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请以“知识与教养”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60分)

请以“知识与教养”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60分)

 

知识与教养 知识的概念是哲学中认识论领域最为重要的一个概念。柏拉图认为:知识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它一定是被验证过的,正确的,被人们相信的。教养指的是人从小就应该习得的一种规矩,待人接物处事时的一种敬重态度,人若没有教养,便是家长、老师的失职。很多时候,我以为知识和教养是有一些必然的关系的,慢慢地我觉得也许关系没有我想的那么密切。就如同富与贵,有钱的人不一定高贵。 在西宁的餐厅吃早餐,看到一个教师模样的人(因为参加会议的都是老师,有恰巧是暑假) 在高声地教育两个同事的小孩子吃饭的礼仪,“筷子要这样拿,否则就不是中国人!”、“夹菜只能夹自己这边的,而且一次不能夹太多”、“吃饭不能出响声,特别是嘴巴不能响”等等,还不断让这两个孩子回答他的问题。他像是在讲坛上一样的大声的给那两个孩子讲着,一副传道、授业、解惑的架势。整个餐厅都能听到他的声音,可是他偏偏忘了古人“食不言,寝不语”的教诲,也忘了在公共场合下大声喧哗声很不礼貌的,他用一种很不礼貌、很不符合礼仪的方式在教孩子礼貌和礼仪。仿佛有人用肮脏的东西在墙上书写着“注意卫生,不要乱画”一样的讽刺! 医院的候诊室里在播放《西游记》,大家都在看,有一个戴眼镜的妈妈和一个7、8岁的孩子也在看,妈妈不断地高声给孩子讲述里边的故事,孩子也大声地回答他,戴眼镜的妈妈看来对《西游记》还是比较熟悉的, 这方面的知识不少,可是她如入无人之境,完全不顾及其他人的感受,她的孩子自然也就不知道公共场合不能喧哗的基本礼仪。她的知识和她的教养完全不搭。 大街上一个妈妈领着孩子,孩子顺手把喝空了的塑料瓶扔在地上,不远处就是垃圾箱。年轻的妈妈对孩子说:“怎样乱扔?”然后领着孩子走开了!这个妈妈是懂礼仪的,她认为孩子乱扔是不对的,可是,没有行动,淡淡的说一句就走了,孩子的教养如何养成? 每次看到这样的父母,这样的老师,我都很绝望。希望不要经常遇见这样的父母,这样的老师。 反思我们的教育,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是不是太偏重知识的获得而忽视了教养的生成?缺乏待人接物处事时的一种敬重态度 ,这种敬重包括对人类自己、人类生存的环境、动物和植物。 【解析】 试题分析: 这是一篇关系型的命题议论文,文题“知识与教养”显然是立足于“教养”,或谈论其因果关系:知识之于教养的重要性和重要作用,一个人的良好的教养与品德往往离不开其较高的知识修养。或阐述其对比关系:教养比知识更重要。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篇散文,完成小题。

谢  天

陈之蕃

常到外国朋友家吃饭。当蜡烛燃起,菜肴布好,客主就位,总是主人家的小男孩或小女孩举起小手,低头感谢上天的赐予,并欢迎客人的到来。

我刚到美国时,常闹得尴尬。因为在国内养成的习惯,还没有坐好,就开动了。

以后凡到朋友家吃饭时,总是先嘱咐自己,今天不要忘了,可别太快开动啊!几年来,我已变得很习惯了。但我一直认为只是一种不同的风俗仪式,在我这方面看来,忘或不忘,也没有太大的关系。

前年有一次,我又是到一家去吃饭。而这次却是由主人家的祖母谢饭。她雪白的头发,颤抖的声音,在摇曳的烛光下,使我想起儿时的祖母。那天晚上,我忽然觉得我平静如水的情感翻起滔天巨浪来。

在小时候,每当冬夜,我们一大家人围着个大圆桌吃饭。我总是坐在祖母身旁,祖母总是摸着我的头说:“老天爷赏我们家饱饭吃,记住,饭碗里一粒米都不许剩,要是糟蹋粮食,老天爷就不给咱们饭了。”

