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句话。要求句式一致,修辞手法相同。(6分) 我很向往一种生...

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句话。要求句式一致,修辞手法相同。(6分)

我很向往一种生活状态,叫做——安详,安详就像夕阳下散步的老人,任云卷云舒。

                                                                 

                                                                   

 

我很向往一种生活状态,叫做——勤奋,勤奋就像大海上拼搏的水手,任浪打浪散。我很憧憬一种生活状态,叫做——拼搏,拼搏就像暴风雨中飞翔的海燕,任雷鸣电闪。 【解析】 试题分析:仿写有嵌入式仿写、续写式仿写、命题式仿写和开放式仿写几种形式,仿写题的关键是明确题干的要求和对例句的分析,例句如是单句主要分析句子结构,如是复句主要分析分句之间的关系,要做到句式和例句一致,仿写题大多数都要考修辞,因此对修辞手法的运用一定不要忽略。此题是续写式仿写,仿写时注意用什么意境全诗这种生活状态。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是某权威机构的一组统计数字,请根据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2010-2012年全国电视剧题材播出比重(百分比)

 

题材

2010

2011

2012

谍战剧

51

191

276

家庭剧

220

236

221

古装剧

251

262

234

军事剧

43

135

212

言情剧

328

132

32

农村剧

107

44

23

 

(1)请概括图表中反映的2010-2012年全国电视剧播出比重的变化情况。(3分)

(2)请从电视剧多元化发展的角度,给电视剧创作者提一条建议。(3分)

注:两道题目答案均不得超过40个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天堂杭州:一座城市和它的图书馆精神

王婧  沈茜蓉

“我无权拒绝他们(乞丐)进内,但读者有权选择离开。”一夜之间,杭州图书馆馆长褚树青的这句话在微博上被转发了1.6万次,他因此成为100多家媒体关注的焦点。48岁的褚树青已经在杭图任职10年,一直在践行“公共图书馆零门槛开放”的理念。“公众一般只知道图书馆能典藏阅读,但是忽略了图书馆的社会职能——保障社会文化的公平。”他说。

对此,图书馆学专家范并思教授认为,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更应该成为一种制度”,因为同等地获得知识的机会,将推动一个城市走向民主和包容。

搬运工眼中的图书馆

2月15日,午饭后。

穿着迷彩工作服的搬运工王书恒走进杭州图书馆报纸阅览室。他直接拿了《人民日报》和《参考消息》的报夹,在进门处的软沙发上坐下。窗外的大片建筑工地正是他工作的地方。两年前,他从江苏到杭州打工,一直在四周工地上干体力活。

这里是杭州市的钱江新城,也是杭州行政中心的所在地。杭州市图书馆新馆坐落在西南向的裙楼里,占地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4万平方米,90%都对读者免费开放。

在王书恒眼中,图书借阅区的那一排排书架“就像直线构成的迷宫”,当他在这个“迷宫”中穿行的时候,书架上的照明感应灯会自动亮起,走过之后又静静熄灭;文献借阅中心那些高达4.8米的积层书架、专题文献中心7.2米高的单面靠墙整体书架,巨人一般俯瞰着他;书柜、书桌、台灯浑然一体的书房式布置,更让他觉得“像天堂”。

王书恒一般在下午2点离开。每当他经过借阅台时,工作职员张小丽都会冲他微微一笑。

                       “零门槛”如何实现

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中国市场经济风潮涌动下,越来越多的图书馆靠出租场地、收年费等方式搞创收。2000年,褚树青出任杭州图书馆馆长,“在我接手的时候,我就想:我赞成市场经济,但图书馆还是要做公益的事情。”他说。于是宣布军人、残疾人、老人、儿童免费借书;其他人则需交费,用以“捐助”图书馆。“说是捐助,也是对公民文化的一种培养。由于不好意思直截了当说‘免费’——全国都收费的时候,我们怎么能说免费呢?”

两年后,国内图书馆学理论界开始探讨公共图书馆究竟是否应该收费。支持收费者认为图书产业化是世界趋势,反对者则认为收费意味着门槛。

2003年,杭州图书馆向所有人敞开了阅览室大门。

2006年,杭图将搬迁新址,召集专家论证制度改革,一个重要议题就是“是否可以取消借书的押金制度”。在很多专家看来,押金制度是图书馆“无法破除的一道门槛”——假如没有押金制度,如何保证外借的书能够如期回还?当时,杭州市文化局局长在会上掷地有声地说:“我非要把这道门槛破除不可!”褚树青也表示,“假如一个人连最少的信用和道德都不讲,一百块钱押金又能有什么用?”

