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最动人的遗忘 鲁小莫 圣约翰先生是一位退休教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最动人的遗忘   

鲁小莫

圣约翰先生是一位退休教师,62岁那年,他被原先的学校聘回去,主要做一些内务管理工作。

许多人对学校的做法有些疑虑:身强力壮的教师多得是,何必用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呢?但很快,人们的疑虑就打消了。圣约翰先生工作起来不比任何人差,他思维敏捷、口才极佳,书桌上总是有条不紊。经他保管的物品,打了标签,然后在记录本上作好标注。他常常提醒那些年轻人:“嗨,小伙子,上次借的书该还了。”他的记忆力也不错

圣约翰先生每天到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喝水,然后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个小瓶子,倒出一把药,送进嘴里,仰起脖,用水送下。以前的老同事,都熟知他的这一习惯。可现在大家发现,他走进办公室后,常常先喝口水,然后给妻子打电话:“露娜,我的药忘在家里了,请帮我送过来。”

半小时后,露娜出现在办公室。她的表情有些愤怒,很不友好地把药递给他。他倒是不在意,看着妻子的脸,呵呵笑着说“谢谢”。露娜的面色有些蜡黄,头发也很干枯。看着他吃完药,露娜转身走了,也不跟其他同事打招呼。于是有人打趣他:“下次可别忘了带药哦。”

还有一次,圣约翰给露娜打电话时还阳光明媚,可刚放下电话不到10分钟,天空就乌云密布,片刻,“哗哗”下起雨来。圣约翰慌乱地看着窗外,不停地给家里打电话,却已无人接听。他慌忙打开壁柜取出一把伞,正要出门时,门却开了,露娜出现在办公室门口,浑身湿透。圣约翰像个做了错事的孩子一样,满脸羞愧地迎上去。露娜将药递给他的同时,几乎咆哮着说:“你这健忘鬼!”尽管露娜浑身湿透,但她仍像往常一样,看圣约翰把药吃下去之后才走。

露娜走后,圣约翰在窗前静静地站了很久。同事们都以为,他是在懊恼自己的健忘,心想下一次他一定不会再忘记带药。

可是下一次,圣约翰先生依然我行我素。以至于大家慢慢都习惯了:上班后半小时,露娜出现在办公室。

有人嘀咕,圣约翰真是老了。也有人说,露娜愤怒也是应该的,谁让他总是那么健忘。还有人说,圣约翰的健忘其实是露娜惯出来的毛病,她完全可以不来送药,因为他工作起来并不健忘嘛!

两年后,圣约翰先生辞职,那时候,他的健忘症似乎好了很多,露娜很少出现在办公室,偶尔出现,也不像两年前那样怒气冲冲,而是笑眯眯地、温和地跟大家打招呼。圣约翰先生拍着大家的肩膀,说着辞别的话,大家也嘱咐他:保重,别忘了按时吃药。他笑了,道出了“健忘”的原因。

原来,露娜在两年前患上严重的神经官能症:暴躁、易怒、自闭、厌世,甚至还自杀过两次。任凭他怎样精心照料、带她求医问药,都不见好转。无奈之下,他想出一个办法。

他找到校长,要求校长给他一份工作,打扫卫生或者做门卫都可以。鉴于他以前的表现,校长就让他做了一份内务管理工作。这样,他可以每天在离家以外的地方吃药。他有先天性心脏病和高血压,年轻时发作过几回,幸好有露娜的用心照顾才有惊无险。这么多年了,虽然他的病未再犯过,可这一直是露娜的心事。他通过忘记带药的方式,让露娜走出家门,走在阳光下,利用她的爱,重新唤起她的责任心和对生命的热爱。如今,露娜已经康复,他该回家和她一起安享晚年了。

圣约翰先生的话让大家一愣,继而他们紧紧握住他的手,那是一双多么苍老的手啊!

如今,大家还常常看到,圣约翰先生和妻子一起在学校附近的小路上散步。那对相互搀扶、不离不弃的身影,多么像两片老到深秋的枫叶,周身都散发着迷人的光泽。

1.请结合全文概括圣约翰这一人物形象。(4分)

2.文章的开头,作者这样写道:“他的记忆力也不错。”该句在行文结构上有何作用?(5分)

3.本文以“最动人的遗忘”为标题,请结合作品谈谈它好在哪里。(6分)

 

1.他对工作一丝不苟、有条不紊,(1分)对妻子关心体贴、耐心执着(1分),对同事友善宽宏(1分),是一个负责任的退休教师(1分)。 2.(1)与下文主人公的“健忘”形成对比,突出其健忘,造成悬念。(2分)(2)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也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2分)(3)为后文交代“健忘”的原因埋下了伏笔。(1分) 3.(1)标题中的“遗忘”表现在主人公上班时“忘记”带药,是对全文故事情节的高度概括。(2)“遗忘”其实并不是真忘,而是假忘真记,忘记带药是假,故意不带药是真,想唤起妻子的生命热情和责任意识是真,对妻子的爱是真。(3)“最动人”和“遗忘”形成字面意思的反差,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4)“最动人”概括了主人公对治愈妻子严重的神经官能症的良苦用心,是最感动人,最打动读者心灵的。“最动人的遗忘”诠释了什么是细心和体贴,什么是执着和耐心,既突出了人物性格,又突出深化了作品主题。(6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满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形象的概括的题目,小说中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正面和侧面,正面主要是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侧面主要是环境的烘托,对他人的影响以及他人的评价等,在文中找到这些句子进行归纳,可以找到到答案。答题时注意用文中的事实对性格进行解释分析。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小说考核小说结构的题目,有明确是小说的开头,小说的开头的作用有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制造悬念、引起阅读兴趣,和下文的关系,答题时注意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标题的作用的题,答题时先答出标题的含义,然后探究和情节、人物、主题的关系。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让法律成为一种人民信念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将形同虚设。”对法律的信仰,是法治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而这种信仰能否生成,则取决于法律是否真正被认真对待。

