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14分) 木车的激情 在现代旅行中,我们常常因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14分)

木车的激情

在现代旅行中,我们常常因为交通工具的不过迅捷而焦躁和苦恼。我们祈盼乘坐的车辆眨眼间就到达目的地,幻想它能像闪电一样穿越莽野。我们有时甚至为最现代的旅行交通工具——飞机——感到焦急,比如说为机场的长长滞留、耽搁,感到愠怒和不安。

我们总是那么急于从甲地到乙地,总是有那么多事情要做。我们碌碌奔波,但催促我们行动的激情是那样脆弱和渺小。我们怎么能够想象几千年前,有一位思想者就乘坐着一辆缓慢的牛车或马车,在大地上往复奔走,是的,他为了自己的思想,为了自己的理念而不知疲倦,并这样终其一生。

他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古代哲人孔子,还有他的一群弟子。他们都是一些为思想而激动得不知疲倦者。我们不妨把这些人的一生、把这一切,称为“木车的激情”。

由于车速是极其缓慢的,里程是极其艰难的,因而我们今天更有理由说,他的激情才更为强大、更值得信赖。

枯叶铺地,北风呼啸。在冬天,那个哲人也不能舍弃自己的旅程。这在越来越聪明的现代人眼里是不可思议不可理解的。一位不可理喻的执著者,让世界感到畏惧了。

“政治”这两个字在现代或许已经变质。我们现代人几乎仅仅可以从那辘辘的木车声中,听到“政治”的真正含义,领略它的本质。它那时候是人、旅途、木车,是面对土地的求索,是这样的不知疲倦。原来在古代,“政治”和“诗”是合二为一的,这才让后人生出了永久的崇敬。他不倦地向各个阶层诉说他的思考,他的思想,他对这个世界的观察,他探索到的各种各样的原理。作为一位布道者,一位启蒙者,一位诗人,大概这个世界上没有几个人能够与他比肩。但人们往往承认他是布道和启蒙者,而不愿承认他是诗人。

可是,现代人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在北风击碎冰凌的时刻,真的不能从辘辘的马车声中,听到和看到孔子那一腔燃烧的诗情吗?

这是一首长长的、写在大地上的诗,是可以从东方播散到西方的长卷。它就像高空的彩虹一样,横跨万里,放射出璀璨的光辉。

我们相信,一本《论语》只是微薄的纪念,只是简短的记录,它那真正的、更为渊博的思想,的确是由车轮和双足镌刻在大地上的。它们化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需要无数的后人在气流和土末里感觉和辨析,去接受它们的渗透和感染。

那个颠簸的木车,把激情播撒在中国大地上。他成了中国乃至整个东方的骄傲,也成了整个人类的骄傲。他的行为表明了人类在某个方面的认识和耐力。他可以指示我们走向多么遥远。他不仅属于古代,更属于现代和未来。

给这样一个伟大的言者和行者做一鉴定,我们也许是无能为力的。可是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他是这样一种生命,他抓住了更本质的东西,所以他才能走向未知的远途,才能驾驭颠簸的木车,承载那么多思想,驶进茫茫历史长河之中,驶进一片灿烂之中。

遥想那个古人的身影,我们似乎会明白一点什么。

原来只有激情,只有他所击打出的思想的闪电,才可以超越一切交通工具的迅捷,使一切现代传播工具相形见绌。思想才是真正迅捷的,阔大无边的,可以笼罩整个宇宙。激光、无线电波甚至都很难拥有这样的速度和力量。

当我们人类不断地将自己的智力和激情变为现代科技,变为非常具体的器械和工具的时候,我们常常忽略了它的源头,忽略了它们真正是来自人类共同的心灵——这样一个基本而重要的现实。无论怎样现代的工具都不能取代心灵。抽掉了心灵,一切都无从谈起。在那个伟大的心灵面前,即便是缓缓爬行的木车,也不能阻断万丈激情。激情的燃烧可以使他穷尽一切艰难险阻,可以穿越十万大山。枯竭而渺小的现代人即便拥有了火车,有了飞船,有了一切的一切,也并不能阻止眼前的危机。

也许当我们现代人懂得一遍又一遍怀念木车的激情的时候,才会走向自己的觉悟。

1. “木车的激情”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3分)

2.本文写“木车的激情”,作者为什么开头用较多笔墨写现代人及其交通工具?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3分)

3.联系全文,概括本文主旨。(4分)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孔子乘坐的木车虽然没有现代交通工具那么快捷、舒适,却可以穿越十万大山,穷尽一切艰难险阻,它深深的辙印诠释了“诗”与“政治”合二为一的真谛。

