跃骤进,不可以寻尺计,出语落笔,辄惊坐人。余固叹其超然不可追逐,而流辈中亦鲜有能及之者。自尔二十余年,子厚之诗文日益工,琴书日益妙,而余日益昏惰,乃不能及常人,亦且自念其所旷阚,又有急于此者,遂绝意,一以顽鄙自安,固不暇复与子厚度长絜大于文字间矣。既而子厚一再徙家崇安、浦城,会聚希阔。然每得其诗文笔札,必为之把玩赏叹,移日不能去手。

 盖子厚之文学太史公,其诗学屈、宋、曹、刘而下及于韦应物,视柳子厚犹以为杂用今体,不好也。其隶古尤得魏、晋以前笔意,大抵气韵豪爽而趣味幽洁萧然,无一点世俗气。中年不得志于场屋,遂发愤谢去,杜门读书,清坐竟日,间辄曳杖行吟田野间,望山临水以自适。其于骚词能以楚声古韵为之节奏,抑扬高下、俯仰疾徐之间,凌厉顿挫,幽眇回郁,闻者为之感激慨叹,或至泣下。由是其诗日以高古,遂与世亢,至不复可以示人。或者得之,亦不其为何等语也。独余犹以旧习未忘之故,颇能识其用意深处,盖未尝不三复而深悲之,以为子厚岂真坐此以穷,然亦不意其遂穷以死也.

衰暮疾痛,余日几何,而交旧零落,无复可与语此者,方将访其遗稿,椟而藏之,以为后世必有能好之者。而一日三山许闳生来访,袖出子厚手书所为诗若干篇、别抄又若干篇以示余。其间盖又有余所未见者,然后益知子厚晚岁之诗,其变化开阖,恍惚微妙,又不止余昔日之所知也。为之执卷流涕,而其后如此。

子厚名铢,姓黄氏,世家建之瓯宁,中颖昌且再世,母孙读书能文,昆弟皆有异材,子厚所立卓然,尤足以自表见,顾乃不遏而厄穷以死,是可悲也!许生尝学诗于子厚,得其户牖,收拾遗文,其多乃至于此,拳拳缀缉。 师死而不忍倍之,是又可嘉也已。

    庆元己未七月壬子,云谷老人书。    (选自《晦庵集》)

注:隶古:以隶书写定古篆文。场屋:日时科举考试的地方,也称科场.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会聚希阔                        稍:稍微

B.亦不其为何等语也                 省:明白

C.而其后如此                      识:记下

D.中颖昌且再世                      徙:迁居

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进其所不及      勇气闻于诸侯

B.不可以寻尺计    幸而男

C.遂绝意          (相如)持璧却立

D.子厚所立卓然    公子亲数存之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直接表现黄子厚诗文所立卓然的一组是

①流辈中亦鲜有能及之者              

②大抵气韵豪爽而趣味幽洁萧然

③其于骚词能以楚声古韵为之节奏      

④日以高古,遂与世亢

⑤变化开阖,恍惚微妙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黄子厚在诗文创作上变现出众,作者觉得自己比不上他,因此不敢再与他争胜。

B.黄子厚中年科考不得志,就发愤读书写作。作者比别人更能理解他的诗文用意。

C.许生收集了黄子厚的很多遗稿。这些遗稿让作者对黄子厚晚年的成就更了解。

D.作者在文中表露出对黄子厚困厄而死的痛惜之情,也融入自己的身世之感。

5.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汉语。(10分)

⑴方将访其遗稿,椟而藏之,以为后世必有能好之者。(5分)

⑵师死而不忍倍之,是又可嘉也已(5分)

 