果然,2007年,杭州市图书馆新馆全面免费开放,实现了真正意义的“零门槛”——不但所有人都可以进入阅览,而且都可凭借市民卡免费借书。

我们可以一起读书

对市民来说,免费阅读需要接纳的过程。

图书馆刚刚全面免费开放时,很多大爷大妈拎着烧饼油条豆浆来阅览室摆龙门阵,还有给孩子在图书馆“就地解决”大小便的妈妈们。但这些行为现在都消失了。

范并思以为,在阅读现场的读者之间,会发生微妙的互相影响作用。一个读者的专心姿态会影响其他读者,形成连锁的心理暗示,把大家都带进这种状态。

这也正符合褚树青的理念:“图书馆的使用者是一个多元的群体,不如让社会各界制定规则,治理监视,志愿服务。”

范并思曾在《公共图书馆与城市文化》评价道:“公共图书馆是城市中最好的学习共存、推进社会包容的场所。”

更重要的是,在书籍眼前,更容易实现人人平等。

正如杭州市图书馆儿童阅览区里出现的这个场景:

一个穿着考究的母亲带着8岁的女儿在这里读书。她们就住在图书馆附近,房屋均价3万元/平方米。

一个衣着破旧的爷爷领着8岁的孙女坐了19站公交车也到了这里。5个月前,他们从江苏淮安的农村来到杭州,一家人住在拱墅区的出租屋里,靠女孩儿的父母在工地上打工生活。

两个女孩儿的手同时伸向了书架上的同一本书。

“我先拿到的!”喊声惊动了书架那边的母亲。

她走过来,看到两个女孩儿正在抢书,于是蹲下身子,温柔地说,“宝贝儿,你们可以—起看吗?”

两个女孩儿想了想,点点头,坐到了桌边,开始一起翻那本带拼音的儿童书——《神秘的鸟类》。看完一页,一个女孩儿小声问另一个:“看完了吗?可以翻了吧?”

(选自《中国新闻周刊》总第505期,有删改)

1.文中“图书馆精神”的核心是什么?杭州图书馆是如何践行这种精神的?(4分)

2.文中描述了搬运工王书恒以及两个女孩阅读的场景,有哪些作用?(5分)

3.“我无权拒绝他们(乞丐)进内,但读者有权选择离开。”此话在微博上被大量转发,褚树青也因此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此强烈的反响说明了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最动人的遗忘   

鲁小莫

圣约翰先生是一位退休教师,62岁那年,他被原先的学校聘回去,主要做一些内务管理工作。

许多人对学校的做法有些疑虑:身强力壮的教师多得是,何必用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呢?但很快,人们的疑虑就打消了。圣约翰先生工作起来不比任何人差,他思维敏捷、口才极佳,书桌上总是有条不紊。经他保管的物品,打了标签,然后在记录本上作好标注。他常常提醒那些年轻人:“嗨,小伙子,上次借的书该还了。”他的记忆力也不错

圣约翰先生每天到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喝水,然后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个小瓶子,倒出一把药,送进嘴里,仰起脖,用水送下。以前的老同事,都熟知他的这一习惯。可现在大家发现,他走进办公室后,常常先喝口水,然后给妻子打电话:“露娜,我的药忘在家里了,请帮我送过来。”

半小时后,露娜出现在办公室。她的表情有些愤怒,很不友好地把药递给他。他倒是不在意,看着妻子的脸,呵呵笑着说“谢谢”。露娜的面色有些蜡黄,头发也很干枯。看着他吃完药,露娜转身走了,也不跟其他同事打招呼。于是有人打趣他:“下次可别忘了带药哦。”

还有一次,圣约翰给露娜打电话时还阳光明媚,可刚放下电话不到10分钟,天空就乌云密布,片刻,“哗哗”下起雨来。圣约翰慌乱地看着窗外,不停地给家里打电话,却已无人接听。他慌忙打开壁柜取出一把伞,正要出门时,门却开了,露娜出现在办公室门口,浑身湿透。圣约翰像个做了错事的孩子一样,满脸羞愧地迎上去。露娜将药递给他的同时,几乎咆哮着说:“你这健忘鬼!”尽管露娜浑身湿透,但她仍像往常一样,看圣约翰把药吃下去之后才走。

露娜走后,圣约翰在窗前静静地站了很久。同事们都以为,他是在懊恼自己的健忘,心想下一次他一定不会再忘记带药。

可是下一次,圣约翰先生依然我行我素。以至于大家慢慢都习惯了:上班后半小时,露娜出现在办公室。

有人嘀咕,圣约翰真是老了。也有人说,露娜愤怒也是应该的,谁让他总是那么健忘。还有人说,圣约翰的健忘其实是露娜惯出来的毛病,她完全可以不来送药,因为他工作起来并不健忘嘛!

