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嵇绍字延祖,魏中散大夫康之子也。十岁而孤,事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嵇绍字延祖,魏中散大夫康之子也。十岁而孤,事母孝谨。以父得罪,靖居私门。山涛领选,武帝曰:“《康诰》有言‘父子罪不相及。’嵇绍贤侔谷缺,宜加旌命,请为秘书郎。”帝谓涛曰:“如卿所言,乃为丞,何但郎也。”乃发诏征之,起家为秘书丞。绍入洛,累迁汝阴太守。尚书左仆射裴亦深之,每曰:“使延祖为吏部尚书,可使天下无复遗才矣。”沛国戴晞少有才智,时人以远致,绍以为必不成器。晞后为司州主簿,以无行被斥,州党称绍有知人之明。元康初,为给事黄门侍郎。时侍中贾谧以外戚之宠,年少居位,潘岳、杜斌等皆附托焉。谧求交于绍,绍拒而不答。及谧诛,绍时在省,以不阿经凶族,封弋阳子,迁散骑常侍。太尉、广陵公陈准薨,太常奏谥,绍驳曰:“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自顷礼宫协情,谥不依本。准谥为过。且谥曰缪。”事下太常。时虽不从,进行惮焉。齐王冏既辅政,大兴第舍,骄奢滋甚,绍以书谏曰:“夏禹以卑室称美,唐虞以茅茨显德,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冏虽遂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艾言于冏曰:“嵇侍中善千丝竹,公可令操之。”左右进琴,绍推不受。冏曰:“今日为欢,卿何吝此邪?”绍对曰:“公匡复社稷,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绍虽虚鄙,忝备常伯,腰绂冠冕,鸣玉殿省,岂可操执丝竹,以为伶人之事!若释公服从私宴,所不敢辞也。”冏大惭。艾等不自得而退。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绍以天子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注]。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溃散,唯绍俨然端冕,以身捍卫,交兵御,飞箭雨集,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及事定,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

(节选自《晋书·嵇绍传》)

[注]行在所:天子所在的地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涛领选,武帝启:禀告。

B.如卿所言,乃为丞堪:能够。

C.尚书左仆射裴亦深器:看重。

D.时人以远致许:答应。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说明嵇绍敢于直言谏劝的一组是(   )

①时人许以致远,绍以为必不成器

②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子

③自顷礼官协情,谥不依本

④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

⑤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

⑥若释公服从私宴,所不敢辞也。

A ①②⑤    B ①③⑥    C ②④⑥    D 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嵇绍是中散大夫嵇康之子,十岁而孤,与母亲居住在家。山涛选拔官员时对武帝说到嵇绍的才能,嵇绍被任为秘书丞,升迁至汝阴太守,并表现出他的知人之明。

B 侍中贾谧以外戚而受宠信,居于高位,众人趋附。贾谧想与嵇绍交往。嵇绍拒而不答。广陵公陈准死后,太常上奏谥号,嵇绍反驳说,谥号不合实情,应予改谥。

C.齐王冏辅政,大兴土木,以广宅第,嵇绍不以为然,冏虽心中不悦,但也只能停息其事。齐王冏宴会时又要嵇绍操琴为欢,嵇绍却据理拒绝,使齐王冏大感羞惭。

D.朝廷北征时大败于荡阴,百官及侍卫全都溃散,只有嵇绍奋命捍卫,最终被害于皇帝之侧。事件平定后,有人欲为皇帝洗衣,皇帝说,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2)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绍以天子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

 

