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面两段本学期国旗下讲话的文字,其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是 (3分) ①今天我在国...

下面两段本学期国旗下讲话的文字,其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是  (3分)

①今天我在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对中小学生出国留学的认识和看法》。随着经济水平不断提升,走出国门不再遥不可及,身边出国留学人数日益增加,国外名校申请异常火爆,中小学生出国留学触手可及

②穿着肥大的运动服,就像穿着个米口袋,青春啊,就这么被湮没了。更糟糕的是,你没法选择。以至于还出现过这样的新闻报道:一个学生说,我考不上好学校都是校服害的。甚至还有人祈求道:“神啊,请给我们一身好校服,还我们一个闪亮的学生时代吧!”

A.遥不可及       B 触手可及      C 湮没          D 祈求

 

B 【解析】 试题分析:“触手可及”是指近在手边,一伸手就可以接触到;形容距离极近。用在此语境不符,可用“轻而易举”。注意:如果选A,也可以,因为“遥不可及”,是指遥远而难以达到;这与“走出国门”是不搭配的。但这两个成语,在使用中似乎渐渐都引申为了“很难”或“很容易”,只是这种义项似乎还没固定下来;语文课,还是鼓励孩子在基本意义上使用词语。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复/益               教/疏               实/

B.渣/浸               寒/染               波/投

C.永/恋               防/               /

D.烈/言               风/               /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60分)

材料一:清晨的公共汽车里,往往是一个让人心情压抑的地方,这里没有对话,乏有微笑,只有一张张毫无表情的脸。

材料二:澳洲的—位媒体记者在中国的一些地方考察了一圈,他说:“清晨,空气是那么清新,扫过水的街道湿漉漉的,没有灰尘拐起。太阳已经升上来了,金色的光辉从高楼大厦间斜射过来,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人们经过了一夜的酣睡,该精神抖擞才对,可是,如此美妙的清晨,人们的表情为什么像地球末日即将来临般严肃?”

材料三:当今社会人们笑容缺失的现象引起不少人的关注,一位叫流沙的作者以“醉人的笑容你有没有”为题,对这一现象做了一些探讨。

全面理解以上三则材料提供的信息,自拟题目,自定立意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以“政府”为开头,重组下面的句子。(可适当增删词语,但不能增减信息)(6分)

当公众的生命健康因为入口的食品受到威胁时,公众需要政府为食品安全把关,而不是为食品企业做“担保”,更不需要企业把政府的“担保”当成刀枪不入的“护身符”。

 

查看答案

某机构对200名大二学生进行了以“人文·读诗”为主题的问卷调查。请根据表一、表二显示的调查结果概括现状,分析原因。要求简明、准确。(6分)

表一:进入大学后诗歌阅读的数量

阅读数量

人数

所占比例

0

28

14%

10首以内

102

51%

1020

64

32%

20首以上

6

3%

 

表二:你认为诗歌在当下的存在价值是(可多选)

问题选项

人数

所占比例

让人类获得情感的共鸣和艺术的体验

53

265%

为物质社会增添精神追求

22

11%

反映人性的美德和光辉

32

16%

成为诗人谋生的一种手段

75

375%

毫无价值

85

425%

 

1.现状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原因分析:(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15分)

人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节选)

广州日报:在都市忙碌浮躁的生存状态下,你怎么能写出那么清新淡雅的文字? 

林清玄:其实,这是从我个人的需求出发的。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家里很穷,跟一般年轻人一样,一心想要成功,想要追求更好的生活。在当时看来,所谓成功就是成为有钱、有权、有影响力的人。后来,我在报馆工作,又做了报社主管;还在电视台主持节目;文章也受到很多人的欢迎,书很畅销。按照世俗的眼光来看,我应该是蛮成功的。但当时我并不快乐也不满足。于是,我开始思考成功的意义何在。慢慢地,我发现,如果成功却失去快乐,这种成功还不如不要。在都市中努力拼搏的人们一心只顾着赚钱,一味追求物质和现实的享受,其实内心充满迷惘。所以只能说是我个人需求正好迎合了当时人们的需求。 

广州日报:你一直处于非商业性的写作状态,但作品一直热卖,对此,你自己有什么看法? 