两年后,圣约翰先生辞职,那时候,他的健忘症似乎好了很多,露娜很少出现在办公室,偶尔出现,也不像两年前那样怒气冲冲,而是笑眯眯地、温和地跟大家打招呼。圣约翰先生拍着大家的肩膀,说着辞别的话,大家也嘱咐他:保重,别忘了按时吃药。他笑了,道出了“健忘”的原因。

原来,露娜在两年前患上严重的神经官能症:暴躁、易怒、自闭、厌世,甚至还自杀过两次。任凭他怎样精心照料、带她求医问药,都不见好转。无奈之下,他想出一个办法。

他找到校长,要求校长给他一份工作,打扫卫生或者做门卫都可以。鉴于他以前的表现,校长就让他做了一份内务管理工作。这样,他可以每天在离家以外的地方吃药。他有先天性心脏病和高血压,年轻时发作过几回,幸好有露娜的用心照顾才有惊无险。这么多年了,虽然他的病未再犯过,可这一直是露娜的心事。他通过忘记带药的方式,让露娜走出家门,走在阳光下,利用她的爱,重新唤起她的责任心和对生命的热爱。如今,露娜已经康复,他该回家和她一起安享晚年了。

圣约翰先生的话让大家一愣,继而他们紧紧握住他的手,那是一双多么苍老的手啊!

如今,大家还常常看到,圣约翰先生和妻子一起在学校附近的小路上散步。那对相互搀扶、不离不弃的身影,多么像两片老到深秋的枫叶,周身都散发着迷人的光泽。

1.请结合全文概括圣约翰这一人物形象。(4分)

2.文章的开头,作者这样写道:“他的记忆力也不错。”该句在行文结构上有何作用?(5分)

3.本文以“最动人的遗忘”为标题,请结合作品谈谈它好在哪里。(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让法律成为一种人民信念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将形同虚设。”对法律的信仰,是法治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而这种信仰能否生成,则取决于法律是否真正被认真对待。

在日前举行的全国大法官研讨班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强调,要坚守司法的人民性,“本着良知和正义运用法律,拉近司法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在利益诉求多样、价值取向多元的今天,这样的观念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正如王胜俊院长所言,老百姓到法院打官司,是穷尽其他救济手段后的最后选择。人们之所以愿意在法院门口等几天、几十天,愿意到法院跑几趟、十几趟,从根本上来说,是基于对法院的信任、对法律的信仰。

对法律信仰的呵护,不仅关乎个案公平,更关系整个社会生态。可以想象,如果当事人满怀希望寻求救济,却被“法律”冰冷的面孔拒之门外;如果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防线”就此失守,人们对法律的信仰无所附着,那会带来怎样的危害。本可在法律框架下化解的矛盾纠纷,会因渠道不畅,救济不力,被耽搁、被累积、被激化,最终成为社会不和谐的根源。

在这个意义上,依法治国不仅是我们倡导的价值理念,更是一种重在躬行的社会实践。它不仅要求司法部门,同时也要求权力金字塔的各个层面,认真对待法律,引导人们在法律的框架下解决问题。不要把企图通过法律反映诉求的百姓,当成“法闹”、“刁民”,把维护法律渠道的律师当成对手、敌人。对依法寻求帮助、“为权利而斗争”的人,给予合法救济;对输送法律、寻求公平正义的人,给予宽阔通道——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们相信通过法律能够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使人们愿意在法律的框架下理性有序地解决问题;才能如人民法官宋鱼水所言,“让当事人感受到一种法律的觉悟,让社会流传一种法律的文化,最终形成一种法律的生活方式”。

在社会大变革和矛盾凸显期,这种信仰尤为重要。一个相信法律能输送正义的人,一定会本分地维护社会稳定。反之,当法律的大门由于种种原因被关闭,人们无法通过合法的途径解决问题,非法的手段就会被选择。

现实中,一些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一些非理性方式的表达,往往与当事人没有合法的救济途径有关。当举报、控告、申诉、起诉、上诉等法律渠道屡屡失灵时,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信法不如信访,信访不如信网”,“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甚至滥用私刑成为一些人解决问题的最后选择。这值得深思。

“一旦法律丧失了力量,一切就都告绝望了;倘若法律不再有力量,一切合法的东西也都不会再有力量。”而法律的这种力量,来自司法的善良和公正,来自权力的谦抑和自律,来自由此生成的社会理性和法律信仰。只有当法律成为人们寻求救济的不二选择,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时,社会的稳定和谐才能指日可期,国家的长治久安才有坚实基础。

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

A坚守司法的人民性,就要本着良知和正义运用法律,拉近司法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

B政府各部门认真对待法律,引导人们在法律的框架下解决问题,才能实现依法治国。

C权力金字塔的各个层面对法律信仰加以呵护,就是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防线”

D一些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和非理性方式的表达,都与当事人不再相信法律有关。

E到法院打官司应当成为人们寻求救济的唯一选择,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

2.下列对“法律信仰”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法律信仰生成于司法的善良和公正,来自权力的谦抑和自律。

B百姓通过法律反映诉求,律师维护法律渠道,是“法律信仰”的体现。

C法律信仰能否生成,取决于当事人和律师是否认真对待法律。

D法律信仰的维护,关乎整个社会的公正与和谐。

3.法律信仰消亡的危害是什么?请联系本文作简述。(4分)

4.你认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应从哪些方面加以努力,法律才会真正被民众信仰?(4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               ,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              。(李煜《虞美人》)

(2)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

(3)塞上长城空自许,             。出师一表真名世,               !(陆游《书愤》)

(4)子曰:“志士仁人,                                         。”(《论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