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工业体制的分工原则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不仅技术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工业体制的分工原则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不仅技术行业如此,在人文思想领域同样出现了细致的专业分工;许多学科越来越多地成为集体性的流水化作业。精英化的个人学术传统正被一个平庸时代磨灭。

②今天学科的分工日益精细狭小,今天的学者再也难以达到200年前学者那样的融会贯通横跨好多个领域。自然科学已有4000多门,社会科学仅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就包括300多个门类;各学科还在不停地分支、移植和嫁接,相邻学科的两个专家越来越难以沟通。这些局限于狭小知识范围内的“专家”与科学的其他“专业”、以及对宇宙的完整解释日渐失去了联系。

③在精英没落的同时,知识正走向大众化。在纸质书出现之前,中国人使用竹简和木简,孔子周游列国载了半车书,实际不过几本书而已。数字化的电子书比纸质书的出现更具革命性,文字影像构成的思想已经彻底摆脱了实物状态,以比特的形式抽象化存在和传播,汗牛充栋将成为往事。

④电视时代颠覆了传统的阅读与文字,彻底抹杀了知识和思维的意义,人们从此得到最多的娱乐和最少的信息。

⑤电子传媒造就了一个“他人统治”的时代,一切东西都被“大多数”和“主流”磨平。尼尔·伯兹曼指出,电视将人们带入一个娱乐至死年代,精英文化被大众文化淹没。“电视通过控制人们的时间、注意力和认知习惯获得了控制人们教育的权力。”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家西塞罗说,教育的目的是让人摆脱奴役,而电视却成为一条最便捷的“通往奴役之路”。

⑥“盒子里的人是可怜的,其程度有甚于无产者,他们除了睡觉时以外没有自由。”在《1984》中,奥威尔预言“老大哥”通过机器监视着人们,精巧的机器沦为一种邪恶的权力技术和统治手段;赫胥黎则认为,人类失去自由和历史并非因为“老大哥”,而是人们过于依赖和崇拜那些使人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机器。

⑦“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今天的人们有远比古人丰富的知识,但却失去了古人的诗意。机器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或手段,而成为现代世界的构成方式。机器决定了人们的思维与态度。机器不仅塑造了反智人格,而且建立了一个反美体系。审美作为手工时代的遗产,在机器时代遭到残酷的肢解和擦写,一种整齐划一僵硬粗鄙的工业景观,彻底篡改了人类关于美的经典记忆。中国乡村彻底失去传统的地域风格的民居色彩,沦为恶俗的建筑垃圾。

⑧汉字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字,衍生出书法这种独特的审美艺术;“唯笔软则奇怪生焉”,毛笔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书写者的自由,使书写者体现出一种悠闲从容和悉心雕琢的生活态度。随着技术进步,钢笔取代了技艺复杂的毛笔;现代之后,没有方向感的一次性圆珠笔又取代了钢笔;电脑时代以来,键盘敲打彻底取消了书写本身。毛笔使得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艺术家,而键盘则宣告了这种“可能性”的终结。在安装了无数种字库之后,电脑可以书写出各种制式文字。文字越来越接近机器,而离人越来越远。在使用电子排版和印刷字体的人们那里,世界被简化为“速度”。

⑨工业化浪潮在消灭了知识文盲的同时,也制造了大量的艺术文盲。这种文盲缺乏传统的审美和人文情趣,他们占我们之中的绝大多数。在一个重商时代,他们是会计、工程师、老板、经理、医生、官吏。对他们来说,文字只是一种工作的工具,与文化无关。

⑩在一个功利化、物欲化的世界,人们无暇关注宗教、艺术和手艺,只剩下一件事情要做,那就是工作,或者再加上消费。这种新型人格被称为“经济人”,一切都为了攫取金钱。经济人是机器体系和经济社会的产物,一旦脱离机器体系,这种“成功人士”就是一个狂热的精神病人;他把一切非工作的活动都视为堕落和失败,以至于无法正常地面对生活本身。

在机器体系中,无论成功或者失败,人都是不自由的不完整的;就如同在监狱体系中,无论狱卒或者囚犯,都无法摆脱对人性的压抑与反动。

(选自杜君立《机器时代的文化焦虑》,有删改)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5分)

A.在200年前的精英化的个人学术时代,每个学者都能融会贯通好多个领域的知识。

B.数字化的电子书的出现,使思想摆脱了实物状态,更方便地存在和传播,具有革命性。

C.电子传媒造就了一个“他人统治”的时代,电视作为其主要成员直接控制了人们的教育。

D.奥威尔预言人们失去自由是由于“老大哥”,而赫胥黎则认为是由于人们过于依赖和崇拜机器。

E.在重商时代,文字对会计、老板、经理、医生、官吏等来说不仅仅是一种工作的工具,还与文化有很大的关联。

2.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    )(3分)

A.细致的学科分工是因工业体制的分工原则的广泛渗透而产生的,说明在工业化之前,学科之间并没有分工。

B.工业化导致了学科分工,学科分工导致了艺术文盲,艺术文盲导致了知识走向大众化。

C.今人比古人更有知识,却失去了古人的诗意,可见诗意与知识的多少并无必然的联系。

D.从毛笔到钢笔到圆珠笔再到键盘,技术越来越进步,而艺术性却越来越少,说明技术与艺术是不相容的。

3.工业化浪潮给我们的文化带来了哪些弊端?请分点概括。(4分)

