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 亲附
B.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殆:危险
C.始速祸焉 速:招致
D.则胜负之数 数:命运
2.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惑而不从师
A.二败而三胜
B.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C.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之所劫
D.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采用举例论证的手法,围绕着不赂秦的国家灭亡的原因进行论述,说明“不赂者”的灭亡也是“赂”的结果。
B.第二段用“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的事实形象地写出了六国并力抗秦的结果,总结了历史教训,为后文的评论现实做了铺陈。
C.第三段点明题旨,将六国的形势和北宋的形势进行比较,借古讽今,提醒北宋王朝统治者切勿重蹈六国的覆辙。
D.文中“呜呼”“悲夫”等感情强烈的嗟叹词的运用,让文章在具有雄辩力量的同时也富有充沛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对北宋王朝的深深担忧。
下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A.“浔阳江头夜送客”只七字,就概括介绍了人物、地点、事件的时间。
B.“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渲染环境,写出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
C.“主人下马客在船”描写了主人和客人在岸边告别的场景,表达两人依依惜别之情。
D.“醉不成欢惨将别”一个“惨”字,点出了饯行时的无限凄凉。
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如果不使秦国的土地受到侵损,晋国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B.萦青绕白,外与天际--------青山白水相互萦绕,山顶和天一样高而无边无际。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如今有很多的人,他们的学识修养比圣人差得远,却把从师学习当作是一件可耻的事。
D.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大概是失去了强大的支援,国家不能单独保全。
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D.不然,籍何以至此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吾从而师之 B。游于是乎始
C.今老矣,无能为也矣 D。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下列对联的内容与店铺不对应的一项是
A.悬将小日月,照彻大乾坤。(眼镜店)
B.虚心成大器,劲节见奇才。(竹器店)
C.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雕刻店)
D.刻刻催人资警省,一寸光阴一寸金。(钟表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