B.文章以“木车的激情”贯穿全文,赋予木车以深刻的内涵,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大胆展开想象,形象而全面地表现了孔子不懈求索的一生。

C.孔子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不倦地传播他的思想,而人们只承认他是启蒙者和布道者,不承认他是诗人,这主要是因为没有看到孔子身上具有一种诗人般的激情。

D.在作者看来,一部《论语》只是微薄的纪念,只是简短的记录,孔子更为渊源的思想却穿越了时空,照亮人类共同的心灵,可见《论语》的作用是有限的。

E.作者认为,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现在传播工具和交通工具越来越便捷,这种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制约了现代人的精神追求,使现代人无法阻止眼前的危机。

 

1.孔子及其弟子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思想而激动,为理念而不知疲倦,终其一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往复奔走的精神。 2.引出下文,为下文写“木车的激情”作铺垫:与文中孔子及其弟子乘坐缓慢的木车艰难求索而不知疲倦形成对比,从而突出“木车的激情”的强大和值得信赖。 3.文章通过对几千年前孔子及其弟子的“木车的激情”的怀想和高科技时代人们精神现状的反思,抒发了作者对“木车的激情”的崇敬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现代人心灵缺失现状的忧思与批评。 4.A C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可从文中第二段和第三段中“我们怎么能够想象几千年前,有一位思想者就乘坐着一辆缓慢的牛车或马车,在大地上往复奔走,是的,他为了自己的思想,为了自己的理念而不知疲倦,并这样终其一生。他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古代哲人孔子,还有他的一群弟子。他们都是一些为思想而激动得不知疲倦者。我们不妨把这些人的一生、把这一切,称为“木车的激情”。这些语句总结得出答案。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本题答题时就应注意从结构上和思想内容上两个方面入手。⒈从结构上入手:(1)语句位于文章的开头:①引出下文。②“点明主旨,领起下文”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④或者“蓄势(张本、铺垫),奠定感情基调”。⑤“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从历年高考试题呈现的情况来看,第一类开头最常见,且开头方法多样,其他②③④的文章相对少得多。(2)语句位于文章的中间:①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起“衬托作用”,在行文中,为了使叙述主体彰显而谈到其他事物,其他事物就有衬托作用;③“渲染烘托气氛”,在行文中,为了使主体更加突出而对环境等加以描写,为人物的出场营造气氛。(3)语句位于文章末尾:①“总结上文”,议论文中往往在结尾部分。②“呼应上文”,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③“点明主旨”,升华感情,深化主题。④“含蓄地表达主旨”,往往是借助象征性的景物描写。 ⒉从思想内容上入手: 主要有四个方面:①本句的基本含义及基本作用。②主旨方面的作用:突出(强调)上下文的什么内容或揭示主旨。③情感方面的作用:)联系(揭示)本文的中心(论点、特征)与作者的态度、感情。④表现力方面的作用:注意是否运用了某种修辞或者表现手法,如果运用,一定要注意其表达效果。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本题结合“木车激情”含义和文章内容可分析得出两个方面的信息:其一,作者对“木车激情”这一现象的崇敬之情,其二,作者对现代生活中一些事情的反思和批评。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B项错在“全面”,文章只是选择“木车”一个侧面来反映孔子的一生, 不可能全面。D项错在“可见《论语》的作用是有限的”,作者说“一部《论语》只是微薄的纪念,只是简短的记录”是说《论语》作为文字的功能,文章更强调孔子的行动的巨大影响力。E项错在强调科技对人的制约,而没有注意到人主观上“忽略了它的源头,忽略了它们正真是来自人类共同的心灵---这样一个基本而重要的现实”。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6分,每小题2分)

孔子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不可否认孔子的思想和实践对他以后的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并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是构成“文化全球化”的重要因子。继承和弘扬孔子的思想文化,有利于促进文化全球化实质性发展。

文化的全球化问题始终伴随着文化的民族性与全球化的矛盾,对人们的有关认识加以反思,说明了均质化的文化全球化是个文化乌托邦的地球村,是世界文化的灾难。沟通和对话,“和而不同”才应是世界文化发展的方向。事实证明,无论是被列为文化均质化例证的大众文化,还是文化民族性的坚固“堡垒”语言,都在全球化与民族化两方面此长彼进。孔子思想文化的辐射效应就是此方面的典型。

有一个现象令人关注。孔子学院作为传播中国文化的平台和汉语国际推广的载体,在短短的几年间便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令人欣慰的同时,也的确令人深思。自19世纪西方文化逐渐成为主导全球的文化以来,“西学东渐”以压倒性优势历经两个世纪而不衰。21世纪以来,非常有趣的是,在以西方文化为主流语境的全球化时代,竟然出现了遍布全球的孔子学院,而且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其原因何在?