林清玄:作品能受到什么样的理解或欢迎,是没办法预期的。我举个例子,去年下半年,深圳一所小学的校长写信邀请我前去演讲,因为小学课本里选了我三篇文章。当时我很感动,20多年前写那三篇文章时根本不会想到它会入选小学课文,也不会想到小学生们希望我前去演讲。在创作时,你可以掌握的,只是自己作品的方向。 

广州日报:你的作品常常涉及茶道和佛教智慧,这跟周作人的作品似乎有相似之处? 

林清玄:某些部分有相似,但实际上很不同。我读过周作人的全集,也很喜欢他的文章,但我没有受到他的影响。他太喜欢掉书袋,自己的意见只有一点点;另外,他的文字也没有伸缩性,一般都只有短短的几百字。我呢,不喜欢掉书袋,自己不感动的东西不会去写。 

广州日报:那么,哪些作家对你的影响比较大? 

林清玄:在中国作家里,苏东坡对我影响最大,还有辛弃疾、杜牧、李白等,他们都是些潇洒自在的人。苏东坡的作品里有很多生活的元素,而且,不管处在什么状态下都能写出好文辛。另外,在外国作家里,泰戈尔、纪伯伦、惠特曼等对我影响也比较大。我喜欢的作家和作品有三个特点:一是比较生活化;二是有点自由派;三是有些哲学和思想,而不是纯粹好看而已。当然,我并不是刻意去学习他们,而是他们慢慢对我形成了影响——写生活的、自由的、浅显的东西。我觉得文章应该很浅白,在浅白中有感动、向往等美好的东西。 

广州日报:近些年,国学热逐渐升温,一些地方还会给学生举行开笔礼啊之类的传统仪式,你怎么看? 林清玄:我觉得这些都是好事啊,人应该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才会有信心。如果完全放弃传统,我们就无法理解到生活中深刻的部分,就会缺乏自信。不过,一个教授在中央台讲《论语》竞然可以引起那么大的轰动,我开始觉得不可理解。这可能是传统文化在承续的过程中曾经有过一段断层,是压抑太久之后的爆发。 

广州日报:记者生涯对你的创作有什么帮助? 

林清玄:10年的新闻工作经历对我的写作帮助很大。一般的作家写了300字可能你还不知道他到底要写什么,但我写文章时会马上进入主题、进入重点,这是新闻从业经历对我的启发,因为突出重点是新闻写作的本质所在。还有,记者常常是把深奥的东西用浅显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大家都能了解,我写文章时不会故弄玄虚,而是尽量使文字浅显易懂。很显然,一篇文章10个人看了之后鼓掌与100个人都能读懂这两者之间,后者的意义更大。 

广州日报:可以说,你的作品中体现了一种慢生活的生活方式,但快节奏的都市中,生活似乎慢不下来? 

林清玄:慢生活常常会被曲解为不积极的、消极的生活。其实,慢生活重要的不是时间的进程,而是做这件事情时,你的内心是否从容。我以前在电视台讲慢生活,有人就骂我说慢生活让年轻人没有斗志。其实,你泰然自若也可以很有斗志,你很紧张也不见得你有斗志。比如,你看奥运会上的那些最了不起的选手,他们内心都很从容,他很轻松却完成了很困难的事情,反而那些功夫不好的选手很紧张。所谓从容,就是有定力、有定见、有对人生的长久规划。 

广州日报:对于现在出版界的商业炒作,你怎么看? 

林清玄:我对此比较宽容。其实,很快做成的东西也会很快消失,以前的作家是把脚印刻在石头上,而商业炒作一本书,就像在沙滩踩脚印,潮水一来,脚印就消失了。时间会筛选作家和作品,对于各种炒作现象,其实不必太在意。 

1.这篇访谈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4分) 

2.从访谈的内容看,哪些因素对林清玄的文学创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5分) 

3.在(《平常茶非常道》)这本禅茶文化散文中,林清玄说:“我每天的生活就像一杯茶,大部分人的茶叶和茶具都很相近,然而善泡者泡出来更清香的滋味,善饮者饮到更细腻的消息。人生需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其中,“人生需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你认同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文本,联系生活,谈谈你的看法。(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