刚上小学的我,正念一些打倒偶像、破除迷信的课文。我的学校就是从前的关帝庙,我的书桌就是供桌。我曾给周仓画上眼镜,给关平戴上胡子。祖母的话,老天爷也者,我觉得是既多余,又落伍的。

不过,我却很尊敬我的祖父母,因为这饭确实是他们挣的,这家确实是他们立的。

我感谢面前的祖父母,不必感谢渺茫的老天爷。

这种想法并未因年纪长大而有任何改变。多少年,就在这种哲学中过去了。

我在这个外国家庭晚饭后,由于这位外国老太太,我想起我的儿时;由于我的儿时,我想起一串很奇怪的现象。

祖父每年在“风里雨里的咬牙”,祖母每年在“茶里饭里的自苦”,他们明明知道要滴下眉毛上的汗珠,才能捡起田中的麦穗,而为什么要谢天?我明明是个小孩子,混吃混玩,而我为什么却不感谢老天爷?

这种奇怪的心理状态,一直是我心中的一个谜。

一直到前年,我在普林斯顿,浏览爱因斯坦的《我所看见的世界》,得到了新的领悟。

这是一本非科学性的文集,专载些爱因斯坦在纪念会上啦,在欢迎会上啦,在朋友的葬礼中,他所发表的谈话。

我在读这本书时忽然发现爱因斯坦想尽量给听众一个印象:即他的贡献不是源于甲,就是由于乙,而与爱因斯坦本人不太相干似的。

就连那篇亘古以来崭新独创的狭义相对论,并无参考可引,却在最后天外飞来一笔,“感谢同事朋友贝索的时相讨论”。

其它的文章,比如奋斗苦思了十几年的广义相对论,数学部分推给了昔年好友的合作;这种谦抑,这种不居功,科学史中是少见的。

我就想,如此大功而竟不居,为什么?像爱因斯坦之于相对论,像我祖母之于我家。

几年来自己的奔波,作了一些研究,写了几篇学术文章,真正做了一些小贡献以后,才有了一种新的觉悟:即是无论什么事,得之于人者太多,出之于己者太少。

因为需要感谢的人太多了,就感谢天罢。无论什么事,不是需要先人的遗爱与遗产,即是需要众人的支持与合作,还要等候机会的到来。越是真正做过一点事,越是感觉自己的贡献之渺小。

于是,创业的人,都会自然而然的想到上天,而败家的人却无时不想到自己。

因为没有做任何真正的事,没有建任何真正的功,自然而然不会有谢天的感觉。

有一个人问一位文学家,我记得是雨果罢,“如果世界上的书全需要烧掉,而只许留一本,应留什么?”雨果毫不犹豫地说:“只留《约伯记》。”约伯是《圣经》里面的介之推,富亦谢天,贫亦谢天,病亦谢天,苦亦谢天。

                                             (摘自《在春风里》,有删改)

[注]①介之推:又名介子推,春秋时期人,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深得世人怀念。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小时候,祖母告诉“我”粮食是老天爷所赐。当时“我”觉得这话是多余、落伍的。

B.爱因斯坦《我所看见的世界》解开了“我”心中的谜,启发“我”领悟谢天的本质。

C.无论什么事,不是需要先人的遗爱与遗产,而是需要众人的支持合作和机会的到来。

D.文章结尾处引述雨果的故事,提到约伯和介之推,深化了谢天的主题,给人以启迪。

E.文章从小事展开联想,从普通人写到伟人,表现出他们不同的生活态度与人生境界。

2.上文划横线处中的“这种哲学”有何含义?(3分)

答:                                                                       

3.文章以“谢天”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5分)

罗复仁,吉水人。少学,陈友谅辟为编修。已,知其无成,遁去。谒太祖九江,留置左右。从战鄱阳,蜡书谕降江西未下诸郡。授中书谘议。从围武昌,太祖欲招陈理降,复仁故友谅臣也,遣入城谕,且曰:“理若来,不失富贵。”复仁顿首曰:“如陈氏遗孤得保首领,俾臣不食言于异日,臣死不憾。”太祖曰:“汝行,吾不汝误也。”复仁至城下,号恸者竟日,理缒之入。见理大哭,陈太祖意,且曰:“大兵所向皆摧,不降屠,城中民何罪?”理听其言,遂率官属出降。