1.A 2.C 3.D 4.A 5.(1)(我)正要访求子厚的遗稿,放在木匣里收藏起来,心想后世一定有能够喜爱它的人。 (2)(许生)在老师死后仍不忍背弃他,这又值得称赞啊! 【解析】 1. 试题分析:稍,渐渐、逐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 C于是、就。A连词,来/介词,凭借;B像,好像/如果,表假设;D表递进/表转折。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 ①间接表现,②说的是黄子厚的书法。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4. 试题分析:作者并非不敢,而是觉得有更急迫的事要做,没空和子厚争胜。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试题分析: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1)方:正要。椟:名词作动词,放在木匣里。好:喜爱。 (2)倍:同“背”,背弃。是:这。嘉:称赞。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我十五六岁的时候,和黄子厚在屏山刘家斋馆相逢,一起拜病翁先生为师。子厚比我小一岁,读书作文的程度,大致相差不多,有时还要跟我一起讨论,来弥补他不足的地方。过了三四年,我还是老样子,可是子厚一时间忽然进步神速,好像难以估量,发表议论、撰写文章,总是使在座的人吃惊。我固然为他遥遥领先不可企及而感叹,就是同辈中也很少有能比得上他的人。从此二十多年,子厚作诗著文一天比一天更精巧,弹琴写字一天比一天更精妙,可是我却一天比一天更糊涂懒散,竟然比不上普通人。我又想到自己的荒废欠缺,还有比学文更急迫的,于是就断绝学文的念头,一概以愚顽鄙陋自居,当然也没空和子厚在文辞方面争胜了。不久子厚两次搬家,到了崇安、浦城,见面聚会的机会渐渐少了。但我每当收到他的诗文书信,一定拿着它欣赏赞叹,长久不能放下。 子厚的文章学习太史公,他的诗学习屈原、宋玉、曹植、刘桢,一直到韦应物,对于柳子厚的诗还认为杂用今体而不太喜欢。他用隶书写定的古体字,更得魏、晋以前书法的意态风神,大都气韵豪爽,并且趣味雅洁,潇洒超脱,没有一点世俗习气。子厚中年时在科场上不得志,就愤然抛弃科考,闭门读书,终日闲坐,有时就拖着手杖,在田野间漫步吟咏,或望远山,或到水边,来满足自己。对于骚体,能用楚调古韵组成诗的节奏,高低起伏,上下快慢之间,气势逼人,跌宕起伏,意境幽远,风格沉郁,听的人为之感动慨叹,有的甚至掉下眼泪。从此他的诗日益高超古朴,于是和世俗不能相合,以至不再可以拿给别人看。即使有人看到了,也不明白他说些什么。只有我因为还未忘掉原先的爱好的缘故,很能理解他作品的深意,不曾不再三观看,深深地为他感到悲哀,心想子厚难道真的就因此而困厄吗?但我也没想到他就这样困厄而死。 我年老多病,活在世上还能有多少日子?过去老友,都已衰亡,再没有可以一起谈论这些的人了。我正要访求子厚的遗稿,放在木匣里收藏起来,心想后世一定有能够喜爱它的人。一天三山许闳生来见我,从袖中拿出若干篇子厚亲笔所写的诗及若干篇另抄的诗来给我看,其中还有我以前没有见过的。这样就更加了解子厚晚年所作的诗,这些诗变化无穷、收放自如、难以捉摸、精微神妙,还不止是我以前所知道的一些东西。为此,我拿着他的诗卷,泪流满面,在他的诗后记下这些感受。 子厚名叫铢,姓黄。世代居住在建宁的瓯宁县,中间迁居颖昌,且已有两代。母亲孙氏爱好读书,擅长作文,兄弟都有非凡的才干,而子厚杰出的成就,尤其能够显现自己。但却生不逢时,困厄而死,这真是太可悲了!许生曾经跟子厚学诗,得到他的真传,所收集的遗文如此之多,并勤恳地进行编辑。许生在老师死后仍不忍背弃他,这又值得称赞啊! 庆元已未七月壬子,云谷老人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谈吟诵                                  

陈向春

吟诵是什么?或者,今天我们所理解的吟诵是什么?吟诵是传统文化、古典诗词不可或缺的一种美的表现形式,有着独特的文化和艺术内涵。

初次接触到吟诵的人们,新奇之后,往往会问:古人是这么“吟”的么?这是原汁原味的古调子么?事实上,现在所有古典诗词的吟调,包括出自那些已经八九十岁、曾经接受过私塾教育的老人之口的吟调,都非古调。理由很简单,一是数千年语音变迁,所谓的“正宗”古音并不存在。二是古人吟诵皆口耳相授,声音实况没有记载。古调绝响,无从谈起。但是,语音变迁之中,仍有不变的因素。比如“入声”被认为是一种“原生态”,华东、华南、西南以及台湾地区的方言就有入声,还保留了某些中古语音的特征,当地一些八九十岁老人还能以此为我们传递唐诗宋词微妙的声情韵味。

吟诵这个词,其意既可指吟,也可指诵;或者两者兼有,泛指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诵读。吟诵合称,表明至少有两种方式,即吟和诵。从有利于传承的角度说,概念或者叫法还是统一为好。台湾统一叫吟唱,大陆统一叫吟诵。吟诵的叫法,好在把吟和诵组合在一起,提醒人们:吟是从诵之中的。吟唱的“唱”也并非一般的歌唱,是从吟读之中自然生发出的,且不受固定乐谱束缚的自由唱。或许,比较方便简单的分类有三:诵、吟、唱。这当中,“诵”为基础,“吟”是结果,“唱”是升华。一个现代人,要想得到古人那种自由吟诵的境界,一是要吟出自己的调;二是要随“调”随出,想吟就吟;三是音情并茂,韵味十足。