1.D 2.D 3.C 4. (1)(4分)谥号是用来流传后世永不磨灭的,大的德行得到好的名号,小的德行得到差的名号。 译出大意给2分:“所以”、“大名”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6分)不久朝廷又有北伐之举,征召嵇绍。嵇绍因为天子流亡在外,受诏令奔赴天子所在的地方。 译出大意给3分:“寻”、“蒙尘”、“承诏”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许:赞许。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①表明嵇绍有“知人之明”,②表明嵇绍不攀附权贵,⑥表明嵇绍据理拒绝,都不能说明嵇绍敢于直言谏劝。③④⑤能说明,故答案为D。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3. 试题分析:“停息其事”错,原文是“冏虽遂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可见没有采纳嵇绍的意见,即没有“停息其事”。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借代的词语外),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语句通畅。关键字:“所以”,译为“用来……的”;“大名”译为“好的名号”;“行”意为“德行”;“细”意为“小的”;“寻”译为“不久”;“蒙尘”意为“蒙受风尘”,引申为“流亡在外”;“承诏”译为“接受诏令”;“诣”译为“到……去”。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嵇绍字延祖,魏中散大夫嵇康的儿子。长到十岁就失去了父亲,侍奉母亲孝顺恭敬。因为父亲的原因获罪,安居在自己家里。山涛主管挑选官员,启奏武帝说:“《康诰》上有这样的话‘父子获罪不互相牵连。’嵇绍的贤能正好和缺少的人才相对等,应当加以表扬征召,请求任命为秘书郎。”武帝对山涛说:“如您所说的,就能够担任秘书丞了,怎么能只做秘书郎呢。”于是就发布诏书征用他,起家为秘书丞。嵇绍到洛阳,接连升迁为汝阴太守。尚书左仆射裴頠也特别器重他,常常说:“如果让延祖担任吏部尚书,就可以使得天下不再遗漏人才了。”沛国戴晞年少有才智,当时的人拿将来能成大事赞许他,而嵇绍认为他一定不成大器。戴晞后来担任司州主簿,因为没有德行而被斥退,州里民众称赞嵇绍有知人之明。元康初,担任给事黄门侍郎。当时侍中贾谧凭借外戚身份受到宠爱,年纪轻轻占居高位,潘岳、杜斌等人都依附他。贾谧请求与嵇绍交好,绍拒绝不答应。等到贾谧被诛杀,嵇绍当时正在官署,因为不亲近恶人,被封为弋阳子,升任为散骑常侍。太尉、广陵公陈准去逝,太常奏请加给他谥号,嵇绍反驳说:“谥号是用来流传后世永不磨灭的,大的德行得到好的名号,小的德行得到差的名号。由于近来掌管礼的官员向人情妥协,谥号不能够依照原则。陈准的谥号是错的,应当给他加谥号为缪。”这件事下达给太常。当时虽然没有听从嵇绍的意见,但是朝廷的官员都很害怕嵇绍。齐王冏辅助政事以后,大肆地兴建房屋,骄奢更加严重,嵇绍上谏书规劝说:“夏禹因为住低矮房而被人民称赞美德,唐虞因为住茅草屋而彰显美德,应当省去起房造屋的麻烦,深思谦受益满招损的道理。”齐王虽然谦顺地答复了他,但最终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嵇绍曾经到齐王那里谈论国事,遇到齐王宴会,召集董艾等人一起讨论时政。董艾对齐王说:“嵇侍中善于音乐,公可让他弹奏乐器。”左右呈上琴,嵇绍推辞不接受。齐王说:“今日办高兴的事,你为什么吝惜这个呢?”嵇绍回答说:“公挽救振兴国家,应当作为事物的规范,并且流传规范给后人。我虽然浅陋无知,却惭愧地在皇帝身边充数,腰间系丝带头上戴官帽,在朝廷上来回走动时腰间的佩玉发出声响,我怎么可以拿着乐器,做伶人做的事情呢!如果脱去公服参加私宴,弹奏乐器就是不敢推辞的事了。”齐王冏特别地惭愧。董艾等人也不好意思地退下了。不久朝廷又有北伐之举,征召嵇绍。嵇绍因为天子流亡在外,受诏令奔赴天子所在的地方。恰好遇上亲王的军队在荡阴打了败仗,百官及侍卫都逃散了,只有嵇绍严肃地端正冠冕,用身体捍卫,在鸾驾前交战,飞箭像雨点一样密集,嵇绍于是在皇帝身旁被害,鲜血溅到了皇帝的衣服上,天子深深地哀叹他的死。等到事情平定以后,皇帝身边的人想要浣洗御衣,皇帝说:“这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一是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二是家国一体,即由家及国的宗法社会政治结构。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系统。因为家族宗法血缘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人伦关系,这种关系的扩展就形成了社会伦理关系。家族本位的特点,一方面使得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在家国一体社会政治结构中,整个社会的组织系统是家族—村落—国家,文化精神的生长路向是家族—宗族—民族。家族的中心地位使得伦理在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生活是严格按照伦理的秩序进行的,服式举止,洒扫应对,人际交往,都限制在“礼”的范围内,否则便是对“伦理”的僭越。这种伦理秩序的扩充,便上升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基础——家长制。家长制的实质就是用家族伦理的机制来进行政治统治,是一种伦理政治。