迁国子助教以老特赐乘小车出入每宴见赐坐饮食。已,复使扩廓。前使多拘留,复仁议论慷慨,独得还。洪武元年,编修,复偕主事张福往谕安南还占城侵地。安南奉诏,遗复仁金、贝、土产甚厚,悉却不受。帝闻贤之。

三年置弘文馆,以复仁为学士,与刘基同位。在帝前率意陈得失。尝操南音。帝顾喜其质直,呼为“老实罗”而不名。间幸其舍,负郭穷巷,复仁方垩壁,急呼其妻抱杌以坐帝。帝曰:“贤士岂宜居此。”遂赐第城中。天寿节制《水龙吟》一阕以献。帝悦,厚赐之。寻乞致仕。陛辞,赐大布衣,题诗衣襟上褒之。已,又召至京师。奏减江西秋粮。报可。留三月,赐玉带、铁拄杖、坐墩、裘马、食具遣还,以寿终。

(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五)

[注]①陈理:陈友谅之次子。②扩廓:人名,明初西北地方军事割据势力首领。③安南:明时贵州属地名。④占城:古南国名。⑤垩(è):粉墙用的白土。⑥杌(wù):矮凳。

1.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迁国子助教/以老特赐乘小车出/入每宴见赐/坐饮食

B.迁国子助教以老/特赐乘小车/出入每宴/见赐坐饮食

C.迁国子助教/以老特赐乘小车出入/每宴见/赐坐饮食

D.迁国子助/教以老特赐/乘小车出入/每宴见赐坐饮食

2.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少学,陈友谅辟为编修     嗜:酷爱

B.蜡书谕降江西未下诸郡     赍:携带

C.洪武元年,编修           擢:提拔

D.题诗衣襟上褒之           美:美丽

3.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复仁故友谅臣也       人其雄健,呼宋将军

B.谒太祖九江           以见与可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C.帝闻贤之             所解数千牛矣,刀刃若新发于硎

D.大兵所向皆摧,不降屠     橐驼非能使木寿孳也

4.下列句子都能表现罗复仁“质直”(质朴正直)的一组是(    )(3分)

①知其无成,遁去

②俾臣不食言于异日,臣死不憾

汝行,吾不汝误也

遗复仁金、贝、土产甚厚,悉却不受

在帝前率意陈得失

⑥间幸其舍,负郭穷巷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罗复仁少年好学,被陈友谅赏识任用,但发现陈友谅难成大事后果断离开,后来跟随太祖,得到了太祖赏识。

B.罗复仁在劝降陈理前,向太祖顿首,说如能保证陈理一家做官,自己就死而无憾,后来劝降时恸哭,暴露其性格软弱的一面。

C.罗复仁出使扩廓处慷慨陈词,且安全返回,后来又成功劝说安南归还侵占的土地,展现了劝说方面的辩才,捍卫了国家尊严。

D.罗复仁在正式拜辞皇帝之时,皇帝赐给他大布衣;后来罗复仁还请求减免江西地方秋天交纳的粮食,显示了他对百姓的关心。

 

查看答案

阅读姜夔扬州慢,完成小题。(7分)

扬州慢

[南宋]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1.下列对这首词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春风十里”指昔日扬州的繁华街道,用以反衬眼前荒凉的景象。

B.“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以声衬静,突出扬州的空寂凄凉。

C.下阕写杜牧俊赏,才华横溢,旨在表达作者对杜牧由衷的敬佩。

D.本虚实结合,虚写扬州过去的盛况,实写扬州今日的萧条。

2.“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4分)

答:                                                                       

 

查看答案

阅读陆游的书愤,完成小题。(6分)

书  愤

[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下列对这首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气如山”比喻贴切,表现了诗人年轻时渴望收复失地的豪气。

B.颔联的意象组合未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显得大气磅礴。

C.尾联运用比喻手法表明心志,含有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之意。

D.此诗为七律名篇,以“愤”为抒情意脉,沉郁顿挫,深沉蕴藉。

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颈联中的“空”字。(3分)

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复活》选段,回答问题。(5分)

为了给这次远行做好准备,他现在就得先到乡下去一趟,把他在那边的事情料理妥当才行。

“这次远行”指什么?“他”去乡下,对两个庄园的土地分别做了怎样的处理?请简述。

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