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70分) 有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的议论文或记叙文。(70分)

有人说,“人总是期盼得到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也有人批评说,“期盼得到不可能的事情,这是很荒谬的”。在成长的过程中,或许,你就期盼过得到发生不可能的事情;也或许,你当时认为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后来竟然得到了;还或许,你对人总是期盼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这一现象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要求:①必须符合文体要求;②角度自选;③立意自定;④题目自拟;⑤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参考例文: 心中的期盼 窗外,温暖的阳光撒满了大地,近处,草坪显得嫩绿,像雏气未脱的孩子,一个个调皮地挤着、挨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草中稀疏地隐着几朵“早起”的花儿,它们早早地从冬天的沉睡中醒来,揉着睡眼惺忪的眼,伸着懒腰,最远处,摇掇的树枝下面有着一片清凉的天地,好象隐藏着什么人,我望眼欲穿仔细“搜索”着,却一直没有看见我一直期盼的那些人儿。 是的,那些人儿都已经不在了,都随着童年的梦越飘越远,但却在我的心中留下了一份长远的期盼,我期盼着与他们相见,重回以前的快乐生活,可这份期盼却似乎没有尽头,我只能远远地透过窗口,望着外面,希望能重见他们的身影,希望重温快乐的时光。 又是一年的开头——春天,记忆深处那欢声笑语徘徊在我的耳畔。那时我们还很小呢,不满十岁,常常在碧绿的草坪上跑着、跳着,哼唱着轻快的歌儿,踩着轻快的节拍。一个伙伴将美丽的野花与碧绿的小草纺织成的戒指戴在我的手上,另一个伙伴笑嘻嘻地从树上滑下,给我戴上用柳条编成的帽子,大家都照顾我呢。阳光越发强烈,他们拉着我,躲在了凉爽的下,靠着大树坚实的背膀,拍着手,唱着歌谣,歌声传得很远、很远,快乐也飘荡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在我们童年的世界中,飘荡在我们美丽的梦中,飘荡在我遥远怀念的记忆中,飘荡在我的那份似乎没有尽头的期盼中。 长大后,我们便分开了,就如李白的“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那时我们一个个泪眼婆娑,但却还装着高兴,要着离别的礼物。最后还不忘说一句:“一定要等着我们,总有一天我们会再相见,再在这美丽的地方,玩着我们的老游戏,大家一起快乐。”说到这儿,我们都哭了。 现在,我倚在窗边,看着那熟悉而又陌生的景色。心中不知是什么滋味。窗外,有几个小女孩在游戏,可不是我们,她们做的游戏也是新的了,我坐在窗边,望着那留着我们美好记忆的地方,我又想起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论他们在多么遥远的地方,我们的心是在一起的,总有一天,我们会再次相聚,重温昨日的快乐时光。我相信那一天一定会到的。现在,我只能静静地坐在窗口,等待着,坚守着我心中的那份期盼! 文章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开头叙写“草中稀疏地隐着几朵“早起”的花儿”,点出全文主旨,之后以“那些人儿都已经不在了”展开来叙,文章结尾,再次敲定主旨,文章一气呵成,显得浑然一体,在叙写过程中,作者始终紧扣所给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去叙写,显得很有丰富感。 【解析】 试题分析:本材料可从以下方面进行立意:考生可以自由发挥,从正反两方面来回答“期盼得到不可能的事情是否荒谬”这个问题。认为是“荒谬的”,不妨强调“不可能”的意思就是不可实现,既然不可能实现,而且明知不可实现,还要“期盼”,是非理性的想法,无异于自寻烦恼。但是,在人的一生中只能期盼“可能的事情”显然也是不合情理的,从这个角度看,期盼得到不可能的事情并不荒谬。如果只能期盼“合理”的事情,人类的欲望也就没有意义了,而欲望实际上是人类进步的发动机。期盼得到不可能的事情可能是荒谬的,但是这是人性,是理性与感性的交织,感性的欲望为理性的发扬(科学)创造了条件。与其说“期盼得到不可能的事情是荒谬的”,不如说“期盼得到不可能的事情是合理的”。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7分)

材料一:为规范学生的仪容仪表,一学校不允许学生留长发,老师甚至校长在门口站岗,一发现不规范的,就用剪刀剪掉,一时间不少学生为飘落的头发伤心至泣;佛山一所中学要求女生不得留长发,否则不得进学校。

材料二:厦门某学校在全校集会时,校长发布新规——凡是期末各科成绩进入年段前20名的学生都允许漂染头发。全校哗然的同时,染发的学生都乖乖地“返彩归黑”。因为成绩好的学生不会漂染头发,而他们也禁不起舆论压力。因为同学看到了会说,“几日不见,学业大长,进入年段前20名,可喜可贺啊!”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2分)

2.你对学生染发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5分)

 

查看答案

按照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2分)

  ①正义是社会进步的基石,是社会的核心价值所在。②正义不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就可以平均享用的物品,而是要经过我们共同努力才能达成的社会目标。③捍卫正义不仅需要法律约束,更需要每一个社会个体。④正义应融入道德之中、也应存在于信仰之中,最终成为一种“本能”的生活方式。

1.上面文字有一句有语病,请先写出有语病句子的序号,然后加以修改。(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面文字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先写出句子的序号,然后加以修改。(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   )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65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达15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因如此,老年人跌倒控制干预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①愿不愿意向跌倒的老人伸出援手,是道德问题