与此相适应,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便处于中心地位。中国哲学是伦理型的,哲学体系的核心是伦理道德学说,宇宙的本体是伦理道德的形而上的实体,哲学的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因此人们才说,西方哲学家具有哲人的风度,中国哲学家则具有贤人的风度。中国的文学艺术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文以载道”,美善合一,是中国文化审美性格的特征。即使在科学技术中,伦理道德也是首要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科技的价值观是以“正德”即有利于德性的提升为第一目标,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因此,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点是强调真、善、美统一,而以善为核心。

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而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有道德,因而中国文化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道”,以及遵循这种“道”而形成的“德”。老子曾从本体论的高度说明“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理。“尊道贵德”的基本精神,就是强调人兽之分,以德性作为人兽区分的根本,突显人格尊严。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因而中国人都以成德建业、厚德载物为理想。早在孔子前,鲁国大夫叔孙豹就提出过“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思想,在此基础上,一种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具有坚定节操的文化人格就逐渐形成了。“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为追求仁道,虽箪饭陋巷,不改其乐,这是一种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

                             (选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有删改)

1.与“家族”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家族是宗法社会政治结构中社会组织系统形成的基础。

B.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文化精神的生长道路上的起点。

C.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构成了传统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

D.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安神立命的重要基础。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基础入手,论述了源于家族宗法血缘关系的伦理关系对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B.第二段以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传统科技为例,论证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处于中心地位,最后强调中国文化价值体系是以善为核心的。

C.第三段首先强调人与兽之分在于有无德性,再论述中国人的文化人格是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在此基础上指出成德建业、厚德载物是中国人的理想。

D.全文首先阐述伦理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结构中的重要性,再论述各种文化形态中伦理道德学说所处的地位,最后引古代哲人之语论述人格尊严问题。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价值系统,是在小农自然经济生产方式和家国一体社会政治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

B.西方哲学具有哲人的风度,是因为西方哲学体系是形而上学的,其哲学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

C.中国的文学艺术与中国的传统科技一样,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

D.按照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的认识,人必须有道德,因而中国人一贯坚持道德至上的文化精神。

 

查看答案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艺术家富于感情,单凭直觉思维;他恍然大悟,无须推理。

②这种看法未免失之武断,甚至是错误的。

③真正的科学家,既有推理能力,也有相当的想象力,有时还会越过复杂的推理而直接得到答案;否则,他的科学研究也会受到影响。

④人们习惯于把艺术和科学说成是毫无内在联系的完全不同的东西。

⑤真正的艺术家,既有想象力,也有相当的推理能力,并且深知自己的作为;否则,他的艺术创作会受到影响。

⑥科学家相当冷静,光靠理性思维;他循序论证,无须想象。

A.①⑥②④⑤③    B.①⑥④②③⑤    C.④①⑥②⑤③    D.④②①⑥⑤③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 这幅图片再现了身穿节日盛装的姑娘们围绕在熊熊篝火旁一起歌舞狂欢,汗水浸湿了她们的衣衫。

B 根据意大利法律规定,贝卢斯科尼在总理任期内不能担任俱乐部主席,否则他就有可能做有违公众利益的行为。

C 只有当劳动与兴趣、爱好乃至理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潜藏在每个人身上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

D 我校这次为四川地震灾区募捐的活动,得到了许多学校老师和同学的积极响应,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内就募集善款三万余元。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时间真如行云流水,申奥成功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转眼间,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距离我们已经不到一百天了。

B.眼下,报刊发行大战硝烟渐起,有些报纸为了招徕读者而故意编造一些骇人听闻的消息,其结果却往往弄巧成拙。

C.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学贯中西,兼容百家,在诸多研究领域都卓有建树,被人们誉为学界泰斗,真可谓实至名归

D.有段时间,沪深股市指数波动非常大,有时一天上涨几百点,有时一天下跌几百点,涨跌幅度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查看答案

写作(60分)

一棵有毒的树矗立在路旁。

第一种人大老远看了,赶紧绕道而行,他们一点也不愿接近,生怕不小心会中毒。

第二种人来到树边,看见这棵树,马上就想到它的毒素,急着要砍除它,以免有人受害。

第三种人有着不同的心态,愿意带着慈悲的心去思索:这棵树也有生命,不要轻易地毁掉。于是在树旁圈上篱笆,注明有毒,以此避免危害到路人。

至于第四种人,在看见这棵树的时候,会说:喔!一棵有毒的树,太好了,这正是我要的!他们开始研究树的毒性,与其他药材的成分混合,制成了可以救人的新药。

请根据以上材料,联系生活实际,引出一个有意义的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