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凫水/囫囵 谙习/喑哑 ...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

B.诡/      眼/      /

C/     齿/      /

D/      /      请/

 

A 【解析】 试题分析:A项分别读“fú,hú;ān,yīn;bì,pì”。B.jué,jié;jiǎn,liǎn;qiáo。C.qū;qǔ,jǔ;zhòng。D.qíng,qióng;rú;tiě,tiè。依照词义巧记多音字:“辟”,有下列义项时:①君主:复~。②指君主招来,授予官职:~召。读“bì”。有下列义项时:①开发建设:开~。②驳斥,排除:~邪。~谣。③透彻:精~。鞭~入里。④法,刑:大~(古代指死刑)。读“pì”。“中”, ①恰好合上:~选。~奖。受到,遭受:~毒。读“zhòng”。② 和四方、上下或两端距离同等的地位:~心。适于;合于:~听。~看。读“zhōng”。“帖”,①便条:字~儿。;邀请客人的纸片:~子。读“tiě”。②学习写字时摹仿的样本:碑~。字~。读“tiè”。③妥适:妥~。安~。;顺从,驯服:服~。读“tiē”。“翘”,① 一头向上仰起:~尾巴。~辫子(死)。读“qiào”。②举起,抬起,向上:~首。~望。读“qiáo”。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中心是令人向往的地方,处于中心地带往往有诸多便利、机会和认同。当然也有人在中心地带迷失,最终边缘化。

边缘是让人平静的地方,它的质朴和别样让生活其中的人受益良多,甚至还吸引中心的人们探寻它的魅力。只要不沉沦,边缘也可以是中心。

要求:

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佛山旅游资源丰富,新八景更不可错过。外地游客李先生初到佛山,在祖庙附近的酒店住宿。他计划用三天时间游赏完新八景,每天的主题分别是“赏花”、“游山”和“探古”。请你仿照示例,结合图示,用简明连贯的语言给李先生设计“游山”和“探古”旅游的线路,并结合景点特征简要推介新八景。(6分)

 

“赏花”:从祖庙出发到到顺德花卉世界,花海奇观想必也会给你视觉冲击,后到三水荷花世界,云水荷香一定让你流连其中,最后到南国桃园欣赏桃园花景。

“游山”:①                                                               

                                                                               

“探古”:②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前后连贯。每处字数超过15字。(6分)

对失去联系的马来西亚航空公司370航班的搜索,引起了公众对有关如何追踪飞机的诸多疑问,追踪飞机方位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借助雷达。          ①          ?雷达天线把接收到的波立刻反射送往特殊的接收设备迅速进行处理,通过处理结果,就能知道有关目标物体的部分信息。但是,专家认为:          ②          。如果飞机飞行的高度足够低的话,雷达发射的天线射束很难照射到飞机,就会处于雷达的“盲区”内。此外,专家还监测到:          ③          。比如雷达进行远距离探测时发射和接收信号耗费的电量较大;雷达发射的信号在大气中穿行时会不断减弱,遇到雨天时更严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碧海蓝天林徽因

韩石山

①谈林徽因,应当抱着一种敬仰的心情,不能光想着她多么的美丽,还应当想到她多么的高大。这个人物,绝对是值得我们敬仰的,可望而不可即的那种敬仰。

②假设这样一种情景:一个中国的杰出的知识女性,在碧海蓝天间,款款地向我们走来,我们感到亲近,感到震惊,也迎着她走过去,然而,不管她怎样不停地走着,也不管我们怎样不停地迎着她走着,我们永远也走不到她跟前。

③在一篇文章中,她的儿子梁从诫说:“母亲也许可以算得上是一位多少带有一些‘文艺复兴色彩’的人,即把多方面的知识才能-——文艺的和科学的、人文学科和工程技术的、东方和西方的、古代和现代的——汇集于一身。在许多领域都达到一般专业者难以企及的高度,同时,所有这些在她那里都已自然地融会贯通,得心应手而绝无矫揉的痕迹。”

④她的好友费慰梅在为一本《林徽因文集》写的序言里说:“当我回顾那些久已消失的往事时,她那种广博而深邃的敏锐性仍然使我惊叹不已。她的神经犹如一架大钢琴的复杂的琴弦。她能够以其精致的洞察力为任何一个艺术留下自己的痕迹。”