答:                                                                                    

                                                                                        

4.2013年,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隆重推出一档大型国家级汉字听写推广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影响极大,受到了一致好评。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受到好评的原因。(4分)

答:                                                                                    

                                                                                        

 

1.BD 2.C 3.①人文思想领域出现细致的专业分工。②学科分工日益精细,精英走向没落。③颠覆了传统的阅读和文字,抹杀了知识和思维的意义,人们从此得到最多的娱乐和最少的信息,失去了自由。④制造了大量的艺术文盲和“经济人”。(1点1分,共4分) 4. ①汉字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2分)②但越来越多的人以键盘为输入工具减少了手写汉字的机会,正确书写汉字的能力逐渐下降。(2分)③展示书法独特的审美艺术,使人们获得传统审美和人文情趣。(2分)答对其中的两点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考生正确理解文章内容。A项“每个学者都能”错。原文说的200年前的学者“融会贯通,横跨好多个领域”只是笼统的情况,并不意味着200年前“每个学者都能融会贯通好多个领域的知识”。C项“直接控制”错。原文说的是“电视通过控制人们的时间、注意力和认知习惯获得了控制人们教育的权力”,这是一种间接控制。E项在重商时代,文字对会计、老板、经理、医生、官吏中的艺术文盲来说只是一种工作的工具,与文化无关。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A项根据原文内容得不出“在工业化之前,学科之间并没有分工”这一结论。B项强加因果。艺术文盲是因为我们处在功利化的世界,我们无暇关注艺术;“知识走向大众化”的原因是数字化的电子书使思想的存在和传播更加方便。D项“从毛笔到钢笔到圆珠笔再到键盘,技术越来越进步,而艺术性却越来越少”只能说明技术与艺术有矛盾,而不能说它们“是不相容的”。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作答本题要遵循以下步骤:首先,确定答题区间,从文章内容和题干要求来看,答案要点遍布全篇。其次,根据筛选的标准——“工业化浪潮”“弊端”检索相关内容。最后,对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概括,分条陈述。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用文中观点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领会作者在文中的观点,然后用这些观点去分析现实问题。作者认为,汉字有着独特的美,汉字书写是独具特色的审美艺术,但随着艺术的进步,汉字的书写越来越接近机器,越来越远离人类。将之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联系起来作答即可。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2)幽赏未已,高谈转清。                                           

(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

(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劝学》)

(4)子曰:“夫仁者,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十则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菩萨蛮

黄庭坚

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1.“江山如有待”运用了何种手法?赏析其妙处。(3分)

2.该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的内容进行赏析(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小石城山记

柳宗元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可上,望甚远,无土壤生嘉树美箭,益奇坚,其疏偃仰,类智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其一北而东           少:稍

B.有积石横当其          垠:边,界

C.之可上             环:盘旋攀登

D.其偃仰            数数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类智所施设也                      B.一西出,寻之无所得

 古之学必有师                        又怪不为之中州     

C.环可上                           D.无土壤生嘉树美箭

 故楚南少人而多石                  益奇

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

B.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        

C.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

D.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

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凝练而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小石城山的奇观景物,抒发了对永州山水的无比热爱之情,同时也反映作者对皇帝的反叛之心,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B.“永州八记”生动表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感受,丰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领域,从而确立了山水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C.文章第二段以议论为主,字里行间,隐隐含有对当时最高统治者昏聩不明的强烈讥讽。

D.文章的前半段描写小石城山的奇异景色,后半段即景议论,将个人的身世之感放入山水景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物我合一。

5.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3分)

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4分)

6.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描写了山石的瑰玮?(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查看答案

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眼睛的近视可以用眼镜或手术来缓解,但是视野的近视并不是一个容易解决的问题。周而复始、机械、单一的城市生活,让我们对世事发展变化缺少思考,患上了“视野近视”病。                                                                  

                                        ,那么总有一天你平静的生活就会被外界的变化打破。我们这只“井底之蛙”,也就不得不因患了视野近视症而被社会淘汰。

①只是这样的日子对外面世界变化的反应与感受也是极其微弱的

②这种视野的近视让我们自己成为了城市的“井底之蛙”都全然不知

③不管你愿不愿,外面的世界总是在不断的变化,这样的变化迟早会影响到你

④如果你不具备广阔的视野,提前解读社会的发展趋势,为自己的未来积极准备

⑤过“井底之蛙”的日子,是舒服且没有太多烦恼的

A.③②①⑤④   B.②⑤①③④   C.③②④①⑤   D.②③④①⑤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当代中国来说,现代化事业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非凡成就,但现代化的理想永远不会终结,因为现代化没有穷境,当前的现代化依然需要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B.无论是在大陆还是在台湾,追寻现代化的思想与实践始终不断,激励着无数华夏儿女为国家前途孜孜以求、为现代化事业不懈奋斗的理想征程。

C.回望90年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受到诸多制约,专制主义、蒙昧主义等旧思潮依旧在中国大地肆虐,民主与科学,自由与平等这些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在中国还是空谷足音。

D.一个封闭、落后的旧中国尚能有五四一代人的朝气蓬勃,新一代的青年人又怎么能够不落后于先贤诸君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