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题目。 周朴园 (惊愕)梅花? 鲁侍萍 还有一件绸衬衣,左...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题目

周朴园    (惊愕)梅花?

鲁侍萍     还有一件绸衬衣,左袖襟也绣着一朵梅花,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还有一件,----

周朴园    (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鲁侍萍    我是从前伺候老爷的下人。

周朴园    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

鲁侍萍    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的连你的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    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鲁妈)

鲁侍萍    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鲁侍萍    (愤怨)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

1.文中周朴园“(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又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征?(3分)

2.如何理解“你来干什么”和“谁指使你来的”这两句话的含义?(2分)

3.“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2分)

4.联系全文,文章以“雷雨”为题,具有怎样的深刻的含义?(3分)

 

1.①处表现了周朴园的恐慌心理;②处表现了周朴园害怕丑事外扬于己不利的虚伪冷酷的性格。 2.①周朴园料定鲁侍萍此次是来者不善,她肯定是有所图,所以才这样发问。②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性格相当了解,他认为鲁侍萍此次来,背后一定有人出谋划策。这表现了周朴园奸诈多疑的性格 3.(参考):你的到来对我的名誉、地位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4.⑴《雷雨》写的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这些矛盾的酝酿,激化,在一个“天气更阻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的下午趋向高潮,最终这个罪恶的大家庭崩溃了。这一切都是在雷电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进行的,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⑵同时,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这就深刻地反映了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 【解析】 1. 试题分析:要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揣测人物的心理和性格。①处周朴园从侍萍的谈话中已经怀疑她是侍萍,所以紧张和恐慌;②处已经确定她是侍萍,害怕丑事外扬,露出自己的真面目。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理解这两句话的含意要结合周朴园的性格和他对侍萍的了解来回答。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潜台词就是言外之意,周朴园意识到侍萍的到来会对自己的名誉、地位构成威胁,而他虚伪的性格又决定了他不便言明,所以借这样的潜台词表现出来。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题目的含义,在理解题目含义时要联系文本内容。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一切都是在雷电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进行的。另外要回答出雷雨的象征意义。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文学常识天空。(2分)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是       思念       做的诗。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任选4句,如超出4句,则取前4句评分)(4分)

⑴此去经年,                 。    (柳永《霖铃林》)

                 ,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韩愈《师说》)

⑶同是天涯沦落人,                           。 (白居易《琵琶行》)

                       ,只是朱颜改。  (李煜《虞美人》)

⑸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苏轼《赤壁赋》)

⑹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题目

人的潜能是多元化的。因此,所谓的创新型人才也绝非仅仅是学术意义上的创新。学校教育究竟如何能够顺合人的自然禀赋来挖掘人的潜能?在众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感言或传记中,我们几乎都无一例外地发现,好奇心是他们成功的主要内在因素。对每个人而言,好奇心最初本是无功利的,它不过是一种内在的精神满足。但是,随着人的成长,在与他人或社会互动过程中,好奇心可能会逐渐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如果学校在不同阶段,能够持续地给予这种好奇心以呵护,以智慧性的引导,所谓人的创造性潜能就会在最大程度上得以开掘。

然而,审视我们当下的教育现实,好奇心的满足对于我们大多数学生而言几近于一种奢侈。漠视人的好奇心,甚至以各种显性或潜在的强制和规训方式逐渐抹杀之的体制化教育,在单纯的知识理解或获得上或许是不坏甚至是不错的,但是,在人的各种潜能开掘及各类创新型人才培养上,却可能是最为失败的。从幼儿园大班开始,所谓的习惯和规矩养成便开始成为学校日常生活规训最主要的构成部分,随着年级的递增,在目不暇接的考试、竞赛和评优体制下,学习与学生的内在精神满足渐行渐远。学生的爱好越来越偏离其自娱性的本质而带有强烈的功利性色彩。学开始带有被动性,习带有强制性,好学一旦不再出自于满足好奇心的自我愉悦,而是为了取悦于他人,求知就逐渐黯淡了其灵性和智慧之光,求技和求艺就渐趋丧失了其创意之美。在分数至上取向下,原本各有其天赋和潜能的个体,被分等、隔离和排斥,被安排在一个跑道上竞争。分数让少数教师和教育管理部门有了业绩和政绩,引发了所谓的榜样效应,也收到了所谓激发人们急起直追的竞争(模仿)效果,但是,它挫伤的却是一代人乃至一个民族的创造活力。中国人并不缺乏智力和知识优势,甚至也不缺乏吃苦和勤奋精神,但是,匮乏的恐怕就是被早期教育所遏制的好奇心以及由其所引发的内在激情和思维的灵活性。      

(节选自阎光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呵护人的好奇心》,有删改)

1.下列对好奇心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的阐述,恰当的一项是(    )

A.好奇心能够使学校教育顺合人的自然禀赋,并因此来挖掘出人的潜能。

B.好奇心能最大程度开掘人的创造性潜能,是获得成功的主要内在因素。

C.好奇心是一种内在的精神满足,它会随着人的成长而逐渐具有目的性。

D.好奇心会发展为具有功利性的探索,成为带有个体偏向的兴趣或爱好。

2.下列对当下教育现实的论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幼儿园大班开始,就注重习惯和规矩等的养成教育,有利于思维的激发。

B.漠视学生的好奇心,以各种显性或潜在的强制和规训方式逐渐抹杀好奇心。

C.学生的学习带有被动性和强制性,好学是为了取悦他人,具有功利性色彩。

D.在分数至上取向下,原本各有天赋和潜能的学生被安排在一个跑道上竞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劝学(节选)

荀子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尝而望矣  跂:提起脚跟                B.而江河      绝:横渡

C.金石可      镂:同“漏”孔穴            D.而闻者      彰:清楚

2.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吾尝终日思矣

A.锲舍之                     B.吾尝跂望矣

C.臂非加长也,见者远         D.蟹六跪二螯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作者先正面阐述学习的显著效果,接着阐述良好效果的取得是因为凭借外界的条件,最后推论人需要通过学习来弥补不足

B.第二段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种生活体验阐明“善假于物”的重要性。

C.第二段通过正反对比,反复设喻,论述了学习的方法与态度。

D.第二段中用“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够“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强调了坚持的重要性,并且与“蟹”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说理的分量。

 

查看答案

下列对《琵琶行(并序)》选段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A开头两句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选择秋风中的枫叶和荻花为意象,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B.三四两句以凄凉景写寂寞情,“无管弦”为琵琶女的出场作了铺垫。

C.五六两句中提到江月,这是全诗第一次提到,进一步渲染了沉郁感伤的心情。

D.末两句琵琶弹奏的声音使送者忘归,行者不发,正面衬托了音乐的美妙动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