⑤但我以为,这样的评价,还是不完全的,即使把她惊人的美丽,高雅的气质包括进去,我也觉得远远不够。

⑥1944年11月,日军北上进入贵州,有直扑四川之势。林徽因做了最坏的准备。抗战胜利后,梁从诫问妈妈:“如果当时日本人真的打到四川,你们打算怎么办?”林徽因告诉儿子:“中国念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嘛,我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儿子急了,又问:“我一个人在重庆上学,那你们就不管我啦?”病中的林徽因握住儿子的手,仿佛道歉似地小声说:“真要到了那一步,恐怕就顾不上你了。”每次看资料看到这儿,我都有一种想哭的感觉。这才是忠肠侠胆,这才是高风亮节,这才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品质,这才是读书人的气节!

⑦1946年7月,林徽因一家就随清华大学的教授,一起乘飞机回到了北京,住在了清华园里。北京解放前夕,她是很兴奋的。有的教授离开北京去了国外,林徽因在和一些老师学生谈话时曾说:“我深信一个有爱国心的中国知识分子不会选择在这个时候离开祖国的。”后来她与丈夫梁思成一起设计国徽,一起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只是夫妻两个人,绝然没有想到,正当他们满腔热情地投身于新中国建设事业的时候,历史和这个优秀的中国女人开了一个玩笑。

⑧她青年时代的志向是“掌握西方牢固建造理论,使我们的建筑物能够历时更久一些”,而历史偏偏让她目睹,北京的城墙和城门楼,街道上的牌楼,却在她的眼皮底下,叫一段一段地,一个一个地拆掉了。坚固的没有建起来,本来已够羞愧的了,而原有的,虽不坚固却也辉煌,已经耐了几百年怎么也还能耐它几百年上千的古老建筑,没有毁于八国联军,没有毁于日寇侵华,却在自己原先满寄了希望的共和国时代,像风刮一样地从她眼前消失了,这才是让她心如刀搅,生不如死的事情。这才是历史开的天大的玩笑!

1955年4月1日,林徽因去世。逝世前她拒绝吃药。深夜弥留之际,梁思成过来为妻子送行,放声痛哭,喃喃自语:“受罪呀,徽,受罪呀,你真受罪呀!”梁思成说错了,受罪的不是妻子,而是他。梁思成活到了文化大革命,备受凌辱,于1972年在寂寞中去世。什么都不说了,发生在公元1950年代前期的“北京城保卫战”,两位守城名将,或者说保城勇士,是彻底失败了。不管过上多少年,多少代,只要人们知道中国北方有个叫北京的城市,这个城市曾有一圈庄严肃穆的城墙,有若干高大美丽的城门楼,都会知道有两个中国的杰出的知识分子曾为保卫它们而生死以赴,粉身碎骨在所不辞!

⑩林徽因,这个受过双重文化教育熏陶的绝代佳人,没有只留下她的美丽,也留下了她的业绩,成功的和失败的,最终完成了一个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杰出典范的形象的塑造。就是作为一个女人,她也是杰出的,她成全了他的丈夫,也成全了她的祖国。

她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她是天地日月精气凝聚成的一个才女,也是中西文化共同铸造的一个女神。

什么时候看到碧澄的海水,什么时候仰望头顶的蓝天,什么时候都要想到,在这个世界上,在碧水蓝天间,有过一个叫林徽因的女人!

(选自《民国文人风骨》,有删改)

1.“中国念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嘛”,“后路”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作者会有想哭的感觉?(4分)

 

 

2.文章在材料组织方面详略得当,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个特点?(5分)

 

 

3.文章为什么要以“碧海蓝天林徽因”为题?请结合人物形象和作者情感进行分析。(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王开岭

①古人的生活图景,一语概之:女织男耕。“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当年嫁得君,为君乘机杼。”田夫蚕妾、牛郎织女,乃最典型的人生单元,亦是最完美的衣食组合与温饱设计,堪称天意。“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华夏先民的栖息史,五千年的村野炊烟,就这么飘飘袅袅,在“锄禾日当午”的挥汗和“唧唧复唧唧”的织声中,走到了二十世纪。

突然,它像滴空了水的漏钟一样,停了。这个朴素的生活方程、貌似永恒的家务公式,逻辑解散了,使命结束了。城市,彻底步入男不耕女不织的“大脱产”时代;乡村,耕虽依旧,织却消匿。这是技术飞跃和社会分工之果,无可非议。