②按通常30%的发生率估算,每年有4 000多万老人至少发生1次跌倒

③为了保障老人的生命和健康,二者都需要肯定的回答

④知不知道怎样向跌倒的老人正确施救,则是技术问题

⑤见危不救,可能导致老人伤残或死亡

⑥救助不当,也可能帮了倒忙,甚至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A.②⑥①③④⑤B.②⑤⑥①④③    C.⑤②⑥③①④ D.⑤⑥②④③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2分)

今年的温网,纪录掉了一地:费德勒丢掉了连续36次打进大满贯八强,纳达尔首创温网首轮出局,费纳时代似乎在2013年的温网      jiá)然而止。

有失意就有得意,穆雷击碎了英国球手77年无缘温网男单的恶梦,四大天王中最弱的一人开启了近四项大满贯夺得两冠两亚的神奇大幕,隐隐传来“德穆争雄”的号角。

1.根据括号内的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1分)           

2.文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指出并加以改正。(1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15分)

南怀瑾:手无金印,权倾天下

9月29日,南怀瑾在位于江苏庙港的太湖大学堂去世。终年95岁。他一生花费很多时间向外人讲述佛经、易经等超脱世俗的学问,但他并非一个全然的出世者,他对世俗权力世界的经略和游移也是其人生的主题之一。

采访过南怀瑾的记者注意到一个事实:无论这位被称为“国学大师”的人在哪里落脚,他的门外总有很多人等着,其中有商人、政客和学者。

这位老者影响了几代人。

南怀瑾的家曾被称为“人民公社”,几乎每晚都高朋满座,许多台湾政要都拜于他门下。有一天,他给这些弟子上课,突然发现这些人大都是肩膀上“戴星星”的军事要员。他数了一下,加起来一共有28颗。

近10年来,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每年都去拜访南怀瑾4到5次,最近一次登门拜访是9月22日。这次拜访不同于以往,前一天朱清时收到短信,南老师因感冒引发肺炎,病情转重,朱清时接到 “病危”短信后,便立即出发赶往庙港。

9月29日下午6时,朱清时再次收到短信,得知“南老师圆寂”的消息。在朱清时看来,这位老者影响了几代人,包括他自己。“我想我们失去了一位老师,一位在当今社会为我们引路的提灯人。”他对记者说。

人们称南怀瑾为国学大师、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实业家,但这些标签用于他身上,似乎都不算准确。他幼承庭训,少习诸子百家,精通国学、易经和佛学等,却没有一心成为学界权威;他在政界声名鹊起,享誉两岸三地,却对政治有一种先天的敏感,始终保持合理距离;他长袖善舞,虽时而在经贸领域度化,但从不沾染铜臭味。

南怀瑾推崇儒家思想,对朋友讲究“仁义”二字,因此朋友众多,遍布政商学界。

无论是在他过世前还是之后,怀念和追忆的只言片语在商界要人中不断出现。亚太交流与合作基金会执行副主席肖武男回忆起自己和南怀瑾的第一次见面时最深刻的印象是南对朋友热情相迎。当年,肖向南怀瑾的秘书提出见面请求,秘书要求肖武男提供生辰八字、出生年月,并告知他,南先生繁忙,未必能见。但半小时后,秘书又跟肖武男联系,告知南老师要他马上从上海赶去苏州见他。

南怀瑾一生从未谋得半官一职,但海峡两岸的政要均视他为关键人物。在大陆和台湾关系微妙的80年代,南怀瑾是促成两岸“汪辜会谈”的重要触媒。

1988年,南怀瑾移居香港,当年在成都军官学校时的老同事、民革中央副主席贾亦斌登门拜访。贾亦斌此行来香港正是希望借助南的影响力,在两岸间搭建一个新的密使平台。当年4月的一天,南怀瑾从香港打电话给他的学生苏志诚:“志诚,你告诉叔叔(指李登辉),那边有贾亦斌带朋友来,你懂不懂朋友啊?”苏志诚答:“听懂了。”南说:“你告诉他,快派人过来!”1990年12月31日,在南怀瑾的引荐下,时任中共中央对台办主任杨斯德与李登辉办公室主任苏志诚在香港南怀瑾的家中见面。此后几年里,双方往来频繁。

与南有深交的阳光国际传媒董事长陈平曾在接受采访时回忆道:“南老一直希望在两岸和平发展中起作用,实际上也起了部分作用。”

南怀瑾曾经亲笔起草《和平共计协商统一建议书》,交密使分别送达两岸最高当局,提出三条基本原则:一是和平共计、祥化宿怨;二是同心合作、发展经济;三是协商国家民族统一大业。但建议书发出后却没有得到有关方面的回复,最后流产。这成为他一生未了的心愿。                           (选自《博客天下》杂志105期,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

A南怀瑾一生花很多时间向外人讲述佛经、易经等出世的学问,但实际上他是以一个入世者的角度来讲出世的学问的。

B南怀瑾的家曾被称为“人民公社”,几乎每晚高朋满座,众多“戴星星”的军事要员来听他讲课,体现了人们对其依赖心理。

C朱清时对记者说的“我们失去了一位老师,一位在当今社会为我们引路的提灯人”,从侧面体现了南怀瑾的价值与影响。

D“他长袖善舞,虽时而在经贸领域度化,但从不沾染铜臭味”这句话可作为他“并非一个全然的出世者”的一个形象阐释。

E本文记叙、描写与议论相结合,从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实业家的层面全方位地展示了国学大师南怀瑾超脱世俗的形象。

2.文章写到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两次收到短信,有何作用?(4分)

3.南怀瑾作为一个学者可谓“手无金印”,而作者为什么说他“权倾天下”?请结合文本探析其原因。(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