在日前举行的全国大法官研讨班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强调,要坚守司法的人民性,“本着良知和正义运用法律,拉近司法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在利益诉求多样、价值取向多元的今天,这样的观念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正如王胜俊院长所言,老百姓到法院打官司,是穷尽其他救济手段后的最后选择。人们之所以愿意在法院门口等几天、几十天,愿意到法院跑几趟、十几趟,从根本上来说,是基于对法院的信任、对法律的信仰。

对法律信仰的呵护,不仅关乎个案公平,更关系整个社会生态。可以想象,如果当事人满怀希望寻求救济,却被“法律”冰冷的面孔拒之门外;如果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防线”就此失守,人们对法律的信仰无所附着,那会带来怎样的危害。本可在法律框架下化解的矛盾纠纷,会因渠道不畅,救济不力,被耽搁、被累积、被激化,最终成为社会不和谐的根源。

在这个意义上,依法治国不仅是我们倡导的价值理念,更是一种重在躬行的社会实践。它不仅要求司法部门,同时也要求权力金字塔的各个层面,认真对待法律,引导人们在法律的框架下解决问题。不要把企图通过法律反映诉求的百姓,当成“法闹”、“刁民”,把维护法律渠道的律师当成对手、敌人。对依法寻求帮助、“为权利而斗争”的人,给予合法救济;对输送法律、寻求公平正义的人,给予宽阔通道——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们相信通过法律能够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使人们愿意在法律的框架下理性有序地解决问题;才能如人民法官宋鱼水所言,“让当事人感受到一种法律的觉悟,让社会流传一种法律的文化,最终形成一种法律的生活方式”。

在社会大变革和矛盾凸显期,这种信仰尤为重要。一个相信法律能输送正义的人,一定会本分地维护社会稳定。反之,当法律的大门由于种种原因被关闭,人们无法通过合法的途径解决问题,非法的手段就会被选择。

现实中,一些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一些非理性方式的表达,往往与当事人没有合法的救济途径有关。当举报、控告、申诉、起诉、上诉等法律渠道屡屡失灵时,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信法不如信访,信访不如信网”,“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甚至滥用私刑成为一些人解决问题的最后选择。这值得深思。

“一旦法律丧失了力量,一切就都告绝望了;倘若法律不再有力量,一切合法的东西也都不会再有力量。”而法律的这种力量,来自司法的善良和公正,来自权力的谦抑和自律,来自由此生成的社会理性和法律信仰。只有当法律成为人们寻求救济的不二选择,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时,社会的稳定和谐才能指日可期,国家的长治久安才有坚实基础。

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

A坚守司法的人民性,就要本着良知和正义运用法律,拉近司法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

B政府各部门认真对待法律,引导人们在法律的框架下解决问题,才能实现依法治国。

C权力金字塔的各个层面对法律信仰加以呵护,就是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防线”

D一些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和非理性方式的表达,都与当事人不再相信法律有关。

E到法院打官司应当成为人们寻求救济的唯一选择,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

2.下列对“法律信仰”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法律信仰生成于司法的善良和公正,来自权力的谦抑和自律。

B百姓通过法律反映诉求,律师维护法律渠道,是“法律信仰”的体现。

C法律信仰能否生成,取决于当事人和律师是否认真对待法律。

D法律信仰的维护,关乎整个社会的公正与和谐。

3.法律信仰消亡的危害是什么?请联系本文作简述。(4分)

4.你认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应从哪些方面加以努力,法律才会真正被民众信仰?(4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               ,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              。(李煜《虞美人》)

(2)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

(3)塞上长城空自许,             。出师一表真名世,               !(陆游《书愤》)

(4)子曰:“志士仁人,                                         。”(《论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结合全诗,体会“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3分)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为千古名句,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鉴赏。(4分)

 

查看答案

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伶官传序

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将终也,三矢赐庄宗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下列加点实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原因   B.方其系燕父子以   组:绳子

C.梁君臣之首         函:木匣   D.天下豪杰       举:用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与所以失之者                衰也

B.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而告成功

C.世言晋王将终也              抑本其成败

D.以三矢赐庄宗告之曰          皆背晋以归梁

3.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B.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C.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D.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4.下列各句对文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3分)

A.作者以“呜呼”起笔,发出了对伶官误国的感慨。接着语用反问,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不在天命,而在人事。这一叹一问,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

B.第二段以“三矢”贯穿文意。先写庄宗受命,再写庄宗复命,着力描写了庄宗“请矢”的恭谨态度,从中看出他是矢志复仇的,这就突出了“人事”的作用。

C.第三段对比庄宗极盛、极衰的两种情形,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就通过对“盛衰之理”的议论,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基本内涵。

D.文末紧承上文进一步议论,得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讽谏北宋统治者,要借鉴历史,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因而意味深长。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文。(10分)

①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3分)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4分)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之死3分)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现代汉语词典》说,国学就是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等。按照这个解释            。并且,还可以这样理【解析】
         。依此类推,_____,“国学”是可以包罗万象的。

凡是中国古已有之的、只要能够进入“学术文化”圈子的东西都可以叫做“国学”

只要是中国的传统学术文化就可以叫做“国学”

只有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才叫“国学”

中国非传统的学术文化和非中国的学术文化都不叫做“国学”

医学、数学、天文学(星相学)、化学(炼丹术)都不排除在外

A ③①⑤②④   B③④②⑤①   C②④③⑤① D②⑤③④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