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文化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精髓,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具有普适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仁、和”,这种思想,在儒、释、道、医、易各家的诸多典籍中随处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在追求“和”的同时,也讲究“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夫和言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国语郑语》)这即是认为“和而不同”是万物生长、发育的法则和规律。

人类社会也是如此,即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而不同”对人类社会而言,倡导的正是承认差异、多元共处和相互依存。这种价值观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精髓,而且也愈发为人类社会所接纳,成为世界性的价值标准。联合国已将孔子定为人类十大思想家之首,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成为当今世界人权的基础。文化全球化的发展需要孔子思想、中国情怀,需要把中国核心文化介绍给世界。

毋庸讳言,文化全球化意味着文化的同质化或趋同化。同时,文化全球化也意味着文化的殖民化,必须予以谨慎对待与警惕。但文化全球化更意味着文化的高度互动、相关化。不同文化在全球范围的展观、碰撞,强调文化表现领域的全球性,在审视和探究的意义上,文化全球化应是一种兼具同质化和民间质性的过程与现象。

人类文明是多元化的文明,是不同民族文化的共同体。就文化层面而言,全球化显然不是单一价值体系的西方文化,而是世界不民民族的文明互动融合呈现出来的一种态势。因此,“孔子全球化”的根本意义就在于:认识文化传统,坚守民族本位,不断反思质疑,发展开放交流,在主动参与世界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中与其他文化共建人类文化。(本文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中,不属于“孔子全球化”原因的一项是      

   A.孔子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文化代表了中国文化的 

      精髓,具有普适价值。

   B.孔子“和而不同”的价值观是中国文化的精髓,而且也愈发为人类社会所接纳,成为世界

      性的价值标准。

   C.文化全球化的发展需要孔子思想、中国情怀,同时也需要把代表着中国核心文化的儒家思

      想介绍给世界。

   D.“孔子全球化”能使国人认识文化传统,坚守民族本位,不断反思质疑,发展开放交流,与

     其他文化共建人类文化。

2. 以下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均质化的文化全球化是不能实现的,也不应提倡的,沟通和对话,“和而不同”才应是世界

      文化发展的方向。

   B.孔子学院在短短的几年间便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遍布全球,这说明以西方文化为主流语境

      的全球化时代已经结束了。

   C.“和而不同”表明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对人类社会而言,倡导的正是承认差异,多元共处

      和相互依存。

   D.孔子思想文化的辐射效应是文化全球化的典型,体现文化表现领域的全球性,也说明文化  

      全球化是一种兼具同质化和异质性的过程与现象。

3.根据全文内容,给本文拟一个标题。(2分)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春秋战国时代,许多政治家和士人都充斥着急功近利的情绪,他们提出了许多政治策略和措施都是短视的。

B.现代社会即使已经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孔子的教育思想仍有其不可磨灭的价值和意义。

C.《论语》里记载的孔子对弟子的谈话,可以看作一个风趣的教师与弟子之间的漫谈,其中偶尔点缀着几处隽永的警语。

D.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孔子在多次碰壁后已知自己的主张、抱负不能实现,仍然坚定地为之奋斗,称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政府严格限制房地产开发商内部认购以及预售房私下转让,但是,个别开发商仍然我行我素,暗中违规操作,这是令行禁止的。

B.现在,“潜规则”竟然要往桌面上摆,权力“世袭”还可以如此理直气壮,竟然挂起了“稳定干部队伍”的幌子,是可忍孰不可忍

C.堡垒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我们如果不加强廉政建设,就会祸起萧墙,自己搞垮自己。

D.片面追求升学率,只能培养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于国于民都有害处。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隋炀帝昏庸无耻,骄奢淫逸,残暴统治,祸国殃民,他的罪行磬竹难书,终于人民不甘被压迫,纷纷起义抗隋。

B.普通老人青睐馔写回忆录,为文化领域开辟了富有潜力的“银发市场”。北京已经出现了为老人提供访谈、编写、印制回忆录全套服务的专业公司。

C.我国在伊拉克问题上的一惯主张是:在联合同框架内政治解决问题,采取一切措施尽力避免战争。

D.子游深得礼乐教化之道,让他治理武城这个小地方,真是有点大材小用了。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社jì)     然(wú)     耰而不chuò    出虎(xiá)

B.虎sì)    月(jī)      旗息鼓(yǎn     还珠(dú)

C期(sàng  yì)      功亏一kuì)      之国(shèng

D如(pì)    如(què)    离之悲(shǔ)      以杖蓧(h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