③我想说说“女织”,从人生美学的角度。对“女织”的蒸发,我略感惋惜。我指的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她,我看重的是“织”的情感内容和性别审美。当一位女性在为恋人、丈夫、孩子织一件毛衣、围巾或袜子时,她用手指和棒针、用密密麻麻的经纬和几个月聚精会神——所完成的仅仅是一个物吗?当然不,这更像一场无声的抒情。

④我记得年少时,中国女人的怀里都有一团毛线,须臾不离,像抱着婴儿。即便在我青春时,这个情景仍随处可见。那是个用手工抒情的时代。她们是美丽聪慧的女人,多情而勤奋的女人,懂得“织”的元素和成分,懂得“亲手”的含义,懂得用“繁琐”“辛苦”构造一件贴身之物意味着什么。她们享受这个过程,感动别人,也感动自己。一梭一缕一寸痴,丝丝编就阳春意。

⑤织的背后,你总隐约看到那个字:情。无论春染梢头的豆蔻、贤妻良母的人妇,还是离愁黯景的痴妾、发婚姻牢骚的怨女,手中都有一情感道具:飞梭、织机或绣针。“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调梭辍寒夜,鸣机罢秋日。良人在万里,谁与共成匹。”而在《孔雀东南飞》中,有一段自白:“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这是一个普通少女的成长简历和才艺档案。蚕、织、裁、缝、绣——乃天下女子的技能必修课。即便家境再优,凤娇名媛,顶多免去蚕纺之苦,纤绣之灵则不可少。

⑥我觉得这是人生美学,乃女性的主动选择和天赋所赐,乃女性灵魂之闪光。织的衣、纳的袜、绣的巾,浸的是情、是意,是对生活的憧憬和幸福感。密密麻麻的线脚、纤巧灵盈的游走,织就的是女子的美和美德。所以,以织品传情递意,作媒介和信物,即成了女子专利,成了流传几千年的红颜技巧。直至八十年代末,我在乡下还遇见过那种瑰丽的手绣鞋垫,按说,鞋垫这种藏匿至深、最难公开的东西,即使绣上鸳鸯牡丹,又有何用呢?当然有用。

⑦我一直觉得,女子一生总该织点什么,否则有遗憾。不为别的,就因她是妻子、是母亲,一个男人、一个孩子,身上若无一件由家中女性亲手完成的衣物,至少逊了一份温馨。对敏感的体质来说,灵魂会觉微凉罢

⑧过去常用一词夸赞女子:心灵手巧。现代女性心灵绰余,手却未必巧了。逢搬家或整理橱柜,总会翻出几件旧时的毛衣,皆母亲所为。每次太太都赞叹:织得真好,像工艺品!虽穿的机会少,可总舍不得扔。我知道,这些东西再难复制了。母亲很聪明,儿时总变着花样给我们兄弟添毛衣,每年的流行款和图案,只要大街上有,她瞅几眼就会了。母亲这辈子织了多少件衣物?数不清,至少上百件吧。母亲年龄大了,眼花了,织得便少了。几年前,春节回家,母亲说,这是她最后一件线活了,留给孙子们。第二年春节,母亲却还在织,她说再织几件。

⑨有一个母织的故事,曾让我泪流满面。这是2006年一则新闻,题目是:《骨癌妈妈临终为儿子织好25岁前所有毛裤》。吉林白山一位家境贫寒、以烙煎饼为生的母亲,得知自己患绝症后.15个月里与死神赛跑,终于为9岁儿子织完了25岁前需要的所有毛裤,看着那幅照片,一个小小的孩子守着遗像,床上一排排长短不一的毛裤,我流泪了。也许,这位母亲想的是,等儿子25岁时,就能穿上另一个女人织的衣物了吧?

⑩只是她的这个美好“织愿”能实现吗?

                                            (选自2013年第7期《散文》,有删改)

1.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简要说明。(4分)

 突然,它像滴空了水的漏钟一样,停了。

 对敏感的体质来说,灵魂会觉微凉罢。

 

 

2.作者在第①段和第⑤段多次引用古诗文,作用有什么不同?5分)

 

 

3.文章最后三段写到两位母亲,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