其实吟诵的根并不是一般说的古诗词文,而是传统蒙学经典。传统蒙学的本意在于“播种于心,求其日后自己发芽”,用“经典”打底,扎根在童心之内,故所读所诵必为精挑细选出的好书好文好诗。中华文明,日积月累,不断生发,产生了众多的人文经典。多且文字繁难的经典,须经过“中介”的智慧,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这个转化的结果,便是各种蒙学教材的诞生。于是,中华“经典”的核心思想化作朗朗上口的韵读文字,随着熟诵、吟诵渗入人心。

古人把作诗称之为“吟咏情性",诗在性情里,把诗从情性里吟咏出,即为诗。而诗的鉴赏,则是从相反方向进行,靠吟咏作出的诗,还须回到声音里体会。所以,“吟咏”的作用,不单是所谓“语言的艺术”问题,或艺术的审美问题,最根本的是它内涵着传统的“性情”。

【注】①蒙学,即蒙馆,启蒙的学塾,相当于现在的幼儿园或小学。

1.关于“吟诵”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吟诵是传统文化、古典诗词不可或缺的一种美的表现形式,有其独特内涵。

B.吟诵,其意既可指吟,也可指诵,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诵读。

C.大陆“吟诵”的叫法,把吟和诵组合在一起,提醒人们吟是从诵之中的。

D.台湾“吟唱”的“唱”,是从吟读中随意生发出的不受固定乐谱约束的自由唱。

2.对于吟诵具有“独特的文化和艺术内涵”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语音变迁中有不变的因素,我国一些方言中还保留了某些中古语音的特征。

B.儿童吟诵精选出的好书好文好诗,播种“经典”以“求其日后自己发芽”。

C.中华“经典”的核心思想凭借蒙学教材化作韵读文字,通过吟诵渗人人心。

D.鉴赏诗歌要反向而行,通过吟咏(诵)在声音中体会其情感美和艺术美。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们不能吟诵出原汁原味古调的原因之一是数千年的语音变迁使正宗古音已不存在。

B.吟诵比较简便的分类为诵、唱和吟,这三类可以分别看做基础、结果和升华。

C.今人学吟诵,一要吟出自己的调,二要想吟就吟,三要有声有情,韵味十足。

D.吟咏(诵)既是语言的艺术,又是审美的艺术,更是内涵着传统性情的艺术。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先后发布“袭击纽约”、“袭击华盛顿”的视频后,朝鲜22日发布新的宣传视频,显示“朝军大举进攻韩国,伞兵降落到韩国首尔与韩国士兵巷战,将15万美国公民劫持为人质”。

B.根据有关媒体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房价同比涨幅都超过20%,预计2014年一线城市的房价将会持续上涨。

C.近年,我国加快高等教育事业的速度和规模,高校将进一步扩大招生,并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学和学科。

D.钟嵘在对历代作家的艺术特点进行品评的同时,还对诗歌创作中的一些理论性问题,以及当时诗坛所存在的流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在那样的时代中,有的人尽量为自己树碑立传,文过饰非,很少有人像瞿秋白这样坦荡无私,光明磊落,直面自己。

B.面对愈演愈烈的“山寨”行为,有人建言应从法律和行政上采取手段,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有人认为“山寨盗版”与“山寨文化”是两个不同的观念,不要鱼目混珠 

C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大学演讲时说,中哈两国是唇齿相依的友好邻邦,两国人民要坚持世代友好,做和谐和睦的好邻居。

D 张晓风的散文作品清新隽永,阅读时不宜一目十行,粗略浏览,而应品茗倚窗,含英咀华,慢慢玩味。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借助于更远的航程和更长的续航时间,“全球鹰”成为一个更理想的高空________平台。

②曹操高陵的发现,________了古代文献中对曹操高陵的位置、曹操所倡导的薄葬制度等有关记载是确凿可信的。

③宋丽萍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上市公司在回答投资者问题时,因为时间比较短,所以反馈的质量水平________。

A.侦察   验证   参差不齐       B.侦查   印证    良莠不齐

C.侦查   验证   良莠不齐       D.侦察   印证    参差不齐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阜盛   水蒸气   敛声屏气   走投无路   便宜行事 

B 嬉闹   录像机   沸反盈天   放诞无理   百无聊赖

C 榫头    亲和力   娇生贯养   少不更事   涵泳优游

D 寒暄   白内瘴   不经之谈   纨绔子弟